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帖:(三)胡氏族谱序
历史长河,亘古流淌,悠悠华夏,源远流长,自上古太昊至清朝宣统,共达4854年也。
远古之史,多为传说,均言华人之祖始自黄帝,到舜帝方曾为一世祖。延至三十三世,乃有胡祖梦延之子阏父。阏父,又名遏父,号虞遂。仕周武王,官为陶正,助周克商。公元前1029年,牧野决战,推翻商纣,建立周朝,武王得天下,分封诸侯,封阏父之子满于陈国,都城宛丘(今河南省淮阳县)。妣生一子:名满即胡公,乃三十四世也。胡公满,亦称陈胡公、虞胡公,妫姓,有虞氏,字少汤,陈国第一任君主。妫满在位期间,修筑陈城,以御外敌;以周礼德行教化百姓,使陈国成为礼仪之邦。妫满选贤任能,扬善罚恶,励精图治,使陈国位居十二大诸侯国之列。妫满逝后,谥号胡公,乃陈胡公。其子犀侯继位,为陈申公。陈胡公的后裔王莽称帝后,追尊陈胡公为陈胡王,庙号统祖。满公一世乃舜帝三十四世孙,有二子:长申,谥犀侯,以谥为姓胡。次相,谥皋羊,以国为姓陈。由此之故,天下胡、陈是一家,同尊始祖胡公满。满公之后的重庆铜梁旧市坝胡氏,亦有下列先祖当记:
满公83世胡公霸庐陵始祖南唐吉州刺史,91世胡铨忠简公,93世胡榘宋兵部尚书,满公102世胡广铜梁旧市坝一世祖明状元首辅文渊阁大学士,108世胡自乐明文林郎遵义始迁祖,110世宗臣宗辅儒绅铜梁始迁祖,112世文贤文楷儒绅铜梁始迁祖。
国人修谱始自唐而兴于宋且延至今。“谱之为谱也所以记乎前而传乎后,凡祖宗之所出与子姓之所由,分悉寓焉”。意思是说,修谱的目的,就是要将祖宗的来历和子孙的姓氏记载得清楚明白,且要将之前的大事记下来,以便传之后代,让后世子孙永世不忘。又曰:“谱之当修也明矣夫”。也就是说,修谱要修得清楚明白,切不可含糊。
过去,中国人修谱是很多规矩、很多讲究的。比如:必须要30年或者60年才能修一次,因为一般人的出生、成长需要30年左右(也有25年续修的),而修谱时30岁的人又过30年也就60岁了,老的一辈也就该在60岁时对自己的一生有个基本的结论了,而最后的结论则要留给后辈儿孙去作,才符合盖棺论定。旧时修谱,须经族长、族人同意,指定专人在祠堂中进行,并且必须实事求是,不得有半点虚假,因为家谱就是这个家族的真实历史档案。家谱、族谱、祠谱,是中国民俗文化、历史文化和宗法文化的一种载体,是传承华夏文明以及社会伦理和人类文明的重要形式。
中国古代修谱,除了孔、孟、曾、颜四姓为通天谱外,各姓都可分房、分支、分地域而修,同时又实行用红、蓝画线,红线表示血缘承继,蓝线表示无后绝嗣,红表示父系,蓝表示母系,原则上只以父系血缘为继。为了让红线能够画下去,就出现了过继隔房子侄用以承祧,使香火能够延续。同时还发扬春秋甚至周朝时期“兴灭国、继绝世”的精神,使这家、这族的宗祠得以传承下去。所谓“兴灭继绝”,就是古代有的君主将那些被兼并而灭掉了的小诸侯国国君的后代找到一个,来继承这个诸侯国的封号,使其不被绝嗣。这是一种博大的精神。
旧时的家谱有半张桌子大,分正副两本,一律毛笔手书,非法律或宗族大事不得打开。正本用精制防虫大木箱镇在祠堂里,副本存放于族长家中。很多家谱都是几十年才打开一次,开谱时,族长、德高望众的族人、长辈都得在场,还要沐浴、更衣、焚香,肃静而庄重。这证明了家谱所具有的严肃性与神秘感。到了20世纪,家谱已不再那么神秘,可以印刷了,但仍然十分精致,并且可以各家都领一本,双手捧回去,供奉于神龛之上。领家谱时,要举行盛会庆贺,举办宴席,还可邀请邻居好友参加,分享家族的喜庆。
我们现在修谱,古制不能不要,须保持家谱的严肃性,但也不可全要,全要古制就无法进行。譬如现在许多家庭都面临一个严峻而且残酷的现实,就是几十年来的独生子女政策造成的单性后代,许多家庭只有独生女,或者不少家庭的孙子女是独生女,于是这谱若全按古制,那就修不下去。
其实,说到血缘,原本就是父每均等的,我们每个人的身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