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世居峡石之“三胡”。峡石门位于今深甽镇西北二里处,在古代它是宁海北乡里七庄与外八庄的分界线。进入硖石门,在青山下、绿水边分布三个胡姓村落:上胡、中胡、下胡。1230年胡三省就诞生在中胡村一家以耕读为业的小康之家。
二、“吾日三省吾身”。胡三省原名满孙,有兄弟五人,他排行第三。入学启蒙,受《论语》感悟,择取“吾日三省吾身”句义,改名三省。字身之,又字景参。以“所居狭小磵旁多古梅,世称公为梅磵先生。”因此号梅磵。
三、三书“天台胡三省”。胡三省在《资治通鉴音注》中,三次书其籍贯为“天台胡三省”,为此引起后人误解,长期纠缠不清。据有关人士考证:胡之天台是指古代台州府,不是现在的天台县。
四、三丢乌纱帽。1256年胡三省与宋末名臣文天祥、谢枋得、陆秀夫等人同年登进士第。文天祥是该榜头名状元,他名列第121名进士。自此步入仕途,初任庆元慈溪尉,因不谙官场世故,不到一年即被郡守励文翁弹劾而丢乌纱帽。事后在友人引荐下,先后在扬州、寿春、怀宁等地出任文职芝麻官。为起草“江防三策”,触怒贾似道,第二次丢了乌纱帽;1274年元兵分两路,南下灭宋。胡三省出任沿江制置司机宜文字,随军北上御敌,结果兵败芜湖,在兵荒马乱中,死里逃生,回转故里。从此一蹶不振,二十年宦海生涯画上了句号。
五、“释通鉴三十年”。据其自述,自登进士第后“大肆其力于是书”(指注释《通鉴》)“迄乙酉(1285年)始克成编”。据此而知:胡三省注释《通鉴》历时三十年之久。
六、“兵难,稿三失”。一是1276年临安陷落,元军南下追捕南逃的宋皇室,他携带家少,避乱新昌,把较贵重的物品和书稿,埋藏在村旁的荒山中。乱过之后,返回家中,发现所有物品全被窃贼洗劫一空。无可奈何,“复购他本注之”。二是1289年杨镇龙起义,为避乱他把书稿藏在鄞县南湖袁家东轩(今宁波市海曙区大沙泥街)石窖中。乱过之后,返回南湖,翻看石窖,安然无恙,喜而复得。第三次丢失书稿经过,史无记载,留待查考。
七、“天台三老”。自宋亡后,一些著名人士为免遭迫害,隐姓改名,留寓他乡。宁海的胡三省、舒岳祥、刘庄孙作客宁波,卖文为生。有些宁波人,不知他们真名实姓,呼其“天台三老”。直到清初,一些学者在著作中,仍称他们是“天台三宿儒”。晚年他们都返回宁海,在相互交往中,舒岳祥呼胡三省“山甫”或称“山翁”。
八、享年七十三。胡三省生于1230年,死于1302年,享年七十三岁。据中胡《胡氏宗谱》载:仅有一亩三分田供祭祀之用。解放后在改溪造田中,在中胡村旁小山丘上掘出胡三省的坟墓:系由三块长石板组合而成,既无坟面,石板上也无文字。打开石圹,尸骨已化为泥,唯有一副水晶眼镜。据此而知:胡三省晚年相当寒酸!
九、尘封三十年,《音注》留人间。胡三省是宁海历史上“负渊海之学”,“旷百年而一见”的文化名人。他知识广博,多才多艺。不仅精通历史,而且谙音韵,熟诗词,尤擅长地理和典章制度考证。不仅文化素养高,而且艺术造诣也很深。他画的青松,“气吞千尺崖,犹作飞瀑滚”。他还能写一手潇洒的行书,墨宝至今仍有保存。晚年由于家业凋零,书稿难以付梓。历经三十年心血撰写而成的294卷《资治通鉴音注》传说尘封三十年之久。他死之后,在挚友袁桷的关注和资助下,得以出版,留传人间。而100卷《竹素园稿》(诗词)、《四城赋》,《江东十鉴书》(散文)……俱在人世沧桑中湮没。
十、三省乡。为纪念历史名人,供后人作楷模,解放之前宁海有三个乡镇以历史名人命名。今之深甽镇,古名三省乡;今之大佳何镇,古曰孝孺乡;今之胡陈乡,古称梦鼎乡。为继承并弘扬这一传统,近年在宁海城关出现了许多以历史文化名人命名的学校、街道、公园,还造了几座纪念馆,供后人瞻仰、凭吊!但愿今日之宁海,也出现以胡三省名字命名的学校、街道和公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