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坛风格切换切换到宽版
  • 10716阅读
  • 21回复

安徽萧县杨堡胡氏专帖----胡兴吉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使用道具 0 发表于: 2012-11-25
— 本帖被 南山 执行合并操作(2012-12-13) —
安徽省萧县杨堡村胡氏简介

        『皖萧宿胡氏族谱』于清代乾隆二十四年(公元1759年)续编(老谱牒因明季程继孔之乱散失)。诰授光禄大夫头品顶戴四川布政使司部政使周儒臣谨序。清道光二十六年(公元1846年)第一次修谱。民国八年(公元1919年)第二次修谱。1997年推选十三世孙启基公,任三修谱委主任主持修谱,十五世孙兴朴公撰序。

        族谱记载:“萧邑山川雄秀地居通衢南北之冠盖往来恒经其处其间世家大族不一而足杨堡村之胡氏尤人文蔚起子姓番兴其先世发源(山西省)蒲坂(今永济市蒲州老城古称蒲坂)”。“家本望族,前明朝正德年间始迁祖世鰲字鲸波由山西平阳府洪洞县喜鹊窝迁居至徐州城南一图五甲后徙居萧邑东南都乡六图杨堡”,“室张氏生子二人思忠(字敬之)、思孝(乏嗣)。”“思忠室孙氏生子成德,(字小齐)室陈氏生子明文(字焕章)室王氏生子四人,鸣瑞、鸣鹤(字九皋)、鸣鸾(字翔云)、鸣凤。”“鸣瑞、鸣凤二公于明之季遭土寇程继孔之乱惨死。”“(程继孔哨聚饶䥽山时,四兄弟“义愤劫伊所掳之妇女各送还其家自是与贼有仇”“其后纵党羽来骚扰,兄弟四人,力为抵御挫其锋”乱中鸣瑞、鸣凤狹道遇难。)“五世祖九皋公目击时艰恝然舍去遂率我五世祖翔云公迁居宿迁沛转徙数年其险阻艰难荡析流离奔走、谱牒散失。”又记:“呜瑞室杨氏携一子逃走。呜风室张氏携抱二子连宝、连珠逃命隐居龙城西,繁衍生息”。 “至今己14代,形成胡老屯等村”。,”其鯨波公以上考求未确,故奉鯨波公为迁萧始袓。”


        “国朝定鼎熙皋成风,嗣顺治三年,鸣鹤公始率鸣鸾公复还故里,产业楼房巳为人占据无遗”因“执有故券得领出旧业二千畝始聚族”“重理故业”。五世鸣鹤生二子,俊杰、人杰。”“自时厥后子侄日繁各择地析居。”又记:“鸣鸾(翔云)于清顺治年间,徙居铜山县六乡坊上西袁家洼。凿井耕田自食其力。室夏氏生子二人俊义、俊信。”至今巳18代。

        现杨堡胡氏族人族居地分布在萧县、宿卅市、徐卅周边如杨堡村、袁家洼、寺后、胡老屯、前、后胡楼、魏河、姬村、胡庄、邝庄、官庄、等五十多个村庄及全国各省市地区和世界各地、人口巳发展到三万二千多人。

        「排行字辈」:“世思成明鸣杰大士彦光庆佑启方兴常昭仁厚念继承远绍惟守诗书” 。二十八个字。

        三修委新续「排行字辈」:“才智永宽宏英贤满神洲弘安定祖德荣万代昌隆。”二十个字。研究决定,衔接原排行字辈二十八字用完之后启用。以达继往开传诸永久。

        本族堂号:谱记载“据相传,我五世胞兄弟鸣鹤(字九皋)、鸣鸾(字翔云)二公生则同怀,长则同志,有福同享,有难同当,互敬互爱,互相关心,互相帮助,分居后仍亲睦团结如一人,所以族谱创编、重修时,改堂号为『萧县亲睦堂』。三修委根据胡姓堂号「安定郡」考,决定还复用『安定堂』的堂号。

        老族谱还记有:『家政汇要』、『家政琐言』、『排行字辈约』等、族史文献。
                                              
                                                                                            胡兴吉   2012.12.6

引文献目录:
    1. 『皖萧宿胡氏族谱』   1999年
    2. 摘自胡海《全国胡氏谱大通考》南山整理 2008-12-20  胡氏宗亲网
    3. 胡氏宗亲网  2008-12-22古戈
[ 此贴被南山在2012-12-13 20:29重新编辑 ]

只看该作者 1 发表于: 2012-11-28
安徽萧县杨堡胡氏祖源探讨
胡兴吉:
南山、古戈宗亲:你们好!现把我近期去山西洪洞县祭祖,考查安徽萧县“杨堡胡氏'始迁祖源地的印象,宗述如下:1.据南山先生整理:杨堡胡氏“自山西永济蒲坂(一载洪洞县喜鹊窝)明正德年间迁入”经查洪洞县无喜鹊窝村。据“永济蒲坂"的音,洪洞县城北约3公里田地里,有'明永疑堡遗址”的碑。附近有永一堡和永一村但无姓胡的。该村小学一位老师介绍,"永济蒲坂"应是山西蒲剧的发源地。现在的运城永济市。2.据我族初谱第一页“其先世发源蒲坂'".3.重修谱序中有”我胡氏本山西平阳府洪洞县喜鹊窝人“。经查明朝山西迁民多数为官迁,按《文献通考》明洪武,永乐间,屡移山西民于滁,山东,河南等处,树下为荟萃之所。”明政府在洪洞“广济寺设局驻员,发给凭照川资”(民国六年《洪洞县志》。我始祖应是从蒲坂走到洪洞县贾村广济寺门前,大槐树集中地移出。当离开贾村时依依惜别,不忍离去,走远了频回首看到的仅是大槐树上的鸟窝,当地人知道是'老鹳窝”,外地人凭个人印象似“喜鹊窝',"老鸹窝”。为此,大槐树和喜鹊窝为惜别家乡的标志,几百年传来传去,误传为村庄了。结论:杨堡胡氏发源山西省古“蒲坂”。(现永济市古称蒲坂,传为舜都。秦置蒲坂县。王莽时为蒲城。清置永济。今县西南蒲州老城)。共参攷。胡兴吉

xzhdw3030宗亲好!
    安徽萧县杨堡胡氏“其先世发源蒲坂”“本山西平阳府洪洞县喜鹊窝人”,这样的记载,在安徽、山东等地家谱中颇为普遍。中国历代都有民众大规模迁徙的事件,明朝初年两大移民潮都是发生在长期战乱结束,民众生态需要平衡的历史背景下。绝大多数家族没有始迁地的详细记录,都是将“大槐树”“喜鹊窝”作为象征性的祖籍地标志,也可以说是精神家园的象征。这种情况同样出现在之前的江西宁化“石壁村”,之后的湖广“麻城孝感乡”,这也给后人寻根带来极大的困难性。所谓的“湖广黄州麻城孝感高街基洗脚河胡家村”这样详细的地址,而实际上完全是子虚乌有的。同样,如果说谁家住在“喜鹊窝村”,正如你考察的结果,那他也是这个移民家族的一成员,大家都是从那棵树下集合出发的。之前住在哪里,再没人能知道了。请参看“南山看谱之32  洗脚河在哪里”一文。http://www.hszqw.com.cn/bbs/read.php?tid=5394&fpage=0&toread=1&page=5

    我们这一支系溯源而上也只是到北宋之初,从江西宁化迁来福建长汀之前,无任何可以查明的资料,连先祖名讳都不知道,以胡氏“裔孙某”称之。还有一支胡氏家族,祖公为何人不知,只知道祖婆“黎八娘”,携二子二侄从宁化经长汀至广东。类似的情况比比皆是,有人往往不忍心看到族史的断裂不完整,努力去探索其中断之处的奥秘,心情可以理解。朱熹为胡氏谱序云“谱者,谱其所可知,不谱其所未知。”“据宗支图,断自霸公为始,斯即其所可知者。”我的看法,将“大槐树”“喜鹊窝”作为祖籍地的家族,把从这时开始的家族史调查清楚,重点放在本支系的再次分迁史,族人族居分布调查,现代宗亲联谊上,也是有很多工作需要做,值得去做。

    下面这篇文章与楼主发帖有关,转载如下,以免读者翻检之劳。

南山 2012.11.28

明朝迁民的原因http://www.hszqw.com.cn/bbs/read.php?tid=7371

        明朝洪武、永乐年间大规模地移民是有其历史背景和历史原因的,这自然要从元末的历史谈起。

    元朝在中国的统治只有89年,虽然盛极一时,但“只识弯弓射大雕”,到了元代末年,由于蒙古贵族及封建地主对农民残酷的剥削压迫,阶级矛盾与民族矛盾日益激化,水旱蝗疫不断,民不聊生,使河南、山东、河北、皖北等中原地区“道路皆榛塞,人烟断绝”(《明太祖实录》卷二十九),人民无法生活下去,只有揭竿而起,反抗元帝国的残暴统治,仅至正元年(1341),山东、河北、湖广等地就发生了百余次人民反元起义,以后人民起义更加频繁,力量也越来越大,至正八年方国珍在台州起义,至正十一年刘福通在颖州起义,号称红巾军,徐寿辉在蕲州起义。至正十二年郭子兴、朱元璋在濠州起义,第二年张士诚也在江苏泰州起义,其后十余年,特别是刘福通的红巾军与元军决战于两淮、河南、山东、河北等地,广大农民纷纷响应,元军出其精兵锐将与农民军决战,攻城掠地,掳掠杀人,干尽了残暴之事。至正十二年九月元丞相“脱脱破徐州,遂屠其城”(《元史。脱传》),至正十七年二十一年元军察罕帖木儿部与农民军战,“两战皆败之,斩首万余级”(《元史察罕帖木儿传》),至正十八年十一月,元军“刘起租守顺德,粮绝、劫民财、掠牛马、民强壮者令充军,弱者杀而食之”(《元史。顺帝本纪》),后来元正规军精兵使尽,无力把农民起义军镇压下去,一些地主武装,为了维护本身的利益也配合元军与农民军作战,山西的王保保(扩郭帖木儿)父子,陕西的李思齐,也出兵豫、陕、鲁和两淮,终于把红巾军镇压下去。在这些战斗中,元军和地主武装,对农民军所据之地,多是“拔其地、屠其城”(《元史。顺帝本纪》),使豫、鲁、苏北、皖北之民十亡七八,名城扬州城中当时被杀的仅余有十八家(《明太祖实录》卷五)。温县牛洼村《牛氏族谱》也载:“兵戮河南,赤地千里”。已到了“春燕归来无栖处,赤地千里无人烟”的境地,后来朱元璋出兵江淮,派徐达、常遇春北伐,进取山东,收复河南,北定京都,元帝出亡漠北,这样元末长达十六年的兵乱才算结束。

    元朝末年除兵乱之外,水、旱、蝗、疫也接连不断。黄、淮河又多次决口,使中原之地“漂没田庐无算,死亡百姓无数,村庄城邑多成荒墟”。据《元史》载,仅元朝末年的雨旱灾,山东19次,河南17次,河北15次、两淮地区八次(《元史。五行志》)。造成“漂没民庐死者众”(《元史顺帝本纪》),“禾不入地、人相食”(《元史。五行志》),至正元年到二十六年,几乎每年都有特大洪水泛滥,“至正元年,汴梁、钧州大水。。。。。。二年四月,睢州仪封县大水害稼。六月癸丑夜,济南山水暴涨,冲东西二关,流入小清河,黑山、天麻、石固等寨及卧龙山水通流入大清河,漂没上下居民千余家,溺死者无算。三年二月,巩昌宁远、伏羌、成纪三县山崩水涌,溺死者无算。五月黄河决白茅口。七月,汴梁中牟、扶沟、尉氏、和郑州荥阳、河阴大水。。。。。。在元史中,这类记载比比皆是。特别是河南地区几乎年年都有特大洪水泛滥。中书省户部曾上言:“连年水旱,田禾不收。”“连年饥馑,民不聊生。”

    元末中原地区不但水患严重,大蝗灾也频频而至,从至正元年到二十五年,大蝗灾计有十八九次(《元史五行志》)元时的大名路,至正十二年六月“开、滑、浚三州,元城十一县,水旱虫蝗,饥民七十一万六千九百八十口”(《元史。顺帝本纪》)。中原地区从元统三年到至元末年,大饥荒就达十五次(《元史。五行志》),至正十七年河南大饥。十八“京师大饥,彰德亦如之。”至正十九年冀、鲁、豫大饥,通州民刘五杀其子而食之。保定路孽生盈道,军士掠孱弱以食。山东、河南之孟津、新安、渑池出现“民食蝗,人相食”的惨状。同时,危害极大的瘟疫又多次流行于河南、山东、河北、陕西以及南方诸省(《元史。五行志》)。

以上种种,兵乱水旱蝗疫相辅而至,百姓非亡即逃,使中原地区人烟稀少,土地荒芜,元政府只好把一些路降为州,如“降徐州路为武安州”(《元史顺帝本纪》)。就是到了明朝,由于人粮剧减,也不得不把许多州、府降格,名城开封由上府降为下府。洪武十年河南等布政司所属州县“户粮多不及数”,“凡州改县者十二,县并者六十”(《明太祖实录》)。到了洪武十七年全国各地仍把不足3000户的30余州降为县。

    明朝建立后,各地官吏纷纷向明政府告具各地荒凉情形,中原地区处处是“人力不至,久致荒芜”,“积骸成丘,居民鲜少”,“多是无人之地”,“累年租税不入”。劳动力严重不足,土地大片荒芜,财政收入剧减,直接威胁明王朝统治。就连朱元璋也深知:“葬乱之后,中原草莽,人民稀少,所谓田野辟,户口增,此正中原之急务”,于是采纳了萄州知州苏琦,户部郎中刘九皋,国子监宋纳等人的奏议,为维护明王朝的封建统治,决定了移民屯田的战略决策,一场大规模的历经数朝历时50余年的移民高潮就开始了。

    明洪武年间,开始大量移民,农业生参刚刚有所恢复,又发生了“靖难之役”,四年的战争又加剧了中原地区的荒凉局面,为此乃又有永乐迁民之举。

明太祖朱元璋死后,建文帝继位,为了巩固中央集权,采取了“削藩”措施,燕王朱棣以入京诛奸为名,从北京进取南京,所过河北、河南、山东、皖北、淮北等地,与政府军反复拉锯作战,进行了四年的战争,这就是中原地区盛传的所谓“燕王扫碑”。当时一部分地区的老百姓也自行组织武装,拒抗燕王军队,这反映了人民要求安居乐业,恢复生产的愿望。

    根据《明史》记载,燕军在战争中,抢掠屠杀甚为严重,如“燕军掠真定、顺德、广平、大名”。在真定“斩首三万余级”,白沟河一仗,燕王“乘风纵火奋击斩首数万,溺死者十余万人”。中原地区的老百姓自动帮助政府军抗击燕军,朱棣胜利后,对忠于建文帝的军队和百姓杀无遗类,河北、山东等一些族谱中记载:燕兵所至,村城成墟。。。。。。

    因此,“靖难之役”,加剧了中原地区荒凉局势,民非杀即逃,这也是永乐移民的又一原因。

    当元末中原地区荒役兵乱之时,山西却是另外一种景象,中原地区的兵乱及各种灾疫很少波及山西,山西大部分地区也没有发生大的水旱灾害,风调雨顺,连年丰收。同邻省相比社会安定,经济繁荣,人丁兴盛。元人钟迪在《河中府(蒲州)修城记》中说:“当天下劫火燎空,洪河(黄河)南北噍类无遗,而河东一方居民丛杂,仰有所事,俯有所育。”这虽然是封建文人的溢美之词,但也说明晋南一带比较安定,再加上邻省难民流入山西,使山西南部人口稠密,洪武十四年,河南人口是一百八十九万一千多人,河北人口是一百八十九万三千多人,而山西人口却达四百零三万四百五十四口。等于河北河南人口的总和。经过移民及其繁衍,到了弘治四年,河南省的人口就和山西一样了。山西人口稠密,首推晋南,而洪洞又是平阳一带人口稠密之县。洪洞地处交通要道,明时迁民,虽不是专迁洪洞人,但把洪洞作为迁民重点,就是很自然的了。为此明朝政府便在洪洞城北二里的广济寺设局驻员,集中移民,编排队伍,发放“凭照川资”,广济寺前的汉植大槐树下,就成了移民荟萃,开拔外迁的集中之地。  

                                                      (来自《洪洞大槐树迁民志》)2008、5、29。

南山宗亲:谢谢你提供的资料,非常需要很好。同意你指出的,今后应研究本支族历史发展的重点和方向。谢谢!
[ 此贴被南山在2012-12-13 20:42重新编辑 ]
114412749@qq.com

只看该作者 2 发表于: 2012-11-30
南山、古戈宗亲:现推荐安徽萧县《杨堡胡氏》一分支,宿州涌桥区曹村镇袁洼村胡
氏,十五世孙女胡秀英(兴廉),入胡氏名人录。资料原载”香港中文大学网站”

胡教授簡歷 About Professor Hu

1910二月二十二日生於江蘇省北部徐州農村袁家窪。(转注:原徐州铜山县七区袁家洼、今系安徽宿州市甬桥区袁洼村)
1926-1933取得徐州正心女校獎學金入讀南京金陵女子文理學院,並於一九三三年畢業。期間曾回正心女校任體育教師兩年。
1934-1937廣州嶺南大學任植物學助教,同時兼讀生物系碩士學位。在論文導師莫古禮教授 (F.A. McClure) 指導下完成首項研究及畢業論文《中國之補品》。一九三七年六月獲頒廣州嶺南大學生物系碩士學位。

1938-1946於四川成都華西協和大學生物系教授植物學達八年之久。期間走遍四川及巴蜀群山,並多次不辭勞苦往川西雪山採藥。其中一次於四川重慶九峰山採集得一小紅果,疑是冬青,帶回重慶中國科學院標本館研究,及後寫下多篇有關冬青的論文。並於此期間,按盧斯洛 (L.E.T. Loesener) 之冬青專著,為南京農學院標本館冬青標本鑑定及命名。此項研究受到哈佛大學梅樂爾教授 (E. D. Merrill) 大為讚賞,乃據此發出獎學金。

1946獲美國哈佛大學之女子書院Radcliffe College獎學金,攻讀博士學位。
1949完成中華冬青科博士論文,取得博士學位,為首位在哈佛取得有關學歷的女性。在國際植物學界得“Holly Hu”之美譽(Holly正是冬青的英文名字)。
1949-1968任哈佛大學安諾樹木園 (Arnold Arboretum, Harvard University) 植物學家,開始長達五十多年的中國植物標本分類鑑定、植物地理及植物資源的利用的研究。
1952以《使用現存美國的文獻與資料編著中國植物誌》一文獲紐約中華基金會 (China Foundation) 所發起「暫居美國的留學生可作什麼以建設祖國」之徵文比賽第一名。

1953獲哈佛大學基金資助籌組Flora of China(中國植物誌)之研究計劃。
1955獲紐約中華基金會 (China Foundation) 資助出版Flora of China,Malvaceae(錦葵科)。
1957進行編著中國植物研究工作,將文獻資料,詳記於十五萬八千張卡片上(即哈佛大學植物標本館(Harvard University Herbaria) 網上的Hu Card Index (胡氏卡片) 的原稿)。獲太平洋科學研究會的邀請,開始撰寫Flora of China《中華食用植物》(於二零零五年由中文大學出版社印行),同年並獲頒美國科學成就獎。

1961莎草科一種廣西植物被命名為秀英藨草 (Scirpus huae T. Koyama),以表揚胡教授對中國植物研究的貢獻。
1962Paclt 在玄參科發表 Shiuyinghua 秀英花屬,以表揚胡教授對泡桐屬研究的貢獻。
1968-1975應香港中文大學(中大)崇基學院容啟東院長之邀,赴崇基學院任高級講師,教授普通植物學、植物分類學,並作野外採集考察。期間編寫香港植物誌。課餘踏遍香港山頭,至今採得標本二萬多份,所採標本每套五份,一份為中大,一份送去哈佛鑑定,其餘寄英國邱植物園標本室、北京中國科學院植物研究所和史密森尼研究所等標本室。期間往返哈佛六次,鑑定收錄了九千種香港植物標本。

1970與中大生化系江潤祥教授經常到農村考查藥用植物,並在科學館附近,建立第一個中大藥園,命名為「藥園」。為中大生化系江潤祥教授與化學系張雄謀主任討論組織中藥研究中心事宜上擔任書記一職,並負責文獻收集、整理分類,促成「中藥研究中心」的建立。
1971創辦香港中文大學生物系植物標本室。在中大開設「本地植物」課程,並開始進行人參研究。
1975榮休。留任中大生物系植物標本室工作。並經常獲邀到國內講學,又任南京師範大學榮譽教授、香港愛護樹木協會顧問、香港園藝學會顧問、紐約優秀中華學人協會會員。

1976任美國哈佛大學安諾樹木園 (Arnold Arboretum, Harvard University) 榮休高級研究員。
1979獲頒全美冬青學會榮譽獎。
1980獲邀到國內九所大學巡迴講學。同年獲頒美國草藥學會突出成就獎。
1981一種屬香港獨有並僅見於尖山及中大校園的竹樹品種首次被發現,並被以胡教授之名字命名為「秀英竹」 (Arundinaria shiuyingiana L.C. Chia & But),以表揚胡教授對香港植物研究的貢獻。
1984利用哈佛大學植物資料和哈佛燕京圖書館的中文書籍,為陳存仁醫生著作《中國藥學大典》中的七百餘種中藥鑑定名稱。同年,任廣東華南農業大學榮譽教授。

1992全美冬青學會以“胡秀英”命名成立一個卓越貢獻獎,並將首個獎項頒與胡教授。發現新品種蛇菰,命名為「香港蛇菰」(Balanophora hongkongensisK.M. Lau, N.H. Li & S.Y. Hu),並在哈佛大學植物學報發表。
1995鱗毛蕨科一種由胡秀英教授採於四川的植物被命名為秀英耳蕨 (Polystichum huae H.S. Kung & L.B. Zhang),以表揚胡教授對中國植物研究的貢獻。
1997衛矛科一種由胡秀英教授採於四川的植物被命名為秀英衛矛 (Euonymus hui J.S. Ma),以表揚胡教授對中國植物研究的貢獻。
1999任香港中文大學中醫學榮譽講座教授,香港中文大學崇基學院高級導師。參與中大中醫學院教研人員進行的「三冬茶」研究計劃,並發展成產品出售。同年獲「星域軒城市之光」科學及發明獎。

2001美國哈佛大學將胡教授多年來搜集的中國植物資料卡片數碼化後,發放在互聯網上,命名為 Hu Card Index (胡氏卡片)。獲頒香港特別行政區銅紫荊星章。獲選入香港電台「傑出華人」系列。
2002獲頒香港中文大學第一屆院士。香港中文大學名譽生物系高級研究員。同年獲頒香港女工商及專業人員聯會舉辦「2002年傑出專業女性及女企業家選舉」的傑出專業女性大獎。
2004獲頒星島報業「2003年傑出領袖選舉」的教育及學術組別獎。
2005集四十八年研究精要的Food Plants of China《中華食用植物》,由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出版。
2007茜草科一種香港植物被命名為秀英耳草 (Hedyotis shiuyingiaeT. Chen),以表揚胡教授對香港植物研究的貢獻。
2008獲頒美國草藥評議會「終身成就獎」。

2009蘭科一種海南島植物被命名為秀英翻唇蘭 (Hetaeria shiuyingiana L. Li & F.W. Xing),以表揚胡教授對中國蘭科植物研究的貢獻。
2010在亞洲電視舉辦的《2010年度第一屆感動香港十大人物頒獎禮》中,榮獲「感動香港十大人物」。蘭科一種緬甸植物被命名為秀英萍蘭 (Pinalia shiuyingiana Ormerod & E.W. Wood),以表揚胡教授對中國蘭科植物研究的貢獻。
2012五月二十二日於香港沙田威爾斯親王醫院因病辭世,享年一百零二歲。
[ 此贴被南山在2012-12-13 20:43重新编辑 ]

只看该作者 3 发表于: 2012-12-13
安徽省萧县杨堡胡氏专帖----胡兴吉
上图第 294 条记录【题名】皖宿萧胡氏族谱: 八卷:[安徽、江苏]【作者】胡兴朴主编【版本】1999年, 铅印本【居地】安徽, 江苏【堂号】安定堂【先祖/名人】一世祖:[明]鳌【摘要】一世祖鳌,明正德间自山西平阳府洪洞县迁徐州城南,旋徙萧县杨堡。自五世起后裔散居安徽萧县、宿州、江苏徐州、铜山。卷一族人分布、像图、姓源、序、传记、后记、寿序、凡例、排辈等,卷二系图,卷三至八世系表。【索取号】XP265-272; XP50-57; XP50-57又一部

221—0011[全国]皖宿萧胡氏族谱八卷  胡兴朴主编。1999年安定堂铅印本,八册,平装。书名据封面题。三修本。  是为安徽、江苏之统谱。一世祖鳌,字鲸波,明正德间自山西平阳府洪洞县迁徐州城南,旋徙萧县杨堡。自五世起後裔散居安徽萧县、宿州、江苏徐州、铜山。卷一族人分布、像图、姓源、序、传记、後记、寿序、凡例、排辈等,卷二系图,卷三至八世系表。  上图

胡氏宗亲网寻根系统族居数据库:
1942    安徽省萧县杨堡村、宿州曹村镇袁洼村等地    世鳌字鯨波    安定堂    明朝正德年间由山西平阳府洪洞县喜鹊窝(家本望族)迁至徐州住城南一图五甲后徒居萧邑东南都乡六图杨堡  字辈:世思成明鸣杰大士彦光庆佑启方兴常昭仁厚念继承远绍惟守诗书二十八个字 897438706    897438706@qq.com    13813288863    2011年01月02日15点20分    胡兴吉

1946    安徽省萧县杨堡村、宿州曹村镇袁洼村等地    世鳌字鯨波        明朝正德年间由山西平阳府洪洞县喜鹊窝(家本望族)迁至徐州住城南一图五甲后徒居萧邑东南都乡六图杨堡  字辈:世思成明鸣杰大士彦光庆佑启方兴常昭仁厚念继承远绍惟守诗书二十八个字   本支胡氏负责人胡启基公    胡大卫    897438706        13813288863    江苏省徐州市建国东路景染名居5-2-701 邮编;221000        2011年01月14日15点45分    胡兴吉

胡海《全国胡氏族谱大通考》:
●萧县东南杨堡村始迁祖鳌,字鲸波,自山西永济蒲坂(一载洪洞县喜鹊窝)明正德间迁入。谱序云:鲸波生思忠,思考。思忠生成德,成德生文明,四世单传不绝如线。文明生五世兆祥,九皋,翔云,梧冈,时程继孔哨聚铙钹山,四兄弟出于义愤,劫贼所掳妇女各送其还家。自此与贼为仇,兆祥、梧冈先后遇害,九皋、翔云逃之宿迁,流离失所,至清顺治三年还萧县、执有故券,领出旧业二千亩,始日繁门楣。
●萧县西胡老屯始迁祖连宝与连珠.明季遭土寇程继孔之乱,父亲鸣凤(兆祥)惨死,由张母携抱逃命而来.原籍萧县东南杨堡村,为始祖鲸波公六世孙.自隐居城西胡老屯,繁衍生息是今又十四代.长子连宝后裔,先后分居前胡楼、后胡楼、魏河、姬村,刘端庄、王楼。梅庄、曲里铺等村.次子连珠的后裔,先后分居胡山、胡庄、华庄,曲里铺、岗叉楼、丰楼、邝庄等村.字派:世思成明,鸣杰大士,彦光庆佑,启方兴常,昭仁厚念,继承远绍,惟守诗书.(首字一世)
[ 此贴被南山在2012-12-13 21:01重新编辑 ]

只看该作者 4 发表于: 2013-11-15
南山,古戈宗亲:感谢你们的支持与关怀。建立了《安徽萧县杨堡胡氏专帖》,为族人交流建平台,便于联系。谢谢!  胡兴吉

只看该作者 5 发表于: 2013-11-18
有关程继孔的资料,请兴吉宗亲阅读如下网址文章。
http://www.xiaoxian.in/thread-12003-1-1.html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只看该作者 6 发表于: 2014-01-01
南山,古戈宗亲:新的一年到了,祝你们新年好!胡氏宗亲网办的越来越好,资料多了。功能也多了,能学到很多知识和技能,同时更看到你们的无私奉献精神,应向你们学习!你们辛苦了!谢谢!                    胡兴吉2014.1.0:04

只看该作者 7 发表于: 2016-12-07
兴吉宗亲,最近在忙什么?你认识曹村镇的胡坤吗?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只看该作者 8 发表于: 2016-12-24
  古戈宗亲;谢谢关怀,我因没有收集到材料故没有发帖,看到网页面目一新,新闻,活动和关心的宗亲这么多,非常高兴。感谢你和 南山等宗亲,多年为网站所付出的艰辛,真来之不易。在新年到来之际,祝新年好!身体健康!万事如意!
        (  你问的宗亲我没有见过面。我已经将杨堡族谱一,二册扫描编成电子版可否上传。)
                                                                                                                                                                胡兴击2016/12/24

只看该作者 9 发表于: 2016-12-31
古戈宗亲;今将“安徽省萧县杨堡村胡氏族谱一卷”扫描版,网上浏览号;https://www.icloud.com/pages/000Oogh5KTpYnJcK4DECV2sKg#%E6%9D%A8%E5%A0%A1%E6%9D%91%E8%83%A1%E6%B0%8F%E6%97%8F%E8%B0%B1 上传,可下载浏览。
                                                                                                                                  兴吉2016 12 31
快速回复
限1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