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坛风格切换切换到宽版
  • 3451阅读
  • 1回复

江西民间修谱成风----大江网-江南都市报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使用道具 0 发表于: 2011-12-04
— 本帖被 南山 从 长汀朱紫胡氏 移动到本区(2023-06-02) —
江西民间修谱成风[图]
http://jiangxi.jxnews.com.cn/system/2011/11/28/011832248.shtml

   2011-11-28 03:19   来源: 大江网-江南都市报  
【字体:大 中 小】   在线投稿       新闻热线:0791-86849275      

  年关将至,许多地方又开始筹备修谱迎谱了。近几年来,随着思想开放和经济发展,我省出现了一波又一波的修谱热潮,不仅是农村,城市里也有很多人加入到了修谱大业中,一方面修谱规模越来越大,另一方面,数字化修谱和网上寻根盛行。  



  年底修谱祭祖成风

  “冬至快要到了,黄记者来参加我们的团拜活动吗?”黄氏豫章六团冬至祭祖活动曾延续了上百年,虽然在1949年后一度中断,但在2005年又恢复了起来,近几年,作为黄氏的一员,记者曾经多次受邀参加。而大新建区域(包括部分南昌县村庄)68个村庄,共有黄氏宗亲2万余人,是全省最集中最活跃的黄氏栖居地,1991年又开始兴起正月初八团拜会活动后,迄今未有间断过。此外,每年农历3月28日,黄氏宗亲还会聚集在瑶湖拜庙、划龙舟来纪念封神榜中的四大天王之一的黄飞虎。

  以上所述仅是黄氏临近春节的一些祭祖活动,实际上,近年来我省修谱祭祖活动已然大热。“今年以来,全省性的姓氏组织,加上我们的就有刘、袁、曾、戴、章等,目前,我们省谱牒研究会内已有朱、黄、雷、陈、袁5个分支机构,龚、涂、董、杨、姚、徐、陶、王、熊、曾、章、戴、胡等内设机构,其中胡姓分为华林胡氏文史研究室和胡先骕文史研究室两大块,还有陶瓷师徒名人宗谱研究室等机构,若非有意控制,这些姓氏机构肯定还会扩大。”在省谱牒研究会,会长王炯尧告诉记者,近年来修谱盛行,我省各大姓氏基本上已全部修谱了。

  这还没有统计设区市和县级进行的修谱活动。事实上,早在4年前,记者开始接触姓氏修谱时,便感觉其有愈演愈烈之势,仅记者亲自接触到的修谱行为就有黄、陈、胡、李、王、徐、熊、罗、雷、涂等全国性大姓或江西本土大姓,此外还有孔子、曾子的直系后裔。

  修谱规模越来越大

  “我们萧姓10月刚刚在整个赣北地区修了总谱。”22日,萧氏和萧峰的研究者萧德齐老先生向记者欣慰地表示,整个九江设区市和安徽宿松、湖北黄梅等邻近区域的萧氏集体上谱了,光各团各支派来的代表就有100多人,这样的修谱规模,在江西的萧姓是有史以来最大的一次。

  目前来看,修谱规模越来越大已成为此次修谱热潮中不可忽视的现象。由于通讯和交通发达,现在修谱已远远脱离了以往几个村几个乡镇的规模,跨县、跨市乃至跨省、跨国的修谱行为都屡见不鲜。比如,2009年4月,湖北省枝江市的江西丰城毛氏后裔寻根团专程到丰城寻根认祖。今年上半年,吉林谭姓为了修谱,更是不远千里来到永新县澧田谭氏族谱中复印受姓图。

  从全球范围来看,具有世界影响力的修谱活动有:2009年9月,花费千万元、耗时13年的《孔子世家谱》在山东曲阜举行了颁谱典礼;几乎每年举行一次的全球华人省亲祭祖大会、世界舜裔国际大会、世界至德宗亲总会、世界赖罗傅宗亲联谊会、世界王氏宗亲会、世界黄氏宗亲会、世界林氏宗亲会、世界客属社团等等。从我省来看,以义门陈、样式雷、黄庭坚、徐孺子、陶渊明、胡先骕、华林胡、姚崇、朱熹、杨万里、詹天佑等代表性人物和姓氏的研究,在全国乃至全球华人中都有一定的影响力,德安、丰城、婺源等地也在相应领域拥有广泛知名度,鄱阳湖瓦屑坝更是已成全球华人迁移的三大图腾之一,赣州也是世界客属的大本营。

  网上修谱盛行

  在南昌第一个吃“编修数字化、网络化族谱”螃蟹的王兰生告诉记者,豫章王景肃文史研究会是率先将数字化引入修谱的先行者,王是该会副会长兼秘书长。

  王兰生表示,他们在修谱中发现,林林总总的族谱浩如烟海,纷纷扰扰的支系错综复杂,只有实行族谱数字化、网络化才能将这海量族谱信息汇集成一部千支一统的形式族谱和覆盖全国乃至全球的大成总谱。通过数字化软件使世系录入编纂程序化,谱书生成准确无误;同时,数字化族谱可以实现族谱多媒体化、立体化、生动化,并且使族谱资料在统一数据库中实现资源共享,永久保存和持续运用。

  王兰生说,过去我们叙谱和对谱,总要在祠堂里搬出一大堆的谱书,现在通过网络化族谱之后,全球各地的同姓都可以通过互联网快捷地寻找到自己的谱系,并顺利寻根问祖,这一点在历史上的大姓王姓上表现得非常突出,王姓人多源头也多。义门陈文史研究专业委员会副会长陈德友对此也深有感触,他2006年开始受中华义门陈联谊总会指派,到全国各地联络义门陈氏宗亲,几年来,走了20多个省市、400多个县区,如今义门陈大成谱已修成,网站也已开通,后继者就不再需要通过“用脚丈量的方式攀亲了”。

  事实上,数字化修谱、建立专门的姓氏网站已经成为了现在修谱的“标配”。中根源姓氏文化数字化推广中心谱牒处处长彭堂华就表示,数字化修谱不仅可以节约印刷费,也让族谱信息的查找更容易。

透视修谱寻根热  



天下第一家。


旧宅门口的神兽。


义门城墙。


鄱阳湖瓦屑坝。


詹氏大祠堂。

  四大原因造成修谱寻根成风

  “思想宽松是目前修谱寻根热的首要原因。”省谱牒研究会会长王炯尧教授告诉记者,1949年以后,尤其是“文革”期间,宗族、谱牒都被视为“四旧”,属于封建残余,这种思想和行为不仅要受到批判,连宗祠、族谱等等全部要被捣毁,许多族谱在那时被毁于一旦。改革开放以后,解放了思想,谱牒文化也不再被当成封建思想来看待,因而受到了越来越多人的关注,而血缘和宗族观念在我国本就有数千年的历史,修谱寻根也就逐渐成了热潮。记者在采访中也曾多次发现,“文革”时期,我省黄氏、孔氏、曾氏等族谱在被焚烧的同时,也被族人拼死保护,最为典型的是一位老者冒死将最后一套完整的族谱藏在了深山老树里足有13年之久。

  “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是必要条件。”王炯尧会长说,盛世修谱是历朝历代的惯例。在我国,明朝中叶和清朝早期,都是修谱大热的时代,典型特征就是经济社会发展,社会秩序稳定,战乱少。在民间,一直有30年一次大修谱的说法,翻开各地的族谱家谱,我们可以发现,大多数族谱上一次完整系统的编修还是清末或者民国的时候,改革开放之初也有部分姓氏修谱了,但规模很小,且不敢大张旗鼓。近几年的修谱热一是盛世修谱的惯例使然,二是弥补长久未修谱的历史欠账。

  “社会的怀旧寻根意识浓厚。”说到修谱寻根热的第三个原因,王炯尧认为这是整个社会的怀旧寻根意识使然。修族谱是中国特有的文化,反映着中华民族的血缘维系关系特点。中国人无论走到哪里,都有寻根意识,修族谱,也是反映这种寻根意识。近年来,海内外华人都很注重寻根,鄱阳瓦屑坝便因为其在人口大迁移上的独特性而每年吸引大量外地人来此寻根。在经济发展之后,文化上的需求便愈加受到重视,寻根文化便首当其冲,承载了许多游子的故乡梦。

  “交通和资讯的发达为修谱寻根提供了便利。”王炯尧认为,现代化的交通工具和联络工具对修谱寻根热功不可没。历史上的修谱都要靠专业的谱师去搜集整理材料,基本上靠步行和抄写来进行,效率低、速度慢,现在有汽车、火车、飞机,去哪里都方便,还有电话可以帮助联系宗亲,找到了谱牒可以复印、扫描,同时通过网络来筛选、厘清各宗支的信息,这些都造成了修谱的便捷和寻根的热度。据悉,我国台湾的名人蒋孝严因为母亲章亚若所在宗的族谱被发现,便先后多次来到江西寻访。

  谱牒文化盛行有五大好处

  专家们认为,谱牒文化盛行并非封建思想的复辟,相反,谱牒文化在新时代有着更为现实的益处。

  有助村民自治

  王炯尧认为,宗族的基本功能有维护本族族人利益、互相救济、矛盾调解、奖惩和社会治安等功能,使得宗族除了有同根同姓同祖的血缘关系外,还特别有凝聚力、认同感和亲切度,这些在当代农村中有非常现实的意义,可以促进村民自治和村规民约的形成。

  在德兴海口古村采访时,记者就发现,当地董氏将族谱上的家训摘录下来,印成标语,变成当地的村规民约,村里人都非常认同,为此族人还义务成立了巡逻队,保护当地古建筑。

  传承民俗文化

  在传承民俗文化方面,比较容易理解,现在的舞狮、龙灯、傩舞等耳熟能详的民俗,都是从宗族文化、谱牒文化中沿袭而来的。

  江西是中国傩文化的发祥地之一。记载最早的赣傩是南丰县《金砂余氏族谱·傩神辨记》,其中说汉初长沙王吴芮奉命征伐闽越,驻兵南丰军山。为避“刀兵之灾”,告诫乡民“传傩以靖妖氛”。唐代文化鼎盛,《开元礼》对州县傩礼的统一规定,推动了江西8州37县“乡傩”的传播。这种广泛流传于江西各地的民间舞蹈,具有明显的驱鬼逐疫、祭祀色彩,现在萍乡、婺源、南丰等地大姓修谱都会进行傩舞仪式。

  能补充史料

  谱牒是我国记载同宗共祖的血缘集团人物和世系的文书,族谱、家谱是一家一族的历史,所谓国有史、方有志、族有谱,谱牒天生就是中华民族历史的支柱之一。

  在兴修族谱时,能发现新历史并补充现有史料。萧氏文史研究会副会长萧德齐就表示,赣北在修萧氏族谱时,就发现了萧家街血案,这是当时九江租界影响甚大的一起公案,但一直内容不详,此次修谱的发现补充了很多史料。

  团结海内外同胞

  谱牒文化让宗族观念深入人心,有利于团结海内外同胞。王炯尧说,孙中山、周恩来、邓小平等伟人也都提过认可宗族有益面的看法。由此可知,宗族是民族的基础,民族是国家的基础;只有宗族的大团结才能有民族的大团结,只有民族的大团结才能有国家的大团结;中国人崇尚祖宗,膜拜祖先是几千年的传统,这种血亲关系对维护社会稳定,巩固国家统一方面发挥着潜在的作用。

  据悉,8月31日,首届海峡两岸江州义门陈文化交流活动在德安县启动。此次活动由江西省台办和九江市政府共同举办,邀请了台湾知名政商界陈姓后裔30余名、内地陈氏知名人士10余名赴会,对弘扬中华传统文化、增进两岸同胞感情起到了很好的促进作用。该活动还于9月16日至21日在宝岛台湾隆重举行。这次活动作为国务院台办2011年的重点工作项目之一,完全是由义门陈的宗亲交流发展而来的。

  促进经济发展和引资

  宗亲之间的活动天生具有亲切感,因此不少修谱寻根的行为深受各地政府的重视,成为招商引资和促进当地经济发展的契机。

  在这方面的例子就更多了,如义门陈的交流活动成功让不少台湾同胞来德安投资,德安也凭借义门陈海内外族人的力量,成功建起了义门陈景点;婺源依靠中国铁路之父詹天佑的祖籍地这一得天独厚的条件,不仅促使高铁在婺源设站,也建成了大气雄伟的中华詹氏大祠堂,如今已成为了当地一景;奉新的耿氏陵园也成了华林胡一脉的人文胜地;鄱阳湖瓦屑坝更是由于海内外华人的寻根,带动了不少旅游和商贸活动。

  专家点评:

  修谱寻根不宜铺张浪费

  不过,修谱寻根热也造成了一些负面影响,如大吃大喝、铺张浪费、摊派以及安全事故等等,同时修谱盛行攀附帝皇、名人,并存在美化先人等弊端。

  每逢冬至或春节,农村各地都会举行宗族团拜或迎谱等活动,少则数百人,多则上千人参加活动并聚餐,还有各式各样的演出等等,这让不少人觉得相当浪费。早在2005年春节,媒体便报道了鄱阳县谢家滩镇的“出谱大典”,一场庆典上千人参加,摆200桌酒席,耗费8万余元,摊派到各村庄让部分民众感觉难以接受。今年春节,记者所在县有一个乡镇,陈氏族人到另外一个县城去迎谱,驱车数十辆跟随,不仅劳民伤财不说,还一路打鞭炮,结果不小心导致车上鞭炮着火,一年轻村民受到了惊吓跳车逃生,结果被活活摔死了。

  省谱牒研究会专家表示,一些宗族团拜大吃大喝的活动,并不能完全将其归之于铺张浪费,因为春节农村原本就吃喝盛行。不过,谱牒研究会并不主张铺张浪费,修谱、迎谱、团拜等活动,都要量力而为,不宜大操大办。此外,安全问题尤其需要注意,修谱寻根活动务必要牢记安全第一。

  也有不少批评人士提出,修谱从古至今,一直存在攀附名人、美化先人的弊端,导致所有的现代人都是帝皇或者名人之后,古代那些庶民的后代到哪去了?对此,王炯尧解释说,家谱、族谱一直以来,都是记载英雄好汉和好人好事的,这并非美化先人,而是为了让后代向前辈的英雄事迹进行学习。至于攀附名人,主要还是从文化认同上来考究,并非血缘关系,如炎黄二帝,几乎所有姓氏都尊他们为始祖,但这是人文始祖,并非严格意义上的血缘始祖。

  江西师范大学教授许怀林在全省“姓氏文化论坛”上则表示,修谱要实事求是,要去除攀附帝王权贵的弊病,不要把书上的名人拉扯到祖先世系上来,同时也不必隐讳出身寒微低贱的先祖,要警示子孙不要依赖高贵出身过日子,应为后代留下信史。

  文/图 记者黄浦江

114412749@qq.com

只看该作者 1 发表于: 2011-12-05
为后代留下信史
QQ:694102789
快速回复
限1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