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坛风格切换切换到宽版
  • 6471阅读
  • 13回复

[☆☆【文化杂谈】]尧舜禹时代再认识——关于中国国家起源问题的几点思考(王和)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只看该作者 10 发表于: 2009-05-09
所以 ,在禹去世以后 ,当禹的儿子启“即天子之位”时 ,姒姓部族中的另一强支有扈氏便出来挑战启的地位① 。于是 ,两个同姓强族之间便在甘地 今陕西户县西南 激战。据《尚书•甘誓》记载 ,夏王启在与有扈氏大战于甘之前 ,曾历数有扈氏的罪状 ,声称是“天用剿绝其命”,而自己则是“恭行天之罚”,即秉承神的意旨讨伐有扈氏② 。启必须用神的意旨来对抗同姓部族的反对 ,恰恰说明虽然禹由于个人的巨大功绩和威望而获得代表姒姓部族出任部落联合体最高首领的权利 ,但是否应当由禹的家族垄断这一权利 ,却受到同姓的其他强宗大族的质疑。因此 ,我们有理由认为:启的时代仍然属于部落联合体时代的末期。

启受到有扈氏的反对是同姓部族的反对 ,这一点已往多被忽视了③,而这恰恰是具有关键意义的。在前国家时期 ,血缘纽带是人们社会联系的基础。在一个大的部落联合体之内 ,具有血缘纽带的部族一般都是关系最为密切的部族。特别是在尧舜时期 ,已经存在由最强大的部落中的最显赫的家族世袭部落联合体最高首领的惯例 ,那么何以“启即禹位”并未被异姓部族所反对 ,反而却受到了同姓部族的激烈攻击呢 ? 答案应当是明确的。

启受到的反对不是来自异姓部族 ,而是同姓部族 ,这恰恰告诉我们:这场斗争的性质不是所谓“僭取与反 取”或“新的王权与旧的氏族制度”之争 ,而是谁代表姒姓部族出任部落联合体最高首领的位置之争。古人认为有扈氏是“为义而亡 ,知义而不知宜也”(《淮南子•齐俗训》);今人认为有扈氏是“逆历史潮流而动 ,妄图维护过时的氏族制度”;其实都不相干。


三、从“太康失国”到“少康中兴”

传统社会的古人和近现代的学者之所以把夏代作为“家天下”和“国家时期”的开始 ,主要是由于禹以前时期史料的匮乏 ,使人们误以为尧舜禹之间的“禅让”是个人的行为 ,故有以“禹传位于子启”作为“天下为公”与“天下为家”之分野的认识。

前面讲过:自炎、黄时代通过大规模战争形式在中原地区建立了强大的酋邦式的部落联合体之后 ,酋邦内部领导权的交接便逐渐形成了一种较成熟的机制 ,它保证了这种权力交接不必动辄采取激烈的外部冲突形式 ,而能以相对和平的方式进行。唐尧氏与有虞氏、有虞氏与有夏氏之间的权力交接即如此。这正表明中国传统文化中政治智慧与技巧的早熟性。

那么 ,这种以相对和平的方式进行酋邦内部最高权力交接的机制 ,最晚持续到什么时候还在起着作用呢 ? 从文献中隐约透露的情况来看 ,至少在夏启之子太康当政的时代 ,这种机制的残余作用还存在着。

据《史记•夏本记》,夏启去世以后 ,其子太康即位。但是太康不久就丧失了政权 ,史称“太康失国”。这段历史 ,《史记》的记载语焉不详 ,非常简略而且蹊跷。只是简单地记载太康失国以后 ,其“昆弟五人 ,须于洛 ”,在洛水之边等待他。太康为什么失国 ? 一点没有交待。其后的历史则是“太康崩 ,弟中康立”,“中康崩 ,子帝相立。帝相崩 ,子帝少康立。帝少康崩 ,子帝予立。……”似乎是很正常的继立关系。之所以如此 ,是因为司马迁从大一统的正统史观出发 ,以夏的统治为正统 ,自然视“太康失国”为不正常的意外过程。但是实际上 ,其背后的事实变化非常复杂 ,而且所反映的问题也是意味深长的 ,恰恰说明夏初的政权仍然在一些方面具有部落联合体的性质 ,我们从其他文献的记载中 ,可以约略窥见其大致的真象。
————————————————————————————————————
①据《逸周书•史记解》的记载:“有夏之方兴也,扈氏弱而不恭,身死国亡。”这里所谓的“弱”,应是指相对于“有夏”及其支持者而言,有扈氏的力量较弱而已。以常理度之,有扈氏倘若真的弱小不堪,是决不敢挑战启的地位的。
②“天命”思想产生于周初,《甘誓》的“天命”思想显然系经后代改动,其实质不过是指神的意旨。
③有少数学者注意到了这一点,但我认为其解释并不正确。

只看该作者 11 发表于: 2009-05-09
根据《左传》、《帝王世纪》和《古文尚书•五子之歌》等文献记载 ,“太康尸位以逸豫 ,灭其德 ,黎民咸贰”,结果被有穷氏的后羿“自锄迁于穷石 ,因夏人而代夏政”,夺了太康的政权。

后羿究竟是怎样“因夏人以代夏政”的 ? 由于史载不详 ,具体的过程只能任凭后人猜测。有的学者根据文献中记载从太康到帝相时夏都不断迁徙的事实 ,认为这是由于夏王朝的上层统治集团在东夷有穷氏部族的逼逐下被迫一徙再徙 ,但平民阶层却并未迁离故居 ,而是接受了有穷氏的统治。还有的学者则根据有的古书所说太康为羿所废的记载 ,认为有穷氏是得到夏民的拥护而夺取了夏朝政权。这些解释之中 ,如果所说的“平民”、“夏民”都是指有夏部族的下层族众的话 ,那么这样的解释究竟能否成立 ,我以为是大可怀疑的。因为我们都知道:夏代是族邦结构的社会。在这种结构的社会里 ,血缘纽带是最重要的、第一位的联系纽带 ,族邦或部族社会的人们倘若脱离了本族邦这一最基本的纽带 ,根本就无法生存。所以 ,上层贵族集团脱离下层族众而他迁是不可想象的事;而下层平民抛弃本部族的上层首领集团 ,却去接受和拥护异部族的统治 ,更是匪夷所思。

因此 ,“因夏人以代夏政”的“夏人”,绝不是指有夏部族的平民或下层族众 ,而只能指以有夏氏的太康为最高首领的部落联合体中的其他部族 ,或者如文化人类学所说的“递等部落”。

古人以夏朝为“家天下”之始 ,故而凡是夏之属民皆称夏人 ,所谓有穷氏“因夏人以代夏政”,暗示着中原地区最强大的部落联合体又一次以相对和平的方式更换了其首领 ,表明当时尽管早期国家区别于酋邦社会所应具有的一切条件———诸如明显的社会分层。相对正规的管理机构和军队、明确的统治意识和领土意识等等———都已具有①,但是部落联合体的残余机制仍然又一次地起了作用。太康由于“尸位以逸豫 ,灭其德”,从而引起了其它部族的强烈不满( 亦即古人从“家天下”角度去认识的“黎民咸贰”)。所谓“尸位以逸豫”,指占着最高首领的位置 ,却只知吃喝玩乐;“灭其德”,指已经不具有使其他部落服从的实力和威望。正
是在这样的情况之下 ,东夷有穷氏的杰出首领后羿 ,以自身不断发展的部落实力为后盾 ,并争取到其他部落的支持 ,终于取代了太康部落联合体最高首领的位置。这一事件的真实过程很可能十分复杂 ,且必然暗含着激烈的背后斗争。但从“因夏民以代夏政”的有关记载看 ,至少表面的形式还是相对和平的。

然而 ,这次中原地区最强大的部落联合体又一次以相对和平的方式更换其最高首领的行为 ,已经是部族社会政治功能的最后表演。当标志着早期国家产生的所有社会条件都已具备的时候 ,部族社会自然便走到了历史的尽头。

后羿取代太康登上部落联合体最高首领的位置之后 ,有夏氏受到有穷氏的压迫 ,被逼迁离故土。史载 ,禹都阳城 (今河南登封) 和平阳 (今山西临汾 ,一说今山西晋阳) ,又都安邑 (今山西夏县) ;禹子启都夏邑 (今河南禹县) ;启子太康都斟寻( 今河南偃师二里头 )。太康失国以后 ,夏族被迫迁走 ,在相和少康时甚至远迁到今山东观城和济宁一带。这反映有夏氏族邦和有穷氏族邦之间武力斗争已非常激烈 ,继中康即位的夏后相就是被有穷氏所攻杀。

不但有夏氏和有穷氏之间的关系是如此 ,而且在有穷氏内部也持续发生激烈的武力斗争。据《左传》记载 ,有穷氏的首领后羿( 即民间传说中那位射日的英雄 )在夺取夏政之后仗恃自己精于射术 ,整日优游玩乐 ,沉缅于田猎而不理民事 ,废弃贤臣 ,却重用伯明氏的不肖子弟寒浞 ,结果被寒浞网罗党羽 ,夺取了政权。寒浞夺权之后 ,派人攻灭帮助夏后相的斟灌氏和斟寻氏 ,并且杀掉夏后相。

这些事实说明:到了有穷氏夺取有夏氏政权以后 ,尧、舜、禹时代那种旧有的部落联合体最高领导权力以相对和平方式交接的机制完全被破坏 ,残存的部落联合体躯壳已彻底失去作用 ,中国上古社会开始进入以强大邦国间的武力争雄为特征的早期国家时代。

当寒浞派兵攻杀当时正居留在斟寻氏那里的夏后相的时候 ,相的妻子缗拖着怀孕的身子从墙洞中跑出 ,逃到母家有仍氏 ,生下儿子少康。少康长大之后 ,做了有仍氏的“牧正”其后为了逃避寒浞之子浇的追杀 ,又逃往有虞氏。有虞氏君妻以二女 ,让少康到纶邑居住少康以此为基础 ,收集有夏部众 ,并联络友好邦国 ,终于攻杀寒浞 ,攻灭有穷氏。夏作为众邦之首的地位再次得到承认 ,夏政权由此而复兴 ,史称“少康中兴”。

“太康失国”和“少康中兴”,标志着中华民族的历史进入了早期国家时代

关于我国上古社会从尧舜禹直至夏代初期的情况 ,由于文献资料的缺乏 ,这段历史至今还是锁在一团迷雾之中。本文的观点与时下流行的看法不同 ,不以夏初作为早期国家时期的开始 ,而把我国前国家时代与国家时代的分野定在太康失国以后 ,以部落联合体政治功能是否完全丧失作为判断二者分野的依据 ,理由已如前述。这一观点能否成立 ,当然要由读者评判。这里想要强调的一点就是:我之所以提出这种认识 ,还有希望注重历史发展的连续性和渐进性的意思。因为我个人认为 ,在以往 ,我们的历史研究总是习惯于用判定社会性质的方法去划分历史阶段。例如 ,将公元前475 年之前视作奴隶社会 ,之后则视作封建社会。这种方法的弊病之一 ,就是使人们忽视了历史发展的连续性和渐进性;热衷于定性研究 ,不屑于定量分析;只关注质变的区别 ,不重视量变的差异。其结果 ,或将同一性质社会的内容、状况、基本矛盾及表现视作同一的、稳定不变或变化不大的 ,或将不同性质社会的政治、经济思想文化诸方面视为处处不同。其实人类社会本是多线条、多层面综合渐进地发展的过程 ,任何一个社会都不可能由某种生产方式或社会形态单独构成 ,而只能大致判断以某种生产方式或社会形态为主 ,其间更有漫长的非此非彼的过渡时期。夏初的历史就是如此。
——————————————————————————————————————————————
①关于这些问题,学术界已经有不少论述,这里不再重复。
—————————————————————————————————————————————————————————

                                                                                                      (本文作者王和 ,《历史研究》杂志社编审)
只看该作者 12 发表于: 2009-08-13
题目太大

只看该作者 13 发表于: 2009-08-18
引用第12楼胡懿森于2009-08-13 20:08发表的  :
题目太大



本文介绍了帝舜,而舜是胡之祖,是以转载此文

想叫大家看看,什么是历史研讨,是以转载此文
快速回复
限1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