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坛风格切换切换到宽版
  • 3966阅读
  • 0回复

[☆☆【文化杂谈】]古时婚姻嫁娶习俗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使用道具 0 发表于: 2007-03-05
提亲

旧俗男女婚姻均听从“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男方父母为儿女办婚事,先要央媒人说合,托媒人上女家讨“月生”(讨女方生辰年月时辰,俗称“八字”),女方家长有意者,即将女方生辰八字写在红帖子(庚贴)上,带给男家。男家收到后求签问卜,请算命先生“合八字”决定男女双方八字是否合适无冲碍,或将女方“八字”放在灶君前,太平无事的就称八字相合。合者择日期送求婚帖子,否则将“庚帖”退还女家。

定亲

定亲时,男家备财物作为聘礼(彩礼)送到女家,称“行盘”(因送礼与回赠要用盘子故名)。聘礼丰厚的有“全金六礼”和“十罗金”。行盘也有先行小盘,待选定结婚日期后行大盘(即“十罗金”)的。女家收帖受礼表示同意成为亲家,此后择定吉日举行定亲仪式,双方邀请亲友设宴庆贺(俗称“攀亲酒”)。定亲无年龄限制。

吉期(捉日脚)

定亲后何日结婚,先有男方父母请算命先生择吉日,确定日期。之后,男家要送红帖到女家,把“吉期”即结婚日期通知女家,俗称“捉日脚”。这时男家必须备饰物、鱼、肉等,托媒人送去女家,也称“行大盘”,女方受了大盘后要准备嫁妆。

送“彩礼”各地习俗不同,月浦人送金首饰、银洋、茶叶、花生、枣子、桂圆、莲心等,还附上万年青,以象征吉利。女家对彩礼接受 得多,说明称心满意;反之表示有意见。受彩礼多少,由母女商定,一般要退回一部分,称“回根”。如贫富悬殊,女家将彩礼全部或大部分退回,表示女家无力办嫁妆。送彩礼的习俗沿袭至今,但已简化,男家送彩礼多次,首次送手表钿(现多为金戒、金项链),二次送衣裳钿,结婚前送糖果,另加酒水钿。

挑礼

俗称挑“年夜礼”、“定亲”后,结婚前,每到春节,男方总要给女方送礼。一般是一腿猪肉,一条大青鱼,一甏酒等,挑送女方。一般在端午,中秋等节日,也要送节礼。

结婚

俗称“好日”。

搬嫁妆

结婚前一天,男家去女家搬嫁妆,一路上鸣放鞭炮。嫁妆根据经济情况,富有人家办对橱对箱、全套台椅,并给“垫箱钿”、“花粉钿”。一般人家较简单,但马桶、提桶和脚桶必备。嫁妆一部分由亲友赠送,称“助妆”。嫁妆被必须请花烛夫妻和多子女的妇女缝制。铺盖中放入喜钿,称“子孙包”。马桶称“子孙桶”,内放红蛋 (喻勤生孩子)、枣子(谐音“招子”)、长生果(喻长生不老),嫁妆摆在客堂中让人观尝。

迎妆

迎妆讲究礼节,稍不注意会遭到女家挑剔,甚至拒绝发妆。迎妆的工具贴上红纸或“喜”字,鸣炮入宅,杠棒和扁担靠在柴堆上,女家不招呼不得入客堂。

发妆

发妆,迎妆者须全部退出门外,由姑娘之兄发妆,先马桶,再铺盖,而后逐件发出。

接妆

嫁妆到男家,鸣炮迎妆,放入客堂,由花烛夫妻多子女的妇女解被铺床。而后将所有嫁妆搬入新房,依次排列整齐。

宴客

结婚,男家要大宴宾客三天,称“备酒”,第一天杀猪羊,称“下预告”请媒人,第二天为“正日”,第三天称“敲甏底”。

正日

结婚当天男家备花轿去女家接新娘,轿前由乐队(鼓手或丝竹乐队)作仪仗,由媒人率领迎亲人员去女家请新娘上轿。新娘由伴娘整容,“开面”也称“开脸”( 即绞去脸上汗毛)、梳头,然后插装头饰,凤冠霞披,脚穿红鞋,称“上轿鞋”,装扮完毕,邀亲友入宴后辞家上轿。月浦等地在新娘上轿前由嫂嫂盛碗饭给姑娘吃,称“上轿饭”。此时爆竹鼓乐齐鸣,十分热闹,上轿时新娘与父母哭别,称“哭发”。取吉利之意。

迎“花轿”

花轿到男家时,照例奏乐放鞭炮。“燃旺文”(用竹枝稻草等做成,燃烧时劈拍作响,意为“旺发”)。花轿停在大门口,轿门正对大门,新娘由伴娘搀扶下轿,新娘上、下轿有足不沾地的规矩,要用红毡毯或麻袋铺地传接,称“传代”。脚不沾土。

拜堂

在客堂交拜成亲时,点燃花烛,新郎新娘左右并立,在司礼的主持下拜天地,拜祖宗,夫妻对拜 (原为跪拜,民国后改为鞠躬),新娘还要按长、平、小辈分见男方亲属,长辈要给新娘见面钱,小辈则由新娘给见面钱(见面礼也有安排在饭后的 )。

坐床

拜堂后由鼓乐双烛前导,新郎新娘各持红帛一端,“牵红”送入洞房。新娘坐床“守花烛”,摆酒席,宴请亲朋好友。

待新娘

宴客时新人及作伴的小姐、小弟兄共一桌,称“待新娘子”。新娘一般只看不吃,宴席中途,新郎新娘按次敬酒。

闹新房

散席后新人入洞房,有吵新房习俗,即男女老少涌入新房祝贺取乐,称“闹新房”。所谓“三天无大小”,“太公太婆都要吵一吵”之说,还有“越吵越发”的说法。往往到深夜才止。

回门

结婚第二天新郎新娘一同往女家,称“回门”,拜谢女方家长,女家以回门酒接待新女婿,当日还男家。

正月不空房

婚后一月内,新娘不可在娘家宿夜,称之为“正月不空房”。

住满月

一月后,新郎、新娘或只是新娘去女家住满月。

讨夏衣

罗店、罗泾、盛桥等部分地区,新嫁女儿在第二年夏季莳秧时,要返娘家参加拔秧,插秧等农活,一直到秧成活才返夫家。女方父母也要为女儿添制夏令衣衫若干套,叫“讨夏衣”。

 

民国后,婚礼有所改变,渐兴自由恋爱之风,称为“自看中”。也有订婚前,用相亲做法来让男女双方见面、选择,但仍以父母意见为主。文明婚礼和旧式婚礼并存。文明婚礼不再拜天地,而请有名望的人担任证婚人,使用结婚证书,新人交换饰物,签字,互相鞠躬等礼仪。 二十年代刘行等地还办集体婚礼,也有仿效西方旅行结婚方式的,但宴请还是不可缺少的。迎娶新娘有的不用轿子而用轿车。

建国后,一九五○年《婚姻法》颁布,提倡婚姻自由,青年择偶有自己相识的,也有经人介绍的。一般是通过介绍人介绍后,各自打听对方的情况,如双方有意,则约定日期,由介绍人引领,女方母亲或嫂嫂姐姐陪同姑娘到男方相亲,男家备茶水、瓜子、糖果、水煮鸡蛋招待,女方如合意的,就坐下喝茶,吃瓜子、鸡蛋;不合意就婉言谢绝。婚前男女双方到民政部门办理婚姻登记,领取结婚证书。仍以办结婚酒筵宴请亲友代替仪式。也有旅行结婚,不举行宴请。集体结婚也流行,但仍设筵宴请亲友。迎娶新娘已不用轿子,由用青布独轮车、自行车到现在的用机动车。

 

长兴、横沙两岛婚姻与陆上不同:

央媒

旧时由父母作主婚配,在门当户对的基础上,先将男方的生辰八字央媒人送女家,由女家请人合八字,半月至一月内告知男方。

庚帖

如女方家长同意后,男方再向女方要“月生”,取得“庚帖”男方请算命的排“八字”,男女双方“八字”合对,才择选吉日进行定亲仪式。

压日钱

男家送礼金,称“压日钱”给女家,并邀请未婚媳妇上门,由至亲作陪接待。长辈给予“见面钱” ,刘行等地俗称“叫钿”,女家条件好的也请未婚女婿上门,长辈也给“见面钱”,但与男家相比略低些。

买衣钱

确定吉期之后,男家要送女家买衣钱,而女家则要准备嫁妆。横沙还行男家按年节向女家送礼。结婚,男方一般要设酒席三天。

待媒人酒

第一天晚上设宴请媒人,叫做待媒人酒。

正日(迎新娘)

第二天正日,新郎领一批人,用木制独轮车或用花轿到女家迎新娘,新娘出门时要泪水落地,说是数珍珠、富娘家,同时运嫁妆。新娘在天刚黑时到男家。到男家要上首进宅,新娘先要过“三灯旺火”,然后踏着两只交替的布袋进屋,称作“传代”。进屋后进行结婚仪式, 拜堂、入洞房、坐床、吃和喜团圆。宴席完毕后要闹新房,称是“三天无老小,娘舅、姑夫都可闹”。

待期、祭祖

第三天是“待期”、“祭祖”,俗语说:“吃家饭,像家人,拜拜老祖自家人。”并与长辈们见面,长辈们赠见面礼。

接满月

第四天,新婚夫妇一起回女方家,拜望父母,称“接满月”。

当地新娘出嫁时,女家还要“肚皮痛钱”、“汰尿布钱”等。新娘回门,长兴要选在双日,叫“吉满日”,双日结婚的就要连夜回门,往往迟到深更半夜。横沙则三朝时双双回门。闹新房还有闹公阿伯的趣事。两岛新婚妇夫还有在结婚日(或次日)合种万年青等花木,象征爱情坚贞、白头到老。

 

其它婚姻习俗:

入赘

习称招女婿,大多是女家无子,为女儿招男方入门成亲。入赘后要改名换姓,所生子女随母姓。如今此俗已变,入赘女婿不改姓,所生子女可随母姓,也可随父姓。

童养媳

贫困人家生养儿子后,考虑到儿子成年后办不起丰厚聘礼和婚礼,就向子女多的贫苦人家以较低的代价凭媒领养女孩为媳,待成人后圆房成亲。

叔接嫂

贫寒家庭中,兄婚后早丧,弟辈年龄相近而未娶媳的与寡嫂成亲,俗称叔接嫂。

换亲

男女家双方均因经济条件较差,由父母之命,将彼此兄妹、姐弟互结对成亲,俗称换亲。

抢亲

男女已定亲,但男方无力行聘成亲,就用武力将女方抢到男家行婚礼。

纳妾

俗称“小老婆”旧时存在一夫多妻制。故有钱人娶几个老婆较普遍。建国后,禁止纳妾,有妇之夫再娶者以重婚罪论处。

拜寡妇

妇人亡夫,公婆不准改嫁,强迫守节,男方无奈,请人挑了酒菜,闯至寡妇家,劝说其公婆,拜堂成亲,叫做“拜寡妇”。然后烧菜煮饭,请左邻右舍,置酒款待,以求默认。

守节

旧时男女婚后,若丈夫死亡,其妻即称寡妇。寡妇不改嫁,保持贞节,叫“守节”。大家庭的妇女守节终身者,地方或族主为其立“贞节坊”。

扛孀

旧时无子女的寡妇常被同族人欺凌,甚至被同族人与社会上专以介绍寡孀为业的不良分子串通一气,强迫寡妇嫁人,并从中谋利,称“扛孀”。

 

附婚姻、生养、做寿、丧葬

做舍姆

产妇临产,俗称“做舍姆”,外婆家要送婴儿衣着、尿布和红糖等礼品“望舍姆”,意为催生。

十二朝

婴儿生下第十二天,称“十二朝”,此日“分红蛋”,设丰盛的酒菜,邀至亲好友相聚赴宴。亲友要以红糖及滋补果品、老母鸡等赠送,谓之“月子礼”,俗称“沙母羹”。还有送银质手镯、项圈,长命锁,称作“压邪”,能长命百岁。

满月

婴儿生下一月,叫满月。女家派人接女儿带外孙回娘家。孩子额上涂一点锅底灰,取压邪之意。婴儿满月要剃胎头,称“剃胎头”、“剃乳发”。要做团子、祭祖,孩子的姆姆送些衣裳,同时要宴请亲友。

周岁

小孩生下满一年,称“周岁”、“满记”、“记岁”、“偷满记”,外婆家买了小孩的衣服、鞋帽、鞭炮、切面,亲友也买衣服等物前来贺喜。主人一般都煮面条分送左邻右舍,称“周岁面”。还摆酒席招待至亲好友。这天要在桌上放几样物品,如铅笔、钱、印章、玩具车等等,让小孩来拿,以此办法“预测”小孩将来的志向,称“抓周”。

做寿

年过五十,逢十做寿。是日儿孙在其“生日”那天为其庆贺摆酒。祝寿时,堂内点燃香烛,挂老寿星像,长者正坐在堂上,幼辈磕头拜夀,并呈献糕团、寿面,寿星赏给“拜夀钱”。还有“父母过六十六,女儿要买六十六块肉”的说法。还有少数老人因病为“冲喜”而做寿,但不讲究仪式。旧习俗 三十岁方可做寿,过五十岁后逢十为重,尤重六十岁。四十岁都不做寿,因“四”与“死”谐音,又七十不做寿。而在六十岁时提前庆寿,因“七”与丧礼中逢“七”祭祀相近而忌讳。

做寿、丧葬

丧礼有殓、殡、葬三礼。人死其家中必须有一人爬到屋上叫唤“XX归来”,名“叫方死”。随后向亲友“报丧”,为死者用香莲水揩身、换内衣,用门板抬放在主屋西边,头南脚北,称“转尸”。板门底下点上一盏小油灯,需要小辈坐在门板边,叫“广告牌门”。死者生前的衣服堆在外面场地上用石灰粉围起来焚化。把死者的帐子置于屋上称撤帐,将席子捆稻草在门前小路田头焚烧,称“烧床祭”。子女披麻束白带戴孝,办衣衾、棺材。轮流守灵,入殓,称“成殓”下棺材,又名“端送”。入棺前,为死者理发(梳头),穿衣,在穿衣之前先将死者所需衣服反穿在长子身上,面朝北跪在客堂门坎上,用没有秤陀的秤秤衣,再给死者一次穿上,入棺时由儿子捧头女儿捧脚入棺,盖棺前家人亲友绕棺一周向遗体告别。盖棺后由长子把一根较长的钉子垫上白布钉在棺盖前部中间“封钉”,称“子孙钉”。入敛后由看风水的看好地方,方向。出丧前开好墓穴(称金井),有在墓内置有寿椁,有的仅撒石灰(称白云葬)。棺材由4人或8人抬出。子孙披麻带孝,手执“哭丧棒”腰系草绳,脚穿麻鞋,以示孝心。家族亲友在棺后相送,称为“送殡”。亲友路祭称“化买路钱”。出丧前由道士报魂驱邪,直到棺材出场角。棺材安放入穴埋葬后筑成坟墓。也有人家把灵柩停放在空屋或庙宇内,也有置于地面用砖砌或扎成小屋,称“坑”,暂不埋葬,几年后再办安葬仪式,称为“落葬”。过几年,复以土做为“坟墓”,四周为莹地,种上柏树冬青等。送殡者回来时叫“回丧”,至门前,需跨火堆,焚烧用纸糊扎成的房子及死者的衣服,名为“化库”,吃糕和糖茶,名为“登高”,有吉祥之意。家设灵台。

人从死亡那日起每逢七天一祭,习称“做七”,其中大的祭日“三七”由女儿主祭,“五七”由儿子主祭,“五七”是重要悼念日,前夜要闹五更,谓曰死者要回家,要办酒菜于灵牌前供祭,通宵达旦,家人窥视,通夜不眠,称“闹五更”。当天,请僧人颂经祭其死者,名曰“家祭”,至亲都参加祭奠,日夜不停。第 四十九天称“断七”,之后一般就撤去灵台,叫“端香台”,也有“百日”、“满孝”后撤灵台的。死后一百天为“百日”,邀请至亲一起悼念。死者过世一年 (即头年),家人供祭和烧化纸钱,称“做周年”。丧期三年后到周年日,称“脱孝”、“满孝”(守孝三年为满)。

“吃豆腐饭”,人死后第二或第三天办丧事,称“开丧”,一般备“豆腐饭”七八桌,多则二三十桌,菜肴以素食为主,称为“吃豆腐”。对前来悼念者分赠白布一条。

建国后,政府提倡丧事从简,逐步实行火葬。人死后也进行揩身、换衣、撤帐、烧床荐、向亲友报丧、接受吊唁,设灵堂等。尸体运往火葬场,在殡仪馆礼堂举行追悼会或向遗体告别仪式,亲友赠送花圈及丧礼。火化后骨灰入盒,寄存殡仪馆或家属带回,有的另择公墓埋葬。戴孝也改为佩戴黑纱。仍吃“豆腐饭”、“做七”。

长兴、横沙两岛的殓、殡后棺材均暂浅葬,三年后,择日请人开棺拾骨。前夕请拾骨人吃夜饭,送一块肥皂、一条毛巾及酬金。第二天拂晓,由家属陪同去坟地,随带骨甏一只,开棺把尸骨从脚到头装入甏内,未腐烂尽的还要剔肉留骨,入甏后加石灰深埋。

   
★讓世界了解胡氏,讓胡氏走向世界!★
QQ:2117727433
胡氏淘宝群:128966841
快速回复
限1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