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论坛| 消息
主题:《全元文》---胡氏相关文选 胡志盛整理
回帖:【51】全元文卷一五六九 胡 翰 (七)
樂道齋記至正十六年三月
斯君文壽來自行御史臺,留郡邸。搭紳與之游者誦君之美,而告於余曰:「斯君,天子之國學生也。以才能推擇為時用,其志未嘗不在詩書俎豆間。故有齋曰『樂道』,願先生一言,以相其志。」余聞之,骇且愧,鄙人於道,未款啓也。斯君之所樂者,鄙人何足以知之?將以言其鞠也,則鄙人之履迹未嘗及君之門,目未嘗撃其輪矣之美。二者何居?雖然,昔者嘗私淑之矣。天下之可以快耳目,娱心志者,其為物至夥,而君子弗好之,弗好之則弗樂之。君子之所樂者,重珪累組不足以為貴,萬鍾千驷不足以為富。君子之所樂者,举天下之物不足以喻之。先乎天地而不見其始,後乎天地而不見其終,行乎日用而無乎不在。是故三皇得之以立人極(一),五帝得之以顯人文,禹得之以紹舜,湯得之以革夏,文武得之以造周。伊尹得之於野,成湯舉之;颜淵得之於陋巷,孔子稱之。孔子得之,而人莫知之,故孔子得之最深,而不知老之將至。孔子之徒既没,由是而得者鮮矣。更千五百年,而周茂叔令其門弟子求之。其弟子程伯淳求之,其後朱仲晦繼之。然皆引而不發,由是而知者鮮矣。吾嘗求之天地,天地高厚而無窮。於是而求之日月,日月循環而無端。於是而求之四時,四時變化而不測。於是而求之萬物,萬物生生而不息。於是而求之吾身,吾身至近,若或得之。耳目視聽,荧于聲色,口悦刍豢,體好安逸,於是克而治之。心通乎神,性命於天(二),至微至賾,無物不該,於是存而養之。克治存養,日求不足,於是而勉强以繼之。勉强猶人也,非天也。故求三十年矣,志勤力勚,而未之谦也。今君迺得以名其齋,其盎若飲醇酎乎?洒若聆廣樂乎?若登春臺而熙熙乎?若遊康衢而皞皞以為徒乎?是未可知也,吾又烏足拟諸形容哉!為我謝斯君,國家軍旅之事方興,而君之車馬有行色,余不敢請間也。君子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古之義也。君幸職思其君,以報國家。天下安,而後臣子得遂其私。他日退而燕處是齋,由余言以求余之所不言,其尚何如哉!其尚何如哉!至正丙申春三月妫仲子記。
〔一〕是故三皇得之以立人極:得,原作「後」,據清文淵閣《四庫全書》本改。
〔二〕性命於天:於,原作「乎」,據清文淵閣《四庫全書》本改。

【51】全元文卷一五六九 胡 翰 (七)
畏所記二十六年五月
常山邑丞劉彦英,嘗自溧水辟地抵吾婺,數過從論學。及領邑事,又數於衢郡見之(一)。間語余曰:「吾於世無所取長,自家庭子弟從師受學,長而服官政,隨牒四方,恒若弗勝也,弗逮也。人以吾爲畏焉,吾念之固然。計吾得者以畏也,失者亦未必非畏也,因名其室曰『畏所』。願乞記於下執事。」余謝不敏。今年聞余病且免歸,其請益固。乃作而言曰:君子處天下之至約而不戚,服天下之至賤而不愧,履天下之至險,遇天下之至變,而不駭且亂。中立而不倚,内省而不疚,惡乎畏也?苟得志,雖富且貴焉,當大任於廟堂之上,決大義於人主之前,一言定國,不變色而利澤加於民,若举而措之,惡乎畏也?吾聞之,天體物而不遺,人物之生,日用之間,莫非天命之流行。念慮有一不誠焉,言動有一非禮焉,雖至隠至微也,而又僞參之,天命幾乎息矣。操舍之頃,存亡之幾也。敬怠之萌,吉凶之辨也。今君之畏,不以是乎?則吾知之矣,以是而畏之,唐虞三代之聖人,猶兢兢業業,孜孜慄慄,翼翼叠叠,不能一朝夕寧也。《書》曰「迪畏」,蹈而畏之也。又曰「寅畏」,敬而畏之也。又曰「抑畏」,謙而畏之也。皆所以畏天也。《詩》曰「胡不相畏」,小人無所忌悍,不知天者也。不知天者,不當為而為之。知天者,不當為而不為,當為而不敢不為之,故其畏也,非框怯也,非委靡也,又非有操切之者。昊天曰旦,與爾游衍。昊天曰明,與爾出王。君子知之,故無不畏。仲尼著其三,其致一也。余與劉君,皆學仲尼之學者,而余框怯委靡(二),恒患不振。窃觀於劉君,方兵興時,脱身危亡疾疫之中,奉其母夫人以行,歷數歲而返于鄉闾,高年無恙,不失人子之道。一
下一页 (1/3)
下一楼›:【51】全元文卷一五六九 胡 翰 (七)
深溪王氏祠堂記
古之祭者,大夫之家祭於廟,庶人之 ..
‹上一楼:【51】全元文 卷一五六八 胡 翰 (六)
孔氏家廟碑
先聖孔子生于鲁,實襄公之二十一年。至 ..

查看全部回帖(103)
«返回主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