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坛风格切换切换到宽版
  • 4686阅读
  • 2回复

环球杂志社执行总编胡俊凯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使用道具 0 发表于: 2010-01-28
胡俊凯

高级编辑。上海复旦大学新闻系毕业后进入新华通讯社工作。上世纪初曾任职于新华社香港分社。1996年在日本庆应大学进修。历任瞭望周刊社政治编辑室副主编、瞭望海外版总编室副主编、瞭望周刊社新闻专题部主任,编委,党组成员,副总编辑。2006年起兼任环球杂志社执行总编辑。曾任中共中央宣传部新闻协调小组组长。北京奥运会期间任2008北京国际新闻中心(BIMC)副主任。
[ 此贴被胡铁树在2010-01-29 23:59重新编辑 ]

只看该作者 1 发表于: 2010-01-28
仙桃靖公世系后裔

只看该作者 2 发表于: 2010-02-01
永康市爱国实业家胡钦海

新华网浙江频道( 2009-08-25 15:11:45 )  
    1945年8月14日,日本天皇宣布无条件投降,我国人民坚持了8年的抗日战争,终获胜利。我们永康在抗战期间,面临日寇的烧杀掳抢,永康人民奋起反抗,涌现出许多可歌可泣的人物及事迹。

    胡钦海,又名胡始之,胡公华、胡一。我市花街镇八字墙赤川(青岩口)村人,生于1889年,逝于1952年,是我市著名爱国实业家,民营企业的先驱。

    胡钦海出身农家,从小放牛砍柴,养成了勤学简朴的生活习惯。1903年他才15岁,就跟随父亲出远门到江苏嘉定推销自产土靛青,从而开阔了眼界,学到了许多书本上学不到的知识。同时也看到了当时满清政府的腐败无能,以及科学技术落后的现状,从报纸杂志上了解到国家之所以衰败的种种原因。联想到山区农民生活光靠种田难以摆脱贫困,必须充分开发山区资源运往外地销售才有出路。从青年时期起,就产生了“实业救国”的思想和志向。此后,他从办柴行开始,先后创办靛青厂、南货店、榨油厂、农药厂、酱油厂等十来家企业,为民国时期永康这个浙中农业小县,燃起了工业经济的点点星火,付出了自己不懈的努力。在创办企业过程中,胡钦海重视集体合作,在1929年就出资创办赤川榨油合作社,1934年扩展到全乡,组织农民集体参加生产经营,既集体获利,又调剂了农闲劳动力。他热心合作事业,引起国内外关注,国联(国际联盟的简称)合作专家英国人甘布尔曾由当时浙江省主席黄绍竑陪同专程前往考察和访问。

    如同我国其它地区的许多优秀爱国实业家一样,当胡钦海积累了一定的财富之后,就把目光转向发展教育事业和社会福利事业。早在上个世纪二十年代,他就创办了赤川民众夜校,招收超学龄青少年参加扫盲学习,并负担了全部办学经费。为了普及和提高当时本地农民植桐和榨油的技术,他还创办了我市有史以来第一所职业技术学校——赤川油桐初级职业学校,开创了我市职业技术教育之先河。为我市职业技术教育提供了许多有益的经验。

    胡钦海不仅是一位勤奋、有作为的企业家,而且还是一位富有爱国心、思想上能够与时俱进的人。青年时期,他就赞成共和,支持北伐,曾带领学生到兰溪慰问北伐军。

    抗日战争爆发后,面对凶残的外来侵略者,胡钦海大义凛然,与当时军民一起,积极参加当地的抗日活动。

    1945年5月17日,日军集结部队,即将发动浙赣战役,并显示出了一些蛛丝马迹。胡钦海了解到日军可能入侵的情况后,马上采用分头寄挂号信、口头通知及出告示的办法,通知在其榨油厂存放桐油的用户及有关群众,要求他们迅速疏散财物,以免损失。果然,5天之后,即1945年5月22日,日军地面部队侵入了永康县城。胡钦海的紧急通知,保护了当地相关群众的部分财产。

    据胡钦海先生儿子胡家骏、女儿胡秀吟的回忆,1942年9月20日,八字墙被日军占领,由于胡钦海先生在八字墙一带的威望及影响力,年底日军曾要求胡钦海出来当维持会长。胡钦海坚决拒绝,连夜和妻子儿女逃离敌占区,抗战胜利后才回到家乡,表现出宁死不当汉奸的民族气节。

    胡钦海先生的大女婿当年曾任国民革命军某部少校营长。胡钦海先生现存当年寄给大女婿的书信草稿中,多次写道:期望其安心在前方积极抗日,英勇杀敌,不要思念家人等等。

    日军占据八字墙后,赤川油桐初级学校并没有停学。而是由胡钦海先生出钱出力,先后搬到象珠及寿山坑一带继续开课上学。在抗日战争残酷的环境下,胡钦海坚持举办爱国教育事业,精神难能可贵。

    1945年5月16日,日寇从八字墙撤退,胡钦海先生听到消息后,即带儿子胡家骏,带上照相机,专程赶回三十里坑,在八字墙摄下日寇八字墙营房、工事、战壕和附近的炮台等8幅照片,留下了侵略者的罪证,以警后人。

    ■ 徐杲
快速回复
限1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