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成都胡氏增定蜀谱不分卷,(民国)胡昭文、胡昌华续修,民国年间石印本一册。现被收藏在四川省图书馆。
转帖:我家的族谱----南山
http://www.hszqw.com.cn/bbs/read.php?tid=3188.
偶然在网上查到我家民国初年的族谱被收藏在四川省图书馆,真是令我惊喜不已。因为此谱的主纂正是我的曾祖昭文公。
“[四川郫縣]胡氏増定蜀譜不分卷 胡昭文纂修 K820.96 ”
四川省图书馆所藏胡氏族谱仅有四种,其一即是民国四年由我曾祖昭文公主撰的这套族谱。为何称之为“蜀谱”?那是因为要有别于“闽谱”。我们是客家人,祖上是在清朝乾隆年间“湖广填四川”时由福建长汀古城迁到四川郫县的。定居之初还和福建家乡有联系,因而带了一套乾隆年间的“闽谱”到四川来。民国初年“蜀谱”记载的始迁祖以上资料都是来源于“闽谱”,这就为我后来的寻根问祖提供了很大的方便。“蜀谱”的后半部分记载了从迁郫始祖到民国初年两百多年间三房后人的繁衍情况,祖父(卒于1950年)祖母(卒于1987年)在此谱上都有记载。
看到网上众多宗亲苦苦寻根的困惑,深深感到我族族人的幸运。我族自北宋白石公三迁肇基福建汀州城西朱紫坊后,九百余年来无论战争与灾难,族人绵延播迁各地,从来没有造成族史断裂现象。这完全得益于我们的先祖的数次修谱,传之于后人。由七世祖木斋公主纂的一修;由十二世祖实斋公主纂的二修;由十六世祖协矩公主纂的三修;清光绪二十年间的长汀族人合族四修;民国初年由二十一世祖昭文公主纂完成,自乾隆年间入川三祖之后的“西蜀胡氏族谱增修”。所以尽管四川和福建有近两百六十年没有沟通联系,凭借族谱上的凿凿事实,在公元2005年很快就重新实现了两地宗亲的亲情再续。见:长汀朱紫胡氏后裔寻根回顾
http://www.hszqw.com.cn/bencandy.php?fid=15&id=492 昭文公是我的曾祖,族谱记载他“曾作郫邑吏员候选巡政厅,敬宗收族立志多年,今日纂修族谱皆公之力也”。受其影响,我的祖父昌勲公在民国年间也曾主持筹划续修“蜀谱”,终因兵荒马乱未果。解放五十余年后,我郫县光永三叔素卿三婶领衔开展族众调查,家父抱病参与顾问。于公元2005年完成“西蜀郫县胡氏族谱续修稿本”,收录了当年三兄弟入川到现在近千后裔族众的资料,为正式定稿打下了基础。现在我们家四、五十岁的中年人又承接了上辈的修谱重任。所以说从曾祖到现在四代人修谱不辍,我们家也算是修谱世家了。
我家的族谱命运坎坷,能够躲过劫难实属万幸。上文所述早年我家还存有一套从福建长汀带来的乾隆年间的“闽谱”,那是由福建十六世祖学成协矩公主纂的三修族谱,我父亲对我说他小时候亲眼看见其大兄(长其十二岁)在灯下翻阅,有数十卷之多。后来这套“闽谱”消失在反封建的政治运动中。我在2005年回长汀寻根祭祖时也询问过其下落,遗憾的是和四川一样再也难觅其踪迹。幸而福建方面还保留一套光绪年间的四修谱,而由我曾祖昭文公主纂的民国年间这套族谱,和福建光绪年间谱一样源于三修乾隆年间族谱,所以在族史记载上几乎完全一致。“蜀谱”在近百年的风雨岁月中也仅存一套在族人胡先杰家中,成为我族族谱再续的宝贵资料。不想在网上竟然查到四川省图书馆还收藏了同样一套族谱,真是令人喜出望外啊!
很多宗亲都在胡氏宗亲网寻根问祖,但你们提供的资料往往太简略。我的建议是,你们要想办法找到族谱,族谱是最有力的寻根资料。如果没有这套“蜀谱”,我的寻根之路将和你们一样艰难曲折。有了族谱就有了方向,族谱的作用值得重视。胡氏宗亲网收集了国内外图书馆和民间胡氏族谱资料(提要),请你们仔细查找其中的有关信息,相信对大家寻根问祖会有帮助的。
附:西蜀胡氏源流谱引—胡昭文
人非产于空桑,谁无春露秋霜之感;身非乳夫于菟,孰无木本水源之思。家传谱牃,所以敬宗收族也。本宗自周时妫姓受封汝阴之胡城因地为姓。历秦汉而迁至唐昭宗乾宁年间有裔孙某以进士官江西,遭乱去官隐于宁都,即我 世祖讳彭字延年号白石公之曾祖也。公以宋英宗治平三年由宁都迁汀州宁化石壁村,神宗熙宁八年徙居长汀白石乡,元丰六年卜筑城西朱紫坊,三迁而后安宅焉。朱紫有胡氏自兹始。传至 十七世祖志深字宏似于清乾隆六年偕二弟志渊字容似,由闽省入蜀至寄居成都府属郫县。越四年,四弟志澐字升似来川与兄合 。兄弟三人同心协力勤俭起家二十余年后艰苦备尝,后置产百亩,承父命以三股均分,世世相传于今未艾。特以人事递更生齿日众,世愈远则派愈纷。恐宗族过于道途伯叔难知,至亲视为路人。此庐陵欧氏眉山苏氏所由修谱为急务也。文不敏敢与欧苏比较哉?据所查录总辑成书,不过叙其由闽来川之三大房云尔,因作为谱引。
民国四年岁在乙卯七月上漧二十一世孙昭文薰沐敬识
[ 此贴被南山在2007-04-10 18:32重新编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