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坛风格切换切换到宽版
  • 56802阅读
  • 93回复

胡氏宗亲网建网八周年庆典专帖 (2014.07.20 )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只看该作者 60 发表于: 2014-07-22
热烈庆祝胡氏宗亲网建网八周年庆典!

只看该作者 61 发表于: 2014-07-23
赞胡氏家族

胡铁树



吾祖满公开源人,

世代繁衍到如今。

百家姓列十三位,

五湖四海胡氏兴。

两脉相系出一派,

先贤后俊扬美名。

更有双龙舞天下,

功德无量泽苍生。


湖北省报告文学学会副会长
仙桃市胡氏靖公支系续谱编纂委员会 会长

只看该作者 62 发表于: 2014-07-23
安定堂赞

严应道



妫满立宗奠大成

陈胡封谥赖传薪

尧天播火承先祖

舜日扬旌灭暴秦

赤顶商家维国祚

黉门学子护生灵

开往继来邦涛建

引领复兴耀锦程

严应道;湖北省诗联学会理事,仙桃市诗联学会常务副主席




只看该作者 63 发表于: 2014-07-25
我的寻根(寻亲)故事(十一):四川郫邑胡氏尋根長汀----胡先遠(上海市)
四川郫邑胡氏尋根長汀
胡先遠

        我是福建長汀(汀西)朱紫胡氏之二十四世孫,遷四川郫邑第八代孫。小時候聽祖母說過,我們是客家人,祖先是從福建遷過來的,一代代傳下來對祖母稱呼“家家”,與其他人都不同。十幾年前光永三叔讓我帶一本由祖父參與主撰的《西蜀胡氏族譜》回上海,我才對家族的歷史略有瞭解,但仍未探究。近一兩年,成都三叔三嬸以七十高齡個人之力,奔走于川西平原,調查福建長汀朱紫胡氏在郫三房後裔情況,著手開始組織續修家譜工作,其殷殷之情使我深深感動。出於對長汀朱紫胡氏家族歷史的好奇,和續譜後人執著精神的崇敬,我開始關注四川家鄉親人續修家譜之事,並自我期許有所貢獻。

        明末清初,四川境內戰火遍地。闖王李自成、張獻忠大軍多次入川,甚至建立政權,隨後即被清軍剿滅。三藩之亂,四川亦為戰場,社會經濟層面再次慘遭破壞,境內人口銳減。遲至康熙二十四年(1685),四川在籍人口仍僅九萬餘人。清朝為恢復四川經濟,乃鼓勵人口較多的省份如湖南、湖北、江西、福建、廣東等地民眾入川開墾,即所謂的「湖廣填四川」。

        康熙十七年(1678)清廷下令:「各省貧民攜帶妻子入蜀開墾者,准其入籍。」所墾田畝永為己業,授田標準為「去夫婦為一戶,給水田三十畝或旱田五十畝,有成者再另撥四畝。每戶還給銀十二兩,充安居後的生活生產資金。官員能招三百人入川者升官」。同時還規定:「凡他省人民在川墾荒居住者,即准其子弟入籍考試。」於是,富於開拓創新精神的閩西、粵東客家人,在優惠政策激勵下,跟上「湖廣填四川」的潮流,離鄉背井遷徙四川。

        從《蜀譜》上瞭解到,西蜀胡氏支系原居閩長汀城西朱紫坊,乾隆六年,十七世祖志深、志淵、志澐三兄弟由福建長汀入蜀,至成都府屬郫縣,繁衍至今已達第二十六世。除了入川三兄弟外,當年還有兩兄弟(第三房和第五房)留在長汀,不過自乾隆四十年後兩地骨肉少有聯繫,至今已經整整二百六十年了。長汀尋根的目的便是找到這兩兄弟的後人,他們是與我們血緣最為親近的宗親,我們同為十六世祖士鐏公的直系後代。

        民國四年(西元1915年)郫邑胡氏二十一世祖昭文公(我的曾祖父)協同三房代表增訂《西蜀胡氏族譜》並擬定了後代子孫派名:光先承世澤,佑啟有貽謀(此前派名為:志家文德昭昌)。

        透過網路收集有關長汀的歷史人文資料,查找地圖。在一個以長汀人為主的QQ群上,長汀尋根的故事深深打動了這些年輕人。有人覺得尋根故事好似電影電視影集,有的則介紹古城的朋友和姓胡的朋友。藉助長汀網友,我核實了許多事。比如長汀話奶奶亦有稱“家家”的,稱爺爺為“公達”(我們稱達達)。又如長汀城西朱紫坊,一位在廈門讀書的年輕人說,原長汀一中的一位教師曾對他們學生說過,的確是有個城西朱紫坊,現已不用此名。另外還知道長汀(包括古城)胡氏應是個大姓,除了古城鎮外,還有個童坊也是個胡姓居民聚集的鄉鎮。

        《蜀譜》經過再三研讀,從福建世祖墳塋地點分析推測,從七世祖樛庵公到九世祖木齋公居住地變遷到長汀古城,以後就再也沒有離開過古城。十六世祖士鐏公和他兒子的時代(清康熙乾隆年間),他們可能居住在古城叫嚴坑、大羅坑的地方。

        在《長汀縣誌》裡的一冊《長汀縣革命烈士英名錄》烈士名單上,根據犧牲者姓氏佔該村烈士比例,許多村子都是以胡姓為主,甚至還有一個村有“昌”字輩的派名!這些鄉村極可能是胡氏宗族主要聚居地,於是我給四個可能性較大的村莊村委會,發出了一封同樣內容的尋根信。四月中旬一天下午,長汀縣四都鄉上湖村的黨支部書記胡享雄打來電話,他簡要且明確的說,所要找尋的宗親在長汀古城一帶是肯定的,等他和古城方面具體清楚這件事的人聯繫上再告訴我。想到即將要和分離了二百多年的親人通電話,等待的那幾天我都是在激動和亢奮中度過的!隨後胡享雄給了我最為關鍵的電話號碼。

        2005年4月16日(星期日)是個難忘的日子!接電話的是一個普通話說得很好的年輕人,他,就是我尋根過程中的一位重要人物,在縣紀委工作的胡煒芝。他很激動地說:「我們就是當年留在長汀古城的小兄弟志游公的後代,當時留下的三房志溢和五房志游兩兄弟在最初的二十多年裏還與四川的兄弟有聯繫,家譜上記載了在四川的十七個男丁,後來兩地逐漸失去了聯繫,到現在已經有二百六十年了。沒有想到四川三房的後人沒有忘記自己的發源地,竟然找回了福建老家,也是祖宗昭顯神靈,讓他的後人再次團聚。」

        我們很快核對了一世祖白石公到十六世祖士鐏公的祖宗名諱,連一個字都沒有錯!因為我們四川民國四年《蜀譜》和他們光緒二十一年的《閩譜》同源,均源於乾隆四十年的《閩譜》。煒芝從十幾歲就關心家族裏的事情,他父親胡師煌又是古城胡氏宗親理事會的副會長,每年的宗親祭祖、聯誼活動他都要參與組織,久而久之自然就要比別人更清楚一些了。他完全憑藉對家族情況的熟悉,不假任何文字資料即可與我對話,資料全在他的頭腦裏了!

        兩地後代的派名情況,四川三房的派名是 “志家文德昭昌光先承世澤”,長汀古城第五房是“志家文德芳維其師芝開”,從“德”字輩以後就不一樣了。煒芝說第三房志溢公的後代到“德”字輩就失傳了,現在古城只剩他們這一房後人了。而且第五房於清光緒年間去了一支到福建邵武縣拿口鎮,現在也失聯了。

        煒芝談起族譜與每年春分祭祖活動的組織和規模,如數家珍。長汀的胡氏主要分“東胡”和“西胡”,朱紫胡氏屬於西胡。自白石公和紫坊公後,都是單傳,人丁稀疏。到九世祖樛庵公時,娶兩房生了七個兒子,人稱“七房公”,從此胡氏大矣,他的後人遍及長汀,到現在可能有成千上萬了。在長汀胡氏後人稱自己是“大X房”的,就是區別與七房中的其他房後人,如我們士鐏公這一支就屬於“大五房”,即七房公的第五個兒子永洪公的後人。祭祖活動因為有七房人的後裔代表參加,每年辦酒席都要辦三十幾桌。另外“大五房”這一分支也有幾座祖墓要祭掃,分別是:十四世祖祖章公墓地在嚴坑凹背;十五世祖阜如公的墓地在大羅坑;十六世祖的士鐏公的墳在牛角塘。

        《蜀譜》上的“嚴坑”,的確是我們老祖宗的住處,現在的行政區劃是古城鎮井頭村的胡屋自然村。過去屬於“嚴坑”村!後劃歸相鄰的井頭村,位於古城鎮偏西南七華里的地方。這個胡屋自然村就是我四川郫縣胡氏後人魂牽夢縈的家族發源之地!現在郫縣胡氏後人已繁衍到八至十代近千人之眾,當年的祖先三兄弟就是從這裏跋山涉水來到四川開闢新家園的。

        與煒芝談到這裡時,我已經開始構想儘快去福建長汀,去古城胡屋,去祭掃祖墓,實現與福建宗親二百多年後的再次相聚!現在的福建長汀已經不再是想像中遙遠神秘的地方,而是近在咫尺的親人居住城市。

        我把這一溯源閩汀尋根問祖重大進展立即告訴四川的長輩和宗親。撥通了成都光永三叔,上海光中四叔以及攀枝花家父的電話,從電話的那邊傳來的是和我一樣的興奮與激動……。

                                                                  (西元2005年6月於上海)


原载:http://www.hszqw.com.cn/bbs/read.php?tid=12812


注明:此文由台湾嘉义市胡兴中先生根据胡氏宗亲网(http://www.hszqw.com.cn)作者原文改写,发表在台北市福建長汀同鄉會的刊物《長汀會訊》2014年年刊上。南山 2013.10.16
[ 此贴被南山在2014-07-25 09:22重新编辑 ]
114412749@qq.com

只看该作者 64 发表于: 2014-08-04
我的寻根(寻亲)故事(十二):湖北寻根之旅实录----胡先坤(云南昭通)
湖北寻根之旅实录----胡先坤(云南昭通)

   我名胡先坤,云南盐津人。家住云南省盐津县普洱镇清河街九号。华林诚公第37世孙,铭益公第22世孙,一个极为普普通通的小市民,今年50岁,家庭人口5人。我6岁丧父,九岁丧母,丟下我们弟兄二人,是靠其家族胡泽先一家将我收养、抚养成人、结婚成家的。在那个节衣素食的年代,加上我全家15口人实属不易,我非常感激他们,在我在校期间,其家及家族各位亲人给我资助,给我精神上的鼓励,各位亲人常给我讲做人的道理,让我有了活下去的勇气,有了生存的希望!其后数年间,当过兵、从过政、下海经商到如今。穷于奔命,红尘奔波。我无德、无才、无能,只想借助“胡氏宗亲网”这个平台,让更多的有识之士参与。近年来,家庭环境稍有改善,购置了电脑,学会了上网,透过“胡氏宗亲网”这个平台,如梦方醒。认识了陕西紫阳的先勇、湖北黄石世林、长坪胡庄胡勇等宗亲,从而结束了与湖北大冶老家174年来无互通的历史。

   岁在二0一一,我大关、盐津胡氏宗亲一行十人,回湖北大冶老家进行了一次“寻根之旅”,受到老家世林、胡勇、海清、如海、国强、春和、先谱、世强、世文等数十位亲人的热情接待,老家亲人的一言一行深深的感动了我、感染了我。此行使我对宗族之情、血脉传承有了新的认识、感知,对宗族观念的认识将对我的后半生产生积极影响。

   我支于二0一0年着手续谱,在未续谱前,我从未翻阅过老谱,为了理世系、明昭穆,于是昼夜批卷,舟车展纸;一头钻进老谱,真有那种让人“进得去,出不来,闷死人”的感觉,胡氏一脉之历史、祖先之功德沥沥在目:“华林聚族八百,燕乐一堂;青一公、青二公、青三公、青四公在生时兄弟情未续完,死后四位太公、四位太祖婆也要合葬在一起;启菖公位下五世同居,人口上百;迁滇世祖加威、加武义居38年人口上百~~~~等”。我辈当铭记先辈功德,弘扬家族精神,团结奋斗,奋发有为,为我胡氏家族,乃至中华民族之繁荣昌盛,作出各自贡献。惟如此,我胡氏先祖必以此为荣,含笑九泉。

   现华夏大江南北铭益公后裔乃华林诚公之五子球公所出,至舜美公时避乱迁居武昌,至铭益公时始迁寿昌邻二里法寺泉大屋湾(今大冶市灵乡镇坳头村大屋湾),其后子孙发达,繁衍迁徒,至清朝乾隆末期,大多因老家人多地少,生存空间难,或住老庄、或外迁至郧西、陕西紫阳、四川、重庆、云南昭通等地安身图强,同心齐志,和睦崇德,茹苦含辛,以超人之智,倾盆汗水,钢铁毅力,为国,建设边疆;为家族,拓土广田;为后代,开辟生存繁衍之家园。育裔哺尘,壮队大伍,多俊广彦。德播中华,功彪族史。辉煌显赫,泽昭万代。

   今不完全统计,铭益公后裔在20000人以上,枝繁叶茂,奋斗在华夏各条战线,今缆网上,发现各支所续家谱各立版本、各成一体,虽各有千秋,但不是统一的模式。我支迁祖加威、加严、加武、加遂、加璠、加璋、敬智、敬仁、敬魁、敬道迁滇是在238年前的事,于道光18年即1883年铭益公位下统一续谱是174年前的事,也就是说我祖迁滇64年后与老家一起统一续过谱。在那个交通不便、经济落后、信息闭塞的年代,祖先把血缘传承看得非常重要是需要何等的毅力、付出与坚辛。我看老谱,不由被祖先功德所吸引,与今天的信息化时代是天壤之别。

   铭益位下远在异地他乡的各位亲人,湖北大冶是我们的老家,那里有我们的祖墓,有我们挚爱的亲人,他们也时时刻刻牵挂着远在异乡宗亲,希望各位在百忙中抽出时间,回家看看,感受老家的乡土文明气息,验证老家亲人的热情与豪迈······。

   各位宗亲,为传承和弘扬光辉灿烂的胡氏历史文化,彰显祖德、启迪后辈,竝立于宗族之林,铭益公位下统一续谱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大业,各位有识之士为己仼,知难而上,积极参与,义务服付,你们的功德,时代将不会忘记。

   在这新佳节到来之际,我与老家海清兄、先谱哥、世林贤侄、胡勇贤侄等达成共识,铭益公位下统一续谱实在必行,现向奋斗在大江南北各条战线的铭益公后裔发出倡议,望能得到各位宗亲的理解和参与。现不需资金投入,各庄、各地、各支系义务提供资料、电脑录入。以血缘传承为标志,打破地域关念、俢男不修女的观念,凡属铭益公后裔,均可录入族谱。

   予景仰卓识不群,不揣冒昧,战战兢兢,能得各位宗亲的参与,将是全族之荣幸!

      感谢“胡氏宗亲网”为我们搭建这个统一修谱的信息平台!

原载:http://www.hszqw.com.cn/bbs/read.php?tid=12050
114412749@qq.com

只看该作者 65 发表于: 2014-08-11
我的寻根(寻亲)故事(十三):寻根访祖记----胡星卫
寻根访祖记     一无斋主的博客寻根访祖记(2010-10-18 12:03:47)    一无斋主的博客
转载:http://blog.sina.com.cn/s/blog_6b3699920100nmku.html


甲申(2004)年金秋十月,应族兄迎建及江西都昌胡氏宗谱主修人相邀,赴江西省高安市华林山周庄,参加《高安市华林胡氏文化研讨会》。来自江西、湖南、浙江、台湾、香港等地的华林胡氏后裔共有百余人,共聚一堂,拜谒研讨华林始祖故园,对每一个怀抱拳拳之心的华林胡氏后裔来说,是一次联谊、一件盛事。它将激励胡氏后人更加开拓进取,奋发向上。

姓氏祖籍略考

从懂事开始,我的始祖是谁?发源于何时何地,这是一直埋在心头多年,我想探究清楚的一个“问题”。无奈没有线索没有机会没有时间,对这一问题进行了解和仔细探究。这次有幸参加研讨会,对了解胡氏起源脉络家族文化及变迁,是一次极好的学习机会。即使是一次不可能全面清楚胡氏家史,可总算了却我多年心头的一个小小的愿望。

根据中华姓氏资料介绍:中华胡氏之始祖公满,亦称妫满,他是舜帝三十四世裔孙。西周武王时,他是周武王之女婿,封于陈国开国主(今河南淮阳),谥号胡公。满之父虞阏是助周武王伐纣,曾做过周朝的陶正。胡公满以陈国陈为主姓,包括王、孙、胡、田等姓在内的四十多支,其中陈、田、虞、姚、胡被称之为“妫内五姓”,而胡姓系其子孙就是以“妫满”的谥号为氏而得。这是胡姓形成的主要源头之一说。二说,胡氏源出姬姓,姬子占为齐大夫,伐莒有功,赐姓胡。食采安定,自是为安定人。(安定为郡名,在今甘肃省境内)。三说,魏晋时鲜卑族胡骨氏,汉化后,改姓胡。还有胡氏把白头翁(鶟鹕)奉为胡部的图腾崇拜。

我们从这几种说法中去寻找,属于哪一种呢?据史书记载:安定建郡于西汉武帝之时,今甘肃固原县、镇原县一带,是泾河发源地。胡氏在安定出现最早的人物是西汉的胡建。他“出门名户,占系陈国”,即为陈国胡公满的后裔。字伊伯,河南汝阳人,入仕安定太守。其后,又有曹魏关内候胡质,西晋徐州剌史胡威父曾在安定居住,并死于安定,其子孙便留居此地成为安定人。故胡氏以安定为故地,亦称“安定世家”。

自西汉武帝以来至北齐,安定胡氏历数代几百余年而不衰,其家族中有二十余人位至将军、太守、剌史、三公九卿,乃至王侯,还出了四皇后或皇太后。由此可见,安定胡氏名甲当世,成为一地名门世族大姓。

自东晋典午南渡与靖康之乱,安定胡氏由北而南迁徙,先是迁居宗城(今河北省威县)再迁移到邳州宿迁(今江苏宿迁县),遍布大江南北。胡姓主要分布在江西、江苏、安徽等地。江西境内以赣西、赣北、赣东以及南昌、鄱阳湖周边地区居多。

华林山位于江西中部宜春地区高安市西北,奉新县西南交汇处。海拔为800余米,属罗霄山脉的余脉,纵横百里,植物繁茂昌盛,风景如画。而华林胡氏“取为邦国之华,树儒林之望”之意,以胡公满为远祖,是胡氏的重要一支。

华林胡氏始祖,为东晋末南朝初的胡藩,据华林胡氏家谱记载:“藩公直言尽节,足智多谋,英勇善战,累建奇功,曾被皇上封两次,一为是吴平县五等子;一是阳山县男,食邑五百户,赐土豫章之西,爱新吴华山水之美,遂就地居家。文帝元嘉四年,迁建武将军,后转太子左卫将军,十年卒,时年六十二,谥壮侯,有子六十人。”

胡藩生有61个子孙,栖居江西各地,成为旺族,也就奠定了华林胡氏繁衍的中心地位。据《耆旧志》载:胡氏在南昌与罗、邓、熊并称豫章四大姓。但在继承胡藩爵位长子隆世死后,由其子胡乾秀嗣位,因家族内发生重大的变化。如第14子、第16子、第17子先后参与“同逆谋坐夺国”被诛杀,被取消了对胡藩爵位的继承,这对华林胡氏是一次沉重的打击,在隋唐数百年间,造成了华林胡氏默默无闻的窘境。

至唐末,华林始祖藩二十四世,胡城公(华林一世祖),字汤老,小字魁,生于唐僖宗乾符二年(公元875年),唐昭宗天复四年(公元904年)登进士第,授国子监博士,迁待御史,因唐亡,归隐华林祖居地,“大兴华林之旧地”创建家塾,督课儿孙。魁娶耿氏,生有5子,(珰、瑜、琼、王告、球)。时值五代之乱,令各避地而处,他们分居五处,蔚为华林胡氏五字。其中,珰、以宗子留居华林,瑜迁居陈(今河南开封南郊)后转迁福建崇仁,至宋时繁衍成福建崇安著族,以胡安国、胡宏父子为代表。琼一支先居华林,后迁毗陵(今江苏常州武进),到宋代出现了以胡宿、胡宗愈为代表的晋陵胡氏,王告一支迁居九江高朐山,球一支迁居武宁。

城公有五子,分居五处,各成其宗。此举保护其后繁衍外,就是得益于华林这块山形如飞凤朝天之宝地,发源繁衍生息了华林胡氏一代又一代后人,也是华林胡氏走向兴盛的一个重要转折点。

从此,华林胡氏,人才辈出,尤盛于宋。其子孙闻于世者,如胡珰之后、宋代有国子监主簿胡仲尧兄弟兴办华林书院,一门三进士,累世聚居,人口八百,极盛一时。人才济济,桃李满天下。如仲尧孙直孺是北宋哲宗绍圣四年的进士,历官江南西路总管、吏、刑、兵三部尚书。不仅如此,南宋文学家、政治家、资政殿大学士胡铨,一生勤于笔耕,著书立说百余卷,《戊午上高宗封事》一篇檄文,以笔代枪,直指奸雄秦桧,金人得知此书,大惊失色,大呼:“南朝有人,中原不可欺。”从此,金兵不南下达二十年。《封事》被后世誉为“一书安邦”孝宗皇帝在《亲札》中赞胡铨“声名足以寒夷狄之心,德望足以折奸民之变。”抗金将领、民族英雄文天祥从小就以胡铨为榜样推崇备至,称颂澹庵“临大难,决大义,不负所学,于国是忠臣,于家是孝子,斯读书之所致也。”并立誓“殁不俎豆其间非夫也。”据《江西通史》记载:“宋真宗称‘一门三刺史,四代五尚书,他族未有闻,朕今只见胡’。”华林胡氏堪为一代硕儒泰斗之门,南宋朱熹、张轼等中国大儒皆与华林胡氏有交往。可想,华林儒学文化思想对后世的思想发展影响极其深远。

据资料显示:我的家族一系,是北宋时华林胡氏僧孺、直孺二兄弟一代,属直孺(官至兵部尚书,端明殿学士)一支。直孺生有七子,杞、相、栝、楫、枞、根、朴。栝的第六子彦蕖的这一分支(徙居南康,居长岭。今九江市星子县白鹿乡长岭,有祖坟山还在),华林九世祖胡栝,字贡仲,后避讳改名泳,胡泳跟随朱熹在白鹿洞书院讲学,将全家迁居南康军(朱熹时为南康军守,兴修白鹿洞书院)小蟹后,又迁长岭。胡泳曾主修胡氏族谱,尊城公为华林一世祖,朱熹受邀作《华林宗谱序》,朱熹在白鹿洞办学影响极大,遭奸臣谗言被贬,晚年在福建武夷山潜心研学,至去世后。嘉定十一年(公元1218年)胡泳担任白鹿洞书院堂长,经常与同门师友率领其学生在书院联《季集》(即研讨学习朱熹理学等著作)。至今白鹿洞书院摩崖石刻上保留记载着胡泳与李燔在书院会讲的文字。胡泳卒葬云岭山,祀于南康军(今星子)学乡贤祠,从祀朱熹白鹿洞祠,神主牌位存于春风堂。

胡泳之后传八世,为重芳、重庸。皆能克守先业,重芳生有四子:真一、真二、真四、真七。真四生有两个儿子:长子受一、次子受二,尊为十世。元延祐年间,天下大乱。因避乱,两兄弟与堂叔真八公由星子长岭一同迁居都昌白凤乡土目,其后子孙蕃昌,称为大族。

重庸生有真八、真九。真八后裔居都昌吉阳岭,真九一支后迁入星子城,后裔分布全县乡镇。原江西省长邵式平夫人胡德兰、与原江西省副省长、现省人大副主任胡振鹏博导同属真九一支。

受一,后徙居沙墩白石山。

受二,从长岭迁居对岸都昌土目,初始,因贫寒而为当地大族陶钦三做工,诚实敦厚,得陶公喜欢,将其女许配于他。受二家族发达后,其子福铭(公元1375-1457),号妙隆,白手起家,克勤克俭,不吝施舍,捐谷捐银;赈荒赈贫,造桥修堤,捐款修复白鹿洞书院。永乐年间,“郡邑高其义,乡里感其德。”朝廷赐义士冠带,以示彰显。此一支后来在当地繁衍了十八村庄,也有不少迁往他地,现人口不下于二千余家。

都昌胡氏,以春秋胡公满为远祖,宋代奉新城公为华林一世祖,以华林九世祖胡栝为星子、湖口、都昌为宗祖。又以受二公为土目胡氏之祖。

据都昌《胡氏宗谱》记载:胡勇(泳)俚(今都昌苏山马鞍山胡涌村,位于鄱阳湖东畔,与白鹿洞、星子县城隔湖相望,湖口为邻。)明嘉靖年间,勇(泳)公,由伟舍(今都昌土目村)迁入,落户马鞍山。胡勇公即马鞍胡勇村一世祖。

胡氏宗族血脉初考,略知一二,但要考全,有待细究。

故园探幽

次日上午,来自全国各地的华林胡氏宗亲拜谒团,乘车沿华林山盘山公路而上,抵达山中的周岭村(即浮邱岭下)前时,顿时,鞭炮阵阵,响彻华林山的上空。

据介绍,周岭村现住民都是高氏村民,他们是在清代嘉庆年间,搬到华林,在胡氏始祖旧墟上而重建的。当时,高氏先人到此地,这已是人烟稀罕,一片荒凉,他们利用旧墟上的木、砖、石、瓦、梁等材料重建居室。就此生息繁衍,已有八代了,距今约170年。

我登高远眺,整座华林山尽收眼帘。无论是左看右看,往上看往下看,远看近看,华林山就像一只盘踞在罗霄山脉旁的大雄狮,雄心勃勃,昂首傲视赣中大地;浮邱岭其山势,恰似一只巨凤遨翔在群山之中,而周岭村恰好象一只裹在卧狮飞凤怀中的小雉,是那样安定静谧。天地人合,无独有偶。按照风水学视野来看,这一山一地,一狮一凤,相依相偎,一阳一阴,一动一静、刚柔同济;村子坐北朝南,西高东低,山势地势水势,非常顺势,仍是一处洞天福地。也就是说,人居于这种大自然平衡的环境中,对繁衍生息是一个非常理想、非常有益的地方。早在一千六百多年前,华林胡氏远祖,若没有慧眼慧心,大志和胸襟,怎能爱上华林山。

我独自一人,沿着铺在山道的花岗石块拾级而上,一路上,只见石面光滑磨损凹陷。我边走边想象着当年宾客络绎不绝,车马人流不息的情景,心中一股热血涌上,催促自己加快步子,朝村里走去。根据示意图,找到村头“感恩寺”的遗址,我认真细致地考究了散落在杂草丛中的建筑石材。根据石材上雕刻腾龙图案和花卉图案特征和手法,初断定是宋代建筑风格。“感恩寺”取“报答皇恩浩荡”之意。是家庙用于祭祀。据目测遗址规模,占地约4.5亩面积在山区,这占地面积已不算小。听村中高姓老人回忆,告诉我们说:周岭村过去出了很多大人物,村上有口大钟,高1.5米,钟上铭刻满了姓胡的名人和一些难认的字。这口铁钟在20世纪70年代“文革”中被砸碎,当废铁卖了。真遗憾。

据说,铁钟上是皇帝称赞华林胡氏“一门三刺史、四代五尚书”的铭文,这一说,虽铁证无存,但根据推理分析和有关资料佐证,是值得可信的。

“潜园”是华林一世祖城公,名魁,唐亡后不仕,隐居在华林,督得儿孙,新创建的家塾。取“潜心修性”之意。现存“潜园”二字奠在屋基上,隶书,清晰可见。方正圆润,刚劲有力,笔功了得。

南唐时,魁之长子胡珰将家塾拓展华林学舍、至北宋初年,华林五世仲尧八兄弟,在华林山东麓元秀峰下的浮云山中,新建华林书院,规模宏大,开学设坛,弘扬理学诸子之道,名扬江南。后来成为中国著名的大理学家,教育家朱熹、张轼等大儒,皆受于华林胡氏门下。

南宋时,直孺公第六子彦蕖,后徙迁南康,居长岭,与朱熹时任南康军守,复兴白鹿洞书院,都是有着千丝万缕的关联。

走进村里,看到层层叠叠的花岗石垒起屋基的一栋栋的新房子,展现我的眼前(说是新房子,不够确切,其实是用老砖、老瓦、老建筑材料重建罢了),还有一些没有完全拆除的屋架裸露在日晒雨淋之中,我心在颤抖,我心在呐喊,快救救它们吧!高高耸立在村庄之中的宗族祠堂,不失当年的庄重威严肃穆。我抚摸着一处处断壁残墙,那一种触电的感觉,让我心中激情振荡;思绪万分,感慨万千,久久不能平静。这一份情怀伴着我在村中上上下下,走了一圈,对全村的方位地形、地势走向和房屋布局,有了初步的认识和了解。整个村庄是坐北朝南。北靠浮邱岭,面向东南方,村西由华林寨山谷中的一条山溪绕村而过;村北曲溪穿村而流。二泉归一,汇集在村前糟门口处。道路纵横,四通八达。从村前至村尾,掘有九口井。从当时生产环境和安居乐业的生活条件视角来看,整个村落的布局和设计,非常合理,非常讲究、非常科学。居半山腰中依山而建,就势而筑。从防火防匪的角度考虑,既方便生活起居和生产,又便于防火安全;既防攻又可进退自如,从守防的角度考虑,又是非常严谨。为了不忘老祖创基之艰辛,不记忘祖典的功德无量,我从旧墟旮旯捡了一块旧墙砖(宋砖)约八斤重,带回了南昌珍藏,以示缅怀先人,感受祖德的庇护。

参观村子后,我们登上了村后的浮邱岭。

站在山巅丫口石上,群山连绵,峰峦叠嶂,绿郁葱葱,万象更新。放眼四际,一览无虞。大自然的壮观,让我感受到个人的力量渺小,时光的短暂,生命的宝贵。物质永存,精神的伟大。

据介绍,浮邱岭,就是因古代名士浮邱公在此修道成仙而得名。古人云:“山在不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岭上,有罗武二仙庙遗址,庙下数十步,有华林胡氏二世祖胡珰公墓,坟冢长年掩没在乔木丛中,石块上布满了苔藓。现场经过清理,遗址、公墓都依稀可辩。我们按照中国习俗传统,就地供上祭品,燃放鞭炮,焚香礼跪祭祀古人,以表后人崇敬之情。

据宋淳祐十一年有关资料记载:“罗武二仙原是朝庭大臣,一个是尚书,一个是指挥,二人被贬为小军吏”。来到华林胡宅游玩,(因懂水风)看到华林山清水秀,景色如画,想在此修道。并对胡家老祖说:“此地可贵不可富,惟向奉新稻田,明堂(注:指讲学处)容万马,水口不流针”。若向这等处建基立宅,主有千石租粮。于是,老祖遵罗武二人之言,徙往奉新居住三年,果然胡家致富。后来拆迁到奉新,高安、新昌、浙江等地安居落户。所有安居者果真都得到了富贵。罗二人话灵验,老祖大喜,把华林山八十四亩荒田,大米一百担,赠给罗武二人修道。不久后,罗武二人得道成仙。梁武帝爱积德行善,听罗武二人修行成仙之事,遂即下诏建立一坛、一寺、一宫,前后四堂(注:可想当年规模之宏大,香火之旺盛)。后因战事纷争,田粮少,供不应求,不能长久维持,殿宇年久失修,慢慢腐烂,开始颓废,往的僧人道人也少了。至宋朝佑十一年,钦奉谕旨重建坛庙……。

此记载,虽说有些唯心“理论”但综合其它历史文献和实地考察,去伪存真,该记载的内容,似亦可信。它不仅仅是一部简单的家谱。而且是一部具较高文献价值的史料。

通过此一番对华林胡氏的研讨、实地考察,给了我一个较满意的答案、非常有意义的课题,也留下较深刻的印象。

尽管我祖世袭之地,人去楼空,面貌全非。今通过相关史料和对当年的遗址的考察,可以清晰的看出它当年,累世聚居,人口八百,盛极一时的繁荣景象。

尽管我祖作古千余年,历史烟云亦移亦逝。可今透过这里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一砖一瓦,一道一石,我仿佛听到了我祖辈,披战袍、挥铁戟,跨战马,浴血奋战,驰骋疆场的怒吼;又仿佛看到了我祖辈解甲归田,立窗前,抱三经四书,诵诗赋词;广招门徒,设坛授学,饱学经纶,胸怀大志的风采。

现在的高安华林山周岭村(浮邱岭)这个地方,是不是华林胡氏的发源地,这是不可争议的。高安华林是始祖胡藩创始地,也是始祖藩二十四胡城公(华林胡氏一世祖),归隐后的居住地。今天为什么产生奉新华林胡氏一说?这需要弄清两大概念,一是华林山不能按现在两县行政区域而论(奉新胡氏又在奉新,其实高安华材和奉新华林是一山两麓,不受现在的行政区域所限),加上历朝历代对华林山的归属各有不同的变化;二是华林始祖和华林一世祖的概念不能混于一谈,更不能狭隘去理解何处是、何处不是的争论。应还本清源,给个客观结论这也不难。作为华林胡氏之后,我们要为华林胡氏的振兴、大业而从长远考虑。祖宗已给我们留下了难得可贵的精神财富,一切向前看。这笔精神财富,不仅仅是华林胡氏的,也是中华民族精神文化的一部份。从多视角,多方位、多层次去思考去研究发掘,才是我们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之根本,方是大道。

作者简介:
胡星卫,谱名茂和,斋号一无斋主人。1957年中秋生于江西省星子县,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法学系毕业。江西省作家协会会员、江西省散文协会会员、江西省摄影家协会会员等,现任江西省科技厅宣传办负责人。一生追求理想,热爱生活,崇尚自然,醉心山水,爱好文学、摄影、书画、古玩、陶瓷收藏和旅游。在中央、省、市级电台报刊先后发表报告文学、散文、论文、杂文百余篇,达150万字。《农村劳力过剩的背后》等多篇文章获省部级奖励,著有《一无斋文集》、《一无斋散文集》等著作。

转载:胡氏宗亲网(http://www.hszqw.com.cn/bbs/read.php?tid=12626
114412749@qq.com

只看该作者 66 发表于: 2014-08-12
我的寻根(寻亲)故事(十四):江西祖居地探访----胡国平(湖北武汉)
湖北汉川油榨河祠始祖仲契公江西祖居地探访

        2014年春节,我们一家三口到我夫人的老家南昌过年,利用这次机会,大年初四,我探访了令我魂牵梦绕多年,一直内心神往的圣地——江西省南昌市南昌县幽兰镇姜家村,验证我多年的研究猜测,姜家村是湖北汉川胡氏油榨河祠啟祖仲契公的迁出地。

        我是湖北汉川人,在武汉工作,系仲契公第二十世孙。2001年,我回汉川老家,我哥给我看了汉川油榨河祠胡氏宗谱,我如获至宝,翻阅了约2个月时间,研究了家族历史,也了解了汉川油榨河胡氏的一些基本情况。汉川油榨河胡氏属华林胡氏,始祖仲契公来自江西,谱中关于始祖的迁出地有这样一些的记载:

        『华林御史城公配夫人耿氏生子五:珰、瑜、琼、浩、球,宦寓者四,惟长子珰仍居华林,传十五世至子直公生二子,长景文向南住,谓前房胡;次景善向西居,谓后房胡。景善生子三:长仲章、次仲车、三仲契。由华林皇恩潭而迁楚省者,则景善公之幼子仲契公是也。』

        『江西远祖城公配夫人耿氏世居南昌华林,子孙繁盛,文武兼备,历十五传有子直祖生二子,一景文,一景善,住华林赛忠孝乡三十三都四团,地名皇恩潭,近北岸。东至渡头李,西至王方,南至秋溪冈,北至当溪宅。后有皇墳一塚,高丈余。考誌云,乃宋高宗孟妃之墓也。』

        谱中对祖居地的地理位置标定虽然没有当今经纬度坐标一目了然和精确,但也留下了重要的地理位置信息:祖居地地名叫皇恩潭,东边是渡头李,西边是王方,南边是秋溪冈,北边是当溪宅,祖屋后有一座皇家墓。

        那么皇恩潭在哪儿呢?我无数次在江西的地图上查找,也在胡氏宗亲网(www.hszqw.com.cn)上发帖询问过江西的宗亲,无奈一次次失望,始终没有找到。也许它就是一个小小的村落,地图上都不会标识,也许几百年的变迁,地名已经变化消失了。

        2011年的一天,我随意在网上搜索 “皇妃墓”,其中有一条搜索结果,江西省南昌县幽兰镇渡头姜家村有一座南宋皇妃墓,为南昌县文物保护单位,主要内容为:

       皇妃墓又称南渡宫人冢,位于现幽兰镇(原渡头乡)渡头姜家村中部,座北朝南(345°)。
        据旧志记载, “南渡宫人冢在县东五十里跃潜渡皇恩塘北三十步,俗称南宋孟太后陵”。一说宋高宗南渡时途经此地,一爱妃死,便厚葬于此。(跃潜渡即今之邱家渡,墓前的青岚湖衩,原称皇恩塘)。

     “皇妃墓”、“皇恩塘”这两个关键词顿时让我眼睛一亮,难道这就是我苦苦寻找的祖居地吗?我赶紧到百度地图上查找南昌县幽兰镇姜家村,一看地图就让我惊呆了,姜家村所处位置与宗谱上的描述几乎完全吻合。

        图片请见:http://www.hszqw.com.cn/bbs/read.php?tid=12981

         姜家村北边有珰溪,东边有渡头,南边有秋溪,西边虽然没有“王方”,但是有“王府庄”,名字十分接近,姜家村南边也紧靠着一个湖,这也许就是宗谱上所说的皇恩潭。至此,我初步推定,这个姜家村就应该是家谱里记述的祖居地——皇恩潭。

        这些年,我始终惦记着姜家村这个地方,想象着它的样子,先祖当年居住的地方到底是什么样子呢?尽管这期间也去过几次南昌,但都因为时间关系没有去成。

        今年春节,我打定了探访姜家村的主意,初四一早,我和我的连襟,他是南昌人,两人开上我的标致307,借助车载GPS导航仪开始向姜家村进发。路途并不远,20多公里吧,但因为是过年,路上经过集镇时堵车耽误一些时间,1个多小时我们就到达了导航的目的地姜家村,下车就看到了村名牌,见图2。

        显然这个是沿公路新建起来的村子,路两旁看不到一栋老一点的房子,我想后面应该有老屋,我俩穿过巷子,径直向村后走去,果然后面就是老村庄。

        走近老村子,眼前一片开阔,地面应该刚刚新翻整过的,而且地面上剩下的老房子已经不太多了,仅存的老房子似乎也都没有住人,人可能都搬到前面的新房去了,这里就是一座即将废弃的村子了。我们正想找人打听打听,远远地看到两个在地里挖地米菜的婆婆,见我们两个陌生人走过来,两个婆婆似乎也产生了的好奇,一直注视着我们。我赶紧上前打招呼问好,告诉她们我们是外地来的,是来这里寻根的。两位老人听说我们为寻根而来,十分热情的欢迎我们,像见到家乡人一样亲切。我自我介绍姓胡,根据我们老家谱记载,我们祖上几百年前可能是从这里迁到了湖北,想知道这里有没有胡姓人家,有没有一座皇妃墓?她们说,有的,那边是有一座皇妃墓,小时候她们还不知道那是皇妃墓,后来有文物局的人来过后才知道的。姓胡的人家也在那边,但房子现在只剩一堵墙了,被开发商征地开发了。从老人的话里可以听出,他们似乎是不愿意看到在这里搞什么开发的。老人十分惋惜地说,你现在还能看到这面墙哦,过几个月就什么也看不到了。姓胡的人家已经不住这里,都搬走了。

        老人还介绍说,这个村子住着姜姓和胡姓两个家族,胡姓住在我们站着的这条老路的南边,靠着湖一边,姜姓住在老路的北边,路就是分界线。现在村子的人基本上搬到北面的公路两旁住了,老村这一片被开发商买去了,不知道开发干什么用。

        我又问了老人四周的几个地名,特别问了西面的“王方”,他们指着那边一个村子说,那就是“王方”。其实她们说的是“黄坊”,返回的时候我们开车路过那里,看到的村名牌是“黄坊村”,南昌人跟上海人说话一样,“黄”“王”不分。两位老人跟我们交谈的时候都说的是比较难懂的当地话,好在我听南昌话的机会比较多,还能跟他们进行正常的交流。宗谱上“王方”的说法很有可能当年修谱时有误。

        听完两位老人的介绍,我赶紧过去寻找胡家老宅和皇妃墓。

        走近胡家老宅,真的就只剩下朝北的一堵正面墙了。从砖墙看,砖很薄,厚度就2厘米左右,有点像我们小时候见到的明砖,砖墙中间填充黄土。正门的门框是很漂亮、很讲究的红石条,这栋房子应该是有一定历史的老宅。


        绕到老宅之后,离老宅后门也就二三十米,正南边就是皇妃墓,皇妃墓上长着很多大树,周边砌了直径约7~8米、高约1.5米的水泥围墙,围墙上立了一个白石碑,上面写着:南昌县文物保护单位,皇妃墓,南昌县人民政府,1983年10月27日。皇妃墓看上去比较简陋,尽管是文物,也缺乏很好的保护。经历了几百年的风雨侵蚀,与当年先祖们见到的皇妃墓一定是相去甚远,不再那么高大了,但是,正因为皇妃墓至今仍然存在,它也成了确定胡氏祖居地的重要依据。皇妃墓两边及附近区域还有许多现代的胡姓人家墓,这也同时印证了这块土地一直以来都是我胡氏先祖和后裔的繁衍生息之地。


        从胡家老宅所处的位置来看,虽然不能肯定它是我汉川油榨河啟祖仲契公迁楚时的老房子,但这座老宅至少应该建在当年的宅基之上,老宅的主人应该跟我们仲契祖后人同根同源。

        看到眼前残垣断壁的老宅,我感到十分可惜,这里是湖北数以万计仲契公后人之根,瞬间即将消失,令人痛心。同时我又感到十分庆幸,也许是老祖宗之托,让我看到了最后一眼,让我留下这最后的照片,让湖北的后裔记住祖宗之根。

        这次去了江西南昌姜家村,解开了我探索多年的仲契祖江西祖居地之谜,我想这也是汉川胡氏宗亲一直盼望的破解之谜,仅以此文与大家分享。

原载:http://www.hszqw.com.cn/bbs/read.php?tid=12981
[ 此贴被南山在2014-08-12 22:48重新编辑 ]
114412749@qq.com

只看该作者 67 发表于: 2014-08-22
我的寻根(寻亲)故事(十五):替胡觀浩鄉長尋宗聯譜----胡興中(台湾嘉义)
替胡觀浩鄉長尋宗聯譜
胡興中

        2003年會訊第23期鄉親動態述及「胡觀浩鄉長遺愛我汀子弟」,2005年會訊第25期我不揣淺陋寫了「觀浩大伯二三事」。之後,透過網路以及廈門大學鄭啟五教授,上海胡先遠先生找到了我,剛巧不久前,上海另一位宗親胡在璉先生也透過網路找到了胡先遠先生。就這樣因緣際會展開了一段尋找胡觀浩鄉長親人的過程,對這位遺愛我汀子弟的前輩增加了一些了解。

        早些年的會訊記載著,「民國四十七年本會成立,(觀浩)先生自動前來參加」,以及「先生生於廣州,長於南昌,為胡肯堂先生之後裔。………父胡鑾,民國初奉母遷居廣州,嗣後復返南昌。嘗云:『將來重返大陸後,當回長汀尋宗聯譜,在府背山居住,以終天年……。』」

        在璉是清末出仕南昌的汀人後代,正在想方設法去了解父親遺命中那像迷霧般遙遠的故鄉-長汀,並尋找宗脈近親。在璉先翁畊陽從事電信工作,老人去世前再三叮囑二事,一是要找回長汀去,二是要找到祖先在長汀的墳墓。

        先遠是清乾隆年間遷川汀人後代,2005年完成了《蜀譜》連上汀譜的大事,將遷川260年宗脈準確的與在汀宗親對上,實現了遷川幾代人尋根問祖的遺願,並親自到長汀祭掃先祖墳墓。此後,先遠對於族譜便有了極深刻的研究。

        依族譜,先遠係與我共第九世祖,在璉則與我共第十五世祖,關係上,我與在璉更近些。

        在璉的曾祖父胡欽(字英生號德齋),曾在江西做官,祖父觀潮。胡欽有個哥哥胡鑑(字筱石號衡齋),曾在廣東做官。先遠查族譜,很容易便確定了胡肯堂是胡鑑、胡欽的曾祖,也是胡鑾的曾祖。胡鑾的父親廷瑄與胡鑑、胡欽的父親廷琨是親兄弟,他們的父親贊元是肯堂的兒子。族譜亦記載胡鑑有子觀濂、觀河,胡欽有子觀洛、觀潮,唯獨不見觀浩。其實觀浩民國元年生,族譜係1895年編,觀浩尚未出生也。族譜上觀字輩只見於廷琨、廷瑄後人,其他均無,顯然觀浩是在璉祖父輩的近親,他們共第十九世祖贊元公。於是,在璉很快便從其祖父名諱觀潮連上長汀族譜,了卻了其父尋根長汀的遺願,連帶地,先遠也替觀浩與長汀尋了宗聯了譜,雖然觀浩一生沒能有機會回長汀尋宗聯譜。

        在璉尋找觀字輩後人已有一段時日,尚無所獲,便積極想尋找觀浩的後代。早年會訊有記,「先生隨後間關入川,並在四川成家。抗戰勝利,隨政府返回南京。迨後,烽煙再起,夫人與兒女因故未及偕同夫婿播遷。因此,先生隻身在台,二十餘年如一日,足見其與夫人鶼鰈情深。」我儘量將會訊上關於觀浩的資訊傳給先遠與在璉,心想倘若能合力為觀浩尋得子女,也算我終能為他完成一件事,也為先父與觀浩早年交往留下一個圓滿的結果。

        在璉於江蘇、南京、上海、廣東、南昌、重慶、長汀等地不下廿處的大小網站的社區論壇,刊登了尋胡觀浩的親人和後代的帖子,另外,與南京、重慶公安部門聯繫是否能查閱1949年以前國民黨的老檔案,從而可能查出他妻子女兒的姓名,通過姓名查她們的蹤迹。

        我同步在台灣與中央日報和國民黨中央黨部聯繫,他們讓我與觀浩的老友王希文先生聯繫。王希文先生已91歲(2007年),耳背但腦筋十分清楚,與他通了半個小時電話,得知一些觀浩先生的事情。觀浩離大陸前在重慶國民黨宣傳部工作,與家人最後一個居住城市是重慶。1949年最後一刻觀浩與同仁一起離開,家眷無法同行,而後經成都、海南島轉台灣。王希文與觀浩原不在同一單位工作,但離去一刻係在一起的,親眼見到觀浩夫妻離別,觀浩拿不出錢財給妻子生活,希文先生賣出兩袋麵粉得些銀元給觀浩交與其妻。來台後希文先生與觀浩曾居住上下樓,卻從未聽其談起子女事。王希文告訴我觀浩是福建長汀人。由此可知,觀浩雖生於廣東長於南昌,卻一直以做長汀人為榮。王希文也提到,約半年前中央日報已非國民黨事業,該報曾電詢王希文先生有關胡觀浩獎學金事宜。王先生覺得他非觀浩親族,不好表示意見。所以如果能將觀浩後人找到,對於獎學金之處理很有幫助。

        觀浩與利仁叔亦相熟,利仁叔明確的說,當年觀浩偶而到家閑坐聊聊,曾提到妻子係四川人,結婚時間不長便隻身來台,妻子無法隨服務機構同來。因此尚未有子女。

        在璉的多年努力發帖尋人,毫無訊息回應,南京、重慶的公安系統也回復沒有找到觀浩的有關檔案。幾年尋尋覓覓一番之後,該有個結論了。可能的情形是,觀浩的父親胡鑾與在璉的曾祖胡欽年歲相近,而與在廣東年紀較長的胡鑑亦有聯繫,小兄弟胡鑾協助兄長的事業發展,或是胡鑾投奔胡鑑、胡欽謀生,因此「父胡鑾,民國初奉母遷居廣州,嗣後復返南昌」。同時,看來觀浩的確無後人。在觀浩無後人的情形下,在璉這一支宗脈可算是最親近的了,觀浩先生無緣償願尋根回長汀,藉由在璉諸兄弟溯源回汀,亦可告慰他在天之靈了。

(2012/2/3)

原载:http://www.hszqw.com.cn/bbs/read.php?tid=11876

按语:台湾已故胡观浩先生,祖籍福建长汀。于民国元年出生于广州,毕业于南昌剑声中学。抗战期间入川,供职于政党机关,并在四川成家。1949年先生隻身去台湾,与家人音信隔绝二十余年。先生殁于1976年,享年六十五。因无亲人在台,由同仁商议将其毕生钱款积蓄,委托《中央日报》社建立“胡观浩奖学金”,故而国立台湾大学等四所大学的闽汀籍学生受益于此。台湾长汀同宗胡兴中先生, 2005年在台北市福建省长汀同乡会《长汀会讯》第廿五期发表《观浩大伯二三事》一文,怀念已故观浩宗长。感慨先生孑然一身,未能等到两岸交往正常而返大陆寻亲。其后兴中先生又与上海在琏、先远等同宗通过多方努力,试图替先生找寻在大陆的亲人。遗憾的是几年时间过去,仍然是音信杳无。今年2月,兴中先生再发来电子邮件,附《替胡观浩乡长寻宗联谱》一文。提到“几年寻寻觅觅一番之后,该有个结论了”,这个结论就是观浩先生“确无后人”。此文已拟发表于明年(2013年)的台北《长汀会刊》,但先远(南山)仍希望借助于胡氏宗亲网站(http://www.hszqw.com.cn)的传播影响,再做最后一次努力。如有认识胡观浩先生(曾任国民党中央委员)的人士看到有关的信息,提供更多线索,说不定“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奇迹出现也未可知。所以现将台湾胡兴中先生的几篇文章,连同两地宗亲为观浩先生寻亲过程中的往来电子邮件,一并汇集发表于此,权作资料存留而已。http://www.hszqw.com.cn/bbs/read.php?tid=11876      福建长汀胡氏同宗先远(南山) 2012.08.04
114412749@qq.com

只看该作者 68 发表于: 2014-09-03
热烈庆祝胡氏宗亲网建网八周年庆典!  
                      安徽省胡氏联谊会淮北分会胡传秋

只看该作者 69 发表于: 2014-09-10
快速回复
限1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