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地方志 论始迁祖 观海卫木兰
至今还没有找到观海卫胡氏的家谱,只能从地方志等历史资料中寻找观海卫胡氏始迁祖的线索。
地方志简称“方志”。地方,即地域;志,为“识、记、记述、记载”。即按一定体例,全面记载某一时期某一地域的自然、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情况的书籍文献。地方志包括方志和年鉴。最近看了一些地方志,如光绪《慈溪县志》(附件1)、嘉靖《观海卫志》(附件2)、万历《福宁志》(附件3)、乾隆《福宁府志》(附件4)等。
嘉靖《观海卫志》卷一•建置内记载:“国朝洪武二十年(1387年),信国公汤和遂筑慈溪县定水寺凃田为观海卫,置指挥使司,内列左、右、中、前、后五千户所,外辖龙山千户所。…”
光绪《慈溪县志》卷十三•经政二•兵制的【观海卫指挥使司】条目里对于建卫有更为详细的记载。有“洪武十九年十一月置都指挥使司于慈溪县”,也有“洪武十九年奏定二十年始筑也” 等文字记载。
必须说明的是,置卫的过程以及由此产生的人口迁移都不是一个瞬间能够完成的事件,或许会跨越年度或一、两年的时间。本文的视角是讨论世系祖,认为史料中记载的置卫和人口迁移的时间在洪武二十年的前后一两年内,均为合理可信,可以统称为洪武二十年(1387年)汤和置卫时。如要再深入细致考证其细节,可以参考明朝其他史料作进一步研究。
从以上两个地方志可知,观海卫的历史、人口的迁入、风俗习尚、方言等都是与洪武二十年(1387年)时的汤和置卫有着密切的关系。
中国古代的军事移民,尤以其人口数量大、持续时间长、分布地域广以及对移居地文化的影响,而受到了人口学界的长期关注。卫所移民,是军事移民的一种。卫所是明代创设的特殊军事制度,由于与军事移民相关的家属同守、寓兵于农、聚居等许多特点,诸方面明显不同于周围其它地区。相关的研究,被称为卫所文化研究。观海卫的卫所文化,因其特殊性受到了国内学者的关注,已有不少论文发表(附件5)。
对于讨论人口迁移来说,光绪《慈溪县志》卷十三•经政二•兵制的【观海卫指挥使司】条目里“兑调福寧衞旗军戎守”这几个大一号的字样,引人注目。(注: 旗军——明朝四卫营的官军)。
嘉靖《观海卫志》卷一•风俗内也有记载:“本卫原籍福建,国初调戎观海。故虽地坐慈溪,而民情土俗尚与闽类,音声至今不改。”
在网上简单查阅“福宁卫”三个字得到,“明洪武二十一年(1388年)设,隶属福建都司,为全省16个卫之一,驻福宁州城(今霞浦县城)东。”仔细查阅万历《福宁志》、乾隆《福宁府志》,可知那里是福建抗倭第一线,洪武元年汤和到过福建,此后二十年间,汤和巡视沿海诸城抗击倭寇。乾隆《福宁府志》卷三•海防记载,“洪武二十年命江夏侯周德兴抽福建福兴漳泉四府三丁之一为沿海戎兵得万五千人移置卫所要害处筑城十六”。推测,是以开国功授部分老兵提升为各级武官,同时编入福建新兵的方式扩建部队。还记载着,在洪武二十、二十一年间,“周德兴至闽按籍僉练得民兵十万余人…”。就可能有光绪《慈溪县志》卷十三•经政二•兵制的【观海卫指挥使司】条目里的“兑调福寧衞旗军戎守”。
也有如浙江临山卫那样,“初调南北各省军守,继抽台、温等处民四分之一,以充行伍。” 人员来源就比较复杂,以后的习俗是被临山同化。
在胡氏宗亲网上也看到过以下文字,“ 1389年(洪武二十二年)…福建官兵调入者5630人。后守军有留下落户者,致今当地方言中带有闽语。”(附件6)一直没有联系上原作者,也没有找到其出处。按说,一个千所是一千一百二十官兵,观海卫下设五个所,官兵人数与5630人是接近的。
据史料记载,清代康雍乾时期绝大多数卫所都被废除,卫所移民的后裔也有回原籍,也有很多人从军籍改归民籍成为当地的百姓。至于在观海卫的五千多名士兵的去向,尚未看到相关资料。是否其中有胡姓士兵的后裔留在了观海卫,尚不可确定。以前,在三官殿胡氏后人中也有观海卫胡氏是福建过来的传说。
按以上资料分析,所谓观海卫的“燕语”以及一些福建的风尚,该是洪武二十年前后由福宁调过来的官兵带到观海卫的。按下面对观海卫武官籍贯的分析,可以推测士兵的组成是在福建生活过一段时间的各地籍贯的老兵和大量的出自福建四个府的新兵。于是,在观海卫留下的习俗等是福建风格的。与此相比,传说的胡守仁任福建总兵后回观海卫时带回来的福建士兵对于观海卫的文化的影响 ,可能就该另作他论了。
嘉靖《观海卫志》卷一•【职官】内记载着上至指挥使司、下至千户、百户各位官员的名字、籍贯等资料。共有九十九位,其中可能遗漏了左所的十名百户的资料。十三人没有注明籍贯,从其余的八十六人的籍贯来看,没有一个是福宁籍和慈溪籍的。北起辽阳,南至广东。以直隶、北直隶、南直隶为最多,共四十人。其次,是山东省11人。从现在的地理位置来看,绝大多数职官的籍贯是如今的苏鲁豫皖结合部。从史料分析,可能他们是跟着朱元璋打天下,在洪武初期被汤和调至福建福宁。洪武二十年前后以“开国勋”被授予官职带着士兵来到观海卫。如果要考证那些武官离开原籍的时间,或许比他们到达观海卫的时间会更早一些。
这九十九名职官中仅有两位胡姓武官。嘉靖《观海卫志》卷一•【职官】内有以下记载。
“后所正千户 胡得玉,山东金乡人,生海。”
“中所百户”十人中有“胡应海,应天句容人,生让;”
光绪《慈溪县志》卷二十三•名宦中,有“胡守仁字子安号近塘祖应海应天句容人洪武二十一年以开国功授观海卫中所百户守仁世袭….”。据万历二十七年《永平府志》记载:“胡守仁,观海卫人,隆庆三年至六年任蓟镇东路协守副总兵”。近年,唐山市文物部门以及河北省长城资源调查队对其境内的长城进行全面考察,发现在唐山以及抚宁县境内的长城上刻着“协守东路副总兵官句容胡守仁”等的碑石有十多处。 由此推测,胡守仁为胡应海之后。
光绪《慈溪县志》卷五•建置四•善举【胡氏尚义堂义庄】记载着,“卫之胡氏,洪武间有讳得玉者,自山左金乡来,官千户,遂占籍焉,九世袭职,宗系蕃衍。阅十有五传曰竹溪先生,讳衡”。(注:山左为山东之旧称)该条目约770文字详细介绍了尚义堂义庄,最后提及善举活动有以下文字“凡出自金乡而匮乏者罔不及焉”。从卷五•建置四•善举的其他的二十六条目来看,大多是面向整个社会进行慈善活动,仅有部分是注明是救济族中之贫乏者。尚义堂所提及“凡出自金乡”的提法是唯一的。
1388年时,其他10名山东籍职官均非金乡籍。可以推测,观海卫有一些山东金乡籍的士兵。明朝二百多年期间,九世袭职正千户的胡氏一直是关心照顾着山东金乡的士兵。经历了500年,胡氏尚义堂义庄依然是为了帮助金乡的同乡人,并不是面向全山东老乡。可见,胡衡(竹溪)的山东金乡人的情结是根深蒂固。
综上所述,在地方志有姓名和后人记载的观海卫始迁祖有以下两位。
后所正千户,胡得玉,山东金乡人,生海。其后人中有一位胡衡(竹溪)。
中所百户,胡应海,应天句容人,生让。其后人中有一位胡守仁。
此外,或许还有地方志中没有记载的来自福建的胡姓士兵。
本文是依据目前可能得到的权威性的地方志,来重新审视推论观海卫胡氏的始迁祖。所得到的三种始迁祖的结论,与观海卫流传至今的说法也是一致的。
三官殿胡氏的尚义堂的建立是1860年,只不过是154年前的事。慈溪县志【胡氏尚义堂义庄】中记载的人物、事件,大多与后人口口相传的家史相吻合。胡衡(竹溪)时代建造的三官殿街的老屋里还住着后人,义庄和经塾的原址还在。如今,经历154年演变而成的慈溪市第二实验小学依然屹立在观海卫。目前,胡衡(竹溪)后人的世系已经基本理清….。这些都不是本文的视角,在此不做详细叙述。
从网上看关于抗倭名将胡守仁在福建、长城的史料比较多。相对而言,胡守仁在观海卫的史料似乎少了一些,尤其是与其相关的世系、后人的空白较多。有待于继续发掘、积累资料。请各位胡氏宗亲以及家谱学专家,观海卫的父老乡亲和地方志研究者继续予以关心指导。
附件
1. 中国地方志集成•浙江府县志辑 35-36册•光绪《慈溪县志》清杨泰亨、冯可镛篡
2. 【道光】浒山志 【嘉靖】观海卫志
http://ishare.iask.sina.com.cn/f/17830112.html?sudaref=so.360.cn&retcode=0)
3. 日本藏中国罕见地方志丛书•万历《福宁志》
4. 中国地方志集成•福建府县志辑 12册•乾隆《福宁府志》
5. 郭 红《明代卫所移民与地域文化的变迁》第18卷第2辑 中国历史地理论丛
6. 胡氏宗亲网
http://www.hszqw.com.cn/replylist.php?pid=1228&page=1[ 此贴被观海卫木兰在2014-03-19 01:11重新编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