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帖:【51】全元文 卷一五六五 胡 翰 (三)
文與可萬竹圖跋
與可在宋爲良二千石,蘇文忠公從表兄弟也。平生知其爲人之賢,文蓺之妙者,世莫若公。嘗謂與可所畫偃竹,雖數尺而有萬尺之勢。今以是圖觀之,猶不滿數尺,而烟容雨態,縱横掩冉,漫若千畝萬個,近在人目,無不可愛。蓋墨竹以小爲難,而多者愈難,欲振筆直遂,如公所謂兔起鶻落,殆未見其可也。否則滞而不化,亦何取焉?惟與可能臻其妙,而文忠之言當觸類而悟也。
王右軍書東方朔贊跋
《東方朔贊》與《黄庭經》,皆永和十二年五月所書。右軍一時之筆,各自爲體不同。流傳至今,求如此本者甚不多得,雖紙墨剥落,隠然具有當時瑰琦之意。豈惟右軍書法之妙,矯若驚鸿者,於此見之,而唐人模勒之工,亦未易以刻鵠議焉。晋仲家庭方從事臨池之學,不宜以王敬仲自居,當官奴之得《樂毅論》可也。
【51】全元文 卷一五六五 胡 翰 (三)
懷素墨蹟跋
張長史觀舞劍器,藏真見夏雲隨風,二人遂極書法之妙,遠軼千載矣。及聞越人得永師真蹟(一),惄若不及見焉(二)。世之師心而不師古者,何足以知之?臨川蔡君厚定此三十字為藏真書,非長史也。余聞藏真似狂自任(三),長史以颠著稱,正相類耳。想其人而觀其書例(四),使人意氣飛動。時又喜雪,管仲請識其後,以為山中珍玩。是歲洪武癸丑十二月十有二日也。
〔一〕及聞越人得永師真蹟:師真蹟,原闕,據《金華叢書》本補。
〔二〕惄若不及見焉:惄、見焉,原闕,據《金華叢書》本補。
〔三〕余聞藏真似狂自任:似,《四庫全書》本作「以」。
〔四〕想其人而觀其書:書,原闕,據《四庫全書》本補。
米南宫書蘭亭禊帖跋
米南宫論《蘭亭禊帖》,毫髪無遺,至其所自書,乃縦横若此,蓋出入規矩,晚年筆也。南宫嘗稱善書,得一筆已,獨有四面,故其對帖臨倣者,與真無辨,而任意揮洒者,入妙自得,人鮮及焉。余昔見黄文獻公,恨不及以此質之。姑識于公手跋之後。
【51】全元文 卷一五六五 胡 翰 (三)
胡石塘與王子智書跋
石塘先生以前代儒宗,折節下交一郡吏(一)。貸米周人之急,兩致書焉,曾不以爲浼(二),而盛稱其賢,則子智之爲人,果可以文墨吏目之哉!蓋有守有爲,不幸而爲吏也。雖爲吏,而無愧於天下之士,其義可尚也。由是先生尚之,亦義也。先生之雅操與文章並著於世,孰取而孰予哉?舒閬風《石塘行》所謂「吉人廉士遺我五斗赤,受而哺之無愧色」者,其言雖爲張瑄發,可見其於子智不苟也。子智老於郡邑,有先生以爲知己,而又有希彦稱其家兒,其所托者遠矣。
〔一〕折節下交一郡吏:吏,原作「史」,據《四庫全書》本改。
〔二〕曾不以爲浼:浼,原作「況」,據《四庫全書口》本改。
【51】全元文 卷一五六五 胡 翰 (三)
北山紀游總録跋(一)
山川能説,登高能赋(二),可以爲大夫。余聞諸古,而於此卷見之矣。自至正庚戌以來(三),卷中作者,由侍講黄公倡之,而司理葉公、吏部吴公、長史張公繼之。又其後,而待制柳公、太常胡公、立夫吴公之詩附焉(四)。數公同出吾郡,多擅名當世。高文大册施之朝廷者,足為邦家之光;幽懷雅韵託諸老佛之徒者,足爲山川之壯,豈多得哉!余嘗承下風,往來周旋其間,顧不獲與諸生從杖履之後。山空谷寂,未嘗不三復而爲之橅然。儒墨異歸,出入殊趣,吴公既以之興懷,況死生之際,幽明永隔,黄公又安得不增悼邪?未及百年,變故倏忽,在昔已然,而今爲何如也?吾意扶舆清淑之所鍾,偉乎其不可過,豈遂已邪?比居長山之下,嘗欲執牛尾歌之(五),以遲夫若人焉。今存禮不以衰老棄余,將入京而過余衡門,留之不果,摄衣率諸生陟鐕岳而登其冢頂。余力躋,僅能及之。極覧無際,追念往躅,雖瞠乎其後,而亦跫然其音者也。書以識之,庶他日冠蓋咸萃,殚其餘年,以尋劉孝標、王子文山中故事。
〔一〕北山紀游總録跋:游,原阙,據《四庫全書》本補。
〔二〕登高能赋:高能,原闕,據《四庫全書》本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