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论坛| 消息
主题:胡安国父子与秦桧的交往关系----王立新
回帖:二、秦中丞豁出身家性命,胡安国敬服称叹不已
胡安国与秦桧的最初接触,大约在北宋钦宗靖康元年(1126)秋。那年六月,胡安国被召赴汴京,七月受到钦宗召见,授予中书舍人,负责下传朝廷重要文件,同时对不合理的官员除授与奖罚决定之类,也有实施“封驳”,使不下传,返回重新讨论的责任。胡安国因为耿直而有坚守,得罪了当时的宰相耿南仲和中书侍郎何㮚等,因此被奏贬。当年秋末,胡安国离开朝廷回到湖北荆门家中。其时秦桧担任殿中侍御史兼左司谏,胡安国与秦桧最初的接触,即当在这段时间里。虽然没有文献证据,但可约略可以推测,两人于此间初得相识,尚无亲密交接。

胡安国离开朝廷不久,金兵逼进并很快包围宋京汴梁。当年底,秦桧升任台谏长官——御史中丞。胡安国长子胡寅(1098—1156,字明仲,号致堂)时任校书郎。在金兵围困京城前后,胡寅几次想见秦桧,推测是征询秦桧对时局的看法,同时给秦桧建议,采取相关策略,使之上奏钦宗之类。此事《寄秦会之书》开篇有记:“某顷于丙午之冬,屡欲进谒,既而不果。”丙午,是靖康元年。如果不是胡安国首先与秦桧相识,胡寅便无理由非要去见秦桧,可见在靖康元年秋天,胡安国确实已跟秦桧有过一些简单的交往。

虽然胡寅这次并未得与秦桧单独面谈,无法得知秦桧在北宋大厦将倾时的想法,但秦桧在翌年三月间的杰出表现,却给胡安国父子留下了铭心刻骨的印记。

靖康二年(1127)正月,金兵攻占北宋都城汴梁(今河南开封),三月初,金兵扣押宋徽宗、宋钦宗,准备携以北归,同时拟立张邦昌,以建傀儡楚国。金人挟持宋臣在立张邦昌为楚帝的“议状”上签字,以表明遵行态度。胡寅与张浚、赵鼎三人友善,一同躲避到太学生宿舍里,未在《议状》上签字。当时的监察御史马伸,忍不住当众声言:“吾曹职为争臣,岂可坐视而不吐一辞?当共入议状,以存赵氏。”秦桧时任御史中丞,是谏官之长,独自给金国统帅书写《单状》,“请存赵氏”,欲将钦宗留下,担任金人所建“楚国”的皇帝。

秦桧首先历数赵宋九世之德,泽在生民,天下人尽皆思念,不忍舍弃。接着又为金国元帅开陈利害,明言金国当时无力灭掉整个宋朝国家,只是兵强马壮,一时得手而已。建议保留赵宋君王,不宜用异姓张邦昌取代。如果非要取消赵氏,赵家宗族难灭,必起报复,就算能灭尽赵氏,“中国英雄亦将复中国之恨矣。”

秦桧警告金帅:“祸莫大于灭人国,昔秦灭六国,而六国灭之;苻坚灭燕,而燕灭之。”秦桧分析说,赵宋所以到今日,都是童贯(北宋六贼之一,当时任枢密使,执掌兵权)、蔡攸(北宋六贼之首蔡京之子,当时为北宋枢密副使)辈侥幸得利,与金合计攻辽,致使辽亡之后,自己反遭亡国之祸。“今元帅威震中原,功高在昔,乃欲用离间之论,而矜一己之功,其为国计,亦云失矣。贯、攸之为,可不鉴哉?”秦桧的意思,是金国建伪楚立张邦昌为帝,是想用此为计,离间宋朝旧日臣民与皇族赵氏的亲密关系,这种做法,与当年童贯和蔡攸离间金国跟辽国的关系,企图用鱼蚌相争渔翁得利之计获利,本质上并无不同。童贯等因为行此劣计,致使北宋遭受毁灭之灾,金国如果照用此策,自然也不会有什么好的结局。所以应当引以为戒,免蹈童贯覆辙。

秦桧在所上金帅之《单状》中续称:“自古兵之强者固不足恃,大金自去岁而罪中国,入境征战,已逾岁矣,然所攻必克者无他,大金久习兵革,中国承平百年,士卒罕练,将帅未得其人也。使异日士卒精炼,若唐藩镇之兵,将相得人,若唐肃、代之臣,大金能必其胜负哉?”

秦桧告诫金国统帅,立张邦昌为新建楚国皇帝,实在缺乏远虑:“世之兴亡,必以有德代无德,以有道易无道,然后皇天佑之,四海归之。若张邦昌者,在上皇时,附会权幸之臣,共为蠹国之政;今日社稷倾危,生民涂炭,虽非一人所致,亦邦昌为之力也。天下之人,方疾若仇雠,若付以土地,使主人民,四方英豪,必共起而诛之,终不足以为大金屏藩矣。如必立邦
下一页 (1/2)
下一楼›:三、胡安国与秦桧:相携并进,同舟共沉

建炎四年(1130)秋,金帅挞懒(亦作挞辣)奉 ..

查看全部回帖(12)
«返回主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