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论坛| 消息
主题:《全元文》---胡氏相关文选 胡志盛整理
回帖:【56】全元文 卷一六九六 胡行簡 (二)
一如説
萬安詩僧純,谒余而言曰,某儒家子也,方總角,父母命之學佛。今雖服釋氏,未始忘乎儒也。故名純,字一如,取《中庸》語,幸釋其義。余謂天地以一而成萬化,人以一而具萬理,一元之氣,流行乎兩間,陽舒陰惨,其變不可知,所可知者,一理而已。人位乎其中,唯純乎一,則與天地參,而其道非聖神不能也。通儒釋于一理,會萬理于一原。因其可名而至于不可名,因余之所已言而極于無言,一如之道成矣。贊曰:
天地之道,皆原于一。人亦有之,參爲三極。私勝欲昏,如雲蔽日。横而闢之,雲散日出。皎皎靈臺,變化莫測。萬理一原,罔間儒釋。

【56】全元文 卷一六九六 胡行簡 (二)
黄氏子字説
幼名冠字,禮也。字而為之説,欲其循名思義,求以進德也。姻友黄氏,名實,字立誠,皆父兄師友命之,而求余绎其説。余觀其大意言進德、修業,以忠信、立誠爲二事之本,其用或殊而體無不同。師友之名子曰實,而字以立誠,誠之一字,足以包體用、貫天人,而道之大小皆在其中也。子周子曰,誠者,聖人之本。聖人則極天下之至誠,而無一毫之不實。學者必盡誠之工夫,然後可以語此也。蓋誠之體無所不包,而用之見于外者,無所不備。小而一言一行,大而三綱五常,皆有是道也。誠之在聖人者,不敢妄論。今以學者言之,處乎家庭,行乎州里,事父母能竭其孝,交友能篤于信,至處于夫婦、兄弟,莫不各盡其道,而實理之行乎其中者,皆純一而無妄。一言之發、一事之行,皆無一而不實,日積月久,循循有序,誠之之功可以漸而進矣。如是而不謂之立誠,不可也。吾友觀之大《易》之言,參諸《中庸》之旨,誠之道不外是矣。《書》曰:「知之非艰,行之維艰。」尚其勉之。

周氏子字説
余假館萧洲之曲,郡庠弟子員多從余游,清江周銓其一也。銓嘗偕其弟衡谒余而言曰:「銓昆仲二人,祖若父命之名矣,尚未之字也,幸先生為之字,而绎其義。」余遂字銓曰士選,衡曰士權。為之説曰:「銓衡之爲言,欲銓量人物,俾得其平也。天之生材必為世用,但愚智或殊,材有高下,代之掌銓衡者,必精加甄别,而察其孰當孰否。其材堪經濟者置之廊廟,材堪牧守者擢之方面。黼黻皇猷者有之,面折廷诤者有之。隨其才器大小用之,各當其選,猶權之稱物,輕重各適其用,無不宜也。虞選于衆而举阜陶,殷選于衆而举伊尹。選之得其道,用之盡其材,皆持衡之合乎中正,而用無所私也。虞、殷選賢之公,不可企及。後之掌銓衡者,如高孝基、裴行儉,猶有知人之鉴,而銓衡亦合乎權也。子之昆仲鋭志于學,余以士選、士權爲之字,欲其異時擢高科,登顯仕,典天官之三銓,權衡天下之士,俾人材之效用于世者,咸稱其選,則掌銓持衡之美,渢渢乎令譽矣,賢昆仲其副之。」

【56】全元文 卷一六九六 胡行簡 (二)
尚志説為王公玉述
君子之學莫先于立志,此志一定,可以參天地、育萬物,可以通鬼神、移山岳。志之所向,莫不如意,古之人所求必遂,所欲必成,皆由此志而充之也。會稽王先生篤學尚友,恒以古人自期,特取孟氏語名其讀書之齋曰「尚志」,徵余爲之説。余何人也,足以知先生之志哉?窃聞之先生曰,孟氏之所謂尚志,仁也、義也。天下之大、四海之廣,凡其蒼而生、林而處,稍有知覺者,莫不有斯志也。拘以氣禀,蔽以物欲,能全其志者,幾人哉?夫脩之于身,見之于事,居家而事親、從兄,此仁義也。見之于親賢愛物,亦仁義也。曰仁曰義,非有至高難行之事,患此志不立耳,志立于此而仁義在我矣。近世大儒論士之志有三:曰道德,曰功名,曰富貴。富貴不足言矣。志乎道德,即仁義也。三代而上,聖賢代作,道德、功名,混爲一途。姑即伊尹之事論之,佩服于躬而力行之者,道德仁義也。推之以伐夏救民,則功名事業也。能志伊尹之志,即孟氏之尚志矣。三代而下,士習庸鄙,漫無立志,能自樹立者,惟孔明耳。孔明之志,志乎功名者也,道德、仁義蔑之有聞耳。嗟乎,時有古今,志無古今,今之人即古之人也。人
下一页 (1/3)
下一楼›:【56】全元文 卷一六九六 胡行簡 (二)
富春堂記
清江嚴氏茂淵,偕其弟茂芳谒余而言曰, ..
‹上一楼:【56】全元文 卷一六九五 胡行簡 (一)
建溪序
郡城之東三十里,士有隠者曰黄則建氏,隠 ..

查看全部回帖(103)
«返回主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