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和万事兴,和,兴家之本,也是兴业之本。
名扬四川的酱园“太和号”就是依靠和气兴业生财聚财延续百年的。太和号的创办人姓胡,江西抚州府金谿县人氏,清朝道光年间中举入川,候补多年不得官做,囊中日匮,心里很不是味道。一天他约了两位江西同乡在少城茶楼品茗,忽见悠悠然走来一道人,手执一条写着“祖传神相”的布招,口中喝道:“祖传神相,知生死、卜吉凶、相功名、问财喜”。同乡对他说:“听说此人是张天师的后人,人称张铁嘴,相面很准,何不请来一试?”他便请道人相面。张铁嘴叫他上前三步,退后三步,咳嗽一声。凝视片刻,道人便道:“君相“额有浴日之角,而无主政之骨;目无镇人之威,却有运机之神;背少三甲,无大山可靠;脚有天根,得立世之本。日后虽无鹏程之举,却稳步生财之道。”接着写下四句话:
十年萤雪冀攀龙,游宦他乡路未通;
勘破君王天下事,五湖逐浪忆陶公。
他寻思,这分明是在劝说自己弃仕从商,只是这道人何以刚一见面就晓得自己眼下宦游他乡甚不得意?原来张铁嘴曾是读书人,久跑江湖,一见他是读书人打扮,操着江南口音,便知是进士出身的宦游之人,而两榜进士都曾参加过殿试,故有“浴日”之说,又见他神情忧郁,卜问前程,便断定他久未实授,便动了“惺惺相惜”之情,劝他另找出路。他听了张道人的金石之言,决定弃仕从商,与两位同乡合凑白银千两,在棉花节开了间酱园,酱园的名称就“元利贞”号。古人云:三人为众,众口难调,但是三个客居成都谋生的江西人却和衷共济,兴业生财。胡某虽不懂生意,却饱读史书,善于用人,对请来的技术师傅和工人非常厚道,故内外协调,上下齐心。开业之后,年年都有盈余.
--------------------------------------------------------------------------------
咸丰年间,资金积累到了一万两银子之多,两位同乡动了思乡之情,退股取本,回原籍去了。于是酱园成了胡某独家经营,胡某将“元利贞”号改为“太和号”,从棉花街迁到正府街继续经营。
“元利贞”和“太和”,都出自《周易》。《周易》说:“乾,元亨利贞”疏云:“元,大也;利,宜也;贞,正而固也。”又说:“保合大(太)和,乃利贞”。可见“元利贞”和“太和”是同一回事,用到招牌上,含喻“和气生财”之意。胡氏一家几辈都能心领神会,以“和”相始终。
胡某把元利贞改为太和号独家经营后,即将家产划定,长子胡石庵留在原籍,江西祖业归长房胡石庵所有。将妻室及次子胡继承接到成都以为囊助,成都太和号归二房胡继承所有。不料,胡继承因病早丧,遗孀无后,胡某又年垂风烛,已考取秀才的胡石庵便尊父命,抛弃科举前程,携家人入川,全力协助经营。
胡石庵是一位秀才,不懂生意不会制酱,但他脱下长衫,系起围腰,向师傅学习,一年多后,他不仅学会了当老板,而且还精通了制酱技术,成了业务行家。他“与士卒同甘苦”,经常站柜台,“恼火”的活路带头做,一日三餐皆于员工同桌而食。他为人节俭,一件竹布长衫要有事出门才穿,回来就脱下,脚下也只穿家造布鞋。
同治年间,胡石庵接管太和号,即约法三章:第一,生意主权属于二房,他只负责经营,按时向二房报账;第二,盈余款额,由二房奶奶处理;决不越俎代苞;第三,他只挣薪水,每年白银50两,绝不多用分文。胡石庵有四个儿子,长子留在江西继承祖业,三子胡子康过继给二房,但胡子康不愿从商,胡石庵就叫次子胡壁珊按照家规学徒三年,师满后管理经营太和号,他也只能领取薪水,产权永远是二房的。
由于产权与经营权分开,经营者辛勤公正苦心经营,到了1902年(清光绪二十八年),太和号多种级别的酱油,醋,酱菜,豆瓣品种齐全。酱油生产规模已经超过号称“陈半城”的陈豫昌隆,门市也由正府街一处发展到冻青树街、提督街、玉带桥、东门城门口和棉花街六处。总资产达到白银10万余两。胡家数辈遵从家和万事兴,和气生财,和气聚财的理念,从未因争夺家产而发生内讧。倒是二房奶奶过意不去,在农村买了300亩水田酬谢胡石庵,以资晚年。
胡氏家族以和兴业,以和生财,以和聚财,买地买房,富甲一方,从咸丰年间到1956年公私合营,太和号延续了百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