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坛风格切换切换到宽版
  • 8345阅读
  • 5回复

《胡迎建序跋集》选篇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使用道具 0 发表于: 2011-08-12
感谢胡迎建先生赐文胡氏宗亲网!征得迎建先生同意,本论坛将陆续发表《胡迎建序跋集》中部分内容。《华林书院考述》序未收于其中,故单独发表。南山 2011.08.12


在 2011-08-09 20:22:08,"胡南山" <hxy123@gmail.com> 写道:
迎建先生:久未联系,近好?今有一事相扰。我在网上查到,有您大作《胡迎建序跋集》一书的电子文档,请见:http://www.360doc.com/content/10/0606/13/1424005_31568904.shtml  选读数篇后即爱不释手,有心从中挑选一些与胡氏相关的篇章,转载于胡氏宗亲网:http://www.hszqw.com.cn 希望更多的宗亲都能读到,以领略先生的文采。所以与您联系,希望能得到您的同意。若可,我代表宗亲网的网友,向您表示感谢。宗亲网成立五年来,已经得到很多胡氏文人墨客的垂青。有一位四川的“慕陶”先生(胡传淮),不知迎建先生是否认识,他也有一些诗文发表在宗亲网上。盼望先生能经常前来网站给予指导。致谢!  南山 敬上 2011.08.09

hyj16800 发送至 我 显示详细信息 8月9日
南山先生:大札敬悉,序跋集电子文档不知何人所为,反正没关系。您只要见到合适的都可发到网上。传淮与我常往来,他是华林胡氏,曾将其世系图发给过我,他也有志于学问者,还约请我写张问陶的文章,后年去他那里开会。还有几篇与胡姓有关的序跋,为吉安庐陵胡姓写的一篇序,大得他们赞赏。手头还有一长文,待正式定穰后,亦可发您指正。  胡迎建拜呈   8月9日


《华林书院考述》序                                                
胡迎建

        徐冰云先生历十余年精力与毅力而完成《华林书院考述》稿,又十年而沉睡屜底,而今终有杀青问世之一日,电话告我,作为华林后裔,兴奋、感奋之情自是不言而喻的。

        华林书院因华林胡氏而兴,冰云之考述夥夥乎详备也,可谓之全方位、多角度之研究。诸如书院之四围环境,华林胡姓之由来,书院之重在文学,崇尚道教,书院之重女学,书院之教学规模、教材、教学方法,书院之经费来源,书院之人才培养,名人与书院之交往,胡姓先贤对书院之贡献,娓娓道来,结构分明,考证确凿,细大不捐,且有丰富史料之支撑,得桐城文派“义理”“考据”“辞章”之三昧。从空间看,以华林书院为主,周围有若干书院为呼应;从时间看,为华林私塾、华林书堂发展为书院的过程展示,而华林胡姓之世代传承脉络亦清晰不乱,在书院研究史上足可自成一家。光大华林胡姓文化,昭昭之功亦不可没也。华林书院标志着华林胡姓走向辉煌,然若无华林胡姓先贤荜路蓝缕,重义兴学,必无华林书院之荦荦业绩,此可断言也。书院之兴,与华林胡姓之发祥、与南唐、与北宋文化密不可分,故需要从大文化背景下观照华林书院的兴起与发展。

        华林一世祖胡城公,于唐末悬冠而定居华林。士子用则行,舍则藏。唐末天下大乱,钟传在江西割据一方,故胡城公欲治国平天下而无能为,唯以修身研学为务。迨至南唐,奄有江南大部,在中原混乱之际,保境安民,重文兴学,在庐山建国学,恢复科举制度,一大批乡镇升格为县,吸纳众多士人入仕,故虽蕞尔小邦,不失文明礼义,为尔后北宋文化的高涨作一铺垫。胡城生有五子,正在南唐时期,在其夫妇督课下,“皆文学,登科第,荣被簪笏。”五子以学而出仕,而分迁各地,唯珰公独留华林。迨至天水赵氏一统天下,偃武修文,士子归心,始能文质彬彬,光被华夏。而北方长期战乱,造成江南文化领先于北方之局面,北宋朝廷势不得倚重江南士人。我江西的文学名流众多,杨亿生在玉山,后成为西昆体首领;南城陈彭年,官至参知政事,编《大宋广韵》;晏殊少年得志,是大词人,亦为朝中大手笔,后成为宰相。徐延休、徐铉父子虽是扬州人,但曾隐居南昌西山,徐铉后来入南唐为中书舍人,翰林学士,吏部尚书,宋灭南唐,徐铉北上,继续受到重用,官至散骑常侍,为朝廷之文治不遣馀力。胡城第五代孙亦即珰公第四代孙胡仲尧在南唐后主时曾短暂入仕为寺丞,后与其弟仲容兄弟义居,聚族八百馀人,和睦相处,并成为一方教化之榜样。诚如仲容之师徐铉所说:华林胡姓“孝友姻睦之行,周旋揖逊之仪,内修于闺阃,外达于里闾……言斯出矣,身则行之”(《华林胡氏书院记》)。华林胡姓族贤更明白教育的重要性,兴办塾学,“宾礼师儒,以训子弟”,既为教化一方,也积极为朝廷输送人才。朝廷为树重义兴学之典型,于是有太宗两次下诏旌表其家族之举。塾学向前又跨一大步的措施是改为书院,乃不仅招收本族子弟,故四方之优秀子弟纷至沓来,新渝王钦若即是其中学有所成的优秀子弟,后来官至参知政事,虽然他在《宋史》中被归为佞臣,但他所编的《册府元龟》却是宋初的重要文化项目、大型政书。后来仲尧公被举荐为洪州助教,迁国子监主簿;仲容创建县城儒学孔圣殿,授秘书省校书郎,光禄寺丞。可以说,不仅为华林书院的教育呕心沥血,也为洪州州学与县学的教育作出了贡献。徐铉与华林书院情谊深厚,仲容尊重其师徐铉,徐铉去世后,迎葬于南昌西郊鸾冈,仲容还遗嘱将他葬于其师墓旁。

        经过华林族贤数代经营,华林英彦辈出,出现“千里朱幡迎五马,一门黄榜占三名”“一门三刺史,四代五尚书”之盛况,赢得朝野之佳誉。也因而有众多名人与华林族贤的交往,有了咏赞华林书院的诗文,也应了徐铉之言:“岂直豫章之气概,以占皇宋之文运矣”(《华林胡氏书院记》)。即是说,华林书院的气象,不仅表现出江西教化之气象,也可从中看出大宋的文运蒸蒸日上。以此作为宋朝提倡文治、教化大行的缩影,评价何其高也。

        华林山是胡姓发祥地,华林书院乃一块风水宝地,尽管书院的辉煌不再,但为华林胡姓带来的影响巨大而深远,将激励华林后裔为之奋斗,也令后人景仰、缅怀不已。在重视以人为本的今天,在国学热升温之时,华林书院当年崛起与发展的必然性、成功的经验,书院教育的价值与意义,对今天构建和谐社会难道没有启迪作用吗?我们正需要一批文史工作者为之挖掘、整理华林书院史料,研究华林胡姓的历史,这种研究需要一种献身精神与耐心、毅力。冰云先生已在此方面作出了榜样,我们还期待更有后来者。

        冰云先生能文工诗,对事业执着追求,不懈努力。初在县志办为主编,为县志编纂广搜资料的同时,也奠实了撰写此著之基础,故屡有研究书院的文章发表,在华林书院研究队伍中可谓之先行者,亦为弘扬华林胡姓文化有功之士。后来他组建奉新诗社,呕心沥血,而精力充沛,热情洋溢,语必铿锵,诗必藻丽。冰云先生并非奉新人,却为奉新文化事业贡了献毕生精力,即便后来藏身于深圳闹市,仍心系新吴,为之搦管敷藻。

        我与冰云先生相识于上世纪八十年代末,犹记一九九七年十月,台湾族贤胡恺丈来南昌,欲寻访华林书院遗址,冰云为之联系、安排车辆,同行七人夜上华林山,为我辈指点文物遗迹。胡恺丈因作有《夜访华林书院记》,我亦感赋一诗云:“郁郁华林瞑欲睡,喧喧笑语远攀寻。月光来照竹摇影,泉韵犹萦弦诵音。遥想杏坛花气暖,可怜文物绿苔侵。开襟凭此清虚境,聊慰多年眷眷心。”能够一慰多年拜谒之心,乃冰云先生玉成之美意,当时情景历历如现。今日其稿修订出版,成为华林书院之学的珍贵文献,相信能引起海内外华林胡姓人士与书院研究者的关注,我为之庆贺,为之致敬。

                                                                                                     华林后裔 胡迎建
                                                                              写于南昌青山湖畔江西社科院办公大楼四楼东
                                                                                                    丁亥年重阳前一日

  
序文作者简介:胡迎建, 1953年1月出生于星子县。1985年考入江西师范大学中文系攻读唐宋文学,1988年获硕士学位。现为江西省古籍整理办公室副主任(正处级)、研究员。省社会科学院学术带头人,兼江西诗词学会副会长,《江西诗词》主编。中华诗词学会常务理事,中国近代文学学会理事,享受国务院颁布的政府特殊津贴。著有《近代江西诗话》、《民国旧体诗史稿》等。


胡迎建(左)与南山在上海 (2008年10月)

原载:胡氏宗亲网(http://www.hszqw.com.cn
[ 此贴被南山在2011-08-31 20:34重新编辑 ]
114412749@qq.com

只看该作者 1 发表于: 2011-08-31
庐陵胡姓霸公
胡迎建

唐末五代,胡姓成为庐陵世家大族的一支,唐末胡令赟,先祖由江西奉新华林迁金陵,占籍金陵,若干代后,迁湖南长沙、醴陵一带。传至胡令赟,仕长沙楚王马殷,官潭州都督授银青光禄大夫、文苑学士,出使南唐,皇帝嘉奖其才,擢翰林知制诰,改枢密院使,遂居金陵,胡令赟生四子,依次为邺、权、遇、吉。

胡邺生三子,长子胡公霸,谱名杲;次子胡公贞,谱名暹;三子胡公阳,谱名昊。

五代南唐时,胡邺长子胡霸任吉州刺史,治理有方,建有功勋,进封庐陵郡开国侯。自赵匡胤夺得大宋皇位后,仍让他任吉州刺史。胡霸任宋代吉刺史共六年,太平兴国五年(980),自叶聪来接任。胡霸前后在吉任官时间在十年以上。

胡公霸爱庐陵芗城山水之美,遂命诸子家于芗城山下,即今青原区值夏镇境内。胡公霸为芗城胡氏基祖。自胡霸扶母亲带两个弟弟公贞、公阳从金陵迁于吉州,胡公贞住在泰和的南冈,胡公阳住在泰和的禾溪。自然,胡公贞为南冈胡氏基祖,胡公阳为禾溪胡氏基祖。

据吉安胡氏宗亲联谊资料记载,胡权的后裔主要集中在吉安县永阳一带,如永阳东园,胡家背、坤元、南径及曲濑胡家店、凤凰圩的石塘街等地,这支胡氏都尊胡权为基祖。

胡遇在五代时任泰和县尉,后来他的子孙居住在泰和黄漕,凡从黄漕分派在吉安其他地方的胡姓,都尊胡遇为基祖。

胡吉居于金陵,他的孙辈中有胡裕,来吉诈做佥判。时在宋初。胡裕子孙留在永阳的车湖,后裔尊胡裕为基祖。

至此,胡令赟的子孙辈在不同期间,大都从金陵迁徙庐陵,经过百馀年的繁衍,此家族成为庐陵著姓,而胡令赟成为庐陵胡姓之始祖。

胡氏成为庐陵著姓,主要是从北宋始,每个族支在数传之后,随着北宋政局的稳定和社会经济的发展,繁衍迅速,丁口日甚,出现大量析家、迁居外地而各自发展的趋势,南宋至明末,是庐陵胡姓人口发展最盛期。在这个时期内,产生一批具有影响的人物,使得这支胡姓得以各扬海内外。明代学者、泰和胡直在《胡氏世叙》中说:

“胡氏之先卫国公令赟,自金陵避地来吉,伯公霸居庐陵,至资政殿学士铨而著;仲公贞、季公阳居泰和,至屯田员外郎衍、南城县丞笺而著。”明清以来,庐陵胡氏更是人才济济,名家辈出。

芗城胡氏在南宋初出现的杰出人物胡铨,他是胡公霸九世孙。胡铨自幼聪慧,在乡儒萧楚门下习《春秋》,建炎二年(1128)登进士第。后以文学、政论名世,一生力主抗金,反对妥协投降、上疏乞斩秦桧而名动当时。自胡铨始,芗城胡氏家族大振,其子孙多以忠义自勉,或仕于朝,或教于乡,或以诗文自娱,或力耕自足。周必大在为庐陵胡氏裔孙胡昌龄写的墓志铭说:“江西多名士,吉为冠,自古言之。庐陵胡氏为大族。”

胡铨的同辈兄弟中相继登科,其较著者堂弟胡镐(1104—1173)。绍兴十五年(1145)进士,官至湖南参议。另一堂弟胡籍,绍兴三十年(1160)进士,精《春秋》,著《三传会例》三十卷。侄胡昌微,乾道五年(1169)以特奏名进士。官静江府司户参军,人称其平廉。胡铨孙辈较有名望的数胡榘、胡拭。胡榘于宁宗时,官兵部尚书。胡拭仕于朝,疏史弥远之奸,奉祠主管华州云台观,终广东德庆府知府,人叹其有先祖遗风。还有一位孙叫胡规,以荫补官,曾与同僚共建南昌东湖书院。官户部尚书。

胡铨一生孤忠,光照千秋。正直敢言,敢于犯颜直谏,庐陵百姓在城中建祠以祀。周必大平生敬慕其为人,特作《胡氏忠简公神道碑》。胡铨的子孙后裔以他为风范,即使远迁异地,不忘祖德家风。

南宋以后.胡铨子孙不断迁播,散居四方。五世孙胡存与、元初为吉水州判,家居吉水东门,自辟一房,称吉水东门胡姓。宋末,胡铨七世孙胡深斋,从芗城迁湖南郴州沤东草塘。至民国时期,这支胡氏历六百余年传34世,丁口五千余人。为湖南汝城县大族。吉水大洲胡氏,始迁祖胡铨七世孙胡敬之;三传至胡子棋,曾任彭州知州,擅长诗,抒发仁义经世之志,杨士奇称他为诗得之于家学而“蹈于仁义而辅乎世教,口其所存由者之发也”。其子胡广,建文二年状元,授翰林修撰,名振一时。胡广很受永乐帝赏识,官至文渊阁大学士兼左春坊学士,堪称一代名臣。南宋末年,胡铨第四代孙胡万九郎,由赣州宁都移居到福建长汀,其三子七郎由长汀移居上杭下洋,传到第九代,有胡铁缘从下洋移居中川,生三子,成为中川胡氏三大房。近代著名爱国华侨,有万金油大王之称的南洋巨子胡文虎,是胡铨三十二代孙。据《中川史志》载,大约十八世纪二十年代,中川胡姓开始下南洋,至今南洋及海外的胡姓后裔约有一万六七千人。

元人李祁《云阳集•胡氏族谱序》载,胡公贞任吉州太和县知县,而定居邑的南冈。胡公贞之子胡衍,于宋庆历六年(1046)中进士,官至朝奉大夫。传至胡义、胡太兄弟。胡义在南宋末考中进士。胡太迁居义禾田,至明朝时,其裔孙有胡直一家,名于世。胡直为嘉靖三十五年(1556)进士,官至福律按察使。他是著名学者,著《胡子衡齐》传世。

禾溪胡氏在北宋时,有迁居黄漕者,其后裔有进士胡笺,官南城县丞。黄漕族传五世,又析居社溪,传四代至宋末,有胡文可、胡文静兄弟.以一介布衣追随文天祥抗元,忠义之声传于后世:胡文可赴难而死,胡文静未被元兵招降.结果全家数百人被元兵屠杀。

禾溪胡氏在北宋时有一支迁到湖南宁乡麦田,散居益阳等地,清代中兴名臣胡林翼,麦田胡氏杰出人物。

胡公霸的曾孙,有胡盛,进封为庐陵郡开国侯,致仕后居文陂乡甲村,胡盛为甲村胡氏基祖。这支胡氏主要散居于今青原区、吉州区、吉安县,泰和和吉水境内,数十个自然村,人口数万。元末有支迁居今吉州区长塘镇,至明嘉靖有位大学者胡经,中进士后,官太常少卿致仕。著《胡馆卿集》传世。清代乾隆间,出了一位教育学家胡兆爵;中进士后,终身以教书为业。

原载:胡氏宗亲网(http://www.hszqw.com.cn
[ 此贴被南山在2012-01-09 16:09重新编辑 ]
114412749@qq.com

只看该作者 2 发表于: 2011-08-31
《胡迎建序跋集》自序
胡迎建

      出版这本序跋集,真有点“无心插柳柳成阴”的感觉,又如同我在锄头刨过的地里,沿着沟垄拾到了满满的一兜篮花生。当初并未作计划编此书,而是因积累多了,无意中有了这一念头,借助电脑存盘重新录制的快捷,并因使用扫描仪的方便,将多年前若干诗集上我所作的序陆续扫描进入电脑处理,较轻松地编为一册。话说回来,毕竟十多年来花了不少心血,作这番整理工作,还是很有意义的。

      集中以诗序居多,绝大多数是为江西诗词学会中有一定造诣的诗人诗集或是为某一诗选、诗征而作,也有为外省诗人写的序,但他们都是江西诗词学会会员,正如宋代江西诗派成员,并非都是江西籍人。有几位诗集作者已去世了,此书的编集,正是我对他们的一种追思。特别是我的导师陶今雁先生,他已将其诗文编为《寒梅集》,约我作序。序写好后,春节刚过,他还打来电话道谢,谁知仅三天后便安祥去世了。走得太突然了,幸运的是未受病魔的折磨;遗憾的是,其诗集仍未出版,只有从此序中略窥其诗风采。也有一些序是谈自由体诗集,这并非我之所长,我对新诗坛关注甚少,但有的人不明我的"底细",反复请我作序,言之恳切。为诗集而评价,为作者再鼓劲,尽我一份责任,虽其中不无溢美之词,多了一些感情色彩的成分,但十九不离八,大体上还是反映某一人或某一诗选本的创作实绩。而当缀连成册后,在某种程度上,又反映了我对中华诗词价值的认识,对诗艺的品鉴,并可考见这一二十年来江西诗词发展的某些痕迹,虽然并非系统完整,但还是可供研究者取资借鉴。因为当代中华诗词的评述与研究,至今还是较为薄弱的。

      我还作过一些文序、前言等,虽说这一类序重在学术性、艺术性的分析,但有的可能还是说外行话,譬如我于国画仅略知一二,却为漆伯麟大画家的画册也作了一序,这是因为志趣相投的缘劳。还右数篇碑记、信启,有的是代人捉刀,因为是文言,又可见当时人事与执笔者的苦心,故一并收入。少数几篇纪念之作,附录入篇,以记哀思。

      年轻时以为书序都是德高望重者或有地位者之所为,迨至有人约我写序,受宠若惊,我等何德何能,一介书生,胸无大志,既无地位,又无名望,何能作序,但殷切期盼之情,怎忍婉拒。尔后时闻有人赞誉我的序作得好,而"恳请"也就越发多了起来,有时接二连三应邀作序,虽烦琐而未厌也。

      说到作序的方法,我力求不雷同,追求手法的多样性。先须浏览其稿,然后落笔,或先从总的形势说起,或从某一件事情锲入,比如两人的交往之类,或从其人所处地理与人文环境议出,然后把所了解的、所体会的、所企盼的尽量精练一点写下来便可以了。有时我喜欢用文言作序,有时还好用一连串的骈句,这是为了追求典雅精练,固然斟酌再三,需多花些时间,但我觉得更有某种韵味。某些文体如碑记之类用于特定场合,也需要筒炼,力求摈弃可有可无的字词,用文言似乎更琅琅上口。这些拙文,或许可供初学为序者揣摩,诗人文士,闲时偶窥于此,或者不无裨益。

      此次出版,是对我所作的序跋进行的一次盘点,并非全盘照录,有些写得不满意的小序,或铅印模糊、扫描困难而舍弃了;有的为人作序二篇,亦仅择其一。收入其中的作了少量文字微调,并加注了写作时间。黄君先生不以微末琐细见弃,慨允在他那里出版,感激之情,难以言表。

                                                                                 癸未初冬写昌青山湖畔望翠楼泊如斋

原载:胡氏宗亲网(http://www.hszqw.com.cn
[ 此贴被南山在2011-10-19 08:32重新编辑 ]
114412749@qq.com

只看该作者 3 发表于: 2011-10-19
《百川诗稿》序等
《百川诗稿》序

宜丰居赣省之西,县城四周,层峦叠翠,其中有螺峰拔起,似螺似簪,尤为峭丽。又有耶溪潆回,绕城东南。其地代产隽雅之士,是亦山淑秀之所钟,况逢今日休明之策、河清之世。

任百川先生世居宜丰,而家学有自,早岁潜心学海,品高学优,尔后终身从事语文教学。执鞭之余,雅爱传统诗词,是以冥搜古今,发舒其冰心雪抱。而其足迹多历大江南北之胜境,登泰山、黄山、张家界,乘风朝下长江三峡,夕览洞庭湖,未尝不壮其胸襟,助其气之磊石可。当其少年乃至盛年,传统诗词并无发表园地,然好吟不辍。迄至八十年代江西诗社、宜丰诗社先后成立,百川与焉。是以愈加抖擞精神,日有新作。其诗随其意之所至,浑然天成,真朴淳厚,措语清新,盎然溢味,无有畔岸。大抵古风纵横跌宕,律诗工切典赡。是为一生志趣之吐露,为百花园增奇葩异卉,使百世之后,犹可想见其音容。

予与百近年虽通音问,并奉接其诗作,然缘悭一面,忽闻其殂,黯然神伤,惜未获睹其全稿,恐其湮没无闻。今日幸赖宜丰诸君子有编印之举,释我憾恨,展卷吟诵,如穆穆清风而来。爰遵雅嘱,乐为之序。

一九九二年三月十日


《霜叶吟》序

近十年来,传统诗词竟似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众多人乐此不疲,藉以言志抒情。诚如此集《霜叶吟》云:"诗魔屡引牵"。各地诗社纷纷而立,遂有彼此呼应之势,互相切磋诗艺,交流情谊,亦人生之"味精"。唯此盛世乃更频繁,于是创作愈趋繁荣。

此集作者张辉山同志,从事政治工作多年,初在修水,继在星子县委组织部,后到景德镇三线工厂,"屈指从征卅五年"。想其公务繁忙之际,未尝不有人生之体验、情感之激荡,然而不闻能作诗。八十年代初,辉山同志已离职休养,而精神瞿铄,思路敏捷,适得闲馀,乃用力于诗词创作,遂一发而不可收,令人刮目而相看。得以与江西诗社、瓷都诗词学会同人相唱和与神游也。

《霜叶吟》集共收七十馀首,可窥其心境,寻其履痕。或咏物,或抒怀,或游览,或酬赠,大多意境尚新,词汇自然,时有佳句可采。如言西湖夜景:"夜月吻垂杨,碧水悬明镜。"或讽无所用心之官僚主义者,"昂头金椅睡,闭目失光华";或讽钱之功效,"神通广大漫天游,两面狰狞爱结仇";或赞菊之"铁骨铮铮";或咏水仙之"玉立金盘"。均从独自观察与感悟而来。《登上汉阳峰》则旷其骇瞩:"旷野芬芳蝶起舞,碧空晴朗燕掬岚"。而酬赠之作,言不虚发,必出于真情,致贺之辞,每多拳拳之挚意,溢于笔端。其它对联亦可见其惨淡经营、锐意求进之大概。间有不合律处,如益以古典文学之借鉴,加以锤炼,则炉火纯青,更趋上乘也。

弟于辉山同志,少曾多次拜晤,蔼然长者之风。及至江西诗社工作,又欣其爱好创作,得一共好之亲友。虽吝于一面,然高山流水,寤寐相亲。今遵其嘱,三诵斯篇,聊弁以言,且贺其"霜叶红于二月花"而放怀吟也。

一九九一年十一月


《百丈诗文集成》序

唐宋以来,江西诗人文士群体渐有声名于天下,然编辑地域性诗文集,则发轫于元代庐凤林书院所编《名儒草堂诗余》,所收多自宋迄元吉安人之词作。明代有韩阳《西江诗选》,煌煌巨帙,然仅收断代之诗.有清一代,编集成风,如曾燠《江西诗征》、应麟《江右古文选》,郡邑文献如《庐陵诗存》、《临川文选》,先后人金匮石室之藏。民国初年流风未歇,魏元旷之《南昌诗征》、裴汝钦之《清江诗萃》......皆以保存地方珍贵诗文为己任。此其荦荦大者,足徵江西乡邦文献猗猗之盛,其后诗词遭逢冷遇,纵有零珠碎玉,亦不过任其土湮尘埋。大凡编选之事,不离乎创作繁荣;且有物质条件作后盾,更需得古道热肠之内行,与有力者支持,凝神不分,必克臻此业。近十年来,诗词中兴,涣然之势,如风行水上,波翻澜涌。江西境内,诗社林立,所谓"谬种",广为传播。尝试言之,诗风之盛,本省以宜春地区为最,其中又以奉新、靖安居先。奉新诗社成立于1985年,为我省成立最早之县级诗社。近年愈加发展,以不同年龄职业分为若个诗社:以教师为主,有园丁诗社;以中学生为主,有新秀诗社;以小学生为主,有儿童诗社;以离休干部为主,有晚晴诗社;以家庭成员为主体,有家庭诗社。去年举办诗词谱曲演唱会,邀请靖安、安义、清江诗社联谊于此,创作活动,有声有色。于是有编集之劬劳,《奉新百家诗词选》等诗册次第面世。腾飞翰藻,禀受山川I之灵气;甄录菁华,探窥才士之词心。既有灵蛇珍玉之作可编而可传,作者亦因有此园地而忭舞,而沤心经营。此亦如车轮成双,辅翼而行,今更有此书之集成,前进途中又竖一里程碑也。弘扬文化,功莫大焉。

予亦有厚望于其书,期为一域诗文之精萃,传之八方而腾誉,留之后世而弥珍。粗加浏览,信其可以,书集古今诗文于一体,诗词曲、文、楹联俱全,栏目分明,标题雅致。首列《长庚礼赞》,纪念乡先贤宋应星之作,林林总总,因珠玉之咏,起景仰之情。地灵则人杰,奉新名人,灿如繁星,试观卷五《名人辑录》当可知也。宋应星不过如巨星之朗耀耳。次列《名流鸿爪》,搜罗古来有关奉新之诗文,加以考证。举凡名人之生平,作品之时、地,内容与风格,无不参详推究。不惟萌热爱奉新之情,亦且有知人论世、以诗证史之效能。

此集于当今奉新诗人各列专辑,辅以作者介绍,复按年龄层次分类。《巾帼诗声》中,得阅新秀力作,如齐舒稚绿,信乎"芳菲满眼,浩歌盈路"(语见余琳《晨望集》)。近年来省内外刊物,争相发表该县诗作,异军突起,世人瞩目。然其各人风格并非雷同,或豪放而磊落,如樊梨花一杆银枪,直杀出关外;或典雅琢炼,似崔莺莺一步三摇,皆成章法;或丽秀柔婉,若含嗔少女;或寄情于一花一草,或以一掬挚爱献于故园山川。凡口号化、概念化,客套假象,概在摈斥之列。巾帼诗人走向人生,体验人生,以颤动之心,写如许脱俗之妙句,如:"誓握寒光三尺剑,乾坤一劈尽清廉"《励志》);"却于曲径通幽处,时献行人一点光"(《萤火虫》);"不嫁东风嫁北风,冷香难近蝶和蜂"(《咏梅》)。均能以侧面映衬正面,以小见大,寓情于物,雄豪幽郁,活脱灵动,青春气韵j'扑面而来。其想象之奇特,形象之鲜明,韵味之隽永,几难以相信出自青少年之手。虽亦问有稚气、生硬之句,然其锐气方盛,来日方长。可见诗词是否后继有人,在有力者发现之,诱导之,培育之,鼓舞之。自必一代高过一代,予将拭目以待之。

《吟苑清芬》栏中,荟集中老年诗人所掇拾之人生果实。或苦涩,或甜酸,或老辣。予读《一瓣心香》,恍见社长徐冰云对传统诗词执着之追求、倔强之身影,诚如所咏:"风怒潮头吾自立,碧云将暮笑斜阳"。而其所历之胜迹,无论峰峦之雄奇、波澜之诡变,皆由其挥翰而成锦绣之章。状桂林则"环野众峰立,一水抱城流",写宜春化成岩则"丹崖屏列,霭袅峰头",不惟设色鲜丽,且见炼动词之着力。曼声长咏,如舒展幅幅丹青图。老诗友鄢祖莹之《梦魂吟草》,是其心路历程之展现。《中吕。山坡羊》咏老牛:"茫茫稻麦无重数,一把糠麸填枵腹。您,苦不苦?俺,熬得住。"以人与牛对话,看似诙谐,实则沉郁。集中颇多电站之咏,不仅与其生活息息相关,亦且反映今日建设之风貌,此为古人无法表现之题材也。杨良恭之《晚霞闲韵》,中多绝句,尤佳者如:"茶蘼花了乱莺啼,佳木繁阴壁四围。萍点荷钱初贴水,长空江燕引雏飞。"写初夏之景,镜头由近及远,动静和谐,宛畅风味,清新可诵。鄢礼让之《消闲拾翠》中,《中秋对月感怀》、《喜得外孙女》,另辟蹊径,丰神逸态,跃然纸上。其《鹧鸪天.为吃喝风回潮而作》,讽谕现实,搏动赤子忧国之心。馀如鄢礼恭、徐培士,帅力之作,亦多情动于中,言不虚发。尤可喜者,赵怀青年甫四十,一介锻工,写出慢调《莺啼序》,其起势不凡:"平生铁朋锻友,任朝朝暮暮,风箱动,灼热彤红。休笑眉鼻脏污,钳锤转,流星四溅,叮当汗滴砧前土。"自豪而无卑态,真情而不造作。此种意境,一扫妩媚,别开生面,前人未言,旁人难言。尝闻人云传统诗词难以表现现实生活,此论可以休矣。想其今后必锐意进取,更上层楼。至其《遗珠惠玉》栏,藉尺幅之笺,联鸿雪之谊。其章法之娴熟、措语之俊丽,出手不凡,如鹘突兔驰,是予不敢率尔置评也。

予又因而谬想之,试论古今之不同。古人因诗而名而官者不可胜纪;今日社会求职之途多矣,若凭诗找工作或提干或加薪,则罕有其人,亦罕有提携者。盖时移世变,诗亦等闲雕虫矣。然热心于此,视为人之生命要谛者大有人在。大抵中国文字,缘象形而指事而形声,具对偶匀称结构之美,韵律流转铿锵之美。人之心声,藉此而发,一吐为快,伫兴而成。若娴于格律,非但无戴镣跳舞之苦,而享从容中节之乐。初则构思冥想,继则搞藻扬芬。故虽不得以诗为进身之资,然一旦收入报刊书集,流布人口;乐群而乐己,亦人生之幸事。古人之诗,或题于驿馆亭舍,或赠朋友,或留存手稿,多赖后人搜集而成卷,以其刊刻手铲毛刷,累数月而卷终,或终其一生而不知其集可传。今日则因工业之发达,活字排版,机器印刷,更有电脑激光照排,数月而成书;又因邮政之迅,天涯海角,旬日而接读。藏之公共图书馆,人人借而阅之,遗之后世,并无散失之虞。此又古人不如今人之处也。是以吾辈勉之。翘首西望,心驰百丈山头,予必见异日奉新产更多诗人,更多诗集,于题材更多开拓,于诗艺更多讲究,则有自立于诗国之日也。

予因见《集成》之特色,乐为之序。赘言于此,惶恐汗颜尚希谅之。瑶林胜境,读者当欣然有会处。

一九九一年五月一日于南昌二七北路十一号泊如斋
[ 此贴被南山在2011-10-19 08:46重新编辑 ]
114412749@qq.com

只看该作者 4 发表于: 2012-02-02
胡迎建发来新春贺信:

兔亳留住辉煌史龙笛鸣开锦绣篇胡迎建向您拜年衷心祝您与家人新春吉祥合家幸福事业发达
114412749@qq.com

只看该作者 5 发表于: 2013-10-05
中华百家姓氏诗选·胡氏卷序----胡迎建
中华百家姓氏诗选·胡氏卷序
忆库2012-02-19 12:02:31作者:胡迎建文章来源:发布者:胡迎建序跋集阅读次数:98
http://img.memopool.cn/news/2012/02/19/5d670af73571e5a6013593c6776804db.html

        中华民族的姓氏,向有百家姓之说,但据最新研究成果,有三千多姓。不同的姓氏族人,共同创造了灿烂的文明史。对姓氏谱系的研究,以及编辑有关姓氏文化的图书,有利于了解人口的迁移与繁衍,有利于追溯先辈的业绩,“慎终追远”,可以激励今人的奋斗。姓氏林林总总,胡姓乃为大姓,据说人口数量排名第十六。关于胡姓的起源有三说,一说西周时有胡公满,为远古舜帝的后代,得周武王优待,安居一方,遂成大族;一说胡氏“源出姬姓,姬子占为齐大夫,伐莒有功,赐姓胡,食采安定,自是为安定人”(《安定胡氏宗谱源流序》)。还有一说,魏晋时期,鲜卑族胡骨氏汉化后,改姓胡。在汉民族与周边民族长期融合过程中,这也是有可能的。正如唐代沙陀人首领李克用,即是李家朝廷赐其姓李。胡氏族人经历自北而南的迁移过程,特别是在东晋典午南渡与靖康之乱时期,尔后遍布大江南北。

        胡姓氏族人才辈出,历代出现了不少名人,活跃在政治、军事、文化诸多领域内,作出许多重要贡献,促进了民族的繁兴,推动了历史的发展。他们是中华文明灿烂星空中的明星。汉代胡广,华容人,举孝廉为天下第一,旬月拜尚书郎,以策定恒帝继位,再拜太尉。虽无蹇直之内,屡有补阙之益。京师谚曰:“万事不理问伯始,天下中庸有胡公。”魏晋时期多尚武之士。南昌胡藩,参谋军事,征慕容超,讨卢循,从征关中,破后魏河上兵。寿春胡威,清慎守要,累迁前将军监青州诸军事。宋元两代,胡氏以文化名人居多:海陵胡瑗,教授湖州,庆历年间诏以天下效法,后入太学,门徒益众。学者称安定先生。崇安胡安国,潜心于《春秋》,品节高卓,谢良佐称其如“大冬严雪,百草萎死而松柏独青。”其侄胡寅,上书反对遣使讲和,由此遭贬。著《读史管见》;其子胡宏,初事杨时,后居衡山,张拭师事之,称其“言约义精,道学之枢要,制治之蓍龟。”学者称五峰先生。奉新胡仲尧,创华林书院,延士讲学,传播文化,帝诏旌其门。庐陵胡铨,师事胡安国,上疏乞斩王伦、秦桧,声震天下,著有《澹庵集》。永康胡长孺,得朱子渊源,从兄胡之纲、之纯,皆以经术文学名世。宁海胡三省,师事王应麟,博学善文,尤笃史学。宋亡后隐居不仕,著《资治通鉴音问》、《释文辨误》,亦有名之著述。

        明代胡姓,人才多方面发展,卓异者如虹人胡大海,智勇过人,治军严明,累升至佥枢密院事。凤阳胡惟庸,官至左丞相。吉水胡广,建文帝时举进士第一,官文渊阁大学士,两次从帝北征,以醇谨见重一时,时人比之为汉时胡广。绩溪胡宗宪,抗倭有功,官兵部侍郎。同邑胡松,抗言忤严嵩,不许仇鸾之谋得逞。余姚胡铎,奖儒雅,平冤狱,督学福建,士风大变。余干胡居仁,其学主诚敬力行,有《居业录》。泰和胡直,师从罗洪先,宗王阳明,著有《胡子衡齐》。清代新建胡家玉,官左都御史,首倡设立海防。益阳胡林翼,巡抚湖北,改革制度,治军严明,拔擢人才。德清胡渭,著《禹贡锥指》,精核典赡,为宋以来禹学之冠;又著《易图明辨》、《洪范正论》,一扫陋儒附会变乱之习,得康熙帝之嘉奖。江宁胡锺,工山水画,兼擅篆隶。新昌胡思敬,官监察御史,直声传于海峤。永定胡文虎,为著名侨领,以中成药尤其是老虎油行销缅甸、新加坡,赢得巨资,人称老虎油大王。

        自民国初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至今,胡氏名人佼佼者,更是难以尽言。如两位留美归来学者,一为胡适,首倡文学改良,开新文化运动之先声。新建胡先骕,与创《学衡》杂志,乃会通中西派代表人手之一,又为中国现代植物学奠基人。国学名师还有嘉兴胡小石、平湖胡士莹、泾县胡朴安、上海胡道静、桂东胡云翼等。他如国民党元老、番禺胡汉民,番禺人;军界中之胡奇才,黄安人;胡炳云,南充人;胡伯翰,新海人;胡继成,金寨人;文化界中有一代影后胡蝶,鹤山人;作家胡也频,福州人;著名文人胡秋原,黄陂人;文艺理论家胡风,蕲春人;工商界著名人士有胡子昂,重庆人;胡厥文,嘉定人。此皆耳熟能详或如雷贯耳者,勿庸赘言。而中共理论家胡乔木,盐城人;胡绳,苏州人;一代政治家、国家领导人胡耀邦,浏阳人;胡锦涛,绩溪人,更是万众推戴者。他们是中华民族的顶尖级与一二流英才,也是胡姓的骄傲。

        至于胡姓以名吏、名学者甚或平民而兼诗人与诗论家、编者,代不乏人,绵绵不绝。唐代胡曾,邵阳人,有诗十卷,仅咏史诗就有三卷。还有胡证、胡杲、胡雄、胡皓、胡骈等诗人,最有意思者为莆田胡本能,以铰钉为职业,曾梦人剖其腹,以一卷书纳之,遂能吟咏,远近号为胡钉铰,其诗与张打油诗并称为钉铰打油。其实他的诗不乏有韵味者,如写人来访:“儿童不惯见车马,走入芦花深处藏。”写垂钓者:“路人借问遥招手,怕得鱼惊不应人。”颇有生活情趣。也可见诗在其时,已走进千家万户,且可见时人作诗水平之高。宋代胡仔,吴兴人,著《苕溪渔隐丛话》,为历来治学者所引用。元代平江胡天游,隐居不仕,有《傲轩吟稿》。其《杨花吟》一诗借杨花抒荡子不归、楼中美人思念之苦,风华旖旎,得歌行体之三昧。明代兰溪胡应麟,购书四万余卷,记淹识博,携诗谒王世贞,得其激赏,其《诗薮》《少室山房类稿》两书,至今人乐引用之。海盐胡震亨,辑《唐音统签》千余卷,为后世《全唐诗》之蓝本。他如胡奎、胡缵宗、胡权、胡传美等,皆入选《明诗别裁集》中。清代亦有一胡天游,山阴人,擅古文骈文,诗亦雄健而气盛,有《石笥山房集》。胡介,钱塘人,所作《吴梅村被徵入都》四律,用意微婉。胡渭生,德清人,其妙句“白鹭千群沙际影,青螺数点雪中痕”(《吴山观涛》),语本苏诗“越山浮在浪花中”而更见工巧。同邑胡会恩,著《清芬堂集》,含宫咀商,天然明丽。

        民国以来以迄建国后,胡姓诗人不计其数,即如江西,就有新昌胡思敬、铅山胡梓方、都昌胡雪抱,号称江西三胡。历来胡氏所著诗词,为诗库中之瑰宝,未可湮没无闻也。今日还有不少胡姓诗人,据我所知,有西平胡吉祥、罗山胡征、开封胡秋萍、秦安胡喜成、鄂州胡念征、奉节胡焕章、南充胡正夫、平江胡绚熙、监利胡跃飞、建始胡季武、仙桃胡宝琳、南昌胡又来,皆吟坛之活跃者,其中不乏驰骋健将,而名闻一时。四川达州难得书画院志在弘扬民族文化,多有盛举,众口皆碑。其中胡春先生,笃好姓氏文化,在传统文化得到重视的新世纪之始,以积数年编辑诗集之经验,钩沉索隐,广征精选,将古今胡氏诗词精选于一集,加以按语与简注。琳琅满目,蔚为大观。既有益于弘扬诗学,也是挖掘谱学精华之举,以服务于当世,用心不可不谓良苦。

        可以慎终追远,藉以了解胡姓源流的简史,缅怀胡氏先辈名贤的功德,寄托爱乡敬祖的心情,间接反映故土锺灵毓秀的的心态;便于记诵流传,并起到以诗证史,诗史互补的作用。

        作为选家来说,我们尽力抉择的诗歌,应有教育意义,有史料价值,有艺术特色,力摈空泛雷同浮夸的作品。窥一斑以知全豹,酌蠡水以测大海。后人了解其先祖功德,其意义不在为今人贴金,躺在前人的功劳簿上裹足不前,而是为了向先人学习,汲取精神力量,激励后人为国为民作出更大的成绩。就此而言,我认为其目的是达到了。

        本书从征集到编注,融注了编者的多年心血,为谱牒姓氏文化作了发扬光大的贡献,并与众多胡氏诗人、诗作者、文化人建立了广泛的联系,得到他们的积极响应与大力支持,天涯海角、闹市僻乡,必有许多志同道合的朋友,这是很可欣慰的事情。书稿的出版,必使同人珍如拱璧,并逐渐传播到海内外。我对氏族文化与诗词,谈不上有何创见与研究,我与胡春,未曾有一面之缘,但我对胡春的勇气、毅力与事业心由衷敬佩,所以谈了我的一点印象,并有二点企盼,其一:希望有更多的胡氏诗人,写出更多的诗作,为胡姓争光,为诗国添彩;其二,这一事业筚路蓝缕,发韧于四川达州,今后,必定还有后来人接过接力棒,在这一领域继续努力,是以拭目待之。
114412749@qq.com
快速回复
限1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