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坛风格切换切换到宽版
  • 5560阅读
  • 5回复

古代胡姓五位状元传略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使用道具 0 发表于: 2009-09-09

    “状元”一词是对科举最高一级考试—殿试第一名的称谓。“科举考试以名列第一者为元,乡试第一称解元,会试第一称会元,殿试第一称状元。唐朝时,举人赴京应礼部试者皆须投状,因称居首者为状头,故有状元之称。”(《辞海》884页)殿试最早出现于唐代武则天载初元年(689)二月,“策问贡人于洛城殿,数日方了。”(杜佑《通典》卷一五《选举》三)。然而,在整个唐代,殿试只在特定的情况下举行,并没有形成制度。殿试成为一种制度是从北宋开宝六年(973)开始的,直到科举制度的最后终结,其间一直成为科举考试中最辉煌和最塔尖的一级考试。
  现将有史料可考的五位胡姓状元传略资料贴出,供宗亲参考。

胡旦
    
    胡旦,滨州渤海(今山东惠民)人,字周父。生卒年不详。宋太宗太平兴国三年(978)戊寅科状元。
    胡旦少有才学,善于文辞。中状元后,为将作监丞,通判升州,迁左拾遗,入值史馆。因上《河平颂》,议论时政,忤怒太宗,贬为殿中丞。后来,胡旦又上《平燕议》,建议出兵收复燕云十六州,受太宗赏识,起为左补阙,复值史馆,迁修撰,以尚书户部员外郎身份知制诺。
    胡旦有一好友,名马周,因常低毁朝政,众人疑为胡旦指使,遂将胡旦贬为坊州团练副使。因擅离所部,谒见宋白,胡旦被弹劾,徙绛州后,复为工部员外郎,入值集贤院,迁本曹郎中,知制诰,史馆修撰。因推重宦官王继恩,被贬为散官。不久,双目失明,以秘书省少监身份致仕。居住在襄州,约八十岁时病逝。
    胡旦家境贫困,死去无钱安葬,只得停棺房内,有人上报朝廷,朝廷遂赐钱二十万,使胡旦入土为安。
胡旦喜读书,失明后,仍令人朗读经史。晚年臧否人物,议论时政之病依旧,被时论所鄙薄。胡旦学识渊博,著述甚丰,有《汉春秋》、《五代史略》、《将帅要略》、《演圣通论》、《唐乘》、《家传》三百余卷传世。


胡砺
    胡砺,磁州武安(今河北武安)人,字元化。生于辽天祚帝乾统六年(1106),卒于金世宗大定元年(1161 )。金太宗天会十年(1132)壬子科状元。
    胡砺少年嗜学,幼时曾为金兵所掠,行至燕地时,逃匿于香山寺,遇韩昉,收于门下,自此学业日进。韩昉曾对人言:“胡砺才器一日千里,他日必将名世。”
    胡砺中状元后,授右拾遗,改任定州观察判官,督学不倦,经其指点之学生,均成为乡校骨干,时人称韩昉考试示范文章为“元化格”。
    皇统初年(1141 ),胡砺任河北西路转运都勾判官,刚正不畏权势。行台平章政事高桢去汁京,路过真定府,地方官设宴款待,胡砺欲就座,.遭高祯指责,胡砺道:“公在政府则礼绝百官,今日之会自有宾主礼。”高桢问:“汝他日为省吏当何如?”胡砺答道:“当官而行,亦何所避!”高桢遂向其道歉。胡砺改任深州同知军州事时,对郡守暴戾,常以礼折之,郡守愧服,郡事皆委之于胡砺。深州所辖五县,按例设置弓手,每年雇用花费五千万钱,均取自百姓。而弓手皆为市井无赖,常借捕盗扰民,胡砺察其弊端,悉皆罢去。
胡砺任礼部郎中时,朝廷典礼多由其裁定。海陵王拜平章政事,.百官曾贺于朝堂,独胡砺不跪。海陵王问其故,胡砺以法令回答不拜之理,.海陵王由此对其深为器重。天德初年(1149),迁侍讲学士,同修国史。出使宋朝回来后,任刑部尚书。随海陵王到汴京后染病,海陵王多次遣使慰问,终病逝于任上,享年五十五岁。



胡广
    胡广,江西吉水人,字光大,号昊庵。生于明洪武二年 (1369),卒于明永乐十五年(1418)。明惠帝建文二年(1400)庚辰科状元,授修撰,累官至文渊阁大学士。
    建文二年殿试策问:“尧舜之世,亲则象、傲,臣则共、鲧。”当时,正在讨伐燕王朱棣,对策本以王艮最优,并已拟擢第一。可惠帝见其貌不及胡广,又因胡广对策中多斥亲藩,有:“亲藩陆梁,人心摇动”等语甚合帝意,遂擢胡广第一,赐名“靖”。
    建文三年,燕王兵迫京城。胡靖、解缙、王艮曾聚吴溥家。缙陈说大义,靖亦愤激慷慨,独王艮流涕不言。三人走后,吴溥的儿子称赞说:“胡叔能仗节,大是佳事。”吴溥说:“不然,独王叔叔死耳。”语未竟,隔墙闻靖呼:“外闹甚,可看猪!”吴溥复言其子:“一猪尚不能舍,肯舍生乎?”不久,王艮家传出哭声,得知王艮已服毒殉节。
    燕王朱棣登基,是为明成祖。胡靖偕解缙迎附,复名“广”,迁右春坊右庶子,进文渊阁大学士。一时制命典策多出其手,成祖宠遇过之,每出巡征战。必命侍从。因胡广善书,每勒石铭记,皆命其书之。
    胡广性敦厚,识大体。奔母丧回朝,帝问百姓安否,答:“百姓颇安给,唯有司穷治建文时党与枝附扳坐,诬害善良甚苦。”成祖立命罢追诘者。
    永乐中,礼部郎中周讷建言请封禅,群臣亦多言此太平盛事。上皆不听,惟胡广之言与上意合,作《却封禅颂)奏之,自此遂无再言者。
    胡广居官填密,自处泊然,少交游,屏绝私情,故能始终得帝信任。永乐十五年辞世,享年四十九岁。成祖深为悼惜,赠礼部尚书,谥文穆。明朝文臣赐谥号自胡广始。胡广工书。曾奉诏纂修《五经四书性理大全),著有《胡文穆集》。



胡任舆
        胡任舆,江南上元(今江苏南京)人。字孟行,号芝山。出生年不详,卒于清康熙四十三年(1704)。清康熙三十三年(1694)状元。授职翰林院修撰,掌修国史。康熙二十年在江南乡试得第一名,成为解元。三次会试不中。胡任舆好学上进,品行端正,虽科场屡试不第,毫不气馁,终于大魁天下。取状元后,充日讲官。他格尽职守,每次进讲,声若金石。康熙三十六年任会试同考官,取士公正。经多年充任日讲起居注官后,仕至翰林院侍讲。
    康熙三十七年,虽然“三藩之乱”已平多年,吴三桂残余在湖广地区寻机作乱。湖广地区民众因战乱而流离失所。在战乱平息后,胡任舆倡导义捐、娠济难民。该地难民为之所动,极为感激。后建“报恩院”祭祀他。康熙四十三年卒。
康熙三十八年顺天乡试主考李蟠、副主考姜宸英营私受贿案发后,胡任舆亦被牵连。被告发,称其“虽无子入考,却也从中渔利”。胡任舆遭解职,无功而终。

胡长龄
    胡长龄,江南通州(今江苏南通)人。字西庚,号印渚。生于清乾隆二十三年(1758),卒于清嘉庆十九年(isi4>。清乾隆五十四年(1789)状元。授翰林院修撰。乾隆五十六年,大考二等,提升为侍讲学士。乾隆六十年任国子监祭酒。
    嘉庆三年(1798),出任山东乡试主考官,后充山东学政。嘉庆四年,因德平知县叶芳浮收漕粮引发县民杀官劫狱案,被劾。降级调用。次年,补光禄寺少卿。后历任顺天府丞、奉天府丞、又任顺天府府丞。嘉庆十一年,升为光禄寺卿。次年,任太常寺卿。出任山西乡试主考官,改任广东学政。嘉庆十四年,任左副都御史。次年,任兵部右侍郎。嘉庆十六年,充会试考官,署工部右侍郎兼管钱法堂。次年,调礼部左侍郎。
    嘉庆十八年,升为礼部尚书,官至一品。嘉庆十九年,因病告假回乡,行至德州,卒于途中。
    胡长龄精通经学,著述有《皇清经解》等,为一代经学大师。与山阳的汪廷珍齐名,被称为“汪经胡史”。著有《三余堂集》。
牛顿:"我之所以比别人看得更远,是因为站在巨人的肩膀上"
只看该作者 1 发表于: 2009-09-09
呵呵,看来华林珰公--令严一系的谱牒上记载的“仲华子用时”在宋咸平庚子年获状元一事的记载是子虚乌有的了。澴东大侠拿元著《宋史》核对,居然得出胡氏“状元、榜眼、探花” 竟然是五代连冠。不知陈尧咨、陈尧叟的后人看到会不会笑掉大牙。

用礼一系谱牒记载:
用時:名淼,仲华之子。宋咸平庚子与弟用礼同科进士连捷状元。仕潮州府尹,卒葬大源。配江氏封夫人。子通淇。


宋真宗咸平三年(1000)庚子科状元:

  陈尧咨,阆州阆中(今四川阆中)人,字嘉谟。生卒年不详。宋真宗咸平三年(1000)庚子科状元。陈尧咨中状元后,授将作监丞,通判济州。召为校书郎,值史馆,判三司度支勾院。擢右正言,知制诰。奉诏担任殿试考官时,因接受请托,提携刘几道,被贬为单州团练副使。不久,复著作郎,知光州,复右正言,知制诰,出知荆南。改起居舍人,同判吏部流内铨时,因破格提拔寒门素士,得真宗嘉奖,升任右谏议大夫,集贤院学士,以龙图阁学士,尚书工部郎中知永兴军。永兴地多盐碱,无甘泉,陈尧咨引龙首渠入城,惠利于民。

  陈尧咨豪侈不循法度,用刑惨酷,常致死人命。徙知河南府后,遭弹劾削职。徙邓州数月后,复知制诰,判登闻检院,复龙图阁直学士。很快又因失职,降兵部员外郎。母亲病逝,陈尧咨服丧期满后,起复工部郎中,龙图阁直学士。时遇边患,陈尧咨被任命为陕西缘边安抚使,再迁为右谏议大夫,知秦州,徙同州,以尚书工部侍郎知开封府。入为翰林学士,位在蔡齐之上。不久,为宿州观察使,知天雄军,因位在丞郎之下,上疏辞而不就。皇太后以双日召见,陈尧咨不得已赴任,虽整修器械,但驭下粗暴。以安国军节度观察留后知郓州,拜武信军节度使,知河阳,徙澶州,又徙天雄军,因病离世于任,赠太尉,谥康肃。陈尧咨工书法,尤善隶书。其射技超群,曾以钱币为的,一箭穿孔而过。其兄陈尧叟,为太宗端拱二年(989)状元。两人为中国科举史上的兄弟状元,倍受世人称颂。

根据华林用礼一系谱牒记载和澴东大侠的元著四十卷本《宋史》的结果。宋真君咸平庚子年的状元应该是胡用时。可为什么目前所有公示出来的历史信息会有出入?

希望澴东大侠将元著《宋史》里有关宋咸平庚子年这段的原文摘录出来,以解我等之惑。
只看该作者 2 发表于: 2009-09-09
以下是资料来源《中国历代状元传略》

中国历代状元传略
出版说明
    说起中国古代状元,就很自然联想起产生状元的科举制度。因为,状元不仅是科举制度的产儿,更是她的“骄子”。所以,要说中国古代状元,就不能不先提一下得以产生状元的中国古代科举
制度的一些情况。
    我国古代的科举制度,是在封建社会长期发展过程中,逐步形成的一种通过严格考试逐级选拔和使用人才的制度;起源于隋文帝开皇年间(581-600),结束于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 ),前后长达一千三百多年。
    隋唐时期是我国科举制度的初创与确立时期;宋代,科举制度通过改革,进一步发展和完善;到了明清,科举制度更加完备,并发展到高峰,同时也开始衰落至终结。
    科举制度中的“科举”一词,其狭意是指“分科举人”,也就是人们常说的“分科取士”。“科”是指考试所设置的不同等级与类别的科目。如顾炎武在《日知录科目》中说的:“唐制取士之科,有秀才、‘有明经、有进士、有俊士、有明法、有明字、有明算,有一史,有三史,有开元礼,有道举,有童子;……”再如,宋代以后最重要的进士科等等。“举”则是指选拔与使用。“科举”,就是指通过考试,按不同等级,选拔和使用人才。由此可见,科举制度的精华就在于他的“考试录用”原则与体系。有的专家学者,又将科举制度称为“科举考试制度”或“考试制度”等等,并且把她看作是中国古代的又一项重大发明,认为她对中国文化乃至世界文化作出了贡献。“考试的发明,在典章制度领域里推进了人类文明。造纸、指南针、火药、印刷术和考试是中华民族已经产生了世界性影响的五项重大发明创造。”(《中华古典行政机构设置体制》奇秀著184页)近代西方资产阶级就是借鉴了我国古代科举制度中的公开考试,择优录取的人才选拔与使用原则创立了西方文官制度,从而促进了欧美资本主义的文明。科举考试制度不能不说是中国文化对世界文明的一大贡献。
     科举考试作为一种制度,不仅自身文化内涵具有很强的生命力,而且对封建社会其他方面的文化也产生相当大的影响。比如,科举制度本身还是封建社会的教育制度。通过科举教育,为历朝历代封建统治阶级培养造就人才。在实行科举制度的一千三百多年间,中国的官僚队伍几乎全部是由科举制度产生的幸运者组成的。特别是明清时期,整个朝廷形成了“非进士不人翰林,非翰林不人阁”的局面。国家行政权力基本上掌握在被科举教育培养和选拔出来的高级官吏手中,他们对中国历史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再如,科举制度极大地推动儒家文化的传播与普及,特别是在宋代以后,儒家文化不仅是统治阶级的意识形态、价值观念,而且成为整个社会的凝聚力与道德行为准则,深人到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在这方面,那些科举制度培养出来的人才诸如状元、进士及他们当中的那些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执政者等等,无疑发挥了重大作用。“可以说,耗尽亿万知识分子的心血所构成的科举文化是整个中国古代文化大系统中的一个极为重要的分系统。而状元又是这个分系统中最撩人注意的目标。”(《清代状元谱》周腊生著)
    正是基于这样一种认识,我们编辑出版了《中国历代状元传略》这部书。近年,在介绍中国历代状元方面,陆续出版了不少有价值的图书。仅从这部书在撰稿时所涉及并引用的同类图书就达七种之多。如车吉心主编的《中国状元全传》,周亚非编著的《中国历代状元录》以及莫雁诗、黄明的((中国状元谱》等等。既然已经有了不少同类书,为什么还要编辑出版这部《中国历代状元传略》呢?
    因为,这本书与已出版的同类书相比,具有如下几方面特点:
    一、收录历代状元人数最多、最全。全书共收录了从唐到清的638个状元。其中,唐148人,五代十国24人,宋118人,辽56人,金39人,元32人,明90人,清114人。另外加上隋的7位进士和西夏国、大西国各1位状元、太平天国的15位状元,总人数达到645人。
  “状元”一词是对科举最高一级考试—殿试第一名的称谓。“科举考试以名列第一者为元,乡试第一称解元,会试第一称会元,殿试第一称状元。唐朝时,举人赴京应礼部试者皆须投状,因称居首者为状头,故有状元之称。”(《辞海》884页)殿试最早出现于唐代武则天载初元年(689)二月,“策问贡人于洛城殿,数日方了。”(杜佑《通典》卷一五《选举》三)。然而,在整个唐代,殿试只在特定的情况下举行,并没有形成制度。殿试成为一种制度是从北宋开宝六年(973)开始的,直到科举制度的最后终结,其间一直成为科举考试中最辉煌和最塔尖的一级考试。
     从这部书我们可以看到,中国古代的读书人,要想通过科举考试夺得状元是极其艰难的。古人云:“三十老明经,五十少进士”,说的就是三十岁考取明经科已属老矣,而五十岁能考中进士者还算是年少的。由此可知为什么“太宗皇帝真长策,赚得英雄尽白头”了。事实上,不知有多少人为了科举入仕奋斗几年,十几年,几十年,甚至一辈子都未必能够实现其梦想。从这部书中收录的由唐初到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前后一千二百八十多年间出现的一共六百三十八位状元可以看到,平均每两年中国才出一位状元。这个概率是很低的。据有关学者统计,自隋至清开科取进士人数约十万多人,而(据有文献可考的)状元则只有六百多人。由此可见,状元人数仅仅与进士人数相比,就已经是凤毛麟角了。因此,状元是科举教育培养出来的封建社会精英,是历朝历代统治阶级极其难得的人才。所以,封建统治者对状元是极其重视的。状元桂冠的荣耀、身份与地位的显赫,令人叹为观止。比如,历朝历代的殿试放榜,如同大典。金殿传胪,“则公卿以下,无不耸观,虽至尊亦注视焉。”(((文史知识》1983年7期55页)因为,凡取得状元者,一般都成为朝廷要员。特别是宋代以后,凡取得状元者,往往都成为执政大臣。例如,宋代英雄文天祥,明代著名学者商辂,清代两为帝师的翁同龢等,便是其中典型的几位代表人物。所以,尽管那些王公大臣们权位至尊,但是在新科状元面前,也不能不收敛其势,表现出谨慎、谦恭的样子。当然,这并不等于说凡是取得状元资格的人,就一定是人才,就一定会对社会,对国家和民族做出贡献。在这部书中,读者就可以看到,历代状元当中既有文韬武略,满腹经纶的才子;也有空疏虚谬,碌碌无为的书呆子。既有为中华民族文化做出卓越贡献的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改革家及其英雄人物;又有违背民族利益,逆历史潮流而动的败类。但是,不论什么样的人物,作为历史上存在过的状元,对今天来说,都是值得记载和研究的宝贵文化财富。
     二、关于隋朝进士人物数量的发掘,填补了隋朝科举制的资料与研究方面的空白。由于资料所限,目前已经出版的有关介绍历代状元的书籍,对隋朝的科举制度一般都省略不提,更没有专门介绍隋朝进士的。本书则完全不同。即在介绍历代状元之前,先介绍了隋朝刚刚开始的科举制,并且在文中列出了“有文字资料可稽的隋朝进士”七人,以此做为篇首。
    尽管隋朝科举制度尚无殿试,也不可能产生状元,而且隋朝在历史上存在的时间很短,留传下来的史籍,尤其是典章制度方面的史料相当少,然而,隋朝毕竟是中国历代科举制度的开端和源头,在中国古代科举制度史上占有不容忽视的重要地位。特别是隋场帝“置明经进士二科”,以“试策”取士(《文史知识》1983年6期44页)不仅揭开了科举制度新的一页,而且为唐代殿试的出现和状元的产生,为唐宋以后进士科逐步成为最重要和最高级的考试科目在客观上打下了基础。如唐代第一位,也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位状元孙伏伽,便是隋场帝大业时的进士。此外,唐太宗贞观时期著名的“房谋杜断”之一的名相房玄龄,也是隋朝时期的进士。
三、资料翔实可靠,有据可查考。这部书的撰稿沿用了传统的史籍整理与写作的方法。作者从浩如烟海的历史资料入手,通过勾沉发掘、考辨、去伪存真,辑出每一位状元人物的第一手资料,并在此基础上写出人物“传略”。读者在阅读这部书时会看到,书中的许多状元,尤其是宋代以前和历史上少数民族政权时期的状元,其“传略”是相当“略”的,文字少的只有几句话。然而,就是这几句话,却饱含着作者耕耘史籍所付出的艰辛劳作,有时就是为了要考证一件事、或一个名号、或一个郡望,甚至是一个字等等,作者就像大海捞针一样,遍阅有关史料,费尽心血。就是在这弃捷径,“走弓背”,做“笨功”,“兜圈子”的过程中,为读者提供了一部资料翔实、可靠,并且再现历朝历代状元面貌,客观、真实的(中国历代状元传略)。
四、资料较全的专门附录。作者在这部书中对中国历史上六百多位状元中的六类情况,做了资料分类统计,并且专门列表,附于书后:(一)历代状元统计;(二)状元之最;(三)连中“两元”(会元、状元)者;(四)连中“三元”(解元、会元、状元)者;(五)兄弟同举、父子连中、几世联登的亲属状元;(六)历代状元位至宰辅者。这六种统计资料表,实际上是对历代状元在资料统计范畴内所做的六个专题。因此,尽管这部分内容作为附录没有列人正文,但是,他在书中所占有的位置还是相当重要的;在对历代状元进行资料发掘与研究中.也有较高的价值。
五、编排体例得当,便于读者查找,学者研究。为了方便读者快捷地查找所需要的内容,书中除了目录以外,还编排了“人名笔画索引”和“人名汉语拼音索引”,增加了两种检索方式。这是到目前为止,同类书所不具备的。这也是本书的一个特点。
    中国古代的科举制度最终消亡距今尚不足一个世纪。清朝最后一位,也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位状元刘春霖的去世至今才五十四年。一个原本比较接近我们的民族传统文化,对今天的人们说来,已经是遥远与陌生的了。因此,进行全方位、深层次的发掘与研究,继承和弘扬中国古代科举制度中那些积极、进步的优秀文化遗产,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和长远的历史意义。目前,这方面的工作还远远不够。比如,在横向断代或纵向专题研究方面的读物就很少。到目前为止已经出版了不少关于状元方面的图书,而专门介绍“探花”、“榜眼”、“进士”的图书还从未有过。即便已经出版的不少有关状元方面的书籍,其大部分还都限于对人物进行资料的发掘、考证以及生平事迹的介绍,这是需要的,也是基础的工作。而从文化的角度出发,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围绕状元得以生存和产生的历史人文背景,对古代状元整体性进行深入研究,从中找出具有普遍意义和规律性的东西,这是摆在我们面前更为艰巨的任务。只有这样,才能使科举制度的文化内涵得以见天日。(中国历代状元传略》倘若能够在这方面起个铺路石的作用,我们将感到高兴与欣慰。
                                                   姚松柳
                                                 1998年6月
                                               于北京朝阳西坝河
[ 此贴被胡秋源在2009-09-10 06:53重新编辑 ]
牛顿:"我之所以比别人看得更远,是因为站在巨人的肩膀上"

只看该作者 3 发表于: 2009-09-10
科举制度始于隋唐,完备于宋,明朝达到鼎盛期,衰落在清朝,1905年终止。从始至终有1400年左右的历史,胡氏能有4名状元,还是很不错的。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只看该作者 4 发表于: 2009-09-10
胡氏几位状元不重要,重要的是要搞清楚谱系记载与历史事实的一致性。
只看该作者 5 发表于: 2009-09-10
有同名同姓, 进行张冠李戴, 悲也
快速回复
限1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