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坛风格切换切换到宽版
  • 6374阅读
  • 3回复

胡乔木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使用道具 0 发表于: 2007-01-19
胡乔木(1912-)江苏盐城人。中学毕业后,考入北平清华大学就读,后转入浙江大学肄业。1930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32年转为中国共产党党员。先后任共青团北平西郊区委书记、市委宣传部部长。参与领导北平学生和工人的抗日爱国运动。1935年2月到上海,任中国社会科学家联盟常务委员、书记。7月调任中国左翼文化总同盟宣传部部长,10月担任文化总同盟党团书记。1936年2月成立中共上海临时工作委员会,任委员,负责宣传工作。参与领导国统区左翼文化运动和上海文化界抗日救亡运动,恢复发展中共上海地下组织,是党在上海抗日救亡工作领导人之一。1937年6月奉调到延安。抗日战争前期,担任西北青年救国联合会宣传部部长,中共中央青年工作委员会委员,并参加安吴堡青年干部训练班领导工作,任副主任。1941年起担任毛泽东的政治秘书、中共中央政治局秘书,1943年3月兼中共中央宣传委员会秘书。参加起草了《关于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和其他一些重要文件,为报刊撰写了许多重要评论。1945年4月至6月出席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参与大会文件起草。不久被选为中国解放区青年联合会筹备委员会常务委员。解放战争时期,随中共中央、毛泽东、周恩来转战陕北,为中共中央起草重要文件,为新华社撰写重要评论。1948年担任新华社社长。1949年6月以中华全国民主青年联合总会全国委员会委员身份,参加第一届全国政协会议筹委会。9月出席政协第一次全体会议,参加共同纲领等文件的起草。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政务院新闻总署署长、政务院文化教育委员会秘书长、中共中央宣传部副部长。1951年7月撰写发表《中国共产党的三十年》、一书,参与领导《毛泽东选集》的编辑工作。1953年兼任中共中央马列学院管理委员会主任。1954年任中共中央副秘书长,参加起草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部宪法。1956年9月出席中共八大,参加起草大会文件,被选为第八届中央委员,任中共中央书记处候补书记。曾三次参加中国共产党代表团赴苏联会谈,撰写了有关的一些重要评论。1975年任国务院政治研究室负责人。1977年后任中国社会科学院院长,毛泽东同志著作编委会办公室主任,国务院学位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共中央整党工作指导委员会顾问,中共中央党史工作领导小组副组长,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主任、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制委员会副主任,中国社会科学院名誉院长等职。被选为中共第十一届中央委员,第十二届中央委员、中央政治局委员,在中共十三大上被选为中央顾问委员会常务委员。被选为第一届全国政协常务委员,第一、二,三、五届全国人大常务委员等。并担任《中国大百科全书》和《中国人名词典》编纂委员会主任等职。
★讓世界了解胡氏,讓胡氏走向世界!★
QQ:2117727433
胡氏淘宝群:128966841

只看该作者 1 发表于: 2008-10-19
江苏盐城胡乔木故居
盐城胡乔木故居
  胡乔木故居,位于江苏盐都县鞍湖镇张本村。胡乔木故居原为砖瓦结构的四合院,前后三进,连东、西厢房有数十间。土改时,胡乔木父亲胡启东先生,主动将田地、房产献出,分给贫佃农,仅留下坐北朝南堂屋三间。1991年当地政府对胡乔木故居进行了重新修建,现有胡乔木故居占地约200平方米。
  胡乔木故居堂屋正中悬挂着胡乔木七十岁时的巨幅画像,两侧悬挂的是他在北京工作、生活时的数十张大幅照片,其中有与毛泽东、周恩来、朱德、邓小平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合影十余张。东房间陈列着胡乔木生前捐赠的千余册图书,西房间陈列胡乔木幼时睡的床铺,用的部分桌凳,还有原全国书法协会领导成员,标准草书学社社长胡公石赠送的28幅诗词字画。在胡乔木故居东南方,还保存一高大石碑坊,上边横额是"贞孝之门",胡乔木故居两侧有联,为曾任中华民国大总统黎元洪的手书,联曰:春祠立石垂视范,河客停桡拜女宗。
  胡乔木,1912年6月1日出生在张本村,幼年在村里读小学,1924年,小学毕业后考入江苏省立第八中学 (今扬州中学),1930年考取了北平清华大学。1931年参加革命,1937年门7月到达延安。1941年2月起开始担任毛泽东的秘书和中共中央政治局秘书,一直到1966年6月"文化大革命"爆发前,长达25年。他还曾担任中共中央宣传部常务副部长 (1950年至1954年)、中共中央副秘书长 (1954年起)、中共中央书记处候补书记(1956年9月起)、第十二届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1982年9月至1987年10月),以及担任新华通讯社社长、《人民日报》社社长、中央人民政府新闻总署署长等。
  1992年9月28日7时16分,这位"久经考验的忠诚的共产主义战士、无产阶级革命、杰出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家、政论家和社会科学家、我党思想理论文化宣传战线的卓越领导人",在北京逝世,终年八十一岁。
  胡乔木有很多藏书,有三万余册已捐给了盐城市图书馆,为此,盐城市图书馆二楼专门辟有"胡乔木藏书陈列室",并在门前广场上塑起胡乔木汉白玉塑像:胡乔木坐桌前,手捧书本,抬头远望。黑色大理石底座上,刻有江泽民亲笔题词:"深切缅怀胡乔木同志"。1997年5月31日,全国政协副主席胡绳曾专程前来为胡乔木塑像揭幕。
114412749@qq.com

只看该作者 2 发表于: 2008-10-19
胡乔木兄弟姐妹五人,胡乔木居中。

  大姐胡履新,如今居于北京,能自己料理生活,退休干部。笔者见到了她,白发苍苍,但行动仍很灵活。

  大哥胡达新,上海交通大学土木工程系毕业,一直在铁路部门工作。解放后曾任西安铁路局副总工程师。在“文化大革命”中,为胡乔木受到“审查”,下放“五·七”干校劳动,胃部常常疼痛不已。经检查,患胃癌,1972年病逝。

  胡乔木是老三,原名胡鼎新,取义于成语“革故鼎新”。虽说他直至进入延安才改名乔木,此前一直叫胡鼎新,为了照顾读者的阅读习惯,笔者行文仍称之胡乔木;

  大妹胡穗新,现名胡夏青,离休干部,曾任天津某中学校长,后在北京某中学任校长。现住北京。

  小妹胡文新,亦即方铭,离休干部。

  壬子年(即民国元年)4月16日,亦即1912年6月1日,胡乔木出生于江苏省盐都县鞍湖乡张本庄。

  盐都县属盐城。盐城是江苏省的省辖市,位于苏北大平原东部,濒临黄海。盐城市下辖城区、东台市、大丰市、响水县、滨海县、阜宁县、建湖县、射阳县、盐都县,共九个县(市、区),总面积一万五千平方公里,人口八百万。

  盐城盐、渔、农业较为发达,尤以产淮盐著名,因而得名盐城。

  按照现在的行政区划,胡乔木的出生地为江苏省盐城市盐都县鞍湖镇张本村。

  胡乔木之父,乃盐城名流。人们习惯地称他为胡启东。方铭说,其实启东是他的号,他的名字是胡应庚,生于1885年。父亲给予胡乔木的影响是深刻的。胡乔木自幼喜爱文史,是受了父亲的感染。

  胡乔木的母亲夏氏,是一位相夫教子、勤劳而又贤慧的女性。

  胡家本是农民。到了胡启东这一代,已有五十来亩土地,是地主了。

  如今,胡家的盐城旧居,已经成为当地的名胜、旅游景点之一,人称“胡乔木故居”:

  胡乔木故居原为砖瓦结构的四合院,前后三进,连东、西厢房有数十间。土改时,胡乔木父亲胡启东先生,主动将田地、房产献出,分给贫佃农,仅留下座北朝南堂屋三间。1991年当地政府对故居进行了重新修建,现有故居占地约200平方米。

  故居堂屋正中悬挂着胡乔木七十岁时的巨幅画像,两侧悬挂的是他在北京工作、生活时的数十张大幅照片,其中有与毛泽东、周恩来、朱德、邓小平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合影十余张。东房间陈列着胡乔木生前捐赠的千余册图书,西房间陈列胡乔木幼时睡的床铺,用的部分桌凳,还有原全国书法协会领导成员,标准草书学社社长胡公石赠送的28幅诗词字画。在故居东南方,还保存一高大石碑坊,上边横额是“贞孝之门”,两侧有联,为曾任中华民国大总统黎元洪的手书,联曰:

春祠立石垂视范,河客停桡拜女宗。

  这是当地百姓为表彰胡乔木祖母胡季氏青年守寡、抚孤成立而捐资建立的。

  胡启东小时候,家境尚不宽裕。一个偶然的机缘,使他得以读书:那是同村的一户有钱人家,请了私塾教师教儿子,想找个孩子伴读。胡启东与他儿子年纪相仿,聪明伶俐,便被选去伴读。从此,胡家与诗书结交。

  胡启东居然考上了秀才——清朝的末届秀才。回乡,做私塾教师。娶妻夏氏(不知其名),亦即胡乔木之母。

  胡启东的诗文不错,在当地有了名气,成为盐城名流。民国初年,成立国会。这首届国会于1914年1月被袁世凯解散。1916年6月,黎元洪继任总统,恢复国会。胡启东当选为国会议员——第二届国会议员。

  1917年6月,张勋复辟,强迫黎元洪解散国会,议员们纷纷南下护法。胡启东也南下广州护法,站在孙中山一边,在当时算是进步、开明的绅士。他在广州凭吊黄花岗七十二烈士,写下诗集《寓穗集》。

  胡启东在1923年10月,受到一场严峻的政治考验:那时,直系军阀首领曹锟把总统黎元洪逼出北京,然后在国会举行选举,以五千元收买一张选票,要议员们选举曹锟当总统。这便是臭名昭著的“曹锟贿选”。10月5日选举时,出席的议员五百八十七人,曹锟以四百八十票“当选”。那些受贿的议员,被人们咒骂为“猪仔议员”。胡启东拒收贿款,不投曹锟的票,不当“猪仔议员”。他回到了故乡盐城,受到父老乡亲的敬重。

  此后,胡启东告别宦途。他曾受命续修《盐城县志》,当地人称之“胡氏县志”。他家的田,由五十多亩增至一百来亩。当胡家长子从上海交通大学毕业后,家境更好些,土地增至二百多亩。

  胡启东喜欢写诗。他曾自费印行诗集《鞍湖诗集》。胡乔木也爱写诗,是与受父亲的薰陶有关。

  胡乔木在六岁时进入鞍湖小学(今张本小学)上学。那时,他穿一件黑色的粗布褂子。他读书很用功,而且喜欢看各种各样的书。夜里,在油灯下看书。夏日,在帐子里看书。只是他不喜欢体育运动。

  胡乔木的学习成绩不错。在鞍湖小学读了六年,毕业时受到校长当众表扬——因为他的毕业成绩荣居榜首。

  1924年,十二岁的胡乔木考取江苏省立第八中学(即今扬州中学)。他是鞍湖小学那年唯一考入江苏八中的人。

  江苏八中,一所学风严谨、教育质量很不错的中学。今日中国科学院的学部委员(现称院士)之中,有十多位便出自该校。

  江苏八中的左翼势力也颇强。1926年冬,江苏八中的学生们上街宣传,胡乔木也参加了。胡乔木在讲演时,点名批判了军阀孙传芳,为此遭到逮捕。鉴于他年幼,不过十四岁,很快获释。此事表明,年纪轻轻的他,已是左翼阵营中的一员。

  他的大哥胡达新也在这所学校学习,他参加了国民党左派。胡氏兄弟都热心于政治。

  恽代英来到江苏八中演讲,给学生们莫大影响。恽代英是中共早期重要的领导人之一,主编《中国青年》杂志,江苏武进县人。他的演讲,富有鼓动性,使学生们为之振奋。胡乔木也是热心的听众之一。

  从此,《中国青年》杂志成了胡乔木的密友。这是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的机关刊物,当时的发行量达三万多份。恽代英在《中国青年》上发表了一百多篇文章。萧楚女、邓中夏、张太雷、任弼时、李求实等担任编辑,也发表了不少文章。二十多年后,胡乔木在延安成为《中国青年》的主编,这足以表明,当年的《中国青年》杂志,当年该刊主编恽代英的演讲,给予胡乔木多么巨大的影响力。

  中共在这所名牌中学建立了组织。胡乔木读到了《向导》。《向导》是中共中央刊物,周刊,半公开发行。胡乔木在《向导》上读到陈独秀、李大钊、瞿秋白、蔡和森、张国焘、罗章龙等的文章。他也读了陈望道翻译的《共产党宣言》。他的政治倾向,日渐明朗起来。

  1927年,大革命失败,军阀孙传芳占领了扬州,抓学生当兵。八中的校长叶维善决定学校停课,让学生们回家躲避。胡乔木随哥哥胡达新到镇江住了些日子。当他返校时,江苏八中已改名扬州中学,他进入了高中一年级。

  高中分文科、理科。那时的胡乔木学理科,却又酷爱文史。他给校刊写诗,被吸收为校刊编辑。

  1929年江苏大旱,胡家收不上租来,经济困顿。那时,胡家五个子女,有四个在上学。不得已,胡乔木则不得不休学,以便省下钱来供大哥胡达新上完大学。

  失学,对于胡乔木无疑是个莫大的打击。幸亏校长帮了他的忙。校长教化学,让胡乔木做他的助手,批改实验作业,给他一些钱。这样,胡乔木在半工半读中读完高三。

  临近毕业时,校方开除了几名学生,说他们是共产党。胡乔木为此写信给学校教务长,批评校方“甘当国民党的工具,把无罪的同学开除了……”这表明胡乔木的政治态度已很鲜明,表明他与共产党人有很多联系。

  1930年夏,十八岁的胡乔木从扬州中学毕业,考取了北平清华大学。
114412749@qq.com

只看该作者 3 发表于: 2010-08-07
访胡乔木故居
访胡乔木故居
2010-07-26 16:58:00 来源: 人民网(北京) 跟贴 0 条 手机看新闻  
http://news.163.com/10/0726/17/6CHL8KTR000146BC.html

  张本村是盐城市西郊一个不起眼的小村庄,离市区30里路。蟒蛇河从村中流过。一些农舍和一些简易的小别墅,散落在与此交错的一条又一条说不出名的小河两旁。

  春风徐来,空气中弥漫着麦苗和油菜花的清香。我们沿着一条水泥小道,绕来绕去,最后来到了张本村。

  年轻人对这个沉寂的小村庄,是没有什么历史的记忆的。只有一些上了年纪的老人,知道他们的村里曾走出去一个很有脸面的大人物。这就是人称“中共中央一枝笔”、当了25年“毛泽东政治秘书”的胡乔木。

  
有人来参观了,门前挂上木牌(颜世贵/摄)


  村子里没有几户人家,人气不旺,年轻人都远走高飞,进城打工去了。陪同的指着一排低矮的陈旧瓦房说,最东头的就是胡乔木的故居。

  我们走过去,未见标志,也未遇见人,就大声叫:“有人吗?”

  这时,从前屋北门走出一个老人,听明了我们的来意,又回屋里去拿钥匙。老人领着我们进入后屋侧面的小院,打开门。

  老人说,这就是胡乔木的故居,原先有几十间房,战争年代,西边几间一度住着“和平军”,共产党攻不了,不久“和平军”走了,共产党回来担心再被占领就把它拆了,只剩下这三间老房子,还是村里保留下来的。

  老人与胡是本家邻居,今年84岁。说着,他又把放在里屋的写有“胡乔木同志故居”的一块木牌子,挂到门口的东墙上。房屋里空空荡荡的,什么东西也没有。只是正面墙上有一张胡乔木的彩色大照片,两边墙上贴有介绍胡乔木生平史料的文字和图片。

  
陈列室(颜世贵/摄)


  资料介绍说,1912年6月1日,胡乔木出生在张本村的一户地主人家。在有当地名流之誉的父亲的感染下,兄弟姊妹先后走上了革命。1930年夏,胡乔木考取清华大学,在历史系读了一年被发现是共青团,强迫离开清华,去了北平团市委。1932年春,他回到家乡,同年在家乡入党,参与创办《海霞》半月刊。1933年秋,他考入浙江大学外语系,两年后被校方勒令退学去了上海,参加左联。1937年,他又离开上海来到延安,并将本名胡鼎新改名乔木。

  
1951年,胡乔木全家照(颜世贵/摄)


  1941年,毛泽东看中了胡乔木,自此胡乔木成了他的政治秘书,直到1966年的文革前夕。这当中,胡乔木还担任过中宣部常务副部长,以及新华通讯社社长和人民日报社社长等职。

  到了邓小平时代,胡乔木登上了他这一生的政治高峰:当选为十二届中央政治局委员。从幕后走到了前台。

  他的大公子曾同我在一个部门工作一段时间,我有机会跟他去了一次他家。当然没有机会见到这位老爷子。不过,我远距离见过这位前辈老乡。那是在批判“资产阶级自由化”的时候,胡乔木专程来到了人民日报社,我在台下聆听过他的富有火药味的讲话。

  这些都过去了。

  我们走出暗淡的房屋,看到躺在门前杂草丛中的这堆残缺不齐的石块,就是这座故居留存下来的唯一的遗物了。

  老人说,这是胡乔木祖母的“节孝坊”,文革中被红卫兵破“四旧”拆了做了码头,现在又找了回来。就是这三间房,家具没了,原先当供销社,后改做大队部,成了危房,村里修过几次。在故居东边,有他家的祠堂,只剩下一株银杏树了。他家的祖坟,也在文革中被红卫兵挖了又填上。

  我们在离开小院时,老人转过身,摘下刚刚挂上去的故居木牌,放进屋里,锁好门。这时,走来了一位70多岁的老年妇女,她说是胡家媳妇,当过大队妇女主任。在同我们的交谈中,她一再表示能够得到政府部门的重视,对胡乔木故居加以保护!

  胡乔木的一生,写了大量的影响中国历史进程的文献。起草、整理、修改了一系列载入史册的重要著作及文件。

  周恩来曾这样说起胡乔木:“许多文件只有经胡乔木看过,发下去才放心。文件经胡乔木修改,就成熟了。”胡乔木的这枝笔,当然也受到过毛泽东的称赞:“乔木是个人才。”

  虽然,胡乔木21岁离开家乡直到81岁去世前没有再回来过,但对家乡还是眷念的。晚年,他和夫人谷羽留下遗愿,将毕生珍爱的大量藏书捐赠给了家乡盐城。

  如今,故去多年的胡乔木与他的同乡乔冠华一样,已载入了老家盐城的史册。提起“盐城二乔”,人们自然会想起这两位“大笔杆子”,已成为家乡人民的一种骄傲!

114412749@qq.com
快速回复
限1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