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宗宪的早年政绩
作者 丰吉
原载《新安晚报》2010年10月18日
安徽绩溪龙川坑口的胡氏,从东晋时的散骑常侍胡焱建村开始,代不乏人。胡焱是散骑常侍,即经常骑着马,跟在皇帝左右,随时进谏顾问。到明代时,出了两名进士,一个是明朝成化年间(1465~1487)的胡富,他历仕三朝,由大理评事升为户部尚书,相当于从最高人民法院到了财政部,且任财政部部长;另一个就是相隔60年后的胡宗宪,他由最初的县令,一直当到兵部尚书,与现在的国防部部长相当。在中国历史上,他是以组织领导抗倭斗争而为人所知的,事实上,他早年作为地方官时所表现出的执政能力与智慧,也是值得人们关注的。
一、走出龙川
胡宗宪的父亲叫胡尚仁,“生而颖异,状貌魁岸”,十岁就开始通晓《诗经》大义,端庄持重,少年老成,如果走读书的路子,捞一顶乌纱帽,应该不成问题,可胡尚仁特别孝顺,主动放弃功名,愿意一辈子留在父母身边。胡尚仁在当地声望很高,远近乡民都十分敬重他,凡有纠纷,都会请他去调解,而且调解的成功率极高。
胡宗宪的母亲是歙县磻溪方氏之女,方氏是磻溪大姓,也是有名的书香门第。方氏本人知书识礼,不仅会背诵妇道、烈女等经典故事,还懂得不少语言文字方面的“小学”知识。
胡宗宪出世时,胡家在当地已是殷实之户,加上父母都具有一定的文化知识,所以在胡宗宪进入私塾之前,已经会读写《千字文》等启蒙之书了。入塾之后,胡宗宪的自尊心极强,回答先生的问题,一旦表现不佳,回家后,他就闭门哭泣。除了完成功课,他还对小说传奇、诸子兵书感兴趣。他的这一“歪门邪道”,很快让父母知道了,胡尚仁很痛心,苦口婆心地劝诫他,希望他“改邪归正”,能以举业为重,为家族争光。
胡宗宪是个懂事的孩子,他领会父亲的良苦用心。16岑时,他被补为绩溪县学庠生。嘉靖十三年(1534),22岁的胡宗宪赴南京,参加三年一度的乡试。他不负父母的殷切希望,一举考中举人,取得了次年进京参加会试的资格。可在第二年的会试中,却名落孙山。
这对胡宗宪无疑是个打击。他回到龙川后,闭门谢客,日夜攻读,以备将来。功夫不负有心人,在第二次的会试中,胡宗宪如愿以偿,高中进士。随即,他被朝廷安排在刑部“观政”,相当于现在的“见习”。刑部主要是掌管全国各地大要案件的,胡宗宪在此观政期间,勤奋虚心,很快就熟悉了一般案件的审理要点,“明习法律,老吏不及”。两年后,胡宗宪被朝廷任命为山东益都县(现是山东青州)县令,从此踏上仕途。
二、捉蝗赎罪
胡宗宪上任的第一年,就出现了考验他的“天赐良机”。
益都县位于山东半岛之西。明朝嘉靖十九年(1540),益都县出现罕见大旱,大地龟裂。接着,更为可怕的灾难接踵而至:遮天蔽目的蝗虫在益都县肆虐。百姓被迫无奈,纷纷避往他乡。
胡宗宪一面祭神求雨,一面深入民间,带头动手,并组织和鼓励百姓捕捉蝗虫。胡宗宪身先士卒,使很多灾民受鼓舞,坚定了灭蝗抢收的信心。后来,胡宗宪在接受老百姓诉讼时,突发灵感,提出凡是被判决有罪的“刁民”,便命令他去野外捕捉幼蝗或蝗卵,达到一定数量的,便可赎罪。灭蝗,本来是“全民皆兵”的事,如今却成了罪犯“劳动改造”的任务,既为民造福,又改造罪犯,一箭双雕。
胡宗宪在任益都县令时,还有一项为人称道的“执政技巧”。他到任时,益都一批豪强地主历年欠着官府的一笔赋税,久拖不交,胡宗宪的前任就没有解决这个问题。无疑,这对胡宗宪又是一个考验。如果强征,“新官上任三把火”,豪强地主们固然能理解,可如果他们交赋能力有限,强征也不足以完成任务,势必会使胡宗宪遭受“下马威”,这将宜接影响胡宗宪的行政开局。胡宗宪左思右想,决定不以强征为手段。
他先在全县范围内张榜公布了最后缴纳赋税的时间,但那批豪强地主似乎没看见似的,不闻不问。眼看最后的时限到了,胡宗宪终于出马了。
他深入乡间“调研”,和那些乡绅在一起座谈诸事,但绝口不提交税的事。宫民交流,气氛热烈。这时,突然有个基层小官进来报告,称:“胡县官,您公布的交税时间已经到了,还有一些人没有完成任务呢!”胡宗宪故作惊讶,说:“啊?时限到了?我忘记了。我刚来益都,老百姓还指望我能给他们带来点幸运呢,哪能这么急就催税呢?别急,再宽限几天吧。”这话是当着座谈的老百姓的面说的。百姓们闻言,都觉得胡县宫的话不仅有道理,而且充满人情味儿,“且畏且感”。结果。宽限期未满,那些豪强地主便把欠税全部交清了。
三、调解高手
胡宗宪担任余姚知县时,在处理一些久拖不决的案件中,表现出极高的调解技巧。
余姚濒临大海,近海有一块地,名曰“三山沙田”,这里驻扎着明朝的军队若干。多年来,这些驻军为这块沙田,与余姚县民争执不休,由此而产生的纠纷,至胡宗宪到余姚,已历二十余年。其间,驻军曾屡次殴杀当地百姓,但慑于驻军的淫威,地方官员不敢干预,导致二十余年里,余姚社会治安形势异常紧张,百牲敢怒而不敢言。胡宗宪到任后,很快就关注到这块“硬骨头”。他亲自来到三山沙田一带,与当地百姓及驻军促膝谈心,摸清了双方各自的意图,然后,求大同存小异,做了一些调解的前期工作,然后,以官府的名义,下文宣读规定的界线。最后,他亲自到现场,将军民地界划得清楚明晰,赢得了双方的共同赞赏。几十年的纠纷。被胡宗宪跑几趟就解决了。
在余姚,还有一件令胡宗宪“头痛”的事,是当地一座石头山——胜归山的权属问题。
余姚地处海滨,土质酥松,有一座石头山,作用可就大了。老百姓建房子要用它,竖牌坊也要用它,凡是需用坚硬之材的,都离不了胜归山上的石头。一些有势力的土豪见有利可图,便强行将胜归山“归为已有”,然后组织人力开采,严重损害了当地百姓的利益,以致民怨沸腾。胡宗宪之前的历任知县,对此都“望诉兴叹”——因顾及当地土豪的势力而不敢受理百姓的诉讼。
胡宗宪来余姚后,立即有百姓向他反映这件事,胡宗宪也很快掂量出这件事的“特殊分量”。胡宗宪没有立即采取什么措施,但他对反映问题的百姓表示:胜归山的问题,作为地方官员,应该是有责任的。至于他如何“负责”,胡宗宪没有明说,是再拖一拖不了了之,还是暂无具体方案?
直到第二年,余姚市面已渐趋稳定,胡宗宪突发“奇招”,将余姚的这一“历史遗留问题”解决了。
他说,与其总是动员“占山”土豪“捐输”,不如从根本上“图之”:胡宗宪首先自己掏出90两银子.将一名土豪所占的50亩石山,连产权购买下来,并“捐输”给县衙。
胡宗宪的这一举动,使其他县官看出了这位知县收回石山的决心,各位“占山”的土豪也看出了胡知县解决这一问题的力度,于是有的县官学知县的样子,买山捐给县衙,占山土豪则“被别人拽直,不如自己伸直”——自己捐输石山给县衙。这块历届知县都无法“啃动”的硬骨头,就这么被胡宗宪解决了。
四、脱鞋挽留
嘉靖二十六年(1547)。胡宗宪受朝廷委派,前往浙江余姚任知县。当时的余姚,是个商品经济比较发达的地区,民事纠纷也相对繁琐,很多案件都是陈年积案。
胡宗宪到任后,对政务的轻重缓急条分缕析.对一甚疑难案件的处理,颇令当事人折服,又加上那两年天公作美,风调雨顺,所以,民间百姓都传说称“这种和谐,是缘于天人感应,缘于治行卓异”。由于政绩优异,胡寒宪被朝廷提升为湖广道试御史。这一消息传出后,余姚的老百姓不乐意了,他们纷纷涌向县衙,“封堵”胡宗宪,不让他离开,想通过这种方式来挽留胡知县。
这时,居然有人跑到县衙,从胡宗宪的脚上,将宫靴脱下来。然后,拿着这只宫靴跨出来,将官靴悬挂在县衙门口,让大伙儿都行动起来,以留住这位清官老爷。
当然,这只能表示百姓对父母宫“为民办事”而应得的敬意。胡宗宪离开余姚后,当地百姓又捐资修建“去思碑”,表示对离任的胡知县的思念。
而在这四年前,胡宗宪出任益都县令时,也深得益都百姓的拥戴。任期快结束时,胡宗宪突遇家事——母亲去世。胡宗宪匆忙收拾行李,要回绩溪奔丧。
益都百姓知道胡县令的任期将满,估计此番回乡丁忧——服丧,期满后就有可能被调往别处“高就”,因此纷纷“上书挽留,奔走悲号,如失父母”。胡宗宪临走时,益都百姓上万人,“持筐箧,携送百里外,哭声震野”。这么一大群人,提着筐箧扁担,相互搀扶着,跟在胡宗宪身后,一边送一边哭,行程百里,哭声惊动远近……这种场面,实在感人。
为了让这些淳朴的百姓早点回去,胡宗宪几次中断行程,劝百姓回去,可一些乡民仍恋恋不舍地跟随着,从益都一直跟到黄河边。当时正值河水泛滥,胡宗宪再次停下来,劝百姓们回家,但乡民们执意不归。当胡宗宪到达绩溪故里时,居然还有五百多名益都百姓跟在身后!
五、秀才用兵
胡宗宪在余姚任期届满后,被朝廷任命为北边宣府、大同巡按。巡按的官品不高,但权力很大,有点类似于钦差大臣。
胡宗宪巡按宣府、大同,实际上是朝廷对他的重用,因为当时的宣府、大同祸乱频仍,一是镇守的明军哗变,二是当地白莲教与边境上的俺答勾结,准备侵犯明朝内地。
镇守大同的明军哗变,主要原因是前任总督要求这些士兵与河南内地士兵对调,实行边境将领换防。大同士兵纷纷反对,原因是他们世代居住在这里,连老祖坟都在这里,怎么愿意迁徙到别处去呢?但前任总督执意要换防。军中一时剑拔弩张,火药味浓烈起来。
胡宗宪到任后,只身骑马深入士兵之中,将这一情况调查清楚后,便当场许诺:撤销换防的决定!并说:“天下谁没有祖宗坟茔?祖宗的坟茔,谁能弃之不顾?离开此地到别的地方,没这个必要,也不近人情,你们为什么不早报告于我呢?”
士兵们一听,觉得这是个通情达理的长官,于是表示“只要不换防,我们愿意立即放下武器,听巡按指挥。”胡宗宪说:“你们可以派人和我一道,看我回去后,立即向朝廷建议不换防。”
胡宗宪果真领着士兵代表,当着他们的面,写了向朝廷请愿的奏疏。一场一触即发的兵变,就这样平息了。
为了顺利处理白莲教与俺答勾结侵明之事,胡宗宪不便自身前往,便谨慎挑选暗探,先使他们训练有素,然后将他们派往敌营,打探情况,实际成了明军的间谍。利用间谍打仗,这是胡宗宪用兵的一贯特点。
这些间谍的作用,果然了得!他们探知白莲教首领一直窥伺大同守军,一旦守军出现防守漏洞,他们会趁虚而入。胡宗宪得知这一情况后,便设下伏兵,然后自己假装出巡,让关隘“空虚”。白莲教首领果然引兵来犯,结果被胡宗宪的伏兵打得落花流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