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帖:【56】全元文 卷一六九五 胡行簡 (一)
胡 行 簡
胡行簡,字居敬,新喻(今屬江西)人。至正二年(一三四二)進士,授國子助教,歷翰林修撰,除江南道御史,遷江西廉訪司經歷,世亂乞歸,教授鄉里。明洪武二年(一三六九)召至京修禮書,欲官之,以老病辭歸。有《樗隠集》六卷。本書收胡行簡文,以清文淵閣四庫本為底本。集外輯得佚文二篇。
傅與碾詩集序
渝舊隸袁,山水最稱秀麗。扶與清淑之氣,鍾為人物,代有其人。郑、李以詩鳴于唐,劉、章、謝以問學詞章顯于宋,烨乎其相望也。近世范太史、傅廣文相繼以詩名于時,文章鉅公莫不推服,而海内缙紳士興于詩者,咸師仰之。信乎黄鐘、大吕之音震于瓦缶雷鳴之餘,有耳者莫不傾聽也。傅廣文詩舊有刻本而煅,令弟若川恨其久而傳弗廣也,欲重鋟梓,介友人袁大賓徴序其端。余觀三閣老之文,奖許如彼其至,奚敢贅贅爲之辭。乃若川愛兄之情,嗜學之力,泊吾渝山川人物之美,不可蓋而弗彰也,遂書是語,以綴其後。至正戊戌仲冬月,同郡胡行簡序。(嘉業堂叢書本《傅與砺詩集》卷首何本方校點)
【56】全元文 卷一六九五 胡行簡 (一)
矩堂詩卷序
余假寓萧水之上,與豐水壤相接。水之西有佳境曰矩塘,居其地者,多秀而文,恒欲往遊而未能也。余君所瞻,邂逅紫宸之宫,貌清而古,學博而通,飘飘然若神仙中人。因數相往還,常語余曰:「我余氏之先,異人司馬潜為相宅,曰子孫蕃昌,代有顯人。即今矩堂是也,五百餘年于此矣。居第之前有山相望,屹然獨立,咸目之曰方岡。前豐城尹林元凯,見其勝境,曰『矩者,方也。塘以矩而岡以方名,皆可觀法,宜顔其讀書之室曰矩山,以著其美』。遂書而揭諸楣間,仍為之序。先生辱與吾游,能不爲之言乎?」退而稽諸聖賢之書,曰不踰矩,曰絜矩,釋者謂矩,所以爲方者也。君子之爲學也,靜以修己,莊以待人,敬義來持,凛乎恐墜,内外交修,求合乎矩,庶乎其行之方截然如山也。觀乎山,斯知之矣。端雅靜重,山之體也;蓄洩雲雨,山之用也。陰晴朝暮,千態萬狀,不能汩乎山,猶日月之間酧酢事變不能挠乎我也。煙收霧斂,崭絶若屏,儼然儀型,相對几席,我之厚重不遷,猶山之萬古一碧也。知者觀乎山,斯可進德矣。雖然,天下之山莫高於泰山,故號爲岱宗,言四方之所宗也。《詩》曰:「泰山巌巌,魯邦所瞻。」今君既名藏修之室曰「矩山」,而字曰所瞻,其志蓋可見矣。所瞻之大父必誠先生,文學、節行爲世師表,嘗爲撫之儒學教授,樂其故鄉山水,遂歸隠不仕云。
【56】全元文 卷一六九五 胡行簡 (一)
求志亭詩序
予以使事出西昌,參政全公肅客快閣之上,顧瞻江山,情景具集。距城六七里,林木掩映,閭閣參差。或指示之曰:「此珠林市也。有劉氏者居之數百年矣,由唐迄宋举進士者三十有七人。去年秋,劉氏之以賢能稱者曰楚,字子高,復貢于鄉,鄉人榮之。」翌日,子高相過從,語余曰:「吾居第之東偏治隙地,構亭其間,旁植花竹,中列圖書,以為藏修游息之所,題曰「求志』,江州守劉公楚奇記之,名人勝士詠歌相屬,幸序次其説。」予復之曰:「君予之學莫先于立志,此志一定,可以通天地、貫金石。以之爲學,則進而爲聖、爲賢,此志也。施之于用,則爲民立命,爲世開太平,此志也。窮之所養,達之所行,皆不離此志耳。古之君子如伊尹,耕乎有莘,頌詩讀書,樂克舜之道。及湯举以爲相,則使君為尧舜之君,民為光舜之民,皆行其素志也。近世大儒有曰『志伊尹之所志』。今君名所居之亭曰「求志』,其將以科第爲志,抑將以伊尹之志厚自期待也?志乎伊尹,則道德日趋于成,功名不期而立。志乎科第,則與世之志富貴者等,非予之所望也。」子高年壯而氣鋭,質美而好學,能審于求志決矣,尚喋喋乎斯言者,責善朋友之道也。
【56】全元文 卷一六九五 胡行簡 (一)
老幹詩序
老幹者何?大參周公所自號也。幹者何?老樹之有柯、有枝也。幹而謂之老者何?傲冰雪,閱歲年,挺然而獨秀也。即其類而推,楚之椿,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