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坛风格切换切换到宽版
  • 5177阅读
  • 0回复

[★★★【胡姓文化】]青铜铭“胡”字,赫赫三千年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使用道具 0 发表于: 2020-05-20
青铜铭“胡”字,赫赫三千年
胡南山摘编




根据最新统计资料,2018年中国大陆户籍的胡姓人数为1650万人,在各姓氏中排名第十五位。但不知道有没有胡姓人想过这样一个问题,最早的“胡”字是在什么年代产生的?



2007年商务印书馆出版了一部大型汉语工具书《故训汇纂》,关于“胡”字收集了96种解释,“胡”字虽然主要用于姓氏,但还有许多不同的释义。如公元100年,汉代许慎编写的《说文解字》(散佚后经过唐宋两代重编),对这个“胡”字,尽管与汉代之前的众多人名、地名,国名、官名、谥号有关,但他的解释却是“牛下巴垂着的肉”。



胡姓来源可以追溯到原始部落时期。据说那时有一个以白头翁为图腾的部落,东夷族中鸟夷的一支,便是胡姓的先民。



最早的姓氏专著《世本》(战国末年)上有“胡曹作冕”。传说胡曹是黄帝时代的大臣,是他“发明”了衣服。《吕氏春秋·勿躬》:“胡曹作衣”,《淮南子·修务训》:“胡曹为衣”。胡曹有可能是历史上的胡姓第一人。但也有认为胡曹并不姓胡,就像秦二世,姓嬴名胡亥一样,胡曹是他的名字。不管怎么说,胡曹或为历史上最早使用了“胡”字为名(或姓)的人。

归姓胡国是中国古代历史上的一个以胡为国名的诸侯国,国民多是原归夷族人。归胡的历史可上溯到殷商时期。据典籍《周礼·冬官考工记》中记载:“妢胡之笴“(注:妢胡,胡子之国,在楚旁;笴,箭杆)。周初得甲骨及周穆王时的铜器铭文也多次提到“害夫(胡)、胡侯”。归姓胡国的国都位于现在的安徽省阜阳市,公元前495年亡于楚。


河南淮阳陈胡公陵园祭祀大殿中陈胡公(胡公满)圣像

周武王灭商建周后,将长女大姬嫁给舜帝之后妫满为妻,封于陈地(今河南淮阳),建立陈国,奉祀舜帝。妫满死后,谥号胡公,后世称陈胡公、胡公满(一说胡公非谥号,而是生前便称胡公,“胡”出自其早期封地胡襄城--即今河南柘城县胡襄镇,公是尊称)。

周厉王姬胡(姬姓名胡),西周第十位君主,前878年—前841年在位。他是一位暴君,对外战争屡败,国势日危。最后被国人放逐。他也是使用“胡”为名的另一人。

两千多年前在《春秋》和《左传》上还有另外一个“胡”子国,为周成王姬诵所封的姬姓诸侯国,子爵,也称胡子国,国君即称“胡君”。在今河南郾城、舞阳一带,国都位于现在河南省郾城市。

汉字经过了6000多年的变化,其演变过程是:甲骨文→金文→小篆→隶书→ 楷书 →行书(商) (周) (秦) (汉) (魏晋)草书,称 “汉字七体”。现代看到的“胡”字,从字源上只能上溯到秦代的小篆,即便加上陶文、玺文(上古下月疑似胡)等各类古代文字,最早也仅仅能追溯到战国。

“胡”字的历史演变(注意金文有上下结构的“胡”字)

而在更为古老的甲骨文和大篆金文(青铜器铭文)中,至少到今天,是找不到目前所见,大致由古、月两部分所组成的“胡”字。但可以肯定的是,在甲骨文或金文上的“胡”字,与后来的隶书“胡”字,是不一样的,对它们之间的演变过程,有可能是在近代才被发现。


陕西岐山出土的“害夫”(胡)侯甲骨

如今可见最早关于“胡”字的记载,来自一件商周时期的甲骨(上图)。1977年,陕西省岐山县凤雏村一处西周遗址的窖穴内,发现了一块牛肩胛骨上,上面刻画着五个字符,被学者释读为“其于伐胡矦(侯)”。“矦”所指的,应当是商末周初之际,以“胡”为名族群的领袖,虽然难以确定具体年代,也有专家认为,这次“伐胡”事件,可能发生在周武王之子成王时期的“三监之乱”中。这个“胡”字也有可能是目前所发现的最早记载“胡”国的物证--公元前1021年,周成王去世之前,距今3000多年。

青铜器上的铭文“胡”字


青铜器上的铭文“胡”字

青铜器的大量使用是在商周历史年代。青铜器铭文(金文)不仅是古文字学研究的重要材料,而且是记载历史事件的“铁证”。在出土的大量青铜器上,目前已经发现了许多与“胡”相关的铭文,研究这些“胡”字铭文及演变,对全面、客观地了解胡姓氏早期文化的形成和发展,亦有重要作用。

西周宗周钟

西周宗周钟铭文“害夫(左右结构)其万年”

三行先生的金文书法作品【西周宗周钟铭文】 “害夫(胡)”

第一件青铜器是“西周宗周钟”,清宫旧藏,现收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上面有123个铭文,主要记载了一位西周国王亲征平叛的赫赫武功,然后接受东夷、南夷等26个首领朝见的盛事。这位西周国王“害夫”(左右结构汉字)是谁?从清朝到近代,金石学者一直没有定论。直到1936年,历史学家唐兰把“害夫”字认定为“胡”字,从而判断宗周钟上的国王乃是周厉王姬胡(前878年—前841年在位)。这一定论得到了大多数学者的认可,从而也为之后研究西周的涉“胡”人物、事件铺平了道路。


陕西扶风出土“害夫簋”


扶风害夫簋铭文“害夫”(胡)

第二件青铜器是“扶风害夫簋”(上图),1978年出土于陕西省扶风县法门镇齐村的一件青铜簋,现收藏于宝鸡青铜器博物院。铭文124字。和宗周钟一样,这两件青铜器的铭文中都有(“害夫”其万年)的铭文,既然“害夫”已在1936年被定论为“胡”字,所以这件文物也被确认是周厉王十二年的自作器。

陕西扶风出土“五祀害夫钟”

第三件青铜器是“五祀害夫钟”(上图),1981年2月出土于陕西省扶风县,现收藏于陕西历史博物馆。据钟上铭文的记载,继位五年的周厉王,在祖先面前立下过誓言,大意是要继承文王和武王的功业,不断自勉。也希望祖先保佑,赐予自己福分,保佑周朝江山永固。

短短几年在陕西扶风县陆续发现的周历王“害夫”青铜器,再次证实了金文“害夫”(左右结构。现在电脑里也可以打出这个字来:“㝬”),这就是后来的篆书“胡”字的前身。三千年前青铜铸下了胡姓历史,我们似乎也从这个“害夫”里隐约看到了简化字“胡”的身影----“害”字里有“古”,“月”是“夫”的变形。(下图)


2012年10月《赫赫宗周——西周历史文化与礼乐制度特展》在台北故宫博物院举行,珍藏于陕西的五祀(害夫)钟、扶风(害夫)簋,与台北故宫博物院收藏的西周宗周钟在台北合展。三件西周周厉王的自作器首次同堂,这是继《富春山居图》之后,两岸文物实现的又一次“合璧”展出,可谓空前盛事。

以上青铜器的铭文,主要是与周厉王姬胡有关,告诉我们,金文“害夫”即“胡”字,左右结构,是秦之前“胡”字的“繁体”字。那么还有哪些西周至春秋时期的青铜器铭文,记载了与当年“胡”国相关的信息呢?


荣仲方鼎


荣仲方鼎铭文:胡侯(红色方框内)

青铜器“荣仲方鼎”(上图),北京的保利艺术博物馆入藏,铭文48字。其中有两个字,非常清晰地表明是“胡侯”。铭文中反映了“胡侯”之子受邀,进入“荣仲”所主持学校的事迹。大约是铸造于西周早期的周成王或者周康王时期,即“成康之治”时期(公元前1000年左右)。


彔簋

青铜器“彔簋”(读音:guǐ)(上图),上有32个铭文,其中:“伯雍父来自胡”,即西周周穆王时期的军事将领伯雍父,从胡这个地方回到驻地。据考证,“胡这个地方”就是位于现在安徽阜阳,当时的“胡”国。周穆王(前1026年?—前922年?),姬姓,名满,又称“穆天子”,周昭王之子,西周第五位君主。


禹甗

禹甗拓片中有“胡侯”字样

青铜器“禹甗(读音:yǎn)(上图)”,1896年在山东省黄县莱阴出土,现存于日本京都著名的泉屋博古馆。铭文38字,大概意思是:西周将领师雍父(周穆王时期征伐淮夷的重要贵族),他的属下禹出使联络胡侯,胡侯奖励了禹,赐给他铜,禹用受赐的铜制作了甗。


胡侯之孙陈之鼎

青铜器“胡侯之孙陈之鼎”(上图),属于春秋中晚期,大约应该是距离胡国灭亡(公元前495年)最近的一件青铜器。现在则藏于吉林大学历史系陈列室。这件三足圆鼎内仅有7字铭文:“胡侯之孙陈之鼎”。铜鼎之简朴,铭文之简单,似乎这个“胡”国已经日渐沉沦。

青铜器“害夫(胡)叔鼎”,1973年在陕西蓝田出土,铭文中有“害夫叔”二字。有人认为当是隗(归)姓西戎胡国,在现今陕西渭水以北。(没有查到图片和更多资料)

上述有关“胡”的青铜器,虽然出土的时间、地点各异,给后世学者研究著名“的胡”子国带来困惑,但也告诉了我们如下史实:“胡”国确实存在于西周至春秋时期;“胡”子国的前身是“胡”族或“胡”国;“胡”子国曾艰难地周旋于大国纷争中;春秋之后,再无发现“胡”国的实物证据,说明胡子国确实已亡国了。那些以“胡”国名为姓的族人,从此不知迁徙至何方。

往事越千年,远至3000年前的“胡”史,在不断出现的青铜器皿上熠熠生辉。

目前散居于海内外千千万万胡姓人中,有多少人是属于这个已泯灭了数千年的“胡”子国的臣民后代?我们不仅期盼着有更多地下宝藏被发掘,更是寄希望于现代科技的突飞猛进,来解开这个千年之谜。

但不管怎样,我们头顶上的这个“胡”字,产生于3000多年前。西周青铜器上的铭文,证明这是一个不能否认的事实。我姓胡,因为我的姓氏拥有3000年以上的悠久历史,所以我很骄傲。

主要参考资料:浮一小白  流失日本的青铜器,竟源自阜阳胡子国的赏赐
段海博的博客:千里之外觅“胡侯”http://blog.sina.com.cn/s/blog_564f131e010305ul.html

胡南山摘编
2020年5月15日

因为微信平台文章不能修改,所以请点击左小角“阅读原文”前往胡氏宗亲网论坛,查阅更新文章内容。












114412749@qq.com
快速回复
限1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