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论坛| 消息
主题:寻找(贵州)分支出去的本房族人
回帖:贵州南部土著民族的江西血统探源
□屠旭云
  贵州南部许多土著民族,特别是布依族、苗族、水族,在新编地方志中记载其祖籍地时都说是从江西迁徙而来的。三都县苗族古歌《迁徙歌》唱道:祖先住江西,天灾兵祸,背井离乡。福泉苗族花歌《花岭记》唱道:祖先原来住江西,由江西到湖广,洪武二年至滇黔。惠水苗族丧葬《开路词》中记述祖先迁徙的四十八个地名,首先是从江西出发。据贵定县沿山镇晓寨布依族甘氏清光绪二十二年(1896年)所修家谱记载:其祖籍江西南昌府酆城县,明朝洪武九年一世祖随军入征云贵,因功授安抚使司世袭安抚官职,定居定番州(现惠水县)哑水鸭寨。洪武三十五年其三世祖承袭的官职被裁革,改任土官。到了清康熙初年,其十一世祖才迁居晓寨,时至今日已绵延二十五辈人。为何有那么多世居民族都称自己的祖先来自江西呢?的确令人费解。要想揭开其神秘的面纱,得从江西的历史文化说起。
  历史上的江西是一个很有特点的地方,它与中部地区有相似之处,也有不同之处。江西这地方少有战争,除了近代有几次战争在江西境内,古代几乎没有什么大战在江西发生,这就使得中原地区和江淮一带发生战乱的时候,大量的读书人和有声望的家族都迁移到江西来避难。江西离政治中心不远也不近,进退方便,随着经济的发展,人口增长很快,北宋时人口已居全国首位,人口对土地的压力非常大。江西人为了体面地脱贫选择了读书,所以导致江西读书的人特别多,科举特别盛。明朝景泰六年江西泰和人陈循上疏明景帝说:天下读书风气以江、浙、闽三省为盛,江、浙、闽三省以江西为盛,江西又以吉安为盛。据史料记载,宋代江西科举中进士5442名,居全国首位。明代中进士3115名,位居第二。并且,江西人移居外省参考中进士的还相当多,举人就更多了。
  贵州在明朝以前还分属于四川、湖广、云南管辖,处于三个省的边缘地带,人烟稀少、荒僻落后,直到明朝永乐十一年(1413年)才设置贵州布政使司,贵州才作为一个省单列出来由中央政府直接管理,把贵州作为新区移民开发。并且,早在明朝洪武初年,“调北填南”的大移****动就已进入当时为三个省管辖的贵州。仅贵州就驻军二十万人,占全国兵力的十分之一。明代实施屯田制度,一是军屯,主要是由军户耕种解决当地驻军的粮草问题;二是民屯,由官府组织流民到指定地区去开垦耕种粮食作军需之用;三是商屯,由移民买土地租人耕种粮食上缴政府换取食盐等民用物品倒买倒卖。由于江西科举盛,入朝或在地方做官的人较多,这时大量的江西籍官吏到贵州任职,明朝的文武官员采取回避制,在任职地入籍,妻儿相随,如死,妻儿也不能回原籍。军队中也多江西人,朝廷命他们就地屯兵世守。江西人口众多,江西人趁此机会移居贵州谋求发展,这些移民带来了先进的生产方式和技术、良种,对贵州实施历史上第一次大开发,极大地促进了贵州经济社会的发展,这使贵州的村落逐渐形成城镇繁荣起来。
  据史料载,当时世居民族“无姓氏之谱系,孰察其祥;赖有父老之流传,尝闻其略。无文字刻木堪为约信”。有文化的江西人依靠官府的势力从世居民族手中买地占山开垦农田,以较为先进的生产方式发展生产,逐渐在世居民族中形成大户,一些失地的世居民族为了生存不断反抗,官府与大户则采取镇压――安抚――共存的政策,世居民族便逐渐成为江西大户的佃户。由于大山阻隔,交通不便,与外界交往较少,在长期相互共存中江西移民与世居民族联姻开亲,逐步形成一个个利益共同体,在共同体内部,逐渐形成自己的装束、语言和生活习惯,在江西人得势的年代,没有文字的世居民族自然而然地把江西人的籍贯认同为自己的籍贯。于是开始了实质上的“汉变夷,夷变汉”的民族成分的演变。明朝亡,满清贵族掌权,前朝江西籍官吏在政治上失势,大都归隐乡间生活。清朝康熙初年,朝廷实施民间传说的“江西填湖广,湖广填四川”的大移****动,又有一批江西人出湖广移居贵州世居民族聚居区生活。清道光十八年
下一页 (1/2)
下一楼›:谢谢南山宗亲!我房于去年已找到本族外迁情况,当时迁居贵州的胡仕相是六兄弟随父迁入的。目前已 ..
‹上一楼:这位宗亲好!
您的寻亲启事描述很详细。有迁出地点、年代时间、本族字派、联系方式。如果同宗 ..

查看全部回帖(5)
«返回主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