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论坛| 消息
主题:《全元文》---胡氏相关文选 胡志盛整理
回帖:【13】全元文 卷四六一 劉賡
紫山大全集序 延祐二年九月
文章以氣爲主。其爲氣也,至大至剛,以直養而無害,則塞乎天地之間,賡讀紫山胡公文集見之矣。紫山,公自號也,讳祇遹,字紹開,磁之武安人。大父嵩,泰和名臣。考德珪,正大四年進士,儒林郎,主耀州富平簿。北渡後,公未及冠,便能後諸生習為程文,非所好也。潜心伊洛之學,慨然以斯文為己任,一時名卿士大夫,咸器重之。中統龍飛,鋭於求治,張左丞文謙宣撫大名,辟公員外郎,入為中書省詳定官。至元改元,韶立學士院,以應奉翰林文字被召,俄兼太常博士。百年墜典,一朝而復,天下翁然稱之,以爲禮樂文物,盡在是矣。中書以公優於爲政,輟充户部員外郎,尋轉省左右司。直言正色,無所顧忌,重忤相臣意,出為太原治中,外示優容,内實中傷之。會改河東提刑副大使而罷省幕,同僚有驟至執政者,終衔之,江南下,調荆南宣撫副使。十九年,權奸事敗,庶政一新,輪選牧守。授濟寧總管,考課爲天下最,擢山東憲使。齊魯風俗,爲之一變。就拜翰林學士,不赴。又明年,提按淛西平江税司。邏卒恐嚇市民贓露,公決遣之,行省頗有違言。即輕舟還相下,築「讀易堂」以居,若將終身焉。二十九年,制詔以耆儒硕德徵,凡十人,公在第一,辭以疾不起,時年甫耳順矣。卒年六十又七。書法妙一世,脱去翰墨蹊逕,自成一家,唯鹿庵、紫山兩公而已。平生著述《易解》三卷、《老子解》一卷,詩文號《紫山集》者六十七卷。公薨二十年,賡以事道過彰德,其子太常博士持將鋟梓以壽其傳,懇以序引爲請。賡以不敏辭,迨四三年,而請益堅。鳴呼,賡嘗師事鹿庵先生,得告還東平,前諸生謂公曰:「敢以是數後進累吾紹開。」且命之羅拜,公避之。鹿庵良久曰:「以師友之間待乎。」公遂諾焉。賡才力謝薄,獲與誓紳之列,殘膏剩馥,得公沾丐者多矣,此意豈可忘哉。公之出處行己大方,有野齋、秋潤所撰神道碑、祠堂記在,感念疇昔,非敢以爲序也,姑述其梗槩云爾。延祐二年重九日,翰林學士承旨、榮禄大夫、知制詰兼修國史門生劉賡序。(文淵閣《四庫全书》本《紫山大全集》卷首)

【13】全元文卷四七二 胡長孺
胡 長 孺
胡長孺(一二四九——一三二三),字汲仲,號石塘,永康(今浙江永康)人。宋咸淳十年(一二七四)以任子入仕,監重慶酒務。宋亡,退棲永康山中。至元二十五年(一二八八)元世祖下韶求賢,薦授翰林修撰,改教授揚州。元貞元年(一二九五)移教建昌,至大元年(一三〇八)轉台州路寧海主簿。延祐初退隠杭州虎林山,至治三年(一三二三)卒,年七十五,門人私谥曰純節先生。《元史)卷一九〇有傳。著作有《瓦缶編》、《南昌集》、《寧海漫抄》、《颜樂齋稿》等,均佚。今存《石塘稿》一卷。本書共輯得胡長孺文十五篇。

與叔敬貢士書
長孺頓首。昨者薄暮見過,欲有所言,遂不暇及。葉先生蒿目以憂世之患,三策上九關,皆不盲者之不能言,在古人亦難得。聞叔敬鋭然欲助紙筆,此甚高譲。使者之來,只在只尺,恐不可緩。爲義貴勇速,不可以日復日。書不盡意,伏惟委照。長孺頓首叔敬貢士座右。(北京圖書館藏帖三八一號)

【13】全元文卷四七二 胡長孺
閬風集序
舒先生既捐館舍之十年,遺書有《夢蝶軒稿》、《篆畦詩》已鋟梓行世。獨號《閬風集》者最爲大全,板本既災於兵,子叔獻將復刊之,家宴甚,力不能任。且以三百年來諸公詩文論之,梅聖俞《宛陵》,蘇子美《吴中》,歐陽永叔《盧陵》,蘇明允父子《成都》、《建安》、《九江》,王介甫《臨川》,曾子固《盱江》,陳同父《婺郡》,葉正則《海陵》,豈其家子弟爲之哉?古儒先生也,門人、父子傳其書,轉相教授,及後來摹印簡便之説原闕則鄉黨朋從與異世慕用之士,相與出資,貨以給費。《閬風集》,是三人者盡將刊之。先生負奇氣,固伯仲諸葛孔明、王景略,其視齷齷瑣碎,雖達官貴人若遺涕唾,不肯一回顧。少年已擢巍科,同時流輩往往涉足要津,己獨凝立卻行,不能以分寸為進。其文凌張文
下一页 (1/8)
下一楼›:【14 】全元文卷四七四 吴 澄 (二)
答胡主簿書
澄異時道經南劍,訪延平李先生遺事,往 ..
‹上一楼:【12】全元文卷四三四 陳 普 (二)
送胡生序
夫才如陽氣,德如含弘厚地,天地間萬物皆一 ..

查看全部回帖(103)
«返回主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