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大院的端午节
·霁 虹·
http://blog.163.com/qikaihong@126/blog/static/49064970200731821813205/ 地处川西南金沙江畔的会理县,建制于汉武帝元鼎六年,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会理城因其文化古迹保存完好、文化底蕴深沉厚重而被列为四川省的“历史文化名城”。
历史的烟尘悄然散去,时间已经进入二十一世纪,这座地处偏远却独守一方古老和繁荣的古城,依然保存着她许多古老的习俗。其中,最有特色的,当数端午节了。
会理在古代曾是贬官的谪放地,后来,朱元璋大军进驻以及“湖广填四川”等一些大的迁徙活动,使许多南方人来到会理,与当地土著居民逐渐融合,而形成了一个独特的群体,他们把所有的优秀的传统文化、传统活动都继承了下来,并且更加发扬光大,这其中就包括端午节。
古城里有一条古巷,名叫科甲巷。古巷里全是明、清建筑,从这些门楼中可以看见作为衣锦之乡的会理古城、古城居民过去的繁荣和富足。眼前的这座明代建筑便是有名的“胡家大院”。
为了能够更真切地感受会理人过端午节的气氛,我们决定与胡家人一起过端午节。据胡氏家谱和《会理州志》记载,胡氏祖籍为江西吉安,胡氏先祖在明朝时随朱元璋的部队进驻会理,从此,胡氏一家便成了会理的旺族。胡氏第8代孙胡坤陵向我们介绍,他说:会理过端午节,与其它地方不同。会理人在端午节里既要准备传统的粽子、鸡蛋、大蒜,一家人围在一起过节,还要在节前几天,上街买来各种中草药根回家洗净,在过节那天同火腿、腊肉一起煮上一大锅,全家围在一起吃药根。节前几天,乡下的人都要进城来,出售他们从山上挖来的中草药根。这几天,会理城的街道上便显得异常的热闹。
胡家大院占地2500多平方米,完整地保存着明代建筑的特点,整个格局为:大门,大门进去又分中门和侧门。中门一般是不常开的,过去要在重大庆典、祭祀或有一定身份的人来时才能开中门迎接。后来,中门被堵死,出进都开侧门。建筑分下后、二门、东西两厢及后院、后厢。保留如此完好的明代建筑在四川并不多见,在全国也属少有。大院里现在住着5户人家,都是胡氏的后代,同族人住一个大院,在会理众多大院中,他们是唯一的一家。5家虽是独立门户,却又俨如一家,户户家教严谨,家家民风纯朴。大院里从未出现过争吵,人人相敬如宾。逢年过节,大家便商量着凑在一起,把年节过得热热闹闹。这不,明天就是端午节了,几家人又坐在了一起,商量着怎样把今年的这个节过好。
商量结束后,大家便一起上街买药根根儿。领队胡坤陵,他的年龄不大,但辈份高,他身边这夫妇俩,按辈份论是小辈,男的叫胡国安,两夫妇在邻县工作,退休后又回到大院里居住,儿子、儿媳在邻县工作,也带着孙儿回来过节来了。古城街道热闹非凡,他们只好不断地看,不断地比较,再决定买或是不买。
买回了药根,便开始洗药。胡坤陵的妈妈杨胡氏便承担起洗药根的工作,对洗药已经非常熟练了,别人洗她还真不放心哩。胡家大院现在健在辈份最高的五老爹,已经八十多岁,精神依然健旺,对于包粽子,他有一套绝活,就是用棕叶编花粽,他的这套绝活是跟他的外婆学的,花粽作为礼品,最受欢迎。过去一些大户人家每到端午,都要请外婆和他去编花粽,把他们编的花粽作为礼品送人。他把这门绝活传给了儿子胡坤祥,希望儿子能够继续传下去,并传授给更多的人。他说:“不能让这门绝活失传了”。
各项准备工作都做好了,大家都松了一口气。全家人坐在后院里乘一下凉,拉一拉家常。
第二天便是端午节了,粽子已经煮熟,杨奶奶在开始切火腿,胡国安把鸡也杀好了。现在有了一段空隙,胡坤陵便自豪地讲述起了他们胡家的门楼,他说:门前过去有两个石狮子,大院显得庄严、肃穆,门头上刻有琴、棋、书、画四样雕刻,过去,门头挂着一块进士匾。胡家门楼代表着会理古民居的荣耀和地位。胡坤陵现在经营着一个石刻装裱门市,店名叫“石竹斋”。石竹斋创办于1983年,通过二十余年的经营,已成为攀西地区有名的一个字号。现在,石竹斋的经营业务越发拓宽,不但装裱字画,还开展各种碑刻、石材经营、建筑安装等活动。他自豪地告诉我们:会理文化广场艺术墙、滨河路艺术碑廊都是他雕刻安装的。胡坤陵的堂兄胡坤荧,擅长书法,是省书协会员,他常到石竹斋来帮忙,有时,两兄弟还要在一起切磋一下书艺。
五老爹讲起了家族的历史,胡家从江西迁来,已传11代,现在是五世同堂,共分为10家,有5家住在大院内,大院内共有30多口人。老屋就像一棵大树,根系着每个胡家子孙的生命,他们的心都连着这座老屋,无论走得多远,逢年过节时都要回来。五老爹十分自豪,胡家自古就出官员和医生,他的上一代,第6代上出了一名较大的官员,叫胡沛恩,当到了山东盐运大使,后来死在任上。他说:家里的圣旨都丢失完了,但是尚有一册《皇室旧影》,上面是一组兹禧、光绪和几位妃子、皇族人员的照片,是皇帝赐赠给先辈的。尽管照片已很陈旧,但我们还是看见了胡家曾经的荣耀和恩宠。
胡家作为一个家族,他们很看重自己的历史和保存好自己的过去。你看,这是1931年留下的“坤”字辈曾祖母的画像;这是1963年照的全家福,照片上有48人。
门口的这条巷子为什么叫“科甲巷”?五老爹告诉我们:科甲巷最早叫“龚家巷”,巷里住着胡、龚、杨、吴、邹、周几个大户人家,家家都有人考取科举,在外做官,家家门口都挂有“进士匾”、“大夫第”等匾牌,后来,吴家一门连续三代中了科举,由此便将“龚家巷”改成了“科甲巷”。民国期间,云南督军派兵攻入会理,将“科甲巷”改名为“福佑里”,解放后,改名为“新生巷”,后来,居民们一致反映,这个名字对他们有侮辱成份,因为只有劳改释放人员才能叫“新生”,于是改名为“新华巷”。1984年,全国地名普查,又恢复了“科甲巷”的旧名。
现在,城市在不断发展,高楼不断地建起来,老城、老巷站在高楼之后有一些压郁,并被逼迫着往后退缩。胡坤陵说:他们都怕会理这种独特的“端午节”会逐渐淡化,因此,他们年年都要隆重地过,会理的居民们也是如此,都在为这个传统节日的延续而努力。
会理端午节风俗,饭后要出外“游百病”,意思是在外周游一圈,把病痛游掉。为了赶早出游,过节饭早早地开始了。富有特色的“药根”端上了餐桌。五老爹组织祭祖活动。全家人围在一起过上了愉快的“端午节”。
吃完了过节饭,再照一幅“全家福”。
五老爹带上大家出行,上街“游百病”。
古城靠东边新兴的滨河大道,绿柳成荫,五老爹率领的胡氏家族融入了游百病的人群中,人群不断从城中游出,熙来攘往,越来越多,我们与胡家人渐渐被隔离,看不见了他们的踪影。
暮色四合,我们登上了一个高处,向下看去,这座古老和新兴相连的城市在万头攒动中显得恬静而和谐,温馨而美丽。
我们真诚的祝愿胡氏家族,祝愿会理古城的人民健康如意,祝愿这座历史文化名城永保青春。
二00四年七月八日
(电视专题片《胡家大院的端午节》的解说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