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坛风格切换切换到宽版
  • 8131阅读
  • 4回复

也谈胡姓之源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使用道具 0 发表于: 2009-07-30
胡姓的主要来源,为周朝的胡国,亡国后子孙以国为氏为胡氏。《世本。氏姓篇》有“胡,子国,归姓”的记载。据史家考证,周朝有两个胡国,一为姬姓胡国,一为归姓胡国。姬姓胡国为周武王之后,封地在今河南省郾城县一带,《韩非子。说难》中详述了郑武公偷袭姬姓胡子国的经过。姬姓胡国最后为楚国所灭,其后子孙以国为氏。归姓胡子国在周早期甲骨及先秦文献中不乏记载,如《左传。襄公二十八年;襄公三十一年》都曾说到归姓胡子国。《路史。国名记》中有“胡子国,归姓,夔出”的记载,即归姓胡为夔之后裔。公元前495年,楚占领胡子国。归子胡后代一分为二,一以国为氏为胡氏,一以姓为氏为归氏。《通志。氏族略》“胡子国,归姓,为楚所灭,子孙以国为氏,或以姓为氏”。

胡姓的另一重要来源为少数民族。《魏书。官氏志》:“长兄纥骨氏,后改为胡姓。”;《五代名画补遗》:“胡环,后山契丹人”;另外胡姓还是瑶、苗、回等民族的大姓;满族中的胡姓,由多个满姓所改,改的时期多为晚清至民国;赫哲族、达斡尔族、白族、普米族、彝族等兄弟民族中也有胡姓。

胡姓起源的另一种说法是,陈胡公满之后,以祖谥号“胡”为氏。此一说法,得到全体胡姓的认同,所有的胡氏支系都认为自己源自胡公满,胡公满成了中华胡姓的人文共祖。但这一说法却不为严谨史家及姓氏专家所采用。现代姓氏专家巫馨惠就说:“胡氏之源,诸说纷纭,其中,胡公满之后之说最多,而郑樵不取,仅主张姬姓。胡子国之后及纥骨氏改胡氏之后两源,是谨严而有见地的说法,应从。。。。。。。。。以为满封于陈,为胡公,以谥为氏,但春秋时陈国公族有袁、咸、舀、灰、夏、宗、来、仪、司徒、司城等氏,而无胡氏。可见出于胡公满之说乃后世儒生附会言之。”其实郑樵在《通志。氏族略》也提到了胡公满:“或云:胡公满封于陈,其后亦为胡氏。”,只是将胡公满之后以谥为氏置于次要地位,或郑樵个人不大相信此说而已。巫先生以陈国公族不见胡氏为由,否定胡氏出自满公,有一定的道理,先秦典籍不少,但就是不见陈公族中出现胡氏。但巫先生忽略了一点:如果如华林堂谱所言,胡公满的后代是在失国后,因避难才以改为氏胡,则陈失国前公族中自然就找不到胡氏了,陈失国后已没有陈国公族,自然也就不存在陈国公族不见胡氏一说。

很多姓氏书籍及胡姓宗谱,在说到胡姓起源时,都提到“胡曹作衣”,认为胡曹是最早姓胡的人,但却对胡曹的得姓来历及其世系一无所知。我们其实可以理解为,胡曹并非姓胡名曹,而是名字就叫胡曹。这就如补天的女娲不是姓女名娲;与黄帝争天下的蚩尤不是姓蚩名尤一样。

文献中真正出现的胡姓人物是《孟子,见粱惠王上》中提到的胡龁,其后是胡衍、胡阳。他们都是出现在姬姓胡国、归姓胡国、陈国亡国百年之后,这似乎也能说明一点问题。如果胡曹是姓胡名曹,怎么此后的三千年就没有一个胡姓人物载入文籍,而在胡国陈国亡国一百余年后,胡姓人物就不间断地出现?

关于胡姓之源,写到这里本该停手,因为我已将自己的认知全都说了。粗心人的宗亲或许以为以上只是些陈词滥调,了无新意,因此我有必要再强调一下。

我们可以说“中华胡姓出自陈胡公”,因为这是事实,所有的胡姓宗谱都是这样说的,但这个事实是文化事实,而非历史事实。我们也可以说“中华胡姓主要来源于古代的胡国”,这也是事实,这并不与前一种说法相矛盾。因这是从人文和历史两种角度看问题,自然会得出两种结论。如果将人文和历史混为一谈,则全然不可取。假如有人全然不顾中华胡姓出自陈胡公这一人文事实,硬要用历史的观点说胡姓还有一支出自姬姓胡国,并胡说什么姬姓胡应该也有后代,则实属荒谬。试想,我承认你所说的姬姓胡国有后代,你说天下全认陈胡公的胡姓中的哪些人、哪些支,应改认姬姓胡?再举例说明,我们可以说“中国人都是女娲用泥做的人的后代”,这是中国的古代神话传说,也可以说是中国的文化,你不能说这话有错。我们也可以从科学的角度说“中国人是+++++的后代”。如果将科学和神话混为一谈,硬要说中国人不光是女娲泥人的后代,也是++++++的后代,并试图考证现在中国哪些人是女娲泥人后代,哪些人是科学所说++++的后代,可乎?

作为胡姓人必须要明白,从史实来讲,胡姓的主要来源为古代的胡国。主要依据是约成书于战国末期陈亡国后二百年的《世本》有此一说,(而《世本》中没有陈胡公后裔氏胡一说)而且周朝胡国也是客观存在的,诸多春秋战国时的文献中都有提及,现代出土的周早期甲骨中也有胡国的记载。同时也要明白,所有胡姓都认陈胡公为其祖,这是一种文化上的认同。我们对外人可以一律说,是陈胡公后代以祖谥为氏,若是有人以巫馨惠等专家所说,陈国公族中不见胡氏,我则要用是陈亡国后改氏胡来反驳。

只看该作者 1 发表于: 2011-05-31
胡同:

喜全宗亲讲的很透彻,修宗谱是一种文化现象,不能绝对用史实进行对照。就象中华民族都认同是炎、黄子孙一样,只是一种象征,远古时代一个人群往往认同某一物体为祖先即图腾,也是一种象征。这些都是人类文化历史而不能是事实。中国不少姓氏都是多源姓氏,拿孔姓来说,一,相传商代始祖契为帝喾之子,其母简狄吞玄鸟卵生契,赐姓子氏,商王成汤名履字太乙,后代以子加乙逐有孔氏;二,春秋宋国上卿正考父之子孔父嘉逃奔鲁国,故孔子生于鲁国;三,春秋卫有孔俚,出于姬姓;四,春秋陈有孔宁,出于妫姓;五;黄帝史臣孔甲的后代。然而,孔、孟、颜、曾四姓却联合修谱,全国四姓共同使用统一字派。但修谱也要讲求史实,主要指入谱的历史名人必需与史书记载相符。

2009-08-02 15:21
[ 此贴被南山在2011-05-31 19:54重新编辑 ]
114412749@qq.com

只看该作者 2 发表于: 2011-05-31
http://hi.baidu.com/%BA%FA%D6%B2%B3%CF/blog/item/75c23eedeaf9b8ccb21cb17e.html

【按】⑴《世本》以胡氏出胡公满之后,后世姓书、家谱多因之。然春秋、战国时陈、齐皆未闻有胡氏,《世本》之说诚可疑也。《潜夫论·志氏姓》《广韵》即不采此说。《通志·氏族略》但谓“或云胡公满封于陈,其后亦为胡氏。”亦未断言之。胡公之后有胡非氏、胡毋氏,后皆无闻,其后或改胡氏,然非胡氏大宗也。⑵《姓谱》谓陆终之子参胡,董姓,封于韩墟,周为胡国,楚灭之。其说非。古有归姓、姬姓胡国,皆为楚所灭,无董姓胡国也。⑶《姓氏寻源》引汉《陈留太守胡公碑》谓胡公之先与楚同姓,别封于胡,以国为氏。其说亦非。古无芈姓胡国也。⑷宋衷辑之《世本》注云胡姓始于黄帝臣胡曹,附会之说也。


《世本》,相传为战国时赵国史官所作,内容主要是记载黄帝以来至春秋时列国诸侯大夫的氏姓、世系、居(都城)、作(制作)等。据《汉书·艺文志》记载,世本原为十五篇。   世本,对于司马迁创立纪传体有着不可磨灭的影响,是先秦时期尝试纪传体史书体例的先行者。 《汉书·司马迁传》:“司马迁据《左氏》、《国语》,采《世本》、《战国策》、《楚汉春秋》,接其后事。”   唐代为避太宗李世民讳,改称“系本”、“代本”。该书在唐代已经残缺,到了宋代已经散佚,今有商务印书馆《世本八种》传世。


宋衷辑之《世本》http://www.yuanss.com/bbs/dispbbs.asp?boardid=27&Id=1083 “胡”:

胡曹作衣.又路史國名紀卷六.
胡曹作冕.注云.胡曹.黃帝臣.昭二十五年疏. 
胡子國.歸姓.路史國名紀卷六. 
參氏.董姓.陸終第二子參胡後.又
佗生僖王胡齊.齊生惠王
二曰惠連.是為參胡.參胡者韓是也.
宋忠曰.參胡國名.斯姓.無後.
獻公山弒胡公.
宋衷曰.其黨馬周繻人將胡公於貝水殺之.而山自立也.並世家索隱.
陳胡公滿.
胡、歸姓國.在汝南平輿.路史國名紀引世本云.胡子國.歸姓.夔出.
參氏.陸終子第二子參胡之後.
胡徙居新蔡.
胡曹作衣.廣韻. 御覽引世本.胡曹作冕.
胡子國、歸姓.路史國名紀卷六.史記陳世家索隱.
沈、姬姓.注.沈國在汝南平輿.胡亦在汝南.陳世家索隱.
參氏.董姓.陸終第二子參胡之後.又見姓氏書辯證.
胡曹作冕.昭二十四年疏.太平御覽.宋忠注云.胡曹.黃帝臣.藝文類聚.
胡曹作衣.路史國名記.廣韻.
蔡胡徙居新蔡.詩地理考.史記集解.宋忠云.故名其地為新蔡.王莽所謂新遷者也.水經注.
桉管蔡間王室.放蔡叔而遷之.其子胡能率德易行.周公舉之為卿士.以見於王.
史記正義引宋忠云.胡徙居新蔡.即世本本文.非宋注.
參氏.董姓.陸終弟二子參胡之後.氏族略.宋注云.參胡國斯姓.路史.
參氏.陸終弟三子參胡之後.
胡.歸姓.史記索隱.宋注.胡在汝南平輿.
路史國名記引世本云.胡子國.歸姓.夔出.一引胡在汝南平輿.為世本本文.非也.
又桉襄三十一年傳.立胡女敬歸之子子野.杜注.胡.歸姓國.惟會盟圖云.胡.姬姓國.在豫之郾城.疑非.
參胡者韓是也
參胡.國名.斯姓.無後.史記注
夷王生厲王胡
莊王生僖王胡
哀公時.紀侯譖之周夷王.王烹哀公而立其弟靜.是為胡公.靜.一作靖.
哀公同母少弟山怨胡公.攻殺胡公而自立.是為獻公.宋注.其黨周馬繻人.將胡公於貝水.殺之.而山自立.索隱.
宋仲子注.補此.又案楚語.沈諸梁曰.昔齊騶馬繻以胡公入於貝水.韋昭注.騶馬繻.齊大夫也.胡公.齊太公玄孫之子胡公靖也.虐馬繻.馬繻殺胡公.內之貝水.其說與世本宋仲子注均違異.又案獻公元年.盡逐胡公子.因徙薄姑.都臨菑.
陳譜.陳胡公滿.史記索隱.宋忠曰.虞思之後.箕伯直柄中衰.殷湯封遂於陳.以為舜後是也.
詩陳風譜.滿.閼父之子.左注.賜姓曰媯.世家亦曰媯滿.魯語注曰胡滿.
淇案正義.此段文多脫略.杜注謂惠王.平王六世孫.故疏引惠王.以上文證之.脫太子洩父一世及胡毋二字.今胡據本段文補.毋據史記注補.
宋衷曰.其黨周馬繻人.將胡公于貝水殺之.而山自立也.齊世家索隱.
慈母生哀公不辰及胡公靜獻公山
淇案蔡世家.周武王弟叔度封于蔡.度生蔡仲胡.胡生蔡伯荒.

陳遂.舜後.路史後紀十二卷注.厲公躍.左傳桓公十二年正義.共公朔.穀梁傳文公十三年疏.
宋忠曰.虞思之後.箕伯直柄中衰.殷湯封遂于陳以為舜後.陳世家索隱及路史後紀十二卷注.

淇案陳世家.周武王封舜後媯滿于陳.是為胡公.生申公犀侯及相公皋羊.犀侯生孝公突.突生慎公圉戎.圉戎生幽公寧.寧生釐公孝.孝生武公靈.靈生夷公說及平公燮.燮生文公圉.圉生桓公鮑及厲公佗.鮑生利公躍及莊公林.宣公杵臼.杵臼生穆公款.款生共公朔.朔生靈公平國.平國生成公午.午生哀公弱.弱生悼太子師及陳侯留.太子師生惠公吳.吳生懷公柳.柳生湣公越.楚滅之.左傳謂文公生桓公鮑及五父佗.鮑生太子免及厲公躍.躍生莊公林.桓公卒太子免即位.五父佗弒免而自立.蔡人殺之.立厲公.桓公十二年正義云.世本有厲公躍.無陳利公.據此是世本之系與左傳相符.索隱亦謂佗立未踰年.故無諡.厲利聲相近.史遂誤以佗為厲公.不知史公采世本.何以有此誤也.

胡.子國.歸姓陳世家索隱.路史國名紀六.

古有百越.故東越閩君.與楚同祖.非禹後姒姓稽之越也.故外傳鄭語有羋姓夔越及蠻羋之說.韋昭國語注杜氏世族譜據此.並疑會稽之越亦非禹後.實誤.羅國.是楚之別封.熊乃初氏.胡國是夔之別封.以國為姓也.世族譜引羋姓夔越作歸越.漢書地理志云.秭歸縣歸鄉故歸國.水經注引樂緯曰.昔歸典協聲律.蓋夔歸古字通也.路史又以歸姓之胡
為虞舜後.似謂歸媯二字古亦通者.非是.考左傳魯襄公敬歸齊歸.皆姓歸.鄭君之陳媯圭媯.皆姓媯.潛夫論曰歸姓胡有何.不云帝舜後.古書亦無有以胡為舜後者.
宋衷曰.歸即夔.水經江水注.

參氏.祝融之後.廣韻.陸終第二子參胡.氏族略.

案潛夫論何氏.歸姓.與胡有同出于夔.乃羋姓之別.集解云.世本注以何姓為韓後.未詳注說何本. 以上燕魏韓裔.
宋衷曰.胡徙居新蔡.平侯徙下蔡.
[ 此贴被南山在2011-05-31 19:58重新编辑 ]
114412749@qq.com

只看该作者 3 发表于: 2011-12-03
http://bbs.zhhxzx.com/viewthread.php?tid=8851&extra=page%3D1

胡植诚
发表于 2009-7-31 10:47 |

读后深有启发。既要维护我胡氏为陈胡公后代,以祖谥为氏,从文化和史学的角度追求统一。同时也要尊重客观存在的胡国,以国为姓的事实。比较而言,我更看重以国为姓的传承真实性。前者,基本有改姓之嫌,不利于我中华胡姓大支独立的姓氏起源。后者比较符合姓氏起源的主要范畴。这是我个人的观点,欢迎大家批评指正![em1]

更重要的改姓是北魏拓跋部之一支——纥骨氏改胡。现今流传有关姓氏的著作,无一不把它作为胡姓重要的来源。拓跋氏自称是轩辕黄帝的后裔,约公元4-6世纪,崛起于,河西,建立了与中原王朝相抗衡的大魏王朝,史称南北朝。到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大举改革,禁胡服,断胡语,就连姓氏都改为汉姓。鲜卑族本无姓氏,以部落为号,因以为氏。魏初统国36,大姓99,魏收《魏书》收载有118姓,其中宗族10姓,胡姓为宗族10姓之一。据《官氏志》记载:“献帝时七分国人,使诸兄弟摄领之,乃分其氏。以兄为纥骨氏,后改姓胡。次兄为普氏,后改为周氏。次兄为拓跋氏,后改为长孙氏。弟为达奚氏,后改为奚氏。次弟伊娄氏,后改为伊氏。次弟为丘敦氏,后改为丘氏。次弟为侯氏,后改为亥氏。又命叔父之胤曰乙旃氏,后改为孙叔氏。又命疏属曰车熴氏,后改为车氏。凡于帝氏(拓跋氏)为十姓。”关于纥骨十改胡姓,《元和姓纂》《通志氏族略》都有类似的记载。

妫姓之胡虽为当今胡姓的四个来源之一,但却是被认可程度最高的来源,当今胡姓,基本上都是以胡公满为自己的直系祖先。尤其是在后世河南、江西、湖南、广东、四川、江苏、福建、浙江、安徽、山东、山西、陕西等地以至台湾的大型规范族谱中,均有详载,并有相应的世系排列,虽然各谱所列并不完全一致,但却也是言之凿凿。

《中华姓氏大典》则云:“‘胡氏’之源,诸说纷纭。其中,胡公满之说最多,而郑樵不取,仅主张姬姓。胡子国之后及纥骨氏之后两源,是谨严而有见地的说法,应从。芈姓之说出于胡国近楚,楚芈姓,故附会言之,不足论。妫姓之说,以为妫满封于陈,为胡公,以谥为氏。但春秋时陈国公族有袁、咸、滔、灰、夏、宗、来、仪、司徒、司城等氏,而无胡氏。可见出于胡公满之说乃后世儒生附会言之。”  

根据《魏书·序纪》鲜卑拓跋氏乃黄帝少子昌意之后裔,在尧舜时代则有始均。其后一直未同华夏有什么来往。崇尚纯朴,未使用文字,处在以契刻为助记忆的传说时代。至始祖拓跋力微时始有比较详细的纪年。始祖四十二年遣太子至曹魏,时为魏景元二年(公元261年)。《魏书·序纪》记录了北魏始祖以前的十四首领的名字和庙号。说成皇帝拓跋毛“统国三十六,大姓九十九”。传了13代,至献皇帝拓跋邻,进行了一次大规模的社会改革,《魏书·官氏志》说:“初,安帝统国,诸部有九十九姓。至献帝时,七分国人,使诸兄弟各摄领之,乃分其氏。自后兼并他国,各有本部,部中别族为内姓焉。年世稍久,互以改易,兴衰存灭,间有之矣。”献帝是始祖拓跋力微之祖父。其时的七姓为:献帝兄为纥骨氏,后改为胡氏;次兄为普氏,后改为周氏;次兄为拓跋氏,后改为长孙氏;弟为达奚氏,后改为奚氏;次弟为伊娄氏,后改为伊氏;次弟为丘敦氏,后改为丘氏;次弟为侯氏,后改为亥氏。又命叔父之胤曰乙旃氏,后改为叔孙氏;命疏族为车馄氏,后改为车氏。与帝室之族,形成十姓。有宣武灵皇后胡氏(为司徒胡国珍之女)、孝明皇后胡氏(为灵皇后从兄、冀州刺史胡盛之之女)、《魏书》所见列传有胡方回、胡叟、胡国珍(皆为安定临泾人),《节义列传》中有胡小虎(为河南河阴人)。

根据本段分析,胡国珍会不会属于此类改姓胡氏呢?
114412749@qq.com

只看该作者 4 发表于: 2011-12-04
“胡人”之说:早期的游牧部落成汉族重要来源
“胡人”之说:早期的游牧部落成汉族重要来源
2011年12月01日 13:57 来源:北方周末报 参与互动(2)  【字体:↑大 ↓小】
http://www.chinanews.com/cul/2011/12-01/3500858.shtml

北方论衡

  □本报特约撰稿人 潘照东

  胡人,是指中国北方、西北地区古代的游牧民族(部族)。

  中国古代有“四夷”之说,即:东夷、西戎、北狄、南蛮。戎、狄之属,皆称为胡人。

  匈奴人就自称为“胡”,并骄傲地宣称,“胡者,天之骄子也。

  考古发现证明,距今5000年左右,中华大地气候逐步走出了最适期,转向干燥、寒冷。内蒙古草原东部的夏家店文化、西部的朱开沟文化,从早期至晚期均出现了从定居农业向畜牧业——游牧业转变的趋势。

  在这一过程中,形成了一部分草原族群向中原迁徙——“逐鹿中原”的趋势。炎帝、黄帝即是其代表。

  炎帝姜姓,发祥地在陕西渭水的支流姜水流域,故以“姜”为姓。据《帝王世纪第一》记载,“神农氏,姜姓也。”“长于姜水,因此氏焉。”“姜”为“牧羊女”之称,起先是女首领率领的牧羊部落,与“羌”为“牧羊儿”相通。根据汉代许慎《说文解字》的释义,“姜”“从女羊声”,“羌”则为“西戎牧羊人也,从人从羊羊亦声。”

  黄帝出身于有熊氏,即以熊为图腾的部落,其发祥地在渭水支流的姬水流域,因而以姬为姓。黄帝号“轩辕氏”,史称黄帝“始见转蓬而制车”,“转蓬”是在内蒙古草原中部、西部常可见到的沙蓬草,植株为圆形,冬春之季干枯,被风吹得在地上滚动,故名“转蓬”。黄帝不仅发明了车(大约与后世行走草原的大轱辘车、高车、勒勒车相似),而且喜欢住在车上,四处迁徙。所谓“轩辕”,就是有大篷子的车,《说文通训·六 》曰,“大车左右两木直而平者谓之辕,”“轩辕,谓其穹窿而高也。”帝王所乘的这种车称为“轩驾”,古诗云“轩驾时未肃,文囿降照临。”(《文选》载南朝宋范晔《乐游应诏诗》)轩辕黄帝不仅喜欢住在这种有高大篷子的车上,而且“迁徙往来无常处,以师兵为营卫。”“未尝宁居。”(《史记·五帝本纪》)这是典型的游牧民族的特点。黄帝曾“北逐荤粥,合符釜山”,与北方游牧部族结成同盟,成为中华民族、中华文明诞生的历史里程碑。

  到后来,源出燕山以北的商族,建立了商朝;源出西北的周人建立了周朝,秦人建立了秦朝;源出大兴安岭的拓跋鲜卑,建立了北魏、东魏、西魏;发祥于阴山以北的武川镇,并具有鲜卑血统的杨氏、李氏相继建立了隋朝、唐朝;崛起于蒙古高原东北部的蒙古族建立了元朝;肇兴于白山黑水之间的满洲人建立了清朝。胡人在中国历史上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影响。

  在历史的长河中,一批批胡人在草原上昂然跃起,驰骏马,啸长风,挽雕弓,射天狼,演出了一幕幕威武雄壮、可歌可泣的活剧,然而数百年、上百年、甚至数十年之后,却往往不见了踪影。

  荤粥、猃狁、土方、鬼方、东胡、匈奴、月氏、乌桓、鲜卑、柔然、敕勒、突厥、回纥(回鹘)……他们到哪里去了?

  历史告诉我们,这些胡人,有些为后起的游牧民族所融合,有些早期的游牧部落、部族成为华夏一族——汉族的重要来源,有不少在后来融合进了汉族。

  两汉之间,南匈奴归附汉朝,不少匈奴贵族被赐姓皇室之姓“刘”;还有一些保留了匈奴部落组织的,则以“王”为姓。至后世,推翻西晋统治、建立后汉的刘渊,建立后赵的刘曜,皆是匈奴贵族,而以“刘”为姓。

  王氏的祖先出身于游牧民族的,则有匈奴王氏、姜姓王氏、乌桓王氏、鲜卑可频王氏、回纥阿布思族王氏,以及赐姓王氏、冒姓王氏等。

  唐朝时,一些突厥沙陀等游牧民族功臣、首领被赐姓李,子孙后代以“李”为姓。

  胡人之后,姓“胡”者也大有人在。据《魏书·高车传》记载,“其种有护骨氏。”即纥骨氏、胡骨氏。《魏书·官氏志》记载,“纥骨氏后改为胡氏。”《通志·氏族略》也记载,“河南之胡改胡骨氏为胡氏。”

  大量胡人融入汉人,形成了世界人种学的一大奇观:全世界的人种分布都是一个人种包含了若干民族,少的几个、十几个,多的几十个、上百个。唯有汉族,是一个民族、两个人种,长江以北的以蒙古人种为主,长江以南的是以马来人种为主。血缘来源不同,长江以北的汉族融入了许多草原民族的血统,如是而已。
114412749@qq.com
快速回复
限1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