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论坛| 消息
主题:《全元文》---胡氏相关文选 胡志盛整理
回帖:【51】全元文 卷一五六六 胡 翰 (四)
慎習
天下之勢,窮則變。由治而趨亂者,其變易,雖一憸人,坏之而有餘。由亂而趨治者,其變難,雖合天下之智力爲之而不足。由秦以來,天下之變數矣。議者莫不慨然欲追復先王之舊,歷漢、唐千數百年,而卒循乎秦人之敝者,此豈其勢難而力不足哉?荀卿子曰:「法後王,一天下制度。」又曰:「法二後王,謂之不雅。」蓋卿有以啓之也。自卿之論興,其徒李斯用之以相秦。凡可以變古者,莫不假秦之柄,奮其恣睢之心而為之,雖商鞅之刻薄,不若是之烈也。鞅廢井田,止秦之土地;改法令,止秦之人民。而斯也,尊主爲皇帝,举天下以爲郡縣,举天下不復有井田,夷其城郭,销其兵刃,人主之勢孤立於上,而怨起於下。計無所出,益倒行而逆施之。播《詩》、《書》以塗民之耳目,黜儒術以滅天下之口説。所守者,律令也;所師者,刀筆吏也。其變既極,其習既成。秦亡而漢承之,聖王之继亂世,掃除其迹而悉去之,崇教化而興起之,此其幾也。陳經紀立,以為萬世法程,此又一幾也。高帝以寛仁定天下,規模宏遠矣,然未嘗有一於此。其後贾谊言之於文帝,董仲舒言之於武帝,皆不能用。又其後王吉言之,而宣帝亦恬不以爲意。觀高帝命叔孫博士之言,令「度吾所能行爲之」,天下事孰非人主所能者?奈何帝之自畫如此,而郡臣不足佐之。創業之君,後昆所取法,由是而文帝有「卑之無甚高」之喻,宣帝有「漢家自有制度」之語。當更化而不更化,當改制而不改制,一切緣秦之故,雑伯以為治。逮于中興,光武以吏事責公卿,顯宗以耳目為明察,文法密而職任違,辨急過而恩意少。雖從事儒雅,投戈講藝,臨雍拜老,有缉熙揖讓之風,未能盡更化改制之實也。故朱浮言罷斥之扰於前,陳寵建輕刑之議於後。建初之政,所以濟永平之失也。之數君者,在當時號爲賢主,且去古未遠,而因陋就簡,未嘗取先王之法一試為之。為之而不效,舍之可也,不為而舍之,烏知其不可乎?蓋其溺於所習者久矣。辟之戎人生於戎,夷人生於夷,少長所濡染者皆夷戎也,中國之禮義未嘗接焉,雖知其美,不能使之一朝去其夷戎之俗。此豈其性殊哉?習固使之耳。古今之相去,何以異此。有能善變其習者,果孰樂之?魏晉之衰,天下之亂極矣。元魏起代北,其先土托後跋之裔也,其人民被崩控弦之屬也,與漢不侔矣,宜未易以禮法理也。而孝文遷都洛邑,挈其人民而居之,均田别里,崇祀建學,國人莫不有忤心焉。獨排衆議,而咨之王肅、李安世之流,釋胡服而爲冠带,絶北俗以事詩書。王通氏曰:「中國之道不墜,孝文之力也。」岂不信乎!及隋之衰,天下有大亂,而唐承之。太宗却封倫之對,從魏徵之勸,貞觀之初,力行仁義,其爲化也得矣。制官以六典,制兵以府衛,制民以均田,制赋以租庸調,其爲制也備矣。行之數歲,家給人足,行旅不齎糧,外户不待閉。方制四夷之外,太平之効,可謂盛矣。故宋儒以爲,由文武之治,千有餘歲而有太宗之爲君,方之於漢,其寛仁孰與高帝?其玄默孰與文帝?其所以致此者,由其不惑於後世之論,能自拔於秦漢之習也。向使孝文無卓然之見,必為之志,雖得中國,終於戎翟而止耳。使太宗有躬行之實,名世之佐,舉唐之治,又豈殷周之不若乎?故俗之不淳不患也,刑之不措不患也,功之不遂不患也,而患無必爲之志,躬行之實,持之者未久也。惟聖爲能盡倫,惟王爲能盡制。三代之興,其王皆聖人也。其所以為天下者,莫不本諸天理,要諸人心。大法之則大治,小法之則小治。苟已為遠,則莫之法也,其道固存,其意猶可識也。《春秋》讥變法而大復古,聖人豈好爲異哉?惧後世不知有先王之法,故假筆削力爭之。然猶惧不勝,況順而下之,是猶決江河而放之陸,勢必胥溺而已耳。故余不責斯之不師古,而深悼之。況法後王,由其有以啓之也。君子度己以縄,接人用枻。夫與世遷徙而偃仰者,戰國之遺習也。卿之意不過如此,學術不醇,而遂以毒天下。太史公曰:「法後王何也?以其近己而俗變相類,議卑而易行也。」天下有能知其近而相類者不爲可法也,卑而易行者爲不可行
下一页 (1/4)
下一楼›:【51】全元文 卷一五六六 胡 翰 (四)
越人對
越大荐,土沃而澤不竭。胡子過之,土沃而澤 ..
‹上一楼:【51】全元文卷一五六五 胡 翰 (三)
東征詩序
淛東行中書右丞李公,以親賢之重(一),總 ..

查看全部回帖(103)
«返回主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