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论坛| 消息
主题:《全元文》---胡氏相关文选 胡志盛整理
回帖:【56】全元文 卷一六九六 胡行簡 (二)
春暉軒記
湄湘之东兩舍許,有山曰湓峰,挺奇聳秀,外固而中寛,世居其麓者,黄氏也。黄氏之俊秀者曰璞,字石琼。五歲失所怙,母徐氏躬自鞠育,至於成人。母高年康强,曲盡孝養。居第之左,辟小軒爲奉親之室,浙右趙行素先生為之名「春晖」,取孟东野語也。璞屬余為記,遂為之言曰:造化流行,發育萬物,功用之大,莫盛於春。凡其自生自植、勾萌甲拆,沐春陽之暉而臻於蕃庑者,莫草若也。以一草之微,沐春晖之恩,發榮滋長,得遂其性,陽春德澤何如其深且厚也。母之於子亦猶是耳。孩提之生,蠢然無知,動靜食息不能適其節,癢病疾痛不能謹其微,爲之母者心誠求之,所以致其鞠育之勤,俾至於成童,何如其用力也。暨其長也,教之使學,為之有室,幹盅承祧,克自樹立,母心始得其安,而有終老之望也。然春暉之及物不勞而成功,母之鞠子何如其勞也。兒之念母心猶寸草,至微也;母德如春暉,至大也。將何以竭其報哉!東野可謂善形容矣。然觀天地之化,四時具而後成歲,春而生之,夏而長之,秋而成實,冬而歸根,四時不具,則歲功虧矣。言春睡而違乎三時,則天地造化所以生物、成物,不能全其始終矣。《詩》之言曰:「欲報之德,昊天罔極。」親恩之大,蓋同乎天,無一事而非仁也,無一息而不愛也。生生之德初無少間,徵之天,驗之人,有以異乎?無以異也。即东野語而稽之,詩人所言,必剤量於其間矣。行素博學躬行,必有以語子,奚待余言。今朝廷以孝治天下,求忠臣於孝子之門,措之於用,而推恩以及其親,他日尚有觀焉。

【56】全元文 卷一六九六 胡行簡 (二)
竹林書屋記
湄湘在萧洲上游,山水之勝甲於一郡。蓋其山自撫之大華,綿亘數百里至於兹邑,峙而爲大秀、玉笥,皆曄然為郡邑之望。荷峰與二山雖莫相雄長,然挺奇毓秀,鍾為人物,若鄒氏之代有顯者,荷峰之清淑所發也。鄒氏世家鳌溪之焱坪,其遷於兹山之麓,不知其幾十世矣。自初迄今,咸以詩書起家,篤於義方之訓者曰思齊,思齊三子:長曰直,字允良。次曰順,字允逊。季曰端,字允臧。築室爲講學之所,環四周皆竹,因題之曰「竹林書屋」。斯屋也,朴而不華,儉而有制。山川献狀,若拱若揖,層峦秀钀,如屏如帷。晴嵐暖翠,輝映軒窻之外者,湓峰之聯絡荷峰也。玉虹蜿蜒,泓澄如練,滔滔安流,環吾庐而過者,長江之發乎杯溪也。清時暇日,藏修於斯,游息於斯。境旷地偏,纖塵不到。微風動竹,戛玉敲金。唔吚之聲與竹韻相和,殆如雅奏之发乎钧天,黄鍾、大吕振乎瓦缶之餘也。夫貫四時而常青,傲冰雪而獨立者,竹也。君子有取焉。竹之心,猶吾之虚而有容;竹之節,猶吾之直而不阿。蓋比德於竹,而結屋於斯也。昔之愛竹者多矣,然託竹之美形容盛德,莫如衛武。允良昆仲誦《淇澳》之詩,切磋琢磨,交致其力,奚患學不成、名不立哉。爲士者希賢,尚其勗之。

【56】全元文 卷一六九六 胡行簡 (二)
瞻藜轩记
萧峡居淦上游,山水清麗,觀金華黄文節公《十詠》,備見其勝。峡西四十餘里,有橋曰「金名」,乃揚名、斷金兩鄉水出焉。橋之涘多舊家,彭城劉氏世居之族為金川望。其族之尤彦者曰翰烈,為郡庠弟子員,嘗從余授《春秋》,相與有年,請余顔其讀書所,予因名之曰「瞻藜」,蓋取劉向事也。向,漢之宗室,嘗校書天禄閣,夜有老人持青藜杖來訪,自稱太乙之精。吹杖端烟光,洞照幽隠,盡以天文秘記授之。向由是探賾造化,博極群書,爲漢儒宗。翰烈向之裔,有志於學,聞乃祖之風,固宜勵業,以紹休前聞,人不但慕其名而已。夫瞻者,自卑而望乎高,自下而望乎上。《詩》云「瞻仰昊天」,「瞻彼旱麓」,皆是也。青藜之光寥乎阔遠,可望而不可親矣。游目雲漢之上,瞻乎奎壁之間,文章昭回之光,曄然與太乙青藜之焰相爲輝瑛,神交意合。凡得於觀感者,自足以發揮文采而書眼如月,載籍蕴奥,可以洞見而無餘矣。瞻彼菉竹,猶可資以比德。瞻青藜之光,以名斯軒,固可與之匹休也。或者謂太乙青藜杖之光,乃好事者之言,則世傳
下一页 (1/3)
下一楼›:【56】全元文 卷一六九六 胡行簡 (二)
友古齋記
西昌據青原上游,山勢四環,江流如带, ..
‹上一楼:【56】全元文 卷一六九六 胡行簡 (二)
富春堂記
清江嚴氏茂淵,偕其弟茂芳谒余而言曰, ..

查看全部回帖(103)
«返回主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