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帖:谁曾立马此峰下
——朱棣北征遗迹“玄石坡”及相关刻石考
马庆洲
《 中华读书报 》( 2018年10月17日 05 版)
丁酉仲夏八月,驱车漫游内蒙中北部,途经苏尼特左旗,借助万能的网络,获悉当地有处“立马峰”,系明成祖朱棣永乐年间北征遗迹。于是,心潮澎湃,亟欲一探其真容。从旗政府所在地满都拉图镇出发,沿省道101东行约20公里,电子导航告知,目的地就在道路北侧不远。其时,省道正在大修之中,路边沟沟坎坎,未见任何标识,导航频繁尖叫,似乎也迷失了方向。旷野之中,幸遇一二牧人,指点之下,复前行,翻过一道缓丘,来到一个仅有三五户人家的牧民点。在再次指点并许可下,自己动手,推开牧场的大门,又沿坡路上行四五百米,才终于得见这处深藏不露的明代遗迹。
遗迹已受到保护,一圈铁丝网将其封闭起来,只在正南方留门。门前左侧有两方石碑,分别为蒙文和汉文。汉文碑正面上书“内蒙古自治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立马峰、玄石坡石刻(明)内蒙古自治区人民政府2006年9月4日公布,锡林郭勒盟文物局2016年10月立”;背面则是一段相关的文字介绍。右侧一方石碑,在铁丝网内,为苏尼特左旗政府2012年6月18日所立,上有蒙汉两种文字,汉文是“塔穆嘎园哈达”。后来得知,“塔穆嘎园哈达”的蒙语含义是“有印的石头”,是当地牧民对玄石坡的称呼,想来在相当长时间里,当地人似乎也不了解玄石坡的来历。
苏尼特左旗地处蒙古高原中北部,位于锡林郭勒盟西北,北部与蒙古接壤,南部横亘着浑善达克沙地。“玄石坡”位于沙漠边缘的草原地带,是一处平缓的山丘,整个区域方圆不过五百米,几堆零星的巨石散落在稀疏的草莽之中,或卧或立,高者不过三四米,远望并不醒目。推开虚掩的门,举步趋前,进入视野的首先是“玄石坡”三个大字;字刻于一块大卧牛石的阳面,每个约有六十厘米见方,深约三四厘米,处于区域的中心,也是制高点。其北不远,另一卧石上镌有“立马峰”三字,字较“玄石坡”略小一些;其东有立石,高约两米,立石西北方侧立面上,刻有“维永乐八年岁次庚寅四月/丁酉朔七日癸卯/大明皇帝征讨胡寇将六军过此”,字分三排,大小、深浅不一。这三处刻字均涂为红色,色彩亦较鲜艳,推测是近年重新漆过。西侧,一块不大的火山岩上刻有“御制玄石坡铭:维日月明,维天地寿。玄石勒铭,与之悠久。永乐八年四月初七日”,铭文刻得很浅,但依然清晰可辨。四处文字石刻之外,“立马峰”北侧不远,还有四个明显的马蹄窝,据传是朱棣铁骑一夜之间踏出的印迹。
“玄石坡”是笔者近年内蒙访古最感惊艳的一次,其发现之偶然,几乎失之交臂的相遇,一直难以望怀。几块普普通通的卧牛石,因为见证了大明天子的亲征,便具有了特别的意义。一年多来,这处所在始终萦绕心头,我不时查阅有关史料,只想探究一下它见证过怎样的历史场面,背后又有哪些鲜为人知的故事。
元朝灭亡后,蒙古势力虽退出中原,但大漠南北的蒙古诸部势力依然强劲,他们不时南下侵扰,对明北疆构成严重威胁。朱元璋曾对蒙古用兵,取得一些局部的胜利,但未能根除这一隐患。朱棣自洪武十三年(1380)之藩,就长期驻守北平,并有实战经验,对蒙古各部情形了解较深,登基后决意主动出击,以消除大明的肘腋之患。永乐七年(1409)七月,淇国公丘福受命为征虏大将军,率师征本雅失里;八月,败绩于胪朐河,全军覆没。这次兵败,激起了朱棣亲征的决心。“上闻,震怒,以诸将无足任者,遂决计亲征”(《明通鉴》,卷十五,中华书局,2014年,页699)。九月,朱棣遣书谕皇太子云:“比遣丘福等率兵北征,皆没于虏。辱国如此,若不再举殄灭之,边祸未已。今选将练兵,来春,朕决意亲征。”(《宪章录》卷十七,影印万历刻本,《续修四库全书》352册,页163),这道敕谕,无疑反映了朱棣的真实想法。永乐八年二月,在经过近半年的精心准备后,朱棣率大军五十万,远赴漠北,亲征鞑靼。此后,又分别于永乐十二年、二十年、二十一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