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坛风格切换切换到宽版
  • 10091阅读
  • 36回复

与"胡"有关的事物及文化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只看该作者 10 发表于: 2007-05-10
胡黄连
本品为玄参科植物胡黄连Picrorhiza scrophulariiflora Pennell的干燥根茎。秋季采挖,除去须根及泥沙,晒干。

【性状】本品呈圆柱形,略弯曲,偶有分枝,长3~12cm,直径0.3~1cm。表面灰棕色至暗棕色,粗糙,有较密的环状节,具稍隆起的芽痕或根痕,上端密被暗棕色鳞片状的叶柄残基。体轻,质硬而脆,易折断,断面略平坦,淡棕色至暗棕色,木部有4~10个类白色点状维管束排列成环。气微,味极苦。

【性味与归经】苦,寒。归肝、胃、大肠经。

【功能与主治】清湿热,除骨蒸,消疳热。用于湿热泻痢,黄疸,痔疾,骨蒸潮热,小儿疳热。

【贮藏】置干燥处。

~~~~~~~~~~~~~~~~~

拉丁名            Neopicrorhiza scrophulariiflora (Pennell) Hong

中文名            胡黄连

拉丁科名        Scrophulariceae

中文科名        玄参科

保护级别        3

分布              云南、西藏

现状                  濒危种。自近年来发现胡黄连可代替进口胡黄连以来,挖采成风,资源已临危境,急需保护。

海拔下限(米)      3600

海拔上限(米)      4400

形态特征            多年生草本,植株高4-15厘米;根状茎粗而长,直径达1厘米,上端密被老叶残余。叶密集于根状茎顶端,成莲座状,无柄,叶片匙形至卵形,长3一6厘米,宽2一2.5厘米,先端圆钝,基部渐狭成楔形,边缘具锯齿,两面无毛。花拳单生,长4一10厘米,着生棕色腺毛,穗状花序单生于花葶顶端,长1-3厘米;有苞片而无小苞片;花梗短,长仅2一3毫米;花萼被棕色腺毛,深裂几达基部,裂片不等,后方一枚极小,披针形,其余4枚倒卵状披针形或倒卵状长圆形,长4一6毫米,果期可达10毫米;花冠深紫色,外面被毛,长8一10毫米,花冠简短,占1/3长,檐部4裂,2唇形,上唇略向前弯,呈盔状,顶端微凹,下唇3裂片明显短于上唇,侧之裂片顶端微缺,或有2一3个小齿;雄蕊4枚,后方2枚略短于上唇,前方2枚稍长于上唇;子房2室,中轴胎座。蒴果长卵圆状,顶端尖,长8一10毫米,有一条沟槽,4裂;种子多数,细小,种皮透明,具蜂窝状网眼。

特性                  分布于高山草甸、砂砾地或沟边。系高山植物,喜湿润、冷凉气候,生长季节短,冬季长,常为冰雪覆盖,5月雪融化后始萌发新叶,至7--8月开花,9月即果熟,进入休眠。

保护价值            胡黄连属为单种属植物,特产喜马拉雅山和横断山地区,是玄参科婆婆纳族的最原始类群之一,具有一定的科学价值。根状茎为我国常用中药,有清虚热,解毒和杀虫之效。因自然资源不多,而药材需求量大,故急需保护其野生资源。

保护措施            尚无保护措施。应将德钦县白雪山自然保护区延伸至澜沧江岸的燕门区(即华丰坪后山海拔4400米),将尚有自然生长的胡黄连划于保护区内。

栽培要点            用种子分株繁殖。在秋季果熟时采收,贮存至次年春季播种,易发芽出苗;分株可在早春冰雪刚融化时,挖采植株分栽即可。但因胡黄连不耐高温,故应在高海拔地区栽培。

【英文名】 RHIZOMA PICRORHIZAE

【别名】假黄连

【来源】本品为玄参科植物胡黄连 Picrorhiza scrophulariiflora Pennell 的干燥根茎。秋季采挖,除去须根及泥沙,晒干。

【制法】除去杂质,洗净,润透,切薄片干燥或用时捣碎。本品为不规则的圆形薄片,切面灰黑色或棕黑色,有白色点状维管束,周边深棕褐色。质脆。

【性状】本品呈圆柱形,略弯曲,偶有分枝,长3~12cm ,直径0。3~1cm。表面灰棕色至暗棕色,粗糙,有较密的环状节,具稍隆起的芽痕或根痕,上端密被暗棕色鳞片状的叶柄残基。体轻,质硬而脆,易折断,断面略平坦,淡棕色至暗棕色,木部有 4~10个类白色点状维管束排列成环。气微,味极苦。

【鉴别】

(1) 取本品粉末0。5g,置适宜器皿中,60~80℃升华4 小时,置显微镜下观察,可见针状、针簇状、棒状、板状结晶及黄色球状物。

(2) 取本品粉末5g,加水50ml,置60℃水浴中温浸20分钟,滤过。取滤液1ml,加三氯化铁乙醇溶液2 滴,生成暗绿色沉淀;另取滤液1ml,加 5%a-荼酚乙醇溶液2滴,摇匀,生成黄白色浑浊,缓缓沿管壁加硫酸0。5ml,两液接界处显紫色环,振摇后颜色变深,加水稀释生成暗紫色沉淀。

(3) 取【鉴别】(1) 项下的升华物,加氯仿数滴使溶解,作为供试品溶液。另取香草酸、肉桂酸对照品,加氯仿制成每1ml 各含1mg 的混合溶液,作为对照品溶液。照薄层色谱法(附录Ⅵ B)试验,吸取上述两种溶液各5μl,分别点于同一硅胶GF254 薄层板上,以正己烷-乙醚-冰醋酸(5:5:0。1) 为展开剂,展开,取出,晾干,置紫外光灯(254nm) 下检视。供试品色谱中,在与对照品色谱相应的位置上,显相同颜色的斑点。

【性味归经】苦,寒。归肝、胃、大肠经。

【功能主治】清湿热,除骨蒸,消疳热。用于湿热泻痢,黄疸,痔疾,骨蒸潮热,小儿疳热。

【用法用量】 1。5~9g。

【贮藏】置干燥处。

【备注】(1)本品与知母、青蒿、地骨皮、银柴胡、秦艽、鳖甲等配伍,可治阴虚发热,午后潮热;与黄连、芦荟等同用,可治小儿疳热等症。

【摘录】《中国药典》
★讓世界了解胡氏,讓胡氏走向世界!★
QQ:2117727433
胡氏淘宝群:128966841

只看该作者 11 发表于: 2007-05-10
三胡
彝族三胡是彝族特有的弓弦乐器,是民间乐舞“阿细跳月”的主要乐器。流行于云南路南、圭山、弥勒、沪西和宜良等彝族阿细人和撒尼人聚居地区。

彝族三胡:彝族特有的弓弦乐器,阿细人称“嘿胡”,撒尼人称“嘞胡”,木制琴筒,蒙蛇皮(或羊皮),琴杆用紫竹,杆端有三个森轸,三弦。琴弓略粗、竹制弓形、双股马尾,分别穿于一、二弦及二、三弦之间。演奏时一、二弦与二、三弦同时发音,音色丰富独特,柔和、圆润,可以独奏、合奏或为歌舞伴奏。

云南彝族的两大支系“撒尼”与“阿细”人的民间乐舞“阿细跳月”常用此乐器演奏。流行于云南路南、圭山、弥勒、沪西和宜良等彝族阿细人和撒尼人聚居地区。

演奏时,奏者多用一条细绳拴住琴头与琴尾,系于胸前钮扣上,将琴筒置于腰间,左手持琴按弦,右手执弓拉奏。阿细人嘿胡定弦由里至外为(g1、C2、C1),中弦音高,外弦音低,里弦音居中;撒尼人嘞胡定弦为(g1、c1、c2),外弦音高,中弦音低。

三胡因马尾分开两股,不论拉奏里弦或外弦,中弦都同时发音,形成自然和音。三胡因琴弓短小,弓法上多用灵巧的分弓,指法的特点是滑奏,多用装饰音。旋律多变,音响丰富、甘润。 
★讓世界了解胡氏,讓胡氏走向世界!★
QQ:2117727433
胡氏淘宝群:128966841

只看该作者 12 发表于: 2007-05-10
林胡
“胡”是北语“人”的意思。战国时代,北方游牧民族统称“胡”,其中主要为“林胡”和“楼烦”。林胡,又称林人、儋林,为林中胡人之简称,生活于森林中。

“林胡”活动地区正是鄂尔多斯高原东部,包括今伊金霍洛旗、东胜区和准格尔旗及东越黄河到晋北山地森林区。据载,“远在秃尾河的源头?今伊金霍洛旗红碱淖一带)森林区相当多”。

先秦时,这两族与鬼方等族同时出现于商周以北。《伊尹朝献商书》载:楼烦居商“正北”。《逸周书》也称:楼烦向周贡“星拖(玉饰旌旗)”。《史记》载:春秋,“晋北(今山西北边)有林胡、楼烦”。可见,林胡、楼烦是我区中部最古老的原始部族。

战国之际,七强争雄,燕赵为扩充割据地盘,经常以武力兼并四邻。对此,林胡与楼烦表现得比较“柔弱”。在赵燕的压力下,林胡和楼烦一迁再迁,先从晋北向东迁至燕北(河北北部)。后来,武灵王“北破林胡、楼烦”,又把他们赶到赵西。接着,武灵王“兵威”林胡,驱之至伊盟(今鄂尔多斯市)境内和阴山以北;“礼服”楼烦,征集了他们的军队。这样,把林、楼两国上千里的土地并入自己版图,设置去中、雁门,代三郡治之。而且筑了从今河北宣化沿阴山山脉西行,直达今河套五原以北狼山缺口止的长城,以之来达到巩固土地、防御北胡,再图强秦之目的。尽管如此,林、楼两族并未被消灭。五十多年后,孝成王时,林胡又随初露头角的匈奴率众而来,不意被赵将李牧以“奇阵”击溃,从此林胡名字失于史册。但至秦始皇年间,“云中”一带的胡人始终没有绝迹,大约这个支派汇合到匈奴中去了。而此时,楼烦依然活动在鄂尔多斯地区。战国末期,匈奴兴起,鄂尔多斯划入匈奴版图,楼烦又从属于匈奴。秦灭六国,秦将蒙恬收复“河南地”,楼烦又归在秦的统治下。西汉武帝年间,汉将卫青“击败……楼烦后,收复秦时河南地。”从此楼烦不复为国。以后,楼烦人散居塞内,或并入匈奴,或融于汉族,渐渐从历史舞台上消失。 
★讓世界了解胡氏,讓胡氏走向世界!★
QQ:2117727433
胡氏淘宝群:128966841

只看该作者 13 发表于: 2007-05-10
五胡
两晋南北朝时期,伴随着晋室的衰落与南迁,原居中国北方的少数民族纷纷南下,与汉族比邻,并先后建立了五凉(前凉、后凉、南凉、北凉、西凉)、四燕(前燕、后燕、北燕、南燕)、三秦(前秦、后秦、西秦)、二赵(前赵、后赵)、成汉、大夏等十六个北方政权。由于这些政权主要是由匈奴、鲜卑、羯、氐、羌五个少数民族(即「五胡」)所建,史称「五胡十六国」。其中,前赵、大夏、北凉为匈奴所建,后赵为羯族所建,前燕、后燕、南燕、南凉、西秦为鲜卑所建,前秦、后凉、成汉为氐族所建,后秦为羌人所建。「五胡」统治北方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的一次民族大融合。

匈奴渊源于先秦时期的北狄。战国末年,匈奴势力转强,威逼北方的秦、赵、燕三国。为防匈奴,三国被迫在边境一带修筑长城。到两汉时期,匈奴发展成为中国北方最大的帝国。中原王朝在长期征战无效之后,采取「和亲政策」,以宗室女为公主嫁给单于(王)。汉魏之际,匈奴分裂为南、北两支。南匈奴依附中原王朝,北匈奴则远迁西北中亚。至西晋末,南匈奴首领刘渊率部南下,在中原建立了汉,族子刘曜改称为赵(史称前赵)。其后,复有匈奴首领赫连勃勃建立大夏,属于匈奴一支的卢水胡建立北凉。隋唐以后,匈奴逐渐融合于其他民族之中,不复见于记载。

鲜卑源于先秦时期的东胡。东汉以后,随着匈奴势力的衰落,鲜卑逐渐发展起来,成为继匈奴之后中国北方最强大的民族。西晋末年,鲜卑各部族纷纷南下,在中原建立政权。慕容部相继建立了前燕、后燕、南燕,秃发部建立了南凉,拓拔部建立了代,后改称魏,史称北魏。北魏分裂以后,鲜卑族逐渐消失,大部分族人融合于汉族之中,而少部分则融进了奚和契丹。

羯为晋人对杂胡的泛称,其来源至今仍然扑朔迷离。西晋末年,居于山西、河北之间的羯胡卷入动乱。公元319年,其首领石勒率领部众攻掠周边地区多年以后,据地襄国(今河北邢台一带),建立后赵,自称大单于、赵王。后赵势力强大时,其控制范围东起海滨、西至河西、南逾淮河、北接燕代。石勒死后,其子石虎夺得王位,迁都邺城(今河南安阳一带),实行残暴统治,引起内部混乱、宗室相争。至石虎死后,部属冉闵尽杀石氏宗室,改国号魏,后赵灭亡。

氐族渊源于先秦时期的西戎,秦汉时期汉化程度已经很高,唯服装、婚丧仍保持着旧有习俗。西晋末年,因不满晋王朝的苛重奴役,扶风氐帅齐万年率众反晋,导致了西晋王朝的崩溃。与此先后,仇池(今甘肃成县西)氐帅杨茂搜自立为王,建仇池国;巴氐首领李雄在成都称帝,建大成国。公元351年,武都氐裔苻健占领关中,自称秦天王,建国大秦,史称「前秦」。前秦崩溃以后,氐族首领吕光复在姑臧(今甘肃武威)建立后凉,及后又被后秦所灭。隋唐以后,氐族已不复见于记载,融合于各个民族之中。

羌渊源于先秦时期的西戎。羌族虽然逐步向西和南面迁徙,但仍有相当数量的部族居于河湟一带,称为「西羌」。汉晋时期,中央王朝对西羌采取威逼政策,致使西羌多次爆发反汉起义。西迁于天山南路的羌称为「婼羌」,自立为王,疆域相当广阔,曾经协助汉朝对抗匈奴。前秦崩溃以后,西羌首领姚苌在长安建立后秦,势力强盛之时东至河洛,西及关陇。后秦被东晋灭后,羌人仍然长期活跃在中国西北一带。 
★讓世界了解胡氏,讓胡氏走向世界!★
QQ:2117727433
胡氏淘宝群:128966841

只看该作者 14 发表于: 2007-05-10
西胡
中国古代对西域各族的泛称。因在匈奴 西而得名。西汉时仅指葱岭以东,东汉起亦兼指葱岭西各族。其中较著名的城国、游牧部落和民族有鄯善(原名楼兰)、车师(原名姑师)、龟兹、于阗、焉耆(亦作乌夷、乌耆、阿耆尼等)、疏勒(唐称去沙、伽师祗离)、姑墨、大宛、蒲类、狐胡(亦作孤胡)、乌孙、大小月支等。以从事游牧为主。汉代设置西域都护府进行管辖,加强了汉族西域各族经济文化的联系。秦汉以来,对来自这些地区的物产多加以“胡”字,如胡桃、胡椒等。《后汉书.西域传赞》:“逷矣西胡,天之外区。土物琛丽,人性淫虚。不率华礼,莫有典书。若微神道,何恤何拘。”李贤注:“逷,远也。”明陶宗仪《辍耕录.事物异名》:“毳布也罽也。《说文》曰:‘西胡毳布。’” 
★讓世界了解胡氏,讓胡氏走向世界!★
QQ:2117727433
胡氏淘宝群:128966841

只看该作者 15 发表于: 2007-05-10
革胡
革胡,新型拉弦乐器。

本世纪五十年代,上海音乐学院杨雨森(1926—1980)在二胡基础上吸收其它拉弦乐器特点创制而成。红木、花梨木制,全长170厘米。琴头雕刻龙头,琴杆插入琴筒一侧,琴杆表面设弧形指板。琴筒圆形,长37、前口外径38厘米。蒙蟒皮、马皮或羊皮。后口置音窗。皮面张力可调。置四轴,张四弦。用大提琴弓拉奏。皮膜不直接承受弦的张力,皮面内侧中心设有六足形音柱传音,琴码呈扁铲状,码脚与音柱顶衔接,以使皮膜振动范围扩大。音色圆润雄厚。定弦C、G、d、a,音域四个八度。

七十年代又研制成圆方筒协振式和全板式革胡。前者协振鼓为膜板结合式,蟒皮后面贴有桐木板,发音坚实响亮;后者琴筒呈扁瓮形,不蒙皮膜,前、后和右侧三面设桐木板,通过音柱和杠杆直码使三板协振,音色淳厚低沉。

演奏时,弓在弦外拉奏,可拨弦弹奏。吸收了二胡、中胡、坠胡、马头琴的演奏技巧并有所发展。在民族乐队中可代替中胡和低胡。
★讓世界了解胡氏,讓胡氏走向世界!★
QQ:2117727433
胡氏淘宝群:128966841

只看该作者 16 发表于: 2007-05-10
呼胡
呼胡,拉弦乐器。又名梆胡、胡芦子。流行于山西、陕西等地。用于传统晋剧(中路梆子)、北路梆子、蒲剧伴奏。

琴杆乌木、紫檀、红木或花梨木制作。琴筒椰壳制,称壳子。蒙桐木板。全长78、面板直径14厘米。千斤又称中码,木制、骨制或铜制,用丝弦紧绑在琴杆(称“担子”)的腰部。两轴,旧时张粗老弦或皮弦(羊肠制),现改用尼龙缠钢丝弦。码子用枸杞根或竹制作。弓子系马尾,弓杆用细石竹制,或用两块薄竹片粘在一起制成。弓长80厘米。

演奏时,左手食、中、无名、小指戴皮制指套(手帽),可使发音更清脆、嘹亮。定弦称“定调门”,依演员的音域而定,多定为bB、G、F、E调。内外弦为Ia、mi或re、Ia弦。音域约十二度。弓法有连弓、抖弓、断弓、顿弓、甩弓等。指法有揉弦、打弦、上下滑音等技巧。揉弦又有滚揉和鼓揉之分。滚揉是手指在弦上作原位上下滚动,发音柔和;鼓揉是用手指的力量压迫琴弦,使发音略高,且刚劲有力。

板胡类乐器用于山陕梆子系统地方戏曲伴奏已有较长的历史。清代乾隆五十年(1785)吴太初《燕兰小谱》载:“蜀伶新出琴腔,即甘肃调,名西秦腔。其器不用笙笛,以胡琴为主,月琴付之,工尺咿唔如话”(蜀伶,系指当时山陕梆子艺人多为四川籍)。至近代,呼胡、二股弦、三弦、四股弦(月琴)已成为晋剧等梆子腔戏曲的主要伴奏乐器,称文场四大件。也是地方戏曲耍孩儿的主要伴奏乐器,又称第一大板胡、正弦。
★讓世界了解胡氏,讓胡氏走向世界!★
QQ:2117727433
胡氏淘宝群:128966841

只看该作者 17 发表于: 2007-05-10
胡榛子
胡榛子

胡榛子为漆树科植物阿目浑子Pistaciavera. 的坚果,果圆壳薄,果边

有红棕色的薄层种皮包着淡绿色或乳黄色的可食种仁。胡榛子的大小和形状

很象杏仁,但比杏仁的味道甜美,愈嚼愈浓,有一股沁人心脾的香味,食后

喉润解肌,精神倍增,有“木本花生”美称,可鲜食、烤炸、盐渍、糖制、

加工成多种食品。胡榛子仁每百克含蛋白质20—22 克,脂肪12 克,糖9—

13 克等。

《本草抬遗》:“阿目浑子味温涩无毒,主治诸痢,去泠气,令人肥健。” 
★讓世界了解胡氏,讓胡氏走向世界!★
QQ:2117727433
胡氏淘宝群:128966841

只看该作者 18 发表于: 2007-05-10
粤胡
高胡又称粤胡、南胡。是本世纪三十年代,著名广东音乐家吕文成将二胡习用的丝弦改用钢丝弦,创制而成。并采用两腿相夹琴筒适当部位的姿式演奏,可减少沙音,也使音色、音量和音域都有所改进。

音色甜美、纤细、明朗、清澈。擅长演奏抒情、活泼、华丽的曲调。用于演奏广东音乐、粤剧伴奏,是地方性的特色乐器。

高胡的形制结构与二胡相同,但琴筒比二胡细,多呈圆形。用红木或其他硬质木料拼黏后旋圆,有的加黄杨木线条拼黏后旋圆。近年制作的高胡也有琴筒呈椭圆形和扁八角形的。

全长约80公分。五度定弦,比二胡高四度或五度音,有效音域可达两个八度。演奏时用两腿夹持琴筒下半部,以抑制噪音。现已广泛应用于新型民族乐队,属高音拉弦乐器,尤宜于演奏富于装饰性的华彩乐段,常作为民族乐队中拉弦乐器的高音声部,也用作重奏或伴奏。

著名粤胡演奏家

吕文成

20 年代,吕文成改民族乐器二胡为粤胡(高胡),以演奏粤乐(后称广东音乐)名动国内外,后来与何大傻、尹自重、何浪萍合称粤乐“四大天王”。

刘天一

30年代,广州粤胡(高胡)名家。解放后他以演奏《鸟投林》、《春到田间》、《鱼游春水》等曲扬名遐迹。
★讓世界了解胡氏,讓胡氏走向世界!★
QQ:2117727433
胡氏淘宝群:128966841

只看该作者 19 发表于: 2007-05-10
胡天
hú tiān

1.亦称"胡天神"。北朝时称琐罗亚斯德教(拜火教)信奉的神。 
2.指胡人地域的天空;亦泛指胡人居住的地方。
编辑词条



老胡
【老胡】
即指:(一)释迦,(二)达摩。另有‘胡种族’一语,乃指达摩之法孙,或泛指一般之佛教徒。大慧普觉禅师书卷二十五(大四七·九一八下):‘老胡云:“真如不守自性,随缘成就一切事法。” 
★讓世界了解胡氏,讓胡氏走向世界!★
QQ:2117727433
胡氏淘宝群:128966841
快速回复
限1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