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赣文化的辉煌、转载自赣方言吧
http://post.baidu.com/f?kw=%B8%D3%B7%BD%D1%D4一、前言
“豫章故郡,洪都新府。星分翼轸,地接衡庐。襟三江而带五湖,控蛮荆而引瓯越。物华天宝,龙光射牛斗之墟;人杰地灵,徐孺下陈蕃之榻。”上述是初唐王勃的名篇《滕王阁序》中我早已烂熟地的一段。没错,我就来自于“物华天宝,人杰地灵”的江西南昌。我老家在“龙光射牛斗之墟”的丰城,出生、成长在洪都南昌,中学就座落于“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的赣江边。我从小在这片红土地的文化熏陶下长大,在来上海读大学前还从未出过省。从小时的慢慢体认,到长大后自己历史知识逐渐丰富,我对我的家乡江西的认识渐渐深刻。江西曾有着非常辉煌的过去,江西人在中国的历史舞台上曾经叱咤风云,江西在中华文化的发展当中曾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而今,江西似乎没落了,江西文化在中国的地位越来越低:提到江西,一般人只会想到革命老区;提到南昌,大家只能记得八一南昌起义;我问一个台湾人对南昌的印象,他说除了知道是江西的省会外,只能想到“新生活运动”。不但是全国其它地方的人对江西的感觉越来越淡;到了大学我更加强烈的感觉到,江西人自己的本土意识比其它地方的人差很多。在南昌,普通话普及似乎压制到了南昌方言的发展,那些文化程度比较高的人在平常非正式的场合也说普通话,这与上海等其它地方很不一样,而满口南昌话的人,似乎给人一种素质不高的印象。在我中学班上,不会说南昌话的同学很多,我也是小学时才开始学会讲一些南昌话,现在还讲得很蹩脚。在大学里,大家给高中同学或家人打电话时都是说方言,而我们南昌的大部分同学却只能讲普通话。江西人对自己家乡的负面感情也比较多:大家觉得江西贫穷落后,吏治很差;我听过很多南昌人说南昌话很难听;甚至我自己也很讨厌别人用江西人来称呼我,好像江西人是个很丢脸的名称。以上现象种种,我也很早就有观察到,一直以来我也在思考造成今日局面的原因。而在最近,我慢慢的体会到,江西文化的没落是导致江西人缺乏本土意识的重要原因。
这篇文章中,我仅仅是想就自己的认识分析赣文化的发展过程,没落的原因,在根据自己的观察、思考和体会,谈谈江西文化的复兴方式。
二、江西文化过去的辉煌
首先,在江西这块红土地上,远古时代即有先民劳作生息。乐平,安义出土的旧石器足以证明这一点,此外,文献中也有记载。古文献中最早把江西之地和“赣”字联系起来的是《山海经·海内经》的一段记载:“南方有赣巨人,人面长臂,黑身有毛,反踵,见人笑亦笑。唇蔽其面,因即逃也。又为黑人,虎首鸟足,两手持蛇,方啖之。”其次,江西具有年代久远、品类众多、技艺高超的青铜文明。近年出土的商周时期的大批青铜器足以昭示江西在当时的文明程度,同时进一步证明了江西亦是汇成华夏文明的一脉支流。
远古的文化成就说明了赣文化是一种有根基、有源有流的地域文化,在中华文明形成的历史进程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当历史的车轮转至秦汉时期。秦始皇派军队“五十万戍守五岭”,汉武帝为“平南越”而派部队“出豫章,下横浦”,江西已成南北交通要道。逐淅得到了大规横的开发。至魏晋南北朝时期,由于北方长期战乱,人口大量南迁,江西的经济发展速度加快。文化亦呈现突飞猛进之态.隋唐以后,随着国家经济重心的逐步南移,江西的土地得到进一步开垦。经济繁荣兴旺。唐太宗贞观元年(627年)分天下为十道,江西地域属江南道。唐玄宗时(724年)分江南为东西二道,至宋时称“江南西路”,元时才称“江西行省”。
从唐朝以来,尤其是宋代,随着经济的繁荣,赣文化的发展已达鼎盛,时有如下评论:
嘉柘中,吴孝宗《余干县学记》云;“古者江南不能与中土等。宋受王命;然后七 闽、二浙与江之西东。冠带诗书,翕然大肆,人才之盛,遂甲于天下。江南既为天下甲, 而饶人喜事,又甲于江南。盖饶之为州,壤土肥而养生之物多,其民家富而户羡,蓄百金者不在富人之列。又当宽平无事之际,而天性好善,为父兄者以其子与弟不文为耻,为母妻者以其子与夫不学为辱.”其美如此。……
“甲天下”指的是江西人才的实力之强,“不文为耻”“不学为辱”正显示江西的文化之盛。赣文化的发展在宋时达到了鼎盛,极大地推动了中华文化出现一个新的飞跃发展的高峰,也极大地推动了江西地区和整个中国社会和经济的发展,从而对中华文化的繁荣作出于巨大贡献。
宋朝时文化的代表人物及文化泰斗都在江西。如欧阳修、王安石、黄庭坚、文天祥等,都是文化潮流的领头人。赣文化在文学上的成就以古文最为突出。唐宋古文八大家,宋人有六位。江西占三家。欧阳修是当时文坛领袖。领导古文革新、培养了不少新人,苏洵父子三人、曾巩和王安石都出自他的门下,奠定了一代文风。宋代诗坛重要人物黄庭坚创立的“江西诗派”,成员众多。活动时间长,不仅在宋代风行全国,而且对后世影响深远。“天分也,似太白”的南宋中兴诗人杨万里,与陆游等齐名的“南宋四大家”。著名民族英雄、爱国诗人文天祥所作《正气歌》,浩然之气流传万世,所著抗元诗集《指南录》,可称千古诗史。江西的词人在宋代也占有重要的地位,晏殊、晏几道父子二人各领北宋词坛风骚,都取得了重大成就,被称为“词仙”。欧阳修、范仲淹、韩琦等人都深受晏殊的影响。南宋著名词人姜夔精通音律.造诣很深。江西文人在当时的中国文坛上叱咤风云,开创流派,领导新潮流。
源于江西的理学促成了中国思想史的一次大转折。理学的渊源虽说可一直追溯到唐代的韩愈、李翱,但真正的开山祖是宋代的周敦颐。他长期在江西任地方官,其《太极田说》对儒学理论,尤其是宇宙论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具有朴素的辩证思想。理学大师二程(程颐、程颢)由于其父程向曾在南安及虔州任职,得以直接向周敦颐问学,传其衣钵,进一步发展了理学。朱熹是理学的集大成者,他先后任南康军知军,提点江西刑狱公事。在江西长期讲学的朱熹更是理学大师。而相对于理学的另一支心学,其创始人陆九渊是江西金溪人,而心学最有力的推动者王守仁,也在江西长期待过,使王学在江西有极大的发展。理学兴起于江西,体系的完成亦在江西,它对中国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江西在唐宋以后,一直是佛教特别是禅宗的主要基地。禅宗从五祖弘远在庐山传教之后直到七祖行思在吉安,其后分为“五宗七家”,其中“三宗五家”在江西。佛教中的另一支净土宗,也是由慧远在庐山东林寺创立。江西信州的龙虎山是道教的重要源头。宋仁宗召见龙虎山第25代传人“虚靖先生”张乾曜,赐号天师,蠲免赋役,这是龙虎山张天师得师号和蠲免赋役的开始。南昌的西山万寿宫也是道教重要庙宇,在全省都有巨大影响。
过去江西的教育极为发达。宋时江西书院数量之多、规模之大、质量之高,居于全国各路首位。尤其是白鹿书院,居宋代“四大书院”之首,朱熹首创“学规”,将他的理学思想完全贯彻于其中。白鹿书院学规及其教学模式,为其他书院所仿效,并传到了朝鲜、日本,在中外教育史上均具有深远的影响。此外,教育家陆九渊讲学于象山书院,江万里创办白鹭洲书院、宗濂书院,均为教育事业作出了较大贡献。两宋全国共有总计515间,而江西就有170,且第二名浙江86相去甚远。由于教育的发展,两宋时江西人才辈出,大量学子中举入仕成为官吏。据光绪(江西通志)统计,宋代江西共有进士5145人,其中北宋1745人,南宋3697人。约占宋朝进士总额的1/6。明代洪武四年至万历四十四年,每科状元、榜眼、探花及会元共244人,其中江西籍48人,仅次于南直隶(南直隶有国子监)。历代(自隋至清1300年间)“状元、解元”凡45 名,其中江西籍占11.1%。科举及第人数之众多,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江西教育的发达,而江西教育的发达促进了赣文化的繁荣。
三、成就辉煌的原因分析
分析江西拥有辉煌文化的原因,很重要的一点是江西是唐宋之后的交通枢纽,是南北、东西交通要冲。在中国古代,连接关中及中原地区与峙南的交通线主要有三条,即桂州路、郴州路与大庾岭路。秦汉时期政治中心在关中地区,通往岭南的主要是桂州路。三国以后,由于中国政治经济中心东移,桂州路被郴州路取代。从唐代开始这一条交通线路很快就被大庾岭路代替。唐代开元年间,张九龄第一次开凿大庾岭,宋人在此基础上多次凿修,使之开阔平坦。宋仁宗时任江西提刑的蔡挺及任广东转运使的蔡抗兄弟再一次大规模修路,便利了交通。从广州溯北江、浈水至南雄,陆路运输过大庾岭、至江西大余,接章水,通赣江,出鄱阳湖,沿长江顺流至扬州、上运河,就可以顺利到达京师汴京(今开封)。这条线路大多利用水运,只有从大余至南雄的90里为唯一陆路,而此段陆路又多为山间旷谷,坦荡平易,并不险峻,因而这条线路成为唐宋时期南北交通的主要干线,洪州(南昌)成为南北交通的枢纽。这一交通干线既是南北交通要道,又是一条国际性商路,便利了江西同外界的联系,促进了江西经济文化的繁荣。南宋定都临安(今杭州),江西成了东西交通要冲。临安与湖南、广西乃至四川各地的联系,主要通过信江、袁水的航运。其交通路线田为:衢州陆路至玉山,改水路过信州(上饶)、贵溪、安仁(余江)入鄱阳湖,溯赣江于今樟树,折入袁水,经新喻、袁州(宜春)到芦溪,弃舟取陆路过萍乡,入湖南,这一线路是南宋东西交通干线。因此,无沦是北宋还是南宋,江西地区在交通上的位置十分重要,与各地的联系极为便利。
其次,江西过去物资丰富人口众多。宋代江西人口迅猛增加并居于全国之首。魏晋南北朝时,北方战乱,人口开始大量南迁。唐安史之乱以后及五代十国时期更有大量人口入赣,南宋时期又进一步增加。宋崇宁元年(公元1120年)江西的总人口数为8 560 898人,占全国总入口的10.44%,居全国之首,人口密度亦仅次于浙江地区。至元化,江西的人口仍居全国各省之首,为14 414 985人,占全国总人口的19.14%。江西人口的大量增加,劳动力增多,南北技术得到交流,大量土地得到开发.丘陵山坡成为梯田,江西经济得以迅速发展,此时江西逐步成为全国最富庶的地区之一,其经济亦在全国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江西人民在创造丰富的物资的同时,创造了辉煌的文化。宋代江西人才辈出,在《宋史》中,江西籍人士被收入列传的达219人,居全国第一。江西为全国重要的产粮基地。北宋每年从东南六路漕运大米600万石供给汴京,江西是主要的运粮省之一;南宋从各地调运到临安的大米为600万石.江西占全部份额的1/3强.江西茶叶产量也居全国首位。江西的瓷器亦是全国第一。
另外,唐宋之后科举制的兴盛为缺乏贵族的江西人带来巨大影响,由此带来江西人钟情科举、酷爱读书的风气。虽然通过科举考试入仕为官的江西士子相对不多,但对于广大落第士子而言,登科入仕仍是他们个人自我价值实现的主要途径。为了这个终极目标,广大的江西应试学子穷经皓首,至死不渝。即使有个别士子心灰意冷,逃离科场,也只有依靠传道授业解惑之职聊以度日,这样一来,又为文化的普及提供了源源不断的智力支持。由此可见,科举制度促进了江西文化的大普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