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论坛| 消息
主题:关于德安瑜公支胡旦的说明
回帖:下面谈一谈胡旦的《义门记》,义门记的问题,主要就是作者胡旦是哪位胡旦的问题

先附上《义门记》全文:

按《陈氏家谱》:陈宜都王叔明之后五世孙兼,唐元宗时举进士,为右补阙。生京,进士及第,官给事,秘书少监,集贤院学士。无子,以从子褒为嗣。官至盐官令。生瓘,为高安县丞。其孙伯宣,隐居庐山,注司马迁《史记》行于世,诏征不起,就拜著作郎。孙旺徙居德安县太平乡常乐里,自是而家益昌,族益盛矣。仲子崇以治家之道必从孝道始,乃撰家法,垂示将来。至衮为江州参军。太平兴国七年,张齐贤为江州转运,奏言“陈氏积世义门,全家孝行,在李煜时尚蒙蠲免,今归圣朝,岂合征收,宜免本户沿征杂配,庶彰德化”。诏可。淳化初,殿中丞康戬理江州事,又奏“陈氏一宗千口,近年乏食,饥贫难济,请每年春首贷米二千斛以赡之,俟丰年还官”。从之。至道中,陈氏上《家法》一篇,送史馆缮写。开宝之末,计口四百四十。咸平三年增至千四百七十八口。青,显祖也。伉,二世长也。崇,三世长也。让,四世长也。衮,五次长也。昉,六次长也。鸿,七次长也。达,八次长也。兢,九次长也。肱,十次长也。龙,十一次长也。旭,十二次长也。《春秋传》曰:“五世其昌。并于正卿。八世之后,莫与之京。”自旺至青五世矣,衮八世矣。衮昉皆兄弟也,共为一世。衮立义门,昉主家事三十五年最盛。由鸿以下,又昆弟也。若崇为长史,勋为蒲圻令,致为德安令,礼为吉王府司马,众为司事参军,昉试奉礼郎,恭为洪州掌书记,密知武阳县事,赏为渭州军士推官,皆衣冠之荣、文学之英者也。斯乃五世而昌,八世而大,非独田完之在齐比矣。大兵之讨江州也,陈氏昆弟七人在围中。及城破,军民杀伤殆尽,七人异处同归,一无所伤,义感也。至道以来,仍岁饥旱,陈氏举宗啜粥,杂以藻菜,怡然相存,义之至也。丁酉岁夏,予以尚书兵部郎掌制诰,持史笔,坐命词不当,连贬岭表,己亥会赦东归。辛丑春过浔阳,登庐阜,因访名家,得诣陈氏。览世谱,阅家法,询事实,具知其状,因为之记。咸平五年壬寅,中书舍人胡旦撰。

这篇《义门记》,我最早是2002年在《庐山志》上看到的。看完第一遍就判断此文是出自渤海胡旦状元之手。理由主要有三点,一是从文中"辛丑春过浔阳,登庐阜,因访名家,得诣陈氏。览世谱,阅家,“这几句来看,不像是德安胡旦所作。因为德安胡旦家距义门陈家很近很近,应该早就非常熟悉。且德安胡旦还是义门陈家外甥,应该经常走动才对。更何况自己还是个大文人,而义门陈的东佳书院乃文人汇集之地,住在近旁的胡旦就算不是亲戚,也一定会常常前往交流,所以如果是德安胡旦去义门陈家,不应该是"访名家,得诣陈家…,“等语。二是文中的"执史笔,坐命词不当,连贬“等语,符合渤海胡旦状元的情况,而德安胡旦没有遭贬的记载。三是德安胡旦为咸平年间进士,而从文章内容看,此文作者比德安胡旦早出道很多年。这种观点持续了很多年。

多年以后细品此文,觉得当初的判断过于草率。主要也有两点。一是渤海胡旦没在兵部任过职,在兵部任职的是德安胡旦。二是渤海胡旦几次遭贬都是在长江以北任职,不存在如文中所说的"贬岭表。东归过浔阳"的情形。所以《义门记》的作者,又不像是渤海胡旦状元。

在得出《义门记》的作者不像是渤海胡旦状元之后,再回过头来,重新审视当初认为是渤海胡旦的三个理由,其中第一个理由和第三个理由都没问题,只有第二个理由似乎有不确定性,因为祖谱通常是不记坏的方面的,就算德安胡旦遭贬过,谱中一般也不会记载,更何况德安胡旦先任兵部郎中,后任贵州团练使,虽然都是正六品的官,但从京官到地方官,也可以算是贬。而另外两个理由的无法否定,让我很是困惑。

《义门记》给我造成的困感,让我一度怀疑自己一直认为的。德安胡旦和渤海胡旦是两个人。逼着我对有关胡旦的资料重新梳理了一遍。梳理的结果是:德安胡旦和渤海胡旦是两个人无疑。因为
下一页 (1/2)
下一楼›:接下来谈一谈《周父先生传》
没法子,因为这篇文章对不少人造成了影响,所以还是谈谈吧。(胡喜全)
‹上一楼:为了查明胡旦公,除了查阅大量的宗谱外,还查了明清两代十余种版本的《江西省通志》《九江府志》 ..

查看全部回帖(5)
«返回主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