回帖:四、胡大经公兄弟之身世
胡寅《斐然集·先公行状》云:“公(安国)没五年之后,始生大经、大常、大本、大壮、大时。”《先公行状》是胡寅历时15年,反复考证、考订先父胡安国生平纪事,于宋高宗绍兴二十二年(1152)撰写完成,凡3万余言。
文中的大经、大常、大本、大壮、大时五位兄弟系胡宁和胡宏之子也。且是绍兴二十二年均健在的五位先君。
(一)先说说胡宏的儿子湖南衡湘胡氏、清泉胡氏、泉湖胡氏等谱载:胡宏有三个儿子,常恺(大本)、常原(大壮)、常惺(大时)。湘潭中湘涌田胡氏谱载:胡宏有两个儿子:常原(大壮)、常惺(大时)。胡宏季子胡大时编辑整理《五峰集》时,收录有胡宏《示二子》一诗。《示二子》一诗,是胡宏健康状况每况愈下时,给大壮、大时两个儿子的期望与嘱托。《示二子》与湘潭中湘涌田胡氏谱记的常原、常惺二公记载相一致。
从湘潭中湘涌田胡氏谱的记载与《胡宏集·示二子》所云来看,胡宏逝世前嫡传的只有两个儿子,那就是胡大壮(常原)、胡大时(常惺)二公。
自南宋以来,湖南衡阳、湘潭历届编修的胡氏族谱对胡宏的后世子孙记载是详尽的,是可信的。这是因为宋宁宗嘉定年间一修时,是胡宏次子胡大壮(常原)主修的。明代二修时又是大壮公七世孙志华公兄弟他们主持的,所以谱中只记载胡大壮(常原)、胡大时(常惺)二公为胡宏的儿子;至于胡大本(常恺)有胡宏长子之说,但又有抚子之说。本文只谈胡寅《斐然集·先公行状》中的五位先君。关于胡宏在桂东、酃县、常宁、汝城等地的儿子尚有文嵩、文光、文聪、文正等,本文不作概述,详见谱说。
(二)再说说胡宁的儿子湖南湘潭、衡阳谱对胡宁的后世裔孙记载是不完备的。这或许与胡宁的官宦之路有关?宋高宗绍兴十二年(1142),宰相秦桧致书时在永州知府任上的胡寅,望胡寅动员胡宁、胡宏两个弟弟入朝做官。胡寅兄弟虽与秦桧有交际,但为此事,兄弟们相聚后还是认真的议论了一番。由于在抗金问题上,秦桧一味地求和,打击陷害抗金名臣将领,因政见不同,胡宏不愿入朝当官;胡寅虽尚在永州知府任上,然对秦桧的主政极为不满,已有致仕隐退之意;胡宁因先父胡安国在朝为官时,常侍行,与秦桧接触较多,于是同意入朝供职。期待共事时规劝秦桧改变政见?
宋高宗绍兴十三年(1143),胡宁入朝供职,历馆职,敕令所删定官、尚书祠部员外郎、太常丞等职任,达八年之久。最终被秦桧打压,罢地方任职,又是六年。
胡宁官宦仕途十载有五,又因父母早已谢世,或许很少再回湘潭、衡山家乡看看?毕竟京城临安(今浙江杭州)离湘潭、衡山有两千里之遥,在尚没有通汽车、火车、高铁的南宋时,胡宁回趟家乡多不容易。
衡湘谱载,胡宁有三个儿子。谱名曰:常惇、常憬(中湘涌田胡氏谱载:常憬名大本,字季立,胡宁次子。从叔父五峰公学)、常恒。除胡大本从叔父胡宏学外,其他两个儿子,湖南谱记载不详。《南轩集》《宋元学案》与《湘潭县志》等文献只记载了胡大本,字季立,为胡宁次子;胡大常,《全宋文》彭龟年有文云:“前安福县令胡大常,以儒学世家胡文定公之孙,郎中胡宁,和仲之子……”。
关于胡大经公之身世,一直是历史之谜?大经公在湖南湘潭或南岳衡山出生,如果是五峰公胡宏的长子?胡大壮(常原)公一修谱时,却对胡大经只字未提。至明代,大壮公裔孙志华公主修衡湘胡氏谱时,对大经公也未有任何记载;还有从已知文献史料来看,也未曾有见胡大经的生平纪事叙述。既然胡大经不是胡宏的儿子,那就足以认定应是胡宁的儿子,即胡宁的长子。
胡寅《斐然集·先公行状》有云:“公没五年之后,始生大经……”大经排行第一,应是宋高宗绍兴十二年(1442)出生。胡宁于绍兴十三年(1143)赴京城做官,胡大经应在一岁左右?胡宁只好携夫人与儿子一同进京。随后次子胡大本、季子胡大常均在京城出生和教育成长。胡宁罢放夔州(今四川奉节县)任安抚司参议官六年;除知澧州(今湖南常德市澧县)未赴。改请奉祠台州(今浙江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