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论坛| 消息
主题:关于胡瑗世系的讨论 (专帖)
回帖:北宋教育家胡安定先生
如皋县志办沈灌群
胡瑗(933—1059)字翼之,北宋泰州如皋人。原籍陕西安定堡,一生从事教育事业,对我国封建教育有过很大影响,所以门人学者称他为安定先生,他在如皋和湖州的藏书和讲学处叫安定书院。他的父亲胡讷曾任宁海节度推官,他随任生在如皋宁海乡的这一郡佐家庭,立志学做所谓圣贤。由于家庭贫困,北去泰山与孙复(992—1057),石介(1003—1043)同学,攻苦食淡,时常通夜不睡,坚持十年不归,家信有“平安”二字,就投掷山涧,诚恐扰乱心思。他们三人后来都成一代人师,学者称他们为“三先生”,而以胡瑗学生最盛,教法最备,形成“沈潜、笃实、醇厚、和易”的学风。
宋仁宗赵祯景祜元年(1034),胡瑗四十二岁,在苏州讲授儒家经典,很得苏州知事范仲淹的尝识和敬重。景祜二年,苏州郡学建成,聘请胡瑗当首席教师。远道来学的英才很多,范仲淹的儿子纯祜、纯仁也都入学,带头奉行胡瑗为郡学所订学规,使得几百名还没率教的学生也多不敢犯规,苏州郡学也就这样成为各地郡学的榜样。景祜三年,范仲淹推荐胡瑗到北宋都城开封参加更定雅乐的工作,他以平民身份接受了皇帝召见,与阮逸合作研究钟律,制成钟磬等乐器,当上秘书省校书郎。范仲淹经略陕西,让胡瑗担任延安府丹州军事推官,后来调任山东密州观察推官。因为父死南归,景祜四年(1037),宝元元年(1038),二年(1039),都在苏州郡学任教。
仁宗赵祯庆历二年(1042),胡瑗五十岁。湖州知事腾宗谅奏准建成湖州州学,聘请胡瑗以保宁节度推官身份担任湖学教授,外地远道入学的学者,去来常有几百人,他们学成以后又各以所学转相传授。胡瑗一贯重视学校教育,他曾说:“致天下之治者在人才,成天下之才者在教化……教化之所本者在学校。”而学校就要用“明体达用之学”传授给学生。据曾在湖学的学生刘彝回忆:早在赵祯的明道、宝元时期(1032-1038),四十多岁的胡瑗就以所谓“明体选用之学”教育学生。认为所谓“圣人之道”。“有体、有用、有文”;体指的是“君臣父子,仁义礼乐”等所谓永不改变的道理;文指的是“诗书史传子集”等所谓垂法后世的借鉴;用是把这些道理和借鉴付诸实施,福国利民走向“大得其中”的境界。国家培养和选拔人才,如果不以“体”“用”为本,而专讲究声律浮华的词藻来应付科举考试,如果会使世风民俗浇薄起来。他指出,胡瑗就是最反对这一缺陷的。
为了便于因材施教,培养“明体达用’的人才,胡瑗在湖学,采取分斋教学制度:一是经义斋,选择“心性疏通,有器局,可任大事”的学生,对他们讲明《六经》经义。一是治事斋,也叫治道斋,对要研究治道的学生,分别讲授治兵,治民、水利,天文历算等等,规定一人各治一事,另外兼摄—事,或专或兼,可因学生所专进行教学。例如研习治民之道以安民生,讲究武艺防敌寇入侵,学习筑堤壅水方便农田水利,或者掌握天文历算了解天时季节规律……等等。
胡瑗在苏、湖两州坚持教育工作二十多年,很得宋朝统治者的重视。庆历四年(1044),赵祯就要求全国各州县兴学,并在中央创建大学,派员到苏、湖二州考察胡瑗教法,当作太学法,著为《学政条约》一卷,藉以矫正当时崇尚词赋和学校失之过于“宽简”的学风。
赵祯皇祜四年(1052),胡瑗六十岁。宋朝中央政府调派他担任光禄寺丞,国子监直讲,“以经术教授诸生”。讲学时,音韵高明,旨意明白,很得学生信服,全国学者远道而来,人数多到太学容纳不下,扩充附近官署当作学舍。当时,还曾要他参与更铸太常钟磬以及同议大乐的工作,乐成,调升大理寺丞。他从担任国子监直讲时起,还曾奉派主持太学,在皇祜,至和(1052-1056)年间主管太学的行政工作,做到尽心竭力教育多士,甄别人物,来学的学者们,无论是专攻经学的,爱研军事的,喜好文学的,重视节操义气的,要他们依类分别群居进行讲习。胡瑗自己也常把他们召集起来,要求他们议论自己的学业,帮助他们论定道理;或者出题由学生作出答案,由他评定可否;或者就时
下一页 (1/2)
下一楼›:【泰州·名人】之 胡瑗
摘自:http://post.baidu.com/f?kz=125488118
以下资料仅供参考. ..
‹上一楼:重修胡安定先生祠堂祀
广陵平山之阳,有宋胡安定先生专祠,独奉先生神像,其中而附享者, ..

查看全部回帖(50)
«返回主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