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宣宗时礼部尚书胡濙故居。濙仕官60年,中外称耆德。归里时其弟克恭、克宁、克诚年皆70余,须眉皓白,燕聚一堂,称其堂为“寿恺”。濙里居7年病故于宅,卒年89岁。子长宁、孙实,皆廉,虽居显宦,殁时无余产,乡里称颂。故居位于西瀛里,原屋共5进,每进三间。胡故世后改建为专祠,嘉靖年间奉旨赐额崇贤祠,春秋致祭。临河有石驳岸、码头、为濙回乡时登岸处,称尚书码头,门屋左右有狭弄,分别称尚书东弄和尚书西弄。
[attachment=11418]
【尚书码头】位于西瀛里东段。码头为明代礼部尚书胡濙荣归故里船泊于此而筑。路北有“胡濙故居”(崇贤祠),东西二即为“东尚书弄”和“西尚书弄”。西通朝京门,另有“道乡世泽”,“世泽科第”,“父子文宗”石牌坊三座,显示该地区深厚的文化底蕴。
[attachment=11419]
一段奇遇造就尚书码头
严佳一 马奔
明朝辰光,常州出了个叫胡濙(1375-1463)的人,他字源洁,从小家境十分贫寒,母亲经常会到对面的顺大粮店去借钱以维持生计,但他聪明好学,十几岁便能吟诗作赋,经常得到先生的夸奖,二十刚出头,就中了秀才。
秀才借银巧开口
有一年年底,胡濙觉得自己修学已成,就想进京赶考,可常州距京城有千里之遥,没有几十两银子做盘缠开销,是断然到不了京城的,可他刚娶了媳妇,母亲又身体欠佳,哪里来的这笔钱呢?眼看着大考的日期一天天临近,无奈中,胡濙便来到顺大粮店,他东看看,西望望,却怎么也开不了这个口,粮店老板问他有什么事情,可他只是一个劲地摇头道:“无事无事。”最终,胡濙登门去了先生家,问先生借得五十两银子,这才返回家中,收拾行囊,准备第二天进京赶考。
巧的是,当天顺大粮店到晚上盘账时,发现少了一锭五十两的银子,回想起今天白天秀才胡濙曾经在店内东看看、西望望,却说无事,最是可疑,就托店中伙计前去胡濙家中问个究竟,心想这样也算是没有当面羞辱胡濙,只要胡濙承认并归还了银两,这事就当没有发生。没多久,伙计便来到胡濙家中,对他说:“你可曾拿顺大粮店的一锭五十两的银子?若是拿了,请速速归还。”胡濙听后眉头一紧,便道:“麻烦带一书信给你家老板。”话毕,胡濙挥毫狂书,片刻工夫,信便写好了。
顺大粮店的老板见伙计带回来一封书信,便拆开来看,只见上面写道:“此银疑我算我拿,何必再去冤别人;日后若有好转时,定当加息了此债。”粮店老板看了,只得作罢,但心中依旧十分怀疑。两天后,粮店伙计在地板的破洞中发现了那锭丢失的五十两银子,上交老板,粮店老板这才知道,自己的确冤枉了胡濙,就自亲登门赔礼,还送上了五两银子。秀才妻子说,胡濙昨天晚上已经坐船进京赶考去了,为此,在胡濙赴京赶考的日子里,粮店老板经常接济他家。
高中进士把情回
到了京城后,胡濙如期参加考试,于明建文二年(1400)高中进士,荣归故里。回家后,妻子对他说,你赶考期间,粮店老板找到了那锭银子,并经常送钱送米接济我们,如今你中了进士,封了官,应当去粮店回回情。胡濙说:“应该去。”谁知胡濙来到粮店时,粮店老板刚好外出办货不在家,他便留下一锭五十两的银子和一张纸条,几天后上任去了,先主南京国子监事,后历任礼部左侍郎、礼部侍郎、礼部尚书等职。
粮店老板回家后,打开字条,只见上面写道:“对人不可看貌相,是非总能分清爽。君子不念旧时恶,一锭银子人情长。”老板看后懊悔万分,只怪自己做事鲁莽,而今胡濙已经做了大官前去赴任,当面交还银两已不可能,于是他决定将这锭银子捐出来,为家乡百姓做点好事。不多久,粮店老板买来石料,在粮店对面的京杭大运河边建造了一座又阔又平的码头,方便了船只停靠和淘米洗菜,百姓无不称赞。后来,胡濙官至礼部尚书,粮店老板便在码头边竖碑一块,碑上刻“尚书码头”四个大字。从此,尚书码头便传开了,遗址在今南大街街道西瀛里;而胡濙故居一带,也被大家称为“尚书里”。
郑德舫 孙晓锋 文
严佳一 马奔 整理
2003年底,常州市文物部门以市政府名义公布调整后的全市文保单位名单。自从常州部分行政区划调整以来,表面上看,常州的文保单位似乎增加了,但只要细细探究,常州市区不但一处未增加,反而在调整阶段少了一些;所谓增加的,仅是原属武进县(市)的一块。
比如著名的明兵部尚书胡淡故居,为了迎合开发商开发,2003年底,居然被常州文物部门以市政府的名义公布“调整”,摘除了市级文保单位的牌子。胡濙故居连同它很有特色的尚书码头、尚书东弄、尚书西弄都遭到了彻底毁灭。胡濙故居和尚书东弄、尚书西弄都遭到了彻底毁灭,也就是说,全没了。从上图的尚书码头可见一斑,估计已经成了繁华商业区。
只好去翻一下常州志书,看看有没有记载。
[ 此贴被南山在2011-10-16 22:14重新编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