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自----《中国姓氏:群体遗传和人口分布》袁义达、张诚著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2年2月 P423
http://www.hszqw.com.cn/bbs/read.php?tid=4176胡
胡姓是中国二十大姓氏之一,在沿长江流域的省份中十分昌盛。胡姓人群大约占了当代人口的1.3%,即每1000个中国人中姓胡的人至少有13个,总人口大约在近1600万。
《中国人名大辞典》收入了胡姓历代名人355名,占名人总数的0.78%,排在名人姓氏的第二十二位;胡姓的著名文学家占中国历代文学家总数的0.77%,排在第二十六位;胡姓的著名医学家占中国历代医学家总数的1.34%,排在第十六位。
历史上主要的胡氏名人有:三国吴大臣胡综,西晋大将胡奋,唐朝诗人胡曾,五代后唐画家胡环,北宋教育家胡瑗,南宋经学家胡安国、学者胡宏、胡居仁,宋元之际史学家胡三省,明朝开国名将胡大海、丞相胡惟庸、大臣胡广、胡直、文学家胡应麟、名臣胡宗宪,清朝经学家兼地理学家胡渭、文学家胡田游、大臣胡橘棻、湘军名将胡林翼、著名皖商胡光墉、太平天国名将胡以晃、国民党元老胡汉民、民国将军胡宗南、学者胡适、华侨企业家胡文虎、当代理论家胡乔木、昆虫学家胡经甫、物理学家胡宁、数学家胡世华、植物学家胡先骕、病理学家胡正详。
胡姓的起源与演变
胡姓血缘主要来自四大系;妫姓、归姓、姬姓和外族。
第一支源出妫姓。妫姓胡氏出自谥号。舜的部落因居于山西永济的妫水旁而姓妫。公元前2070年,禹继承舜的帝位建立了中国第一个世袭王朝夏朝。夏王封舜之子商均于虞,在今河南虞城西南,史称有虞氏。又把舜的另一后裔虞遂封于遂,在今山东宁阳西北。商朝时,商王改封虞遂的后裔于陈,在今河南淮阳东南。陈所处之地即为帝尧的母亲陈锋氏部落的故地,因而称为陈。公元前1046年周灭商,周武王封商均的直系后裔妫满于陈,以取代亲商朝的虞遂后裔的陈国。妫满,谥号胡公,史称胡公满。根据古代谥法,“弥年寿考曰胡,正允背私曰公”,也就是说因长寿而誉满天下、公正诚信而深得民心。妫满逝世后,周朝天子赐谥号“胡公”。胡公满的后裔以谥号为氏,遂有胡氏。妫姓之后繁衍出40多个重要的姓氏,其中最大的五姓是陈、胡、田、虞、姚,除了虞姓外,其他四姓为当代的百家大姓。妫姓胡的历史至少有3000年。
第二支出自归姓。归姓胡氏源出国名。归姓起源于尧舜时代的夔部落,系东夷一支,也称归夷。原活动于山东西南和河南东部一带。在商朝武丁时期(公元前1250一前1192年在位),归夷一分为二,留在中原的归夷于河南郾城建立了归国和胡国,均为商的属国。南迁川鄂交界三峡地区的归夷建立了夔国。归姓胡氏有两分支: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灭商,随即灭了归和胡,胡国之后以国为氏,这是第一分支。西周宣王时,楚国灭归姓夔国,封楚王族于此,为芈姓夔国。春秋时公元前634年,楚国灭芈姓夔国,把以归姓人为主的夔人东迁到安徽阜阳,成立了胡国,子爵,史称胡子国。公元前495年,楚国灭胡,胡国之后以胡为氏,这是第二分支。归姓胡的历史最长,至少有3200多年。
第三支系出姬姓。姬姓胡氏源出国名。周武王灭归、胡两国后,随即把两国之地封于亲属姬姓,仍称胡,子爵,史也称胡子国。进入春秋后,公元前745年,郑武公灭姬姓胡子国,后又复国于安徽阜阳。春秋末公元前531年,楚灵王灭胡子国并迁胡子国于荆,胡人居于今湖北西北的荆山北麓。不久又复国迁回安徽阜阳,回迁途中在河南西南的唐河县的胡阳停留。公元前519年楚国伐吴失败,回国途中灭了胡子国,子孙遂姓胡。姬姓胡的历史也有3000年,普遍使用胡姓是在国亡之后,这离今也有2500多年了。
第四支出自外族的改姓。我国的胡姓同其他姓氏一样,不断与其他民族交流,胡姓中也融入了南北民族的血液,互有基因的流动,胡姓的外来血缘主要来自北方。最重要的有:南北朝时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定居中原,改鲜卑族纥骨氏族为胡姓。北魏的高车族人,北宋的契丹族人,金国的女真族人中均有胡姓。我国南方和西南的瑶、苗、普米、彝族中也有胡姓,这些胡姓很可能来自汉族的移民,长期混居加上汉民人数少,久而久之融入了当地的土著中,这类事件主要发生在宋朝以后,尤其是在明清时代。
历史上胡姓的分布和迁移
先秦时期,胡姓主要的活动地区在黄河以南,淮河和汉水流域地区。秦汉两晋时,胡姓已经播迁到各地,西陲至四川和陕西,北疆为山西、河北,南抵广东、福建,东临江浙。在唐宋之际,胡姓已经在长江流域地区形成了优势。清朝进入台湾。
宋朝时期(公元960—1279年),胡姓大约有98万人,约占全国人口的1.27%,排在大姓的第十三位。胡姓第—大省是江西,约占全国胡姓总人口的29%,占江西总人口的3.6%。在全国的分布主要集中于江西、湖南、江苏、浙江,这四省胡姓大约占全国胡姓总人口的63%;其次分布于安徽、河南、陕西、四川、山西,这五省的胡姓又集中了23%。全国形成了以长江三角洲和川湘为中心的两大块胡姓聚集地。两广地区是当时胡姓人口最稀少的地区。
明朝时期(公元1368—1644年),胡姓大约有147万人,约占全国人口的1.58%,为明朝第十三大姓。宋、元、明600年全国人口纯增长率是20%,胡姓人口增长比全国人口的增长要高得多,600年中胡姓人口纯增长率高达50%,净增加了49万。在全国的分布主要集中于江西(22.7%)、浙江(20%)、安徽(13.3%)三省,这三省胡姓大约占胡姓总人口的56%;其次分布于湖北(7.5%)、江苏(6.3%)、湖南(5.4%)、山东(4.2%)、四川(4%),这五省的胡姓又集中了27%。江西仍为胡姓第一大省,占江西总人口的2.5%。宋、元,明期间600余年,胡姓的分布总格局变化不大,其人口主要向东南和南方地区迁移。全国胡姓人口聚集地区重心由西向东漂移,东南地区的胡姓有了稳健的发展,赣浙皖地区是胡姓的密集区。
当代胡姓的人口已达到1572万,为全国第十三位大姓,大约占全国人口的1.31%。从明朝至今600年中胡姓人口由147万激增到l572万,增长了近11倍。明朝的平均人口接近9300万,当代的人口按12亿计,人口增长了13倍。胡姓人口的增加速度低于全国人口的增加速度。这1000年中胡姓人口的增加率是呈“八”形态势。在全国的分布目前主要集中于四川、湖北、江西三省,大约占胡姓总人口的36%;其次分布于安徽、浙江、山东、湖南、贵州,这五省又集中了23%。四川为当代胡姓第一大省,居住了胡姓总人口的12.7%,占省总人口的1.7%。占省人口比率量高的省份是江西(4%)和湖北(3%)。全国形成了长江流域省份多胡姓的布局。形成了赣鄂皖和四川两个胡姓高聚集区域。在600年期间,胡姓人口流动的程度和方向与宋、元、明期间有很大的区别,由东南部向华中、华北、西部的回迁十分强劲,大于由北向南的迁移力度。
当代胡姓的分布频率
胡姓人口单位面积内密度最高的地区星在沿长江流域的省份,每平方公里的胡姓人口达到3.3人以上,特别在赣鄂皖三省交会地区和四川成都平原,每平方公里的胡姓人口在5.5人以上。胡姓分布密度示意图(见彩图10.3.2A)表明:密度最高的(3.3人以上/平方公里)地区仅仅占国土面积的16.9%,胡姓人口大约709万;1.1—3.3人/平方公里的地区占国土面积的38.5%,胡姓人口大约723万;不足3.3人/平方公里的地区占国土面积的44.6%,胡姓人口大约142万。
胡姓在人群中分布频率示意图(见彩图10.3.2B)表明:胡姓分布很广,但不均衡。在长江流域的云川贵鄂湘赣皖浙八省大部、福建北部、广西西部、宁夏银川地区、内蒙古呼和浩特地区,胡姓占当地人口的比例一般在1.35%以上,其中赣北、湘贵交界地,这一比例在2.25%以上,最高可达2%以上,这部分覆盖面积占了总国土面积的18.8%;在两广闽台大部、青海湖以东的其他北方地区,胡姓占当地人口的比例在0.45%一1.35%,覆盖面积占了总国土面积的41.7%;在青海湖以西的地区、海南、广东的雷州半岛、内蒙古东北、黑龙江东北,此比例在o.45%以下,覆盖面积占了总国土面积的38.5%。
血型分布特征
胡姓人群的血型分布总的是:O型520万,占33.1%;A型465万,占29.6%;B型445万,占28.3%;AB型142万,占9%。胡姓总人口l572万。
长江流域的云川贵鄂湘赣皖浙八省大部、福建北部、广西西部、宁夏银川地区、内蒙古呼和浩特地区是胡姓最集中的区域,约占国土面积的18.8%,胡姓707万,约占胡姓总人口的45%。O型247万,A型220万,B型181万,AB型59万。
两广闽台大部、青海湖以东的其他北方地区是胡姓比较常见的区域,约占国土面积的41.7%,胡姓761万,约占胡姓总人口的48.4%。O型242万,A型216万,B型231万,AB型72万。
青海湖以西的地区、海南、广东的雷州半岛、内蒙古东北、黑龙江东北是胡姓人口较少的区域,约占国土面积的38.5%,胡姓104万,约占胡姓总人口的6.6%。O型3l万,A型29万,B型33万,AB型11万。
[ 此贴被南山在2013-04-23 15:55重新编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