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帖:【10】 全元文卷三三四 趙 文 (四)
息庵記
胡君定甫營壽藏於永水之陽小江之上,而名其庵曰「息庵」,蓋取莊周「息我」之義,而屬余記之。按,息之義,止也,亦生也。止矣則何以生?惟止故生也。故氣之一呼一吸謂之息,是其止也,乃其所以爲生也。人惟過用其精神,故未白頭而已成翁,不終其天年而中道夭。是以老而佚,非佚也,血氣之衰耳;死而息,非息也,不得不息耳。若夫有道之士,未老而佚,可以無老;未死而息,可以無死。嘗試言之:夫人之生,其精神亦直幾何?善養生者,不必熊經鳥伸、呴嘘呼吸,但一日之間,稍息其心,則神自還、氣自定,縱不能修之鍊之以至於長生,而其可以終其天年而不中道夭,可信不疑。悲夫,一世之人!其所以役其心者,何時已也?鶏鳴而爲利,旦畫而梏亡,使其神不得寧於其宮,其氣不得宿於其海,蟲飛薨薨,甘與同夢,方授授焉尹氏之爲僕。銅臺之歌舞未終,金穴之經營未厭,羲和走馬,倏忽百年。向之擾擾,竟何為哉!竟何為哉!定甫號雲心,雲固無心也,卷舒變化,知所止息。吾知定甫之息其心也久矣。修年未半,婚嫁先閑,弄孫抱甥,人事略備,菟裘餘暇,及此樂丘。我竹我松,手自封植。親賓載酒,永日笑談。定甫之所以息,乃定甫之所以生也。在《易》之「隨」,君子以簪晦入宴息。定甫以暮年處暮世,有嚮晦之義焉。當此時也,退而宴息云爾。定甫之息,當作如是觀。劉伯倫「使人荷鍤」語,未應早計太甚。定甫達士,非有世俗之嫌,而吾方拳拳俾壽之祝者,朋友之情也,亦定甫賢子之志也。(清文淵閣四庫全書本《青山集)卷三)
【10】 全元文卷三三四 趙 文 (四)
江村記
胡端叔始居安城之北門,辟地三江橋,因自號江村。予問於端叔曰:「子樂之乎?」曰:「然。」予曰:「夫江村,則有足樂者矣。蓋世所謂吴淞、采石、武昌、南浦,江非不清,而闤闠之聲、歌舞之塵,率能敗人清意。至於深林幽谷、曖曖遠人之地,或不知有江焉。故江村雖非天下之奇觀,而亦隠者之勝趣也。雖然,荒沙斷岸,黄蘆苦竹,風論雨橄,微茫杳靄,漁腔樵韻,自相酬答,而换魚沽酒,時時出於叢薄之間,好事者繪之以爲圖,苦吟者資之以爲詩,其實荒寒寂寞,人情所難堪者。夫昔之江村,猶未必樂,况今之江村,漁有租,舟有算,官徴長年罵萬斛,單衣叫嚣,鶠鹭辟易,頹茅卧壁,風啼雨啸,漁童樵青,鶉衣鬼質,俯仰是間,所謂樂者惡在?端叔自妙年以筆力撼場屋,嘗一日三矢破的,使亡曹更待公孫疆,即玉堂霧窗,端叔平步矣。事不意遽至此,而端叔遂淹於此,懷奇匿秀,日與漁童蟹子相爾汝,行吟澤畔,能無慨然於此乎?」端叔曰:「吁!君何見之晚也。夫人生焉往而非寓耶?吾北門寓也,三江橋亦寓也,昔者吾祖由清江而徙此也,亦寓也。使吾果玉堂焉,亦寓也。造物者亦吾寓,而吾焉所逃之?夫吾之寓於江村也,則已過矣。湣王,王也,爲人灌園。東陵侯,侯也,賣瓜青門。王孫咿嚶於路隅,將軍困辱於南山,以至紇干山頭之歌,『水東流,朕西上』之歎,讀之使人欷歔流涕。當其盛時,亦豈不負黼憑玉,走趨臣民?而流離顛路,一至於此。百年未滿,何所不有?即一士不得以功名自見,而釣魚聞處,復何所恨?願聖王在上,官無急徵,鄉無亂氓,吾以詩書訓子孫,爲江村幸民,則足矣。然皆非吾之所得爲也。吾視江村猶玉堂,玉堂猶江村也。」余然後知端叔之達,非余所及。(以上清文淵閣四庫全書本《青山集》卷四)
【10】 全元文卷三三六 趙 文 (六)
胡君墓誌銘
吾銘定甫,何以其狀爲哉?吾與定甫交三十年,所見定甫如一日,惟恂恂信謹寡言笑,無疾詞遽色,和易不爲崖岸,不獨爲士者,不能不敬愛。里中童兒、婦女,無不稱胡先生定甫低徊往教不倦。諸子皆禀承之能,世其業。儒家儉素固宜,而親賓過從歲時聚會,亦適情中禮,未嘗刻意治生。晚年乃駸駸完美,以娱親、以舉婚嫁、以葺其先人盧,服食器用,整飭先坐,無不修治。尚有餘,自及其穴,而壽考以死。而其言行,皆可以傳子孫而化鄉里。嗟乎!爲人如定甫,可以没而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