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坛风格切换切换到宽版
  • 3976阅读
  • 0回复

胡姓的后裔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使用道具 0 发表于: 2007-03-22
作者: 中华王氏网  
2006-09-03
胡姓的后裔
就像杂姓之“杂”一样,这里的“胡”也不是姓,而是古代少数民族的泛称。胡姓之王即古代少数民族的各种姓氏而改成的王氏。
《通志·氏族志》在叙述改姓王氏的少数民族来源时说:王姓“出于河南者则为可类氏,出于冯翊者则为钳耳,出于营州者本同丽,出于安东者本阿布思”。
《通志·氏族志》中所说的“可类氏”在代北复姓中没有,代北复姓中只有“可频氏”,我们怀疑“类”可能是“频”字之误。在繁体字中,“類”,“频”二者形近,很可能把“頻”写成“類“。在可频氏下,《通志》引《贞观志》说:王雄是代人,“泾州总管,庸国公,西魏赐姓可频氏”。《周书》卷十九《王雄传》说:“王雄字胡布头,太原人也。”《北史》卷六十《王雄传》与《周书》基本一样,只是说他字雄胡布头。王雄是代人还是太原人?如果他是代人,那他就是代北拓跋鲜卑人的后代;如果他是太原人,他就是汉族太原王姓的后裔。
我们认为,王雄应该是代人。这从两个方面可以印证。
第一,王雄的字为“胡布头”或“雄胡布头”,这不是汉人的字。
第二,《周书》本传说王雄西魏恭帝时被赐姓可频氏。这不是普通意义的赐姓,不是说王雄本来姓王,被改姓为可频,而是恰恰相反。我们都知道,西魏恭帝时实际掌权者是六镇鲜卑人宇文泰。西魏恭帝元年(公元554年),宇文泰下令军队中诸将功高者为拓跋卑最早的36个部落首领的后代,功劳略低者为鲜卑99个大姓的后代,一律把姓氏改成鲜卑姓。因此,所谓赐姓,实际上是恢复鲜卑旧姓。王雄被赐姓可频,说明他的祖先原来就姓可频,是代北鲜卑族,进入中原后与汉人融合,逐渐汉化,改成王姓。
王雄出于代人可频氏,也能说明《通志·氏族志》说的河南可类氏就是可频氏。河南在这里指洛阳。北魏孝文帝时把国都从代北平城迁到这里,很多代北鲜卑人也跟随到了这里,太和十九年(495年),孝文帝下令迁到洛阳的鲜卑人一律把籍贯改为河南洛阳,死后也要埋在洛阳北面的邙山,从此,这些代北鲜卑人就变成了河南洛阳人。王雄家族就是出于河南的可频氏。
《通志·氏族志》所说的冯翊钳耳族,就是指陕西关中地区的羌族。在“关西複姓钳耳氏”条下,郑樵注引《西羌人状》说:“王季之后为虞仁氏,音讹为钳耳。”羌人进入关中地区早在东汉初年就有记载。光武帝建武年间,“以马援陇西太守,讨叛羌,徙其余种于关中,居冯翊、河东空地,而与华人杂外,数岁之后,族类蕃息。”西晋时,江统曾主张把冯翊、北地、新平、安定地区的羌人迁走。北魏时,安定王拓跋燮也说:“冯翊古城,羌魏两民之交。”这说明,关中地区的羌人以东汉、三国魏晋南北朝,不但没有被迁走,反而更加发展壮大了。
羌人钳耳氏改姓王的例子,有北魏时的宦官王遇。《魏书》卷九十四《宦官·王遇传》说:“王遇,自庆时,本名他恶,冯翊李润镇羌也。与雷、党、不蒙俱为羌中强族。自云其先姓王,后改氏钳耳,世宗时复姓为王焉。自晋世以来,恒为渠长”。汉人与羌人杂居共处自东汉已有之,但汉人改姓羌姓却不见记载。三国时马超的父亲马腾,在与羌人错居时,因家贫无妻,娶了羌人妇女作妻子,即使在这种情况下也没把自己改为羌姓。因此,王遇自己说他的先人本来姓王并不可信,他是在为自己改姓王氏制造根据。
羌人钳耳氏改姓王氏,还有隋唐之际的钳耳宗、钳耳干兄弟。他们两个在隋炀帝大业年间“以王后兄弟并改姓王氏。”钳耳兄弟成为王后的兄弟是从隋炀帝的皇后萧氏论起的。萧氏的从妹曾嫁给羌人钳耳氏,按辈份,可能钳耳兄弟与萧皇后同辈。这同样是改姓的一个说头,但理由要比王遇充足多了。
《通志·氏族志》所说改姓王氏的“出于营州者本同丽”,“同丽”应“高丽”。营州是北魏太平真君五年(公元444年)置治所在龙城县(今辽宁朝阳市),乐浪郡(治今辽宁义县)就在营州管辖之内。乐浪郡最早时不是在龙城附近,它的治所当初在朝鲜县(今朝鲜人民共和国平壤市),是汉武帝元封三年(公元前108年)征伐高丽后所置。后来逐渐西迁,到西晋建兴元年(以元313年)才迁到棘城,即今天的辽义县。随着乐浪郡的西移,大批的高丽人也到了营州地区,在北朝时他们仍被称为乐浪人。
营州地区的高丽人改姓王氏在北朝至隋唐时屡见不鲜。《周书》卷二十《王盟传》记载:“王盟字子仵,明德皇后之兄也。其先乐浪人”。《旧唐书》卷一百一十《王思礼传》记载:“王思礼,营州城傍高丽人也”。同书卷一百六《王毛仲传》也说,霍国公王毛仲“本高丽人也”。王毛仲是不是营州地区的高丽人不得而知,但他为高丽人改姓王氏则确定无疑。
《通志·氏族志》中所说“出于安东者本阿布思”,“安东”,指唐时设立的安东护府;“阿布思”,是唐时回纥人的一个部族。
安东都护府是唐高宗总章元年(公元668年)设置的,其辖境西起今天的辽河,南到朝鲜北部,东北到大海,乌苏里江以东和黑龙江下游两岸直抵海口的地方都在它的辖区内。安东都护府的府治最早设在平壤城(今朝鲜人民共和国平壤),后来逐渐西移,辽东城(今辽宁辽阳市)、新城(今辽宁抚顺市北)、平州(今河北卢龙县)都曾作过安东都护府的府治。在唐玄宗天宝二年(公元743年)的时候,又把府治移到辽西故郡城(今辽宁义县东南)。
安东都护府的治所不继西移,和它西部的回纥部的逐渐强大有关。回纥族是新疆维吾尔族的祖先,本是匈奴人的后裔,在北朝时称高车、铁勒,唐时称畏兀儿、回鹘、回纥。回纥本臣服于北方游牧民族突厥,后突厥衰落,回纥部渐渐强盛起来。唐玄宗天宝初年,回纥部已经南居突厥故地,其统治地区西至金山(今阿尔泰山),南控大漠,东达室韦,与安东都护比邻。唐朝对回纥采取羁縻政策,回纥人本来与唐朝就有着联系,唐太宗贞观年间,他们曾参加唐朝征伐高丽的战争,以后与唐军一起攻打突厥,所以,当他们的势力扩展到东与唐朝安东都府比邻的时候,回纥部有人归附安东都护府就是自然的事了。
在归属安东都护府的回纥人中,有一支姓阿布思的,是回纥大姓之一。唐肃宗上元一年(公元761年),安东都护府被取消,阿布思姓中一个叫五哥之的人投到了成德节度使李宝臣的帐下,被李宝臣的裨将王武俊收为养子,从此改姓王氏。李宝臣死,他的儿子李惟岳要求承袭其父之职,朝廷不许,并派军队攻李惟岳。王武俊临阵倒戈,诛杀了李惟岳,被朝廷任为镇州(治今河北正定县)节度使,王五哥之的后代们一直在王武俊手下任裨将。镇州也是中唐朝后期割据一方的藩镇之一,镇节度使的职位也是子孙相承,不待朝廷任命,当王武俊的孙子王承宗任节度使时,镇州的力量衰弱下来,朝廷乘机对他施加压力。这时候,王五哥之的曾孙王廷凑任镇州衙内兵马使。王承宗死后,王廷凑杀掉朝廷派来的观察使田弘正,自任镇州节度使。王廷承自幼喜读《鬼谷》、兵家诸书,骁勇善战,多次打败朝廷军队,迫使朝廷承认了他的镇州节度使职位,使镇州的割据势力又一次强盛起来。这支出于回纥阿布思部的王姓家族从王廷凑起又在镇州称霸了近百年。
以上我们追溯了《通志·氏族志》所列的王姓四个古代少数民族的来源。古代少数民族改成王姓的,不仅鲜卑、羌、高丽、回纥,还有一些其他的民族。
乌桓族。乌桓又称乌丸,是古代东胡族的一支,秦末为避匈奴人的攻击,迁居于乌桓山一带(今内蒙阿鲁科尔沁旗西北,大兴安岭山脉南端),从此便以乌桓为名。汉初依附匈奴,汉武帝以后归附汉朝,迁移到上谷(今河北怀来县东南)、渔阳(今北京密云县西)、右北平(今河北丰润一带)、辽西(今辽宁义县)、辽东(今辽宁辽阳市)等郡。三国以后,又大批迁入中原地区。三国、两晋时,史籍记载中已经出现姓王的乌桓人。如《三国志·魏书》卷二十六《牵招传》载:“鲜卑大人步度根、泄归泥等与轲比能为隙,将部落三万余家诣郡附塞。敕令还击比能,杀比能弟苴罗侯,及叛乌丸归义侯王同、王寄等”。又如《晋书》卷一百二十四《慕容盛载记》说,慕容奇与丁零严生、乌丸王龙之拥兵背叛慕容盛,“盛出兵击败之,执奇而还,斩龙、生等百余人”。最有意思的是南北朝人王神念改姓的事。《梁书》、《南史》都说王神念是太原人,而《新唐书·宰相世系表》却说,王神念的祖先是太原人王霸,只是到了王神念父亲王冏这辈,由于在北魏任护乌丸校尉,所以称乌丸王氏。后来,王神念投奔了南朝梁,又恢复了太原王的姓氏。这个说法不禁使人产生一个疑问:南北朝时世家大族是十分重视自己地望的,如果王冏真的是太原王氏,怎么肯因任护乌丸校尉就改姓乌丸了呢?今人姚薇元对王神念的姓氏作了考证,指出王神念的祖先不是太原王氏,而是乌桓人,只是王神念投奔南朝梁以后,假冒北方的著姓太原王氏。我们知道,南朝的世家大族也十分看重地望,北方人士到了南朝如果不是有名的望族,便无法在政界立足。仅从这一点考虑,王神念到萧梁后假冒太原王就是十分可能的。王神念的后代出了许多名人,有南朝梁、陈之际与陈霸先进行殊死争斗的王僧辩,有唐初的宰相王珪,有唐朝的通州刺史王齐望、汾州刺史王诠,有被任为特进封为祁昭宣公的王仁皎,有辅佐唐宪宗、唐文宗的王涯。如果姚薇元先生的考证确实,那么王神念头家族就是由乌桓而改姓的最兴盛的王姓。
匈奴族。匈奴是我国古代北方少数民族,战国时期就在燕、赵、秦以北地区游牧。秦汉时期,中原王朝与匈奴之间既有兵戎相见的战争,也有温情脉脉的和亲。东汉建武二十四年(公元48年),匈奴发生了大分裂,北匈奴留漠北,南匈奴南下降附汉朝,形成了匈奴与中原汉朝交往的第一次高潮。三国西晋十六国时期,大批匈奴人进一步南进中原,并先后建立过几个政权。匈奴人进入中原,在与汉族的交往中也有不少把自己的姓氏改成了王姓。西汉武帝时封的潦悼侯王援訾,本来是匈奴赵王。汉宣帝时封的信成侯王定,本来是匈奴左大将军。《晋书》卷一百五《石勒载记》中有休屠王羌,《魏书》卷四《世祖纪》上有陇西休屠王弘祖,卷五《高宗纪》有陇西屠各王景文,卷十九《景穆十二王列传·元丽传》有秦州屠各王法智。休屠、屠各休屠各是一回事,都是匈奴的种族,上述那些人的的姓氏全是从匈奴姓氏改过来的。
羯族。鲜卑、匈奴、羯、氐、羌,是十六国时期的五胡,羯就是五胡之一。严格地说,羯并不是一个纯一的少数民族,“其先匈奴别部,分散居于上党、武乡、羯室,因号羯胡。”据唐长孺先生考证,羯人的成份很复杂,有很大的比例出于西域的少数民族。建立后赵的石勒家族,有很多地方都与西域的少数民族相似。《晋书》卷一百五《石勒载记》下说石勒下令“其烧葬令如本族”。卷一百七《石季龙载记》下说:“龙骧孙伏都、刘铢等结羯士三千,伏于胡天”。拜火袄教。石勒的儿子石宣也长得“胡状目深”,和西域胡人深眼窝、高鼻子、多胡须的相貌特征也很相符。从丧葬习俗、宗教信仰、相貌特征看,石勒家族应该是出于西域胡人。《晋书》卷一百《祖约传》载,祖逖有一个胡人妈仆,名叫王安,祖逖对他很好。祖逖北伐,走到雍丘时,就对王安说:“你家在北方,你与石勒是同一中族,我不少你一个仆人,你回家吧!”便给他很多路费放他走了。王安和石勒同一种族,都是羯人。石勒的姓是西域姓还是汉姓不好定论,因为中原和西域都有姓石的,但王安的姓肯定是西域胡姓改过来的,因为西域胡人没有王姓。
契丹族。据《新唐书》、《旧唐书》记载,前面所说的回纥人王廷凑的养父王武俊是契丹怒皆部人,他的祖父、父亲、儿子、孙子、曾孙等六代人在唐和五代时期都地位显贵。至两宋时期,契丹人建立辽国,其皇室耶律氏也有很多人改姓王氏。
女真族。女真族曾在两宋时期建立金朝。金朝皇族完颜氏在金亡国后也有改姓王的。《王思孝墓志》载:王思孝的祖先出于金宗室完颜氏,世居磁州(今河北磁县)。王思孝的父亲完颜远任金统军使。思孝年幼时便逢丧乱,流居大名、濮阳等地,改姓王氏。
宋朝以后,蒙古人、满族人先后建立元朝和清朝。在长期与汉人接触过程中,不少蒙族人、满族人也改姓王氏,这些在《续通志》、《清通志》有关部分中有许多记载,兹不一一叙述。
严格地说,胡姓之王也属杂姓之王。但他和前一节所述杂姓之王双有区别。前述杂姓之王是汉族后裔,而胡姓之王是古代少数民族的后裔;前述杂姓之王有一部分是王姓主流的支流,胡姓之王基本上全是王姓主流的支流。但由于胡姓之王在历史不同时期纷纷汇入王姓的主流,使得王姓数量与日俱增,从这个意义上说,胡姓之王也是王姓不继壮大
★讓世界了解胡氏,讓胡氏走向世界!★
QQ:2117727433
胡氏淘宝群:128966841
快速回复
限1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