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坛风格切换切换到宽版
  • 4652阅读
  • 3回复

儒将胡世浩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使用道具 0 发表于: 2007-11-06
儒将胡世浩
[ 来源:胡氏宗亲网 | 编辑:南山 | 时间:2007-11-05 18:12:23 ]
[上一篇] [下一篇]
儒将胡世浩
作者黄之豪

摘自人民网 http://www.people.com.cn/GB/14738/25813/1865377.html

 阳春三月,西北大地乍暖还寒。我在银川与胡世浩将军首次谋面。胡世浩于一九三五年出生在浙江省东阳市上宅村一个贫苦农民的家中。一九五○年,父母将独子送到部队以期报效国家。一九五三年,他胸怀保家卫国的壮志,在“雄纠纠,气昂昂……”的嘹亮歌声中,跟随部队渡过了鸭绿江,冲向抗美授朝战争的前线。在汉江之战的日日夜夜,敌人的炮火封锁了我军的补给线,战士们喝水成了困难,时任通讯员的他,冒着敌人的炮火,勇敢机警地与战友们一起抢来了饮水,保障部队顺利地完成了上级交给的防御任务。回国后,因为他战绩卓著,被送到军校深造学习,曾先后在军校、干校、指挥学院、国防大学等受训累计达九年之多。军校教育给他提供了不断“充电”提高的绝好机会,使他变得更聪明,眼界更开阔,指挥部队完成各项任务时得心应手。一九八二年,他被提升为副军长。三年后,又荣升为宁夏军区司令员。

  作为一个成功的军人,都有相似的经历,这些经历可以造就出战将、猛将,但不一定能塑造出儒将,更难以成为“将军收藏家”。提起自己习字临摹、喜爱书法艺术的经历,胡将军稍加思索后如数家珍地说,主要归纳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他在师部当参谋的七年期间,拿毛笔写字,有时间也临临帖,字写得漂亮是他那时的追求。第二阶段是他调到宁夏军区工作,结识了擅长草书的宁夏文史馆馆长胡公石,学练草书。他继而师法于右任,常常濡墨挥毫,立就一幅今草。特别从工作岗位上退下来赋闲在家,有了全力以赴习字的时间保证,更有了与众多书画家交流的积累,从此,他的书法有了突飞猛进的变化,进入了笔意自由地表达心意的新境界。

  胡将军喜爱书法,更喜爱书画收藏。一九八三年,一个偶然的机会,他结识了军旅画家蒙子军。在观赏画家所作《墨竹》图时,竹的艺术美与神韵,深深感染了他,从此他与收藏书画结下了不解之缘。长期来,他不畏艰难险阻,对此专心致志,乐此不疲,先后收集各家流派的书画作品七千余幅,被誉为“将军收藏家”。

  在胡将军宽敞明亮的书屋里,只见笔筒里排列着型号各异的毛笔,墙上挂着名人字画,案几上陈放着精致的书画集以及一些书画作品,置身其间,犹如步入了当代中国书画大观园,看百花争奇斗艳,芳香袭人,听群鸟嘤鸣,清音婉转,令人流连忘返,美不胜收。

  胡将军收藏书画,不是简单地“拾遗”,不是简单地收集,更不是囤积居奇,大发横财,而是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中国书画艺术面临新的挑战时刻,他以一种历史使命感和时代责任感,自觉地去弘扬中华民族的优良文化传统,促进书画艺术的发展。他以书会友,悉心收藏和保护各个层面,各个时期的书画精品,经过去粗取精,去伪存真,选出精品,结集出版,为我们今天鉴赏、研究提供可贵的珍品。正如耿飙同志所说:他办了一件好事,值得提倡和勉励。

  胡将军以一名军人特有的坚强毅力和一位学者固有的辛勤探索,执著追求的风尚,潜心耕耘了二十多年,分别以“百花齐放”、“歌颂英雄”、“国庆五十周年和澳门回归”、“民族团结”、“庆十六大胜利召开”为主题,先后出版了由著名书法家赵朴初先生亲笔题写书名的《胡世浩将军的书画珍藏集》一至五集,共录用书画一千五百余幅。

  胡将军说:“千幅作品,有千种风骨。它记录了艺术家们的辛勤劳动、高超技艺和高尚美德。”捧读《珍藏集》,可揽书画之菁华,犹观《艺文类聚》。赵朴初、启功、舒同、沈鹏、胡公石、王琦、刘炳森、欧阳中石等数十幅名家的精品,功底扎实,气势非凡,风格独特,代表了中国当代书法的最高水平。更令人感动的是,胡将军不拘一格,新人与名家一并推崇。他把农民画家靳守恭的《官斋运甓》图,不但收入《珍藏集》中,且请名人为之题写图名和补记,使画作更具文化艺术价值,又一次折射出胡将军富有人性美、人品美的旷达情怀和崇高的精神境界。

  梅花香自苦寒来。胡将军收藏如此多的书画珍品,是他多年来历尽波折,想尽办法,不辞辛劳,不计行程,不惜时间,执著追求的结果。

  见面求书画。胡将军结交书画朋友,至诚至真令人叹服。著名画家韩美林来到银川,胡世浩亲自前往拜访。两人谈起书画创作和珍藏,真有相见恨晚之感。次日,他还带病陪同画家参观贺兰山原始森林、腾格里沙漠和大戈壁滩。这件事使韩美林很受感动地说:“胡司令,你是一位很重感情的人,我要为你画一幅《好马》相送。”像这样“精诚所至,金石为开”的事例,胡世浩在与书画家交往中何止百千!

  写信求书画。近二十年来,他给书画家写了两万多封信件,求了不少书画作品,并从艺术家身上学到了不少真才实学。一次,胡将军给杰出的版画家古元写信求画,古元对他的艺术事业十分支持,很快寄来了版画《方志敏烈士》和一幅书法作品。胡世浩又写信给中国美院教授王伯敏为《珍藏集》作序,王教授仔细翻阅了《珍藏集》,挥笔写道:“胡世浩将军具有渊识博见,于戎马之余,将历年收藏的近、现代书画精品,编印成册,令人激赏,既传书画佳音,促进文化交流,又添书林喜识,读者安有不额手称庆,此也是将军为艺事伫间增智之举,吾甚敬佩。”

  登门求书画。胡将军还利用开会、考察、探亲等一切外出机会,登门拜访书画家,主动争取他们的支持。他听说著名书法家沙孟海的儿子沙更世在北京中央民族大学任中国画研究室主任,便在北京参加全国人大会议期间特意去登门拜访,两人陋室相逢,都很激动。画家对出版《珍藏集》颇感兴趣,表示全力支持。不久,沙更世寄来了《小憩》、《人民的好总理》、《共和国元勋》、《书坛泰斗沙孟海》等画作。胡将军还想请一位名人题写书名,为《珍藏集》添彩。经多方努力,最后由与赵朴初先生相交甚笃的胡公石牵线搭桥相助,终于如愿以偿。当赵老特意将亲笔写好的书名题签寄到银川,胡将军喜出望外,如获至宝。

  托友求书画。胡世浩与书画家交友的过程中,还托友求书画。宁夏回族自治区原党委书记李学智调到全国人大工作,胡世浩希望李学智帮他求一幅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严济慈的题词。很久,严副委员长写了“求实”一幅寄到银川。胡将军在细心装裱入册的同时,把“求实”题词作为他一生的座右铭,时刻铭记在心。他还托北京的朋友求全国著名书法家、诗人、老将军魏传统为他题词。魏传统在《赞歌》的题词中写道:书画收藏是人类搜集、鉴赏、研究、出版很具有文化意义的活动。


【大 中 小】【打印】【 繁体】【投稿】【续投】【删/改】【关闭】【评论】 【返回顶部】 
114412749@qq.com

只看该作者 1 发表于: 2007-11-06
浙江东阳前山胡氏宗谱(2005年重修):世浩将军传略



南山拍摄(2007.10. 02)
114412749@qq.com

只看该作者 2 发表于: 2007-11-06
胡世浩将军

114412749@qq.com

只看该作者 3 发表于: 2007-11-06
胡世浩将军:浩笔丹心 十年送出万幅作品(图)

转自:http://www.tjculture.com/read.php?id=2259

    胡世浩,1935年5月出生于浙江省东阳市上宅村农家。1950年参军,1953年年初参加抗美援朝,后任中国人民解放军排长、参谋、营长、团长、副师长、副军长,宁夏军区司令员,自治区党委常委。1988年被授予少将军衔。



    爱好书法的人很多,但像胡世浩这样痴迷翰墨创作和收藏的人不多见,尤其对于一名曾经是千军统帅的人来说就更少见了。胡世浩将军就是这样一个人。从最初的“随便写写”,到后来的“偷师”10年学习草书,痴迷、热爱中,他不仅成了一位将军书法家,也成了一个名副其实的书画收藏家。胡世浩毫无架子,遇到有人索字从不拒绝,“书法是一种文化,弘扬文化是有意义的事,只要老百姓喜欢,我乐意奉送”。如今,除了潜心研习书法,他还将自己收藏的字画编辑成册出版发行,变个人收藏为大众精神食粮。



    将军书法家发端于10年“偷学”

    从1995年第一本《胡世浩将军的书画珍藏集》面世到2006年,他一共编辑出版了7本,如今正在编辑第八本,计划近期出版。著名作家张贤亮在《儒将颂》中这样评价胡世浩:“文人谈兵,武将读经,一向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君不见,旧时画像和祠堂中的关帝爷,手捧的不是兵书而是孔子编纂的《春秋》。其寓意不仅仅是提倡忠君爱国,还有一层倡导军人要崇尚文史典籍的意义在内……世浩将军供职宁夏军区司令员期间,与我常有交往。将军对文化人虚怀若谷,不耻下问,谦谦然,彬彬然,有君子之风……我的确从他身上看到我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在新一代的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人中的恢复和继承。”

    对书画艺术的迷恋,胡将军说是发端于1983年与军旅画家蒙子军的偶然相识。那年,蒙子军给战士们表演画技,他当时是画竹子,寥寥几笔落下,一株翠竹便跃然纸上,“太神奇了!”胡世浩顿时觉得特别兴奋。而且蒙子军写字不用毛笔,而是用几根鸡毛蘸上墨,写出的字飘逸俊朗。“我第一次向书画家开口求字,蒙子军满足了我的要求,给我画了幅竹子并写了一幅字,从那以后,我就喜欢上了收藏书画作品,然后才培养起了书画鉴赏能力。”

    胡世浩是国内著名的将军书法家,擅长于草书。有人评价他“自己师法近人于右任,醮墨挥毫,立就一幅今草”。然老将军专攻草书却始于1985年的银川。

    那年9月23日,胡世浩调任宁夏军区副司令员。国庆节前,曾杏绯、胡公石、柴建芳、刘正乾等书画名家到宁夏军区献艺慰问。“书画家们现场创作,我转到胡公石面前时怎么也走不动了,他行云流水的草书让我着迷,之后我就悄悄临摹胡公石的字,这一写就是10年。”胡世浩说,以前读书时就学用毛笔,后来在部队工作时也常常练习书法,“但那是在写字消遣,并没有习帖研修”。

    “偷学”了10年草书后,胡世浩的书法技艺大增,就琢磨着要去登门拜师,从“地下”转入“地上”。可1995年胡世浩郑重地向胡公石提出拜师时,胡公石却没有直接答应。胡公石只是带着胡世浩将军走进书房,当面写了两副对联相赠。其实,胡公石此前曾在一次偶然的机会里见过胡世浩的书法作品,并对其大加赞赏。

    表面看,胡世浩的这次拜师不顺利,但细心的他当即揣摩到了书法家的心意。“胡公石嘴上没说,但心里已经答应了,他当面给我写字就是在教我怎么写。你想想,我练了10年的草书,那次看他写字就是‘内行看门道’,我仔细看了他的运笔,领悟到很多精髓。”堂堂大将军竟“偷学”书法,但胡世浩说起这些来兴致盎然,毫无遮掩。



  写2万多封信向名家求字画

    胡世浩的书法作品从不进入市场进行交换,只在朋友与情谊中交流赠送。据他自己讲,这些年给宁夏书法爱好者赠送的作品就在15000万件以上。

    “我认为价格不是最主要的,大家喜欢是最重要的。书法家要去推广、弘扬文化,这是有意义的事。如果总想着钱,老百姓消费不起,文化如何弘扬?”

    有一次,一位宁夏大学的西吉籍学生在银川西塔文化举办了个人书法作品展,邀请胡世浩出席,将军认为贫困学生办一次书法展不容易,就欣然应允。到了现场,主办方请他留下墨宝,结果一拿起笔就放不下来了。“从上午8点多到中午12点,求字的人一个接一个,一个刚写完,另外一个就把宣纸铺好了,足足写了80多幅。”这里还有一个小插曲:当时将军在楼上写字,那位大学生在楼下盖印章,每盖一个章收费50元。胡将军知道后不但没有生气,还觉得这孩子脑子不错:“如果真的一幅字50元,80多幅字也有4000多元了,够这次书法展的成本了,就当我扶贫了。”

    20年来,他给书画家写了2万多封信件,收藏字画14000万余幅,其中精品4000多幅,并从艺术家身上学到了不少真才实学。

    胡将军说:“我以老百姓的身份给他们写信求画,给不给是他们的事,但求不求是我的事。要想得到字画,就要放下架子,文化人最看不惯端架子的人,只要你真心实意地去要,人家总会给的。”正因为将军“谦谦然,彬彬然”的君子之风,赢得了众多书画名家的心,大家纷纷将自己的作品送给他。

    “一位画家将自己的32幅得意作品寄给我,其中就有1973年、1974年创作的作品。对方在信里说这是‘宝剑赠壮士’。另一位画家把他在国外创作的风光作品送给我,这是很了不起的事,因为人家对你不信任就不会这样做。”

    类似这样的事情很多,但原因都是相同的,因为将军捧出的是一颗诚心。

    在胡世浩家的客厅,悬挂着一幅油画,画上的将军身着戎装,严肃而威武。这幅画凝结着作者6年的心血。2000年,一位外地的画家看到《胡世浩将军的书画珍藏集》后,心情非常激动,就照着照片给将军画起了肖像。2003年,这位素未谋面的画家带着画像来到宁夏,本想当面送给将军以表敬意。不料两人见面后,画家“失言”了——他眼中的将军和过去想象中的形象相差太大了,因为将军威严的背后更多的是艺术家的气质。于是,那位画家重新构思,又过了3年,2006年的9月5日,这幅肖像画终于杀青。

    对于自己收藏的作品,胡世浩说:“每一件都是一个故事。”


    十余载编辑出版7本画册

    胡世浩收藏书画,不是简单地收集,更不是囤积居奇,而是自觉地弘扬中华民族的优良文化传统,促进书画艺术的发展。他以书会友,悉心收藏和保护各个层面,各个时期的书画精品,经过编辑结集出版,让更多的同道中人鉴赏、研究。正如已故的全国人大常委会原副委员长耿飙所说的:”他办了一件好事,值得提倡和勉励。“

    如今,退休十余年的将军以他特有的方式安度自己的晚年。每天早晨5点30起床,早晚各坚持步行3公里,除了写字梦就是编书,全身心地实现着自己的理想。

    小院里有片菜地,除了种着西红柿等蔬菜外还有几垄玉米。记者以为这是将军解甲归田的心意,但得到的答案是:“家里的事都是老伴说了算,也是她在做,我哪有时间去做这些。”

    将军的夫人对此早已习惯:“以前他带兵,整天忙得顾不上家;现在退休了,还是忙得顾不上家。”

    家里有两间办公室,一间是小园平房里的画室,靠窗放置的书案上笔墨纸砚随时待命;一间是直通客厅的书房,桌上有序堆放着《胡世浩将军的书画珍藏集》第八册的草稿。“我现在每晚12点以后才能休息,时间太紧张了,我要自己编辑整理,别人做不放心。好在我睡眠好,头一挨枕头就睡着了,精力还可以。”

    临近中午,厨房里飘出香味,记者问他是否经常下厨烹饪,将军答:“我喜欢美食,会吃就会做,厨艺堪比一级厨师。”说话间,他神情自若。

    时针指向12点,系着围裙的夫人走出厨房,“吃饭?”“好。”一问一答精炼到极致。

    去年,胡世浩携夫人旅游,在福建泉州的一个景点,夫妇相牵而立,各自伸手去摸两侧的塑像鼻子。“人家说两人若是都能摸到鼻子,就说明两口子相伴永远,我们摸到了。”将军的话有照片为证,也有相濡以沫数十载的悠悠岁月为证。
114412749@qq.com
快速回复
限1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