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汀州胡氏源流之辩识 胡在篪 除夕前, 收到长汀县文史委陈小宁主任传来的《汀州胡氏源流考》(以下简称《考》)。 文章作者涂明谦教授是长汀籍人, 长期从事地区文化研究, 因而格外引起我的关注。 怀揣敬畏之心, 几度拜读。 遗憾的是:《考》开篇即认定汀州胡氏共有同一个始祖——万九郎,并将万九郎与胡彭混为一人。 立论大误, 导致论点似是而非, 让人不解, 不敢苟同。 应该肯定的是:《考》 用较多的篇幅论述了“郎名制” 和“朱紫坊”,无疑为姓氏文化研究提供了有益的启示。“郎名制” 最先由客家学奠基人罗香林教授提出。 它盛行于两宋时期, 流行于客家地区, 是特殊阶段、 特定区域用来命名的一种文化现象。 因多出现在族谱中, 以区别长幼和辈份, 故可理解为“谱名”或“派名”, 而非“真名”。 “朱紫坊” 宋时称“青紫坊”。 位于广储门外的南门及西门以外的郊区。 即今南大街、 和平路、 社下角及大同镇七里村一带。 唐宋时实行“里坊制”, 汀州城内三坊、 城外二十坊, 青紫坊在颁条门外。 明时, 州县城合一后, 调整为十三坊。 城内八坊、 城外二坊, 而将城乡结合部的朱紫坊等三个半城半乡的坊, 称“插花坊”。 可见, “地名”在不同的时间、 不同的空间, 它的名称或定义亦不同。 只有了解其演变的过程, 才不致于陷入认知的盲区。虽说, 姓氏与地名, 两者之间存在着深刻的历史渊源。 然而, 姓氏源流考, 主要还是依靠族谱中载存的史料。 并应着重厘清各支派始祖(有史可考的先祖, 具有唯一性)、 始迁祖(迁入当地开基、 有世系可考的“一世祖”) 的名讳、 生卒、 子嗣; 肇始地(由何处迁来)、 途径地; 迁徙时间、居住地及后裔分布等要素。 应该认识到: 胡氏入闽距今有 1700 年历史。 自西晋八姓入闽, 至东晋、 唐宋以来, 多支胡氏迁居闽省各地, 又都以安定为堂号。 从血脉认同来看, 以郡望命堂号的, 并不代表同源、 同宗、 同祖。综观福建胡氏族谱, 历史上就存在“少且乱”。 同族分房谱相互抵牾、 世系误接乱接等乱象, 不在个别。 究其原因: 是闽粤赣三地抄袭相沿, 间有错误所致。 给源流鉴别增加了困难, 不同认知亦在所难免。这就需要在谱外广罗相关的方志史籍、 古碑墓銘等遗存, 做到: 溯源不唯谱、 说史不离谱。 并深究细节、 利析秋毫, 审慎考据、 辨伪去妄,不断探索真相, 让历史回归当下。 汀州胡氏是闽西、 粤中、 川赣乃至港台、 南洋地区胡氏的源头,厘清其源流脉络, 显得尤为重要。 兹以个人的几点认知概述如下: 第一、 汀州胡氏历来有二派。 三年前, 四川胡征川宗亲寄来新书《蜀闽粤征信校注》。 该书是万九郎后裔胡永南, 为创修《仁寿胡氏族谱》, 于百年前与闽粤两地的胡梦瀛等族人往来的通信手札,并将幸存的 48 封辑录入谱。 内容围绕汀州胡氏世系脉承, 进行了详尽讨论、 严谨考证。 其文献价值, 弥足珍贵。1922 年 5 月, 福建《永同胡氏族谱》 主编胡梦瀛致胡永南函:“汀州胡氏, 原有二派。 一为东胡, 系万九郎后裔, 与上杭、 武平同为五郎公派。 一为西胡, 系白沙公(应为白石公, 客家话“石” 音“沙” 而误写)后裔。 各建祠宇, 并不相涉”。 由此表明: 汀州胡氏两大家族的祖源并不相同。 东胡系庐陵胡氏一派; 西胡源自汉安定胡建旧名家一脉。这与谱载史料互为印证, 与走访世居汀城老人的调查结果基本吻合,而与《考》 三支同一祖的基调, 则大相径庭。 第二、 万九郎不叫胡彭, 不是北宋人。 万九郎, 名垶, 又名绵玖, 字长盛。 宋末, 由宁都上三乡苦竹凹迁居长汀青泰里胡家坊(今童坊镇)。 卒葬大塘背。 生卒年不详, 却有迹可寻。 北宋纪年自 960至 1127 年; 南宋纪年自 1127 至 1279 年。 万九郎系忠简胡銓第五代孙、 銓公第四子胡瀳之后。 瀳公生于南宋绍兴二十四年(1154 年)。那么, 他的曾孙怎么会成了北宋人? 显然《考》 有误, 万九郎应是南宋人。 世系显示: 万九郎祖父国贤、 父昌郎。 生子三。 长子五郎: 迁居青岩里岭南村(胡岭), 是为岭南胡氏一世祖。 传至第四代孙千一郎, 徙上杭白砂歧; 千九郎徙上杭珊瑚乡。次子六郎: 守祖居。第三子七郎: 于元初父殁后, 迁上杭金丰里下洋开基。(时永定隶属上杭县, 明成化十四年才置县) 传至第八代孙胡有通, 于元大德二年(1299)徙广东揭阳汤坑, 再徙长乐, 是为胡氏入粤始祖。 后裔于前清时, 分迁粤、 川、 港台各地。 第九代孙胡铁缘, 于明永乐十八年(1420) 从下洋移中川开基。 万历十二年(1584) 建胡氏家庙, 闻名于世。 后裔广布海外, 被誉为“天下第一侨乡”。 侨领胡文虎等一大批名人, 皆出于是族。 中川胡氏鼎盛六百年不衰。 上述主流认知, 从永同、 杭武、 岭南和港台各谱中及流行永定地区的“三字儿歌” 中皆得以印证。 歌曰: 木有本, 水有源。 人始祖, 物本天。 我胡氏, 宋末年。 自江右, 入闽汀。万九郎, 胡家坊。 生三子, 号称郎。 五六七, 各分房。 五城东, 六在坊。七金丰, 住下洋。 建祠宇, 辟土疆。 第三、 白石公胡彭不是六郎。 胡彭, 字延年, 号白石。 北宋元丰间人(元丰纪年自 1078 至 1085),“其先出于汉安定胡建派也”。曾祖于唐乾宁间进士, 仕官江宁, 为“宁牧”。(牧, 是郡守之上, 掌军政大权的地方最高长官。 唐宋时, 唯京师或陪都设“牧”, 以亲王充任。) 为避朱温乱,“族散名煙, 隐于宁都, 不复返安定焉”。 遂于“治平三年(1066) 由宁都迁汀郡宁化石壁村; 熙宁八年(1075) 徙居长汀白石乡; 元丰六年(1083) 卜築城西朱紫坊, 三迁而后安宅焉”。 白石公奉为汀西胡氏肇基一世祖。 今城南马地坑一至六世祖的合葬墓尚在。 碑记为证, 合族认同。 《考》 称:“白石和朱紫这个称谓, 当然是后人在修谱的时候瞎编的”。 又称“六郎西进汀州府城”。 辩识 1: 古人常以出生地、 居住地之名命号。 白石是胡彭的号。明刑部郎中陈鳴宸为之撰传、 长汀知县谢珪作序及清汀州知府胡廷干、知县方暨谟等手书的序文, 皆以“白石公”、“白石先生” 相称。 存于谱中, 历代相传。 难道是“瞎编” 的吗? 辩识 2: “朱紫” 是“朱紫坊” 地名的简称。 源于传文中“朱紫有胡氏自兹始”。《考》 称“朱紫公”, 并不存在。 应指白石公之孙胡坚,字达材, 号紫坊。 而将“紫坊公” 误作“朱紫公”。 可谓是良马失蹄——一时大意了。 紫坊公胡坚生于绍兴六十七年, 卒于嘉熙六年。 十六岁登进士第,官至漳州路总管中大夫。 淳熙间平寇建功, 卒后赐谥号“忠惠”。 从此, 族人尊称为“忠惠公”。 笔者祖父 16 岁时, 刻有落款“忠惠公二十世孙” 的双面印章传存至今。 难道这也是瞎编的吗?“青紫坊”, 在明时改一字称“朱紫坊” 的原由, 无考。 是否与紫坊公“奉祠”(两宋时专供高官的福利, 离职照拿俸禄。) 衣锦还乡时, 身着朱色公服(宋代公服颜色依官品分类, 五品以上, 为朱色) 有关? 当然, 这纯属个人猜想, 不足为慿。 辩识 3: 六郎并未在朱紫坊居住。 所谓“西进汀州府城” 之说,缺乏史料支持。 各谱记载的“祖居”、“城东”、“在坊”, 都指向同一个地方——胡家坊。 所谓“白石公是六郎” 之说, 更是近十年间, 坊间的讹传。 试问: 白石公入汀时, 銓公还未出生。 又怎么可能与他的玄孙, 是同一个人呢? 那么, 六郎及其后人究竟在哪里? 有两种可能:一是返迁祖籍赣地; 一是无传。 总之, 至今没有发现一份史料可以证实: 白石公是六郎, 六郎是白石公。 第四、 汀城只有一个朱紫坊。 《考》 称“朱紫大多数时候他们都猜这是城西的朱紫坊, 但怎么可能? ……青泰里的竹子峒, 后叫竹子坊, 谐音朱紫坊, 最终就叫胡家坊。 ……竹子峒,即朱紫坊, 即胡家坊”。 似乎汀城有东西两个朱紫坊。 辩识 1: 明时, 改“里坊制” 为“街巷制”。 汀城共有 17 条大街、16 条小巷, 朱紫坊保留“坊” 称。 查阅方志, 并无两个朱紫坊的记载。 一般来说, 异地重名的例子, 比比皆是。 如闽粤两省的“长乐县”、“永安县”; 又如福州就有朱紫坊。 而青泰里距县城仅 35 千米, 同城重名的可能性, 几乎为零。 辩识 2: 朱紫坊是汀西胡氏发祥地。 明代中叶建有汀城第一大宅——九厅十八井。 咸丰年间被太平军占为军营, 洗劫一空。 解放后,长汀县纺织厂建于此地。 历经沦桑, 胡府大院虽已不复原貌, 但“爱日堂” 还在, 仍有胡氏后人居住。 150 多年前的家函显示: 笔者曾祖父于 1868 年曾居于此, 在镇龙宫旁寄过信。 位于社下角街口的“登科坊” 牌楼, 是为“弘治戊午科举人胡一中立”, 文革中才被拆除。这些载于方志史书的历史真实, 难道是“猜” 的吗? 辩识 3: 自白石公肇基始至光绪二十一年(1895), 汀西胡氏已繁衍 30 代不等, 收族男丁超过 6300 人, 成为当之无愧的汀西大族。乾隆六年, 胡志深三兄弟入川, 是为郫县胡氏开基始祖。 道光间, 胡寅亮三兄弟仕官岳州, 在湖南开枝散叶。 咸丰间, 胡振宗移归化, 是为明溪胡氏开基始祖。明清两代, 汀西胡氏文官武将、 名人雅士占闽西名人录四分之一强。 有乐亭县令胡輝、 汉阳知府胡学成、 江宁承宣布政使胡纯基、 内阁中书胡绍基和胡滕基、 户部员外郎胡肯堂、 安徽淮阳河道胡调元、广东、 江西知县胡鑑和胡钦等先贤。 他们好学不倦、 立德为先、 志存高远、 忧国忧民, 铸就了“一门四进士、 一坊六举人” 的辉煌。 当代,胡氏英才辈出。 有中央军委授予“舍己救人英雄” 胡师文、 原长汀县纪委书记胡炜芝、 全国胡氏宗亲网总版主胡先远(南山)、 解放军总医院主任医师胡士良等, 皆为白石公后裔。 更有无数族人广布港台和新马泰及欧美地区。 有前国民党中常委胡观浩、 原台湾总警备司令部中将胡世明、 台湾省政府新闻处编审胡师杜、 美籍华人教授胡希明等,他们都是从朱紫坊走出去的。 难道这一切也都是“猜” 的吗? 诚然, 追本溯源是一件复杂而艰巨, 费时又费劲的事。 应本着“信以传信、 疑以传疑” 的原则, 切忌妄下定论。 眼下, 正值《福建胡氏志》 编辑工作紧锣密鼓之际, 作为祖籍长汀的胡氏子孙, 当责无旁贷, 积极参与, 以尽绵薄之力。 藉以此文与涂教授商榷, 与列位胡氏宗亲切磋, 以求共识。 2024 年正月十八于上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