惟楚有才 于斯为盛 [转]
作者:日安
湖南长沙岳麓山下有岳麓书院,岳麓书院大门前有一副对联,上联是“惟楚有才”,下联是“于斯为盛”,联语的口气颇为自负。湖南人杨度甚至说:“若道中华国果亡,除非湖南人尽死”,口气之大,也找不出第二人。不过,近代湖南三湘大地的确是人才辈出,对于中国的革命和中华文化作出了独特的贡献。从率先喊出“师夷之长技以制夷”的魏源,到以操练湘军起家的曾国藩;从维新主将谭嗣同,到革命志士黄兴。晚清以来的军国大事,几乎时时处处都离不开湖南人的身影。近代以降,湖南人在政坛上的地位日益显著。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在第一届中央人民政府中,湖南人占到19%以上。1955年授予元帅、将军衔,也以湖南人居多。作为一种地域文化现象,湖湘文化已卓然独立于世。
追溯湖湘文化的源头,也许我们会把目光投向那遥远的年代。2 000多年前,当忧国忧民的诗人屈原,吟哦徘徊在三湘大地,最后自沉于汨罗江时,是否已为2 000多年后湖湘文化的复兴埋下希望的种子?近代湖南人血液中的反抗精神,湖南人善开风气之先的勇气和毅力,是否和楚人的文化精神一脉相承?这一切都是那样遥远,“悠哉渺矣,不可得而详”了。
……
湖南人在全国政治舞台上发挥作用始于“洪杨之难”,其标志就是曾国藩率领的湘军的崛起,这是不错的。但在思想文化领域,启迪、孕育湖湘文化的,却不能不归功于明末清初大思想家王夫之。
早在晚清之时,湖南人就开始走出湖南,面向世界。魏源是第一个发出向西方学习呐喊的人。嗣后,郭嵩焘出使英法,曾纪泽出使英俄。维新运动失败后,湖南人纷纷出国留学,1904年中国留日学生2 395人,其中湖南籍373人。“五四”前后,湖南人走出湘省更加频繁,在第三次留学高潮中,先后就有300多名湘籍人士赴法勤工俭学。在那里,他们接触了共产主义学说。与此同时,毛泽东等人先后数次奔赴北京、上海等地,热烈地搜寻一切能够找到的中文的共产主义文献,从而树立起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随后,这批初具共产主义信仰的湖湘志士返回湘省,积极致力于介绍西方文化,宣传革命思想,在湘省新文化运动日益高涨的浪潮中,湖湘文化又一次呈现出勃勃生机。近代走出湘省的湖南人,每走过一个时代,都毫不犹豫地把时代的精髓及时地输入湖湘文化的躯体。湖南人的视野开阔了,湖湘文化的深层内涵和精神境界也随之拓展。湖南人走出湖南的历史,正是湖湘文化日新月异、不断开拓的历史。湖南人走出湖南的历程,也正是湖湘文化走出三湘四水、走出传统、走向世界的历程。近代湖南人才在湘省山水内外的不断流动循环,在开阔文化视野和吸收文化新知上,大大促进了近代湖湘文化的发展,成为湖湘文化得以复兴的一大契机,并构成近代湖湘文化不可忽视的重要内容。
湖湘文化的时代精神是什么?一言以蔽之,曰:“敢为天下先。”
当晚清之时大江南北,相率为烦琐之经说时,湘人贺长龄、陶澍、魏源等率先倡导经世致用之学,一部《皇朝经世文编》,洋洋300万言,将有关治世之作搜罗殆尽。当时代吹响向西方文明学习的号角时,湖湘文化更把它经世致用的文化主题与“师夷长技”的历史使命紧密联系在一起,曾国藩、左宗棠等湘军将领脚踏实地从事洋务运动,开我国近代工业之先河。甲午战争后,国势危殆,在举国维新变法的呼声日益高涨之际,又一批湖湘士人迅速把握住这一救国救民的新主题,再一次站到了变法维新的最前列。谭嗣同、唐才常、熊希龄、陈宝箴、黄遵宪、梁启超等,前赴后继,层出不穷。戊戌变法失败后,湖人再接再厉,开始政治变革的又一次尝试,陈天华、杨毓麟、赵必振等积极著书立说,广泛传播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与此同时,另一些湖湘藉人士如宋教仁、章士钊等集中精力研究和探讨西方议会制度和政党内阁,并逐步成长为辛亥革命后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的中坚人物。“五四”前后,新文化运动兴起之际,又有成批的湖南有识之士如饥似渴地学习、译介和传播西方文化,湖湘文化在这一代人手里又转变为反封建、传播马克思主义的前导先驱。蔡和森、毛泽东、易白沙、李达等人成为新兴湖湘文化的先锋旗手,还出现了刘少奇、彭德怀、任弼时、蔡畅、邓中夏、何叔衡、李立三、林伯渠、徐特立、向警予、左权、陶铸等一大批身体力行的革命家。
湖湘文化“经世致用”的精髓,体现在人才类型上,湖南人才以政治、军事人才为主体。近百年来湖南涌现出大批出类拔萃的政治家和军事家。《中国近现代人名大辞典》一书列举了1840年~1988年间的9 904位人物,湘籍达893位,占全国总数的9.02%,居第1位。《中国现代人物传》列举了240位人物,湘籍49位,占20.42%,居第1位。胡兆量等先生所撰《我国武将地理分布初探》一文统计了民国将领434人,其中湘籍72位,占16.59%,居第1位;统计了红军、解放军将领345人,其中湘籍102位,占29.57%,亦居第1位。湖南以军政人才见长,而在文化人才和科技人才方面就显得逊色多了。
湖南人才的地理分布也具有显著的地域不平衡性。长沙为湖南人才之渊薮。号称"民国元戎"的革命家黄兴和理学大师唐鉴皆出于长沙,还有如郭亮、徐特立、萧劲光、杨开慧、陶承、田汉、章士钊等一大批无产阶级革命家。附近的湘乡、湘潭、宁乡、浏阳亦为杰才辈出之地。湘军曾以骁勇善战而称著,湘乡为其重要策源地。原湘乡荷叶塘(现划归双峰县所辖)就出了曾国藩一族。太平天国革命失败前后,湘军势力为之鼎盛,有“无湘不成军”之说。湘军将领14人官至总督,13人担任巡抚,至于当过布政使、提督、总兵、参将、州府道员的更不可胜数。毛泽东为湘潭县韶山人(韶山于1968年从湘潭县析出设市)。彭德怀也是湘潭人。宁乡出了刘少奇、何叔衡、谢觉哉等著名革命家。浏阳籍驰名者如谭嗣同、唐才常、胡耀邦、杨勇等。根据《湖南历代人名词典》,在所列的2 049位近选代著名人物中,长沙、湘乡、湘潭、宁乡、浏阳5地共665位,占37.5 %。湖南人才分布地域趋于集中,以湘中偏东和湘东为密集,而且又集中在长沙周围。因此有人提出湖南近代以来人才存在着明显的"高能为核"的人才圈现象。近代以降,湖南的人才可以划分为曾国藩为首的湘军将领、谭嗣同为首的维新志士、黄兴为首的革命先驱、毛泽东为首的无产阶级革命家等4个人才圈。
三湘大地,人才群星璀璨。环洞庭湖区(华容-岳阳-湘阴-益阳-常德)也为群才拔萃之地,这一带涌现出左宗棠(湘阴)、胡林翼(益阳)、宋教仁(桃源)、蒋翊武(澧县)、何长工(华容)、任弼时(汨罗)、林伯渠(临澧)等风云人物。在湘南,出现了罗荣桓(衡山)、陶铸(祁阳)、黄克诚(永兴)、邓中夏(宜章)、李达(永州)等著名人士。湘东北山区,在近代甚至古代的历史上,默默无闻,人才寥寥。而在现代,革命在这里风起云涌:湘东的秋收起义、平江暴动以及随后湘赣革命根据地的建立。一场大的革命活动每每造就众多革命人物,其中最优秀的人才被推到历史潮流前列成为革命领袖。湘东平江、浏阳、醴陵、攸县、茶陵一带成为现代湖南著名人物辈出之地。平江出了大批军事将领,如傅秋焘、苏振华;浏阳涌现出众多革命家,如杨勇、王震、胡耀邦;醴陵培育了上百名著名人物,如左权、李立三、程潜。1955年中国人民解放军授衔,被授予中将和以上者共254人,其中平江籍和浏阳籍各达14人。在湖南,还有一个家族或家庭培育出众多著名人物。毛泽东一家,仅革命烈士就达6人之多。蔡和森、向警予、蔡畅、李富春均为中国现代著名的革命家。
综观整个中国近现代的革命史,湖湘人士几乎始终站在时代的风口浪尖上,为国家的改良,社会的进步而呼号,而奔走,而冲撞,而牺牲,他们不愧为时代的弄潮儿,革命的敢斗士。在时代的风雨洗礼中,塑造了湖南人敢说敢做、正直不阿、大气磅礴的性格。正是这些棱角分明、爱吃辣子的湖南人,影响甚至左右着中国近代政治、思想和其他领域的变化走向,使得湖湘文化成为近代中国文明百花园中最为艳丽的奇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