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帖:【56】全元文 卷一七〇九 胡 默
胡默
胡默,字石邱,婺源(今屬江西)人(清嘉慶《夥縣志》卷一四)。至正時在世。本書收胡默文一篇。
儒學新增田糧記 至正六年
黟在秦漢時為大縣,祁門、石埭、建平、廣德皆其治也。厥後分布地隸徽,為下邑。其俗朴厚,其人淳野,多隠者。山谷聞號桃源。其學校庚積米,歲僅十三石,粢盛不給,官師禄膳弗可言矣。至正五年冬,宣城陳侯真孫來尹是縣,首谒孔子廟,訪咨傍徨,謂其鄉人教諭李熊曰:「學校者教養之地,有虞氏之庠曰米廪,孟子曰庠者養也,夫豈無故。」會監縣、主簿、典史諸君明倫堂上,選曹史之良,致邑士曰:「黟之疆場視古雖不同,人性則無不同。吾聞三年大比,教之不行、貢士無藝,是有司失職,豈非諸君子之羞哉。古之於民聚而教之,教而貢之,微養不可也。況田不井授,士無恒産,貧者反不若農工商。救死不赡,安能裹飯以務於學。富者田連阡陌,施予二氏無幾微嗟。孰若相學養士,且使其子弟皆得以服禮義廉耻之教,講尊君親上之道,三綱立,九法叙,才彦彬彬若古先達,鄉稱處士,出爲名公卿,豈非諸君子之樂哉。」聞者感激,遂獻田焉。明年春,黟學增田,士歌相慶,伐石馳書,胡默請記其事。胡默曰:「黟之學舊矣,陳侯始能俾民周養以修教,是愛人以德,而慕義者又能翕然鄉方,以見人心天理之同,新安士民之厚。又以見朱夫子禮義之化,斯不泯也。」滕元發爲鄆州,民有爭田久不決者,公曰:「學無食,以良田飽頑民乎。」乃請爲學田。黟俗雅厚,無爭訟風,陳侯乃能勸民出田養士。蜀素未知學,文翁興學於蜀。黟學久廢,陳侯作興之,其文翁之徒與,亦滕公之徒與,是可書矣。侯字善甫,監縣回回氏讃吉沙,主簿畏吾兒人氏帖木兒,典史王仕慶,曹史胡息俊,教諭字舜臣也。能從事乎是得書。(何本方、許麗艶校點)
【57】全元文卷一七二五烏斯道 (四)
題胡公鼎宗譜
明之卿相家,甲第相望,皆以儒業顯,必有譜牒貽厥後世。遠澤斬,子孫淪落,譜牒亦散逸。其子孫或有存者,又不能讀先世書,知譜牒之當保愛,雖遇宗族於道上,邈不相識者有之。間有識者,亦不知大宗小宗之何派也。若是則譜牒之存否,實係子孫之存否,子孫之存否,又在乎子孫之賢否也。余方以此為歎,郡之胡公鼎氏效歐陽公家譜法,編宗譜,自序其首,持以示余。余曰:「非公鼎讀書好脩,圖久其後者,能若是乎?其用心可謂至矣。然家之隆替,不可常也,子孫之賢否,不可必也。余嘗宦遊庐陵,知歐陽之家,不能不替,其子孫不能皆賢,第其聲名事業為世所重,其所編之譜又可法,故傳世久而不墜。今公鼎能力踵先哲,則所編譜牒,亦可以傳之悠久,不惟使子孫知所自出,尤足使子孫知先後之澤有所自也。猗欤,美哉。」
【57】全元文 卷一七三〇 劉 楚 (一)
胡濟川像贊
其偉然拟芗城之雄秀,其朗然鍾涧月之清奇。其態度見於俯仰,其笑談得之鬚眉。謝圭組而弗居,敦詩禮以自怡。遺書録紹興之奏稿,故檀藏龍圖之诰辭。尚論其世,退休以時。撫溪山之勝概,覧梅菊之幽姿。追前聞以獨往,指晏歲以為期。宜流芳於百世,以貽慶於孫枝。
【57】全元文 卷一七三一 劉 楚 (二)
胡巫傳
庚子夏闺五月不雨,州民以旱告,守土者即齋沐出宿城西延真觀,禮法師之能祠雨者,飭壇壝,合群祀,具儀物,無敢不弔。既三日不雨,有一男子揚言于市曰:「我則有雨,乃不我求而求彼,彼焉能有也?」市人走致其説,守土者驚喜,命羅致之。要諸途以見,問曰:「若能祷雨乎?」曰:「能也。」曰:「將有戒備否乎?」曰:「毋爾也,且請盡撤向之祠祷者。」則敬勞之曰:「凡吾所請者,民也。果致雨當厚報效。」因命徒卒數人從之,俾給勞焉。其人乃去,爲壇設位於通市,要守土者拜而祈焉。以環珓掷庭中,踴躍出望,若見若聞。即自書揭于門曰:「某與神約,某日雲雷來會,某日當大雨,三日乃上。」是日,自州長以下,至吏民農贾,無不稽仰瞻敬,謂雨之至者可跂而待也。比明日,明日乃益炽。其人叱咤鞠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