岐轩脉学课堂(1)
北京岐轩堂中医研究院院长朱雅卿,开学致辞。
他从 脉诊可以速成, 又说到 脉诊不可神化。
从 脉学研究之现状, 得出《中医复兴 脉诊当先》的结论。
朱雅卿老师详细的阐述了古今脉诊之六大误区,便给我们讲解 岐轩中医脉学入门课 --气一元论。
整理讲课内容 如下:
气在中医理论里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至少是和阴阳、五行同样重要的基本概念。但在教科书里占的分量却远远不如阴阳五行,到底气的分量有多重,比较一下“气”和“阴阳”、“五行”在《内经》中使用的频率,就能初步说明问题。
《内经》中,有近3000个“气”字。 相比之下,其中“阴阳”连写出现约290次,“五行”连写约24次。今《内经》162篇,大约16万字,“气”字约占1/50。显然,“气”比“阴阳”、“五行”出现的频率高得多。实际上,在《内经》中,气字出现的频率,仅次于虚词之、者,在所有实词中,它出现的频率最高。再看宋本《伤寒论》,约4万字,其中“气”字,约300个。《医林改错》约2万7千字,其中“气”字,约370个。可见,自汉末到清末,即便不多说理论的方书,都根本不能离开气。或者说,离开“气”字,中医便无法说理。若没有气和气化学说,中医的阴阳、五行、天人相应、脏腑、经络、药理、方剂和治则等,便都成了空的理论外壳。
所以深入理解气的概念对解读《黄帝内经》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我们根据前人的一些论述对其进行了一些归纳和阐述以抛砖引玉。
气的基本概念
气是存在于宇宙中的运行不息且无形可见的最细微物质,是构成宇宙万物的本原或本体,它又充塞于宇宙万物之间,与宇宙万物相互渗透,成为万物相互联系的中介;使万物相互感应协调而构成一个整体。气的自身的运动变化,推动着宇宙万物的发生发展与变化即成、住、坏或生、长、壮、老、已;从现代哲学角度可理解为是占空间、能运动的客观存在。
精彩连接: 物质 (马哲)
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自然界和社会的一切现象,都是运动着的物质的各种不同表现形态。物质不能被创造和被消灭,世界上各种事物的产生和消失,只是物质形态在一定条件下的转化。
概念阐释一
气是存在于宇宙中的不断运动但无形可见的最精微物质。气存在于宇宙之中,运行不息,虽不具有形体、声音、状态等,但是客观的实在,是天地万物的共同构成基础。老子在《道德经》中说:“道之物,惟恍惟惚。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幽兮!冥兮!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其中有信。”后又进一步说:“视之弗见,名之曰夷;听之而弗闻,名之曰希;抟之而弗得,名之曰微,三者不可至诘,故混而为一。”这就是万古不变之道也,生生不息之气也。《庄子》认为气存在于宇宙之中,“通天下一气耳”,而人类也由此气聚合而成,如该书《知北游》说:“人之生,气之聚也。聚则为生,散则为死。”《列子》则认为“有形者生于无形”,而气生于“太易”,无形无状,“视之不见,听之不闻,循之不得,故曰易也”。此气“轻清者上为天,重浊者下为地,冲和气者为人。故天地含精,万物化生”(《列子•天瑞》)。
概念阐释二
气是宇宙的本原或本体。气做为中国古代哲学逻辑结构的最高范畴,是最高的本体,宇宙即气,宇宙万物皆由气构成;气是宇宙万物的共同构成质料或元素。气是一个抽象的、一般的范畴。如老子云:“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吾未知其名,字之曰道。”老子又说:“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所以气就是无形而运行于天地之间,聚合而生万物的宇宙本原物质。《老子》还说:“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两汉时期,元气学说盛行。《春秋繁露》认为,“元者,始也”,“元者,为万物之本”,并产生于“天地之前”。《论衡》认为元气自然存在,产生天地万物和人的道德精神。该书《自然》说:“天地合气,万物自生。”《论死》说:“气之生人,犹水之为冰也。水凝为冰,气凝为人。”气为万物之本原,故称为“元气”。元气是构成宇宙万物和人类的形体与道德精神的唯一本原,因而是中国古代哲学逻辑结构的最高范畴,后世称为“元气一元论”或“气一元论”或“气本原论”。
概念阐释三
气自身的运动变化,推动着宇宙万物的发生发展与变化即成\住\坏或生\长\壮\老\已。气分为阴阳二气或五行之气,阴阳二气的升降交感、氤氲合和,五行之气的运动搀和,产生了宇宙万物并推动着它们的发生,发展与变化。如《易传•系辞上》说:“刚柔相推而生变化。”《易传•咸》说:“天地感而万物化生”。《管子•乘马》说:“春秋冬夏,阴阳之推移也;时之短长,阴阳之利用也;日夜之易,阴阳之化也。”《吕氏春秋•大乐》说:“太一出两仪,两仪出阴阳。阴阳变化,一上一下,合而成章。……万物所出,造于太一,化于阴阳。”
概念阐释四
气是宇宙万物之间的物质媒介,与宇宙万物相互渗透,成为万物相互联系的中介,并使万物相互感应协调而构成一个整体。气充塞于宇宙万物之中,使它们之间相互贯通,相互影响,处于和谐有序的运动之中。气是宇宙万物之间相互感应的中介物质,是信息的负载者。通过气的中介作用,宇宙万物得以构成一个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整体。如《内经》中说:“天地之间,六和之内,其气九州,九窍、五脏、十二节皆通乎天气”。
概念阐释五
气是人生命的本原。《内经》〉中云:“人以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又云:“天地合气命之曰人”。气存在于人体内,是极为精微,无形可见,运行不息,是生命之本。气是推动和调控人体生命活动的动力源泉。人的寿夭,与气密切相关。气的运动停止,则标志着人体生命活动的终止。人要长寿,则必须珍惜、保养运行于人体中的气。如《管子•枢言》说:“有气则生,无气则死,生者以其气。”
概念阐释六
气是道德精神。气是一种道德境界,充塞于天地之间,与天地之气相通,也是道德修养。如《孟子》认为,存在于人体内的气为“浩然之气”,“至大至刚,以直养而无害,则塞于天地之间”。此“浩然之气”是一种道德精神,受人的意志的支配,与人的心性修为密切相关。人的意志坚定,则成为“威武不能屈,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的大丈夫。所以我们人认为气的运动与人的心境是一而二,二而一的关系。
精彩链接:意识是客观存在的反映(马哲)
意识从其生理基础来看,它是人脑的机能,从其内容来看,它是存在的反映。只有把这两方面结合起来,才能完整地把握意识的本质。
意识是人脑对客观存在的反映。没有被反映者,就不能有反映;但是被反映者是不依赖于反映者而存在的。
意识是客观世界的主观映象。意识按其形式来说是主观的,按其内容来说是客观的。
意识对客观世界的反映有两种基本形式:首先采取感性的形式(感觉、印象),然后采取理性的形式即思维的形式,这是意识由低级向高级的发展。无论那种形式都是主观对客观的反映。
理性形式的意识即思维,是人类所特有的,它从根本上表明人类意识的本质和特点。它借助语言的作用对感觉材料进行抽象和概括,比感性的形式更深刻地反映客观物质世界。正确的思想是对客观世界的真实反映,错误思想是对客观世界的歪曲反映。即使是荒唐的观念,也可以从客观世界里找到它的某种根据或“相似原型”
总之,气的内涵,既是客观的实在,又是主观的道德精神。它是一个涵盖自然、社会、人生的范畴,也是中国古代哲学中各家共同使用的范畴。其内涵相当复杂,不可作单一的、片面的理解。与马克思哲学的物质概念既有联系又有区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