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坛风格切换切换到宽版
  • 10395阅读
  • 1回复

从骑卒到将领的逆袭-胡福的传奇  (山西介休与湖南张家界不得不说的故事)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使用道具 0 发表于: 2017-11-25
从骑卒到将领的逆袭-胡福的传奇

(山西介休与湖南张家界不得不说的故事)

一、生在山西介休,年少从军

     胡福,介休东南坊人,洪武早年间(据推断,应在洪武14年至洪武22年之间,即公元1381年至年公元1389年),年少从军。现在,大家可能会说,介休就没听说过有这么个地,这里有必要给大家脑补一下,源于大明洪武十四年(公元1381年),朱元璋在全国推行建立的里甲制度,在城里居住为坊,在城附近居住为厢,在乡都居住为里,具体情况见本人拙作《我从哪里来——介休里甲制度的沿革考证》,大家就明白了,哦,胡福原来人家是介休城里人是也。
二、屯卫湘西澧州,初展才勇

    军屯于湖南大庸卫,因表现优秀,累迁至永定卫副千户。
    这事得从湘西澧州地区卫所(今张家界)说起
    明朝的卫所制度:
    所谓卫所制度,明太祖朱元璋吸取募兵制和征兵制的缺点而创设的,就是指国家按照军队特点和驻地,征调农民从军,此为世代为军的“军户”,军户吃住都在卫所驻地。这种自力更生开垦种植,寓兵于民,兵民合一的政策,既减缓了国家平民养兵的负担,又保证了军队具有职业性质,能够负担剧烈的对外作战。
      每卫5600人,置卫指挥使统领;每卫下辖五个千户所,每千户所有兵1120人,指挥官称千户;千户所下辖10个百户所,每百户所有兵120人,指挥官称百户。百户所下辖二总旗,每总旗下又辖五小旗,一小旗有10名士兵。
      卫所隶属都指挥使司,都指挥使司统于中央五军都督府。而平时军队的给养、训练、征调和装备则归兵部管辖。五军都督府和兵部一个有统兵权,一个有军令权,相互制衡,彼此制约。  
      平时卫所兵种地训练,遇到战事,集中使用,五军都督府委派主将,待战役结束,交回兵权,各卫所兵再回原地。如此一来,兵将之间无直接人身依附关系,而部队又得到了充分的训练。再加上明朝严密的特务制度,武将造反几乎不可能。也就是在“卫所制度”下,明朝军队百余年长盛不衰,抗击外敌,自力更生,且忠心耿耿。既做到了开疆拓土,保境安民,也防止了骄兵悍将造反谋逆,分疆裂土。
     (我国解放后,实行的军区、军分区、建设兵团,实际就是借鉴明朝朱元璋的卫所制度而设立的。)
     明洪武三年(公元1370年),时任湖南慈利安抚使、湖广理问(法官)的土家族首领覃垕(qín  hòu),联合桑植、永顺、鹤峰等"十八洞蛮"揭竿起义,明太祖朱元璋命湖南行省参政帅师讨之,在永顺县羊峰山山麓平旷之处,设排栅以自卫,编棚为城,简兵戍守,简沔阳,安陆、黄州、襄阳诸军充戍,曰羊山卫。设卫次年,即因“险远运粮不继,召指挥黄常至南郡议定,遂迁入大庸地,改名大庸卫。
      万历《湖广总志》卷29兵防二载,“洪武二十二年(公元1389年)春,千户夏得忠诱九溪蛮复叛,上命东川侯胡海讨平之,乃建九溪、永定二卫、以寨溪洞襟喉。”因为土司累反,大庸卫官兵们希望永远安定,上奏皇帝,请求更大庸卫之名为永定卫,明太祖准奏。永定卫城设在当时慈利县西南部的十二都,即今张家界市政府所在地,乃洪武辛亥常德卫指挥张胜始筑者。降大庸卫改为永定卫,降大庸卫为千户所,别建大庸所于卫城西桑汉关。
     永定卫控制容美、桑植、永顺、保靖诸司领大庸及前后左右中所并黑松、后坪、金藏、龙虎、茅冈等关隘。隶属湖广都指挥使司。
     明廷根据情况,不断调整,最终形成了以九溪、永定二卫为中心,以土汉各千户所、关隘百户所为依托的地方卫所防御力量。这一军事防御设施向西控制桑植、容美、保靖、永顺等势力强大的土司,向东保障澧州、常德、辰州等地区的行政设施之安全,最终形成了对土司地方的有效控制,清时曾评价为“历二百余年边隅从无反侧”,实现了永定,使民众免遭涂炭。
三、从征安南,亲擒贼首,彪炳史册

      安南,即今越南,古称交趾。明建文元年(1400年),陈朝外戚黎季嫠(li)篡夺了皇位,宣称自己是虞舜帝后裔胡公满的子孙,改名胡一元,改国号为大虞,其后自称太上皇,立其子黎苍(改名为胡汉苍)为帝。1403年,胡汉苍向明成祖上表,自称陈朝宗室绝灭,自己以外甥的身份被群臣推戴为皇帝,请求册封。明成祖遣使前往安南调查之后,册封胡汉苍为安南国王
       永乐二年(公元1404年),自称原陈国国王之孙的陈天平从老挝来投奔朝廷,黎季嫠假装请他回国。永乐四年(公元1406年),朱棣派都督黄中率五千名士卒送他回去,前大理寺卿薛岩做他的副手,黎季嫠在芹站埋伏军队,杀死陈天平,薛岩也被杀。消息传至京城,朱棣大为震怒,下令 “靖难”名将成国公朱能佩征夷将军印,西平侯沐晟佩征夷副将军印,为左副将军;新城侯张辅为右将军,统率大军八十万分道进讨。兵部尚书刘俊辅助军务,邢部尚书黄福、大理寺卿陈洽供应粮饷一同出兵安南。
      10月2日,37岁的南征军统帅朱能“出师未捷身先死”,突然在行军途中病逝于广西龙州,时年仅31岁的右将军张辅当即临危受命,兵分两路率军继续南进。一路由张辅领京畿兵、荆、湖、闽、浙、广西兵出广西凭祥(胡福作为永定卫骑卒,隶属湖广都指挥司,随军出征);另一路由沐晟领蜀兵、建昌、云南、贵州兵出云南蒙自。
      大明统帅,深通攻心为上的道理,进入安南境内后,命人先将黎季嫠父子的二十条罪状写成榜文,刻于木牌上,顺流放下,安南军民见到榜文后,人心离散。
      战争的残酷,远超大家想象,安南北部地形复杂,山峦重叠而且森林密布,河道纵横,潦雾瘴毒,看过美国越战片或是中国自卫反击战片子的片子都知道,仗不好打,越南人自古以来就是丛林游击战的高手(当年美国佬深陷泥潭不能自拔,促成尼克松访华),十月,在那个时代安南的雨季,对于披甲的士兵是灾难是梦魇,还有蚂蟥,估计安南的蚂蟥也就那时长的最肥。安南人因地制器的本事突出,只要有可能的地方,都挖了濠沟,且沟内竹刺密布,更可恶的是,还都有毒,这些濠沟不算是客气的,毕竟在明处,暗处的陷坑也是不少,而且那尺寸一定比猎头大象的还大,所以明朝的军队在北越行军作战应该是非常艰苦的(比如上世纪自卫还击战的越方地雷)。当然只要过这个阶段,进入平原地区,越南人从祖宗起到现在,都不是中国人的对手了。事实证明,安南多邦城(今越南谅山),是他们最重要的一个战略要点,攻打多邦的战役也是整个安南战役中的关键一战,此战不只是打败了安南部队,更重要的是打掉了胡氏军队的信心。
       此战特别经典,多种史料有记载。多邦城墙高大,城下有深深的壕沟,沟内全部是密密麻麻的竹刺,安南人老吃老做,到处可用,与此为最。我们可以想象当时张辅和沐晟面对这城隘的时候,也是有点不爽的,特别军队经过痛苦的丛林作战后,好不容易有了攻城拨寨的机会,这种阵仗才是明军真正喜欢和擅长的,结果,摆在面前的却是一座让人远视(沟宽且深)和仰视(城高)关隘。所以说,关键时候,领导人的作用就体现出来了,年轻的统帅在阵前高呼到“安南所依仗的无非就是这个显要关隘,此城一破,我大明天军便能势如破竹!大丈夫报国立功,就在今日!先登上城头的,重赏!”这话说的有水平,一是指明了关键性,这是战略高度,二是有了诱惑,报国大义重赏更现实,都有。于是将士士气高涨,大水冲厕所,奋勇(粪涌)向前,踊跃听命。到了夜间四鼓,黄中率领精锐骑兵数千,悄悄奔袭到关隘前,越过壕沟,加上云梯,悄悄的进城,出声的不要,突然攻上了城头!指挥蔡福登城之后振臂一呼,先锋部队如神兵天降,按着事先的约定,密布在城下的部队听到呼声后,把事先准备的火炬火把全部点亮,鼓声大作,安南兵器这时心理恐慌到了极点,鼓声,喊杀声已经乱了,往前看往下看,更是火光亮如白昼。
       不过安南人这会还是有所依仗的,他们退回内城,不过没降,他们还有“必杀”的武器,大象。大象硕大无比,皮厚结实,战场上冲锋起来,刀枪不入,势不可当,可敌千军万马,这算是东南亚的特种部队!一直被使用到第二次世界大战,日本人还非常兴奋的用机枪扫射过这种大象部队。不过安南人好象不大懂明朝军世史,特别是开国洪武皇帝时期的多种兵种协同作战的历史。明朝军队这役对付大象特种兵,动用了动物部队,火器,步卒,骑兵联合作战,动物部队是驭马,不过这会被蒙上了眼,披上了纸甲,纸甲是小,关键是上面绘有狮子的图案,估计进攻之前还配有作法之类的装神弄鬼的法事,于是狮子上身,驭马变为猛狮,当然了,驭马就是马,且是温顺的马,这会成了猛狮主要还是因为尾巴上绑了爆竹。猛师是头阵,冲大象阵型,如果还有大象能突到军前,没关系,上火器,沐王爷已经发明了三队作战法,三排人,射击-准备-填药,轮流依次,火药之猛很容易就能把大象打成血团,爆竹声,枪炮声,还在当时火药产生的烟雾,这些都是能让大象害怕的东西,于是绝大部分没有死的还能跑的大象都立刻掉头逃命,踩死安南人无数,血肉模糊!当然这会紧随其后的明朝骑兵开始切瓜,再跟在后面的步兵切菜,安南指挥官当场杀死,明军斩数万敌军。
       进入到永乐五年(公元1407),胡氏政权已经分崩离析了,此时安南地方的军阀很多已经投向了明朝军队。三月,明朝军队节节前进,到了奇罗海口(在今越南河静省奇英县),此地易守难攻,是安南胡氏的最后一个据点,其时天气潮热,营地狭窄不便驻扎,而敌人据此负隅顽抗,胜利就在眼前,不可半途而废。张辅和沐晟商定了一计。几日之后,安南人得到了消息,明军已经撤退,原因是水土不服,粮草不济,这一退一直退到富良江,握紧拳头,准备打击。胡氏父子终于觉得战机到了,结集了所有的战舰和步兵随后追击,结果明军突然调转方向,奋力冲杀,在江面上和江的两岸一场鏖战,不过这会与之对战的不只是陆上部队,大明水军已经占据主动和绝对优势了。张辅与沐晟夹岸迎战,明朝军队备有火器和床弩,柳升以水师横冲其阵,大败敌军,斩首数万,江水为赤!!不过黎氏父子倒是逃脱了,又跑回到了奇罗海口,现在奇罗海口已经没有多少驻军可以进行防守了,于是父子亡命海上,或是说船上,二人仓皇登上小船,逃跑到了海门泾。后来,柳升军队登船追击,时逢枯水期,大船无法前进,万分焦急。突然闪电起名,雷声隆隆,下起了大雨,史曰“天助”。所以说,人倒霉的时候,喝凉水都牙疼,这是最典型的例子了,其实在赤道地区,在那个季节,时不时有个阵雨是很正常的,只是那个时候,来的大了些猛了些,时间长了些,于是江水水位上涨,大船追击到了奇罗海口,柳升所领永定卫卒王、柴、胡等七人,诇(xiong, 侦察;探听)得黎季嫠藏匿地,前往捉拿,胡福冲锋在前,亲擒黎季嫠于舟中,于海口山中俘获其子黎澄;次日,士人武如卿俘获黎苍及伪太子芮及将相王侯等,安南平。历时一年,消灭了篡位的胡氏政权,得府州四十八、县一百八十、户三百十二万,朱棣以平安南诏告天下,改安南为交趾布政使司,以吕毅为都指挥使,黄中为副,黄福为布政使兼按察使,并分设官吏,改置17府,自此安南又正式回归中国版图,成了明朝的一个行政区。(只可惜20年后,复失; 1427年废交址布政司。后人评:但使永乐成祖在,焉有安南独立时?1979年对越自卫战,我军进入越南快进快出,大约也是吸收其教训,防止胶着)
       永乐六年(公元1408年)春三月,班师返回。永乐六年七月,论评交趾功,进封新城侯为英国公,西平侯沐承为黔国公,丰城侯李彬、云南侯陈旭各增五百石,清远伯王友进封清远侯,都督佥事柳升封安远伯,战死都督佥事高士文追封建平侯;亲擒黎季军校王、柴、胡超擢指挥使,赐官服、白金,为从者李福等四人皆升指挥佥事。
      以上故事,总结一句话,就是姓胡的捉了姓胡的,安南平,置交趾。一个加官进爵,泽被后世;一个复归故土,深沐尧仁,结局喜大普奔。
四、匡卫戍边,插草书疆,列甲分房

       擢升指挥使后,胡福回到军屯地永定卫,任指挥使,戍守边隅。妣钱、妣詹生子十,海、春、茂、琏、清、湛、膺、浦、斌、江。(一说妣詹、邵、钱,生子八春、茂、琏、清、澄、庸、彬,江)。后人世袭罔替,承袭指挥使顺序为胡福——胡海——胡睿——胡世麟——胡廷辅——胡光虞——胡道恒。后世史志称“八使匡卫”(胡罗汤宋丁杜刘彭),分别屯居永定、慈利、澧州、安福及湖北公安、荆州等地。史称“胡氏有十甲之聊”
       五世孙胡廷辅于嘉靖前期,从永定率部屯安福太浮山兴隆桥,称为浮邱胡氏,建胡氏祖祠,号“浮邱堂”。浮邱胡氏和合口合溪桥胡氏、望城宋玉胡氏、修梅鸽子湾胡氏、烽火八角堡胡氏、柏枝鲁田堡胡氏、官亭翼引庵胡氏、九里胡家庙胡氏共八支都尊胡福为始祖。
      清雍正八年归流裁卫,就地落业,后裔繁衍,形成澧水流域一大族系。
      后世评价胡福为“悃愊无华,才勇自负”,意思就是,朴实无华,骁勇善战。

      本人从网上观后世所修胡福家谱,多有疏失,如:
      1、胡福来自安徽歙县(Shè)县,(安徽歙县之胡福,为隋朝姑苏太守,二者相差几百年)
      2、原名王柴胡,后太祖赐姓胡,这个除了家谱臆测外,史志无相关记录。据笔者考证,应为王、柴、胡三人,胡福为其中一人,王、柴征南时职级比胡高;推断其中的王为合肥人王荣,也叫郑荣,柴为柴皞或柴政,或其二人的先祖。
      3、胡福故于洪武二十七年。如果故于洪武二十七年,那他如何在永乐五年,亲擒贼首黎季嫠?
   附:
   1、张家界的历史沿革
      张家界现为湖南省辖地级市,原名大庸市,辖2个市辖区(永定区、武陵源区)、2个县(慈利县、桑植县)。位于湖南西北部,澧水中上游,属武陵山区腹地
      商周时期地属荆楚,春秋战国为楚之黔中地。原名大庸,是古庸国所在地。秦置黔中郡慈姑县。唐宋元为慈利县。
      明洪武二年(公元1369年),降慈利州为大庸县,隶属于澧州,旋废。明洪武九年(公元1376年),慈利划规常德府管辖。洪武三年,当朝为了征讨覃垕,在永顺羊峰山设羊山卫,并修筑排栅城,次年迁羊山卫城于大庸溪之阳,更名为大庸卫(所谓“卫”,即军事建制,属湖广都使司)。明洪武二十二年(公元1389年),又改大庸卫为永定卫,二十三年,又在慈利设九溪卫,两卫同属湖广都使司管辖,而今张家界市的行政区划在当时则属慈利县。明洪武二十九年(公元1396年)划规岳州府。
       清雍正八年(公元1730年),改土规流,升澧州为直辖州,辖安乡、石门、慈利等四县,同时废永定、九溪两卫,新设安福县(今永定、武陵源两区与慈利、桑植两县在当时均属安福县),并改岳常道为岳常澧道。雍正十三年(公元1735年)将慈利十、十一、十二、十三都及八、九、十四都的一部分地方,以及永顺部分地方和原茅冈司地方置永定县,隶属澧州。民国三年春因与福建省永定县同名,改名大庸县。
        建国后大庸县隶属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1985年改为州辖县级大庸市。1988年至1990年经国务院批准,成立大庸地级市(原县级大庸市更名为永定区),辖慈利、桑植两县和永定、武陵源两区。1994年4月4日,经国务院批准,大庸市更名为张家界市,仍管辖永定、武陵源两区和慈利、桑植两县不变。
   2、黎季嫠为什么姓胡?
       根据《大越史记全书》的记载,胡季犛的祖先名叫胡兴逸,系中国浙江人,在五季后汉时期前来安南,镇守演州。此后家居演州的泡突乡,成为当地的寨主。到了李朝的时候,娶月的公主,生下了月端公主。胡兴逸的十二代孙胡廉迁居清化的大吏乡,做了宣尉黎训义子,从此改姓黎。胡季犛是胡廉的第四世孙,也就是胡兴逸的第十六世孙。
       胡季犛家族显贵,胡季犛有两位姑母分别是明慈皇后和惇慈皇后,都嫁给了陈明宗。明慈皇后生陈艺宗,惇慈皇后生陈睿宗。胡季犛有一个从妹后来嫁给陈睿宗成为皇后,生陈废帝
      妻子:徽宁公主
      妾室:阮氏
      长子:胡元澄,又名黎元澄、黎澄,阮氏所生,庶长子
      次子:胡汉苍,又名黎苍,徽宁公主所生
      女:钦圣皇后胡圣偶,原名黎圣偶,徽宁公主所生,嫁陈顺宗,生陈少帝
      胡季犛被明成祖关押入狱,后获特赦,发配广西任地方官,其子孙及将士都无罪释放。
      长子胡元澄(1374年-1446年)因善长兵器,能枪火器,不但得到特赦,而且还被明朝授以官职。胡元澄向明成祖朱棣进献自己设计的神枪法,朱棣大喜,授命他“督造兵使局铳箭、火药”。后来胡元澄老病,其子黎叔林继续执掌“督造军器”。父子二人督造南京兵使局长达六十年之久,他们发明和改进的交趾神枪一直是明朝京城近卫神机营的主要装备,对中国火枪史有重大影响,明代军士甚至奉他为“火器之神”。
      胡元澄之子黎叔林(1401~1470)官至工部右侍郎,孙子黎世荣还被明宪宗授为中书舍人,官至山东盐道同知,其家族一直在中国繁衍生息。
      胡元澄升迁至工部尚书在明朝工部任职时,著有《南翁梦录》。后人评:"以至褒赞节义,则感慨激烈,可以厉风俗,称扬述作,则清新俊逸,可以怡性情",并让越南史上的先贤"敷张于中夏,遍闻于郡邑,抑且播声光于后世"。
     3、安南改名越南的由来:
       清嘉庆七年(1802年),阮福映击败阮光缵而登上国王宝座,遂遣使清朝,请求以"南越"为国名。嘉庆对此类问题.倒是非常敏感,立即指令军机处:以"南越"二字册封,断不可行。因为南越之名,包罗甚广,考之前史,如今的广东、广西地界,都包括在内。阮福映即有安南,亦不过交趾故地,何得遽称'南越'?该国先有越裳旧地,后有安南全壤。天朝褒赐国号,著用'越南'二字,以'越'字冠其上,仍其先世疆域;以'南'字列于下,表其新赐藩封;且在百越之南,著于《时宪书》内,将'安南'改为'越南'" 。 "越南"之名一直沿用至今。
      19世纪中叶以后,法国开始侵略蚕食越南。后来清朝作为宗主国派兵抵抗,冯子材刘永福所率黑旗军等参战。1885年,中法战争结束,清政府与法国签订《中法新约》,放弃了对越南的宗主权,越南沦为法国殖民地
        开罗会议上,蒋介石与罗斯福讨论了越南独立问题。罗斯福提议,战后将越南归还中国,蒋介石未予接受。罗斯福复提议对越南实行国际托管,由中、美、英、法、俄、菲各派1人,加上越南2人,组成托管机构,训练越南人成立自治政府。蒋对此表示原则赞成。蒋介石进而提议,中美应共同努力帮助越南战后取得独立地位,提议发表一份宣言,主张越南战后独立,但未为罗斯福接受,战后越南独立问题遂被搁置。


参考书目:
清 乾隆《介休县志》
清 嘉庆《介休县志》
民国《介休县志》
清 万历《慈利县志》
清 嘉庆《永定县志》
清 同治《安福县志》
清 光绪《永定县乡土志》(王树人修)
《明实录》
清《明史纪事本末》(谷应泰)
明《鸿猷录》(高岱)
《大明一统志》
《山西通志》      对本文内容感兴趣者,可通过QQ1910379893联系。
      本文由作者原创,非经本人同意或注明作者姓名和出处,不得转载

只看该作者 1 发表于: 2017-11-30
难得一见这样下功夫、有底蕴所好文章!
快速回复
限1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