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坛风格切换切换到宽版
  • 3958阅读
  • 6回复

江西脖子最硬的人——胡铨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使用道具 0 发表于: 2007-10-04
[原创]江西脖子最硬的人——胡铨
作者:胡琼芬
     
      胡铨,字拜衡,号澹庵。 生于1102年【宋建中元年】6月初三日,卒于1180年【宋淳熙庚子】5月29日。 南宋吉州庐陵芗城【今江西省吉安市青原区值夏镇道院】人。南宋爱国名臣、文学家、政治家、爱国词人,庐陵“五忠一节”之一,以刚直忠义名昭史册。
胡铨出生于一个以耕读为本的家庭。胡铨在家庭环境熏陶下,自幼聪慧好学,潜心学问,强记博览,胡铨幼年跟随萧楚习读《春秋》,能得其精髓。这为他为学从政打下了扎实的文化根基。年甫弱冠,胡铨便才气横溢,初露锋芒。1126年胡铨中“国学”乡举举人。胡铨生活在北方金兵不断南侵的时代。他关心时事,面对严峻的形势,胡铨逐渐成为一名以天下为已任的有为青年。把一生奉献给抗金事业,表现了强烈的爱国情操。
    南宋建立伊始,朝廷急需人才。1128年【建炎二年】,宋高宗赵构在淮海【今江苏扬州】开科取士,并亲自出了“治道本天,天道本民”的题目。当时金人铁骑捉拿高宗,高宗四处躲避,提出这个题目是想找一条化险为夷之良策。年方25岁的胡铨怀着一腔报国热情参加应试,在对策中,,胡铨从民本思想出发对策主张“君主治政应听于民而不迷信于天” 。胡铨答策万余言,借题发挥指出“商汤、周武王听民而兴,荮听天而死。”要想生存下去,就得听从民意。尖锐地批评高宗为政听于天而不民,没有一切以民众的愿望和要求出发,恃天命而不修人,所以才致祸乱叠起,在充分阐述“国交示例,听于民,国将灭,听于天”的道理之后,胡铨又具体出了高宗教为政当之处。引古证今,层层剖折,对高宗用人秆政的错误作了无情的批判,对如何治国兴邦提出了一系列建设性的意见,充分阐明了以民为本的政治理想和治国方略。他的敏锐的观察力和力于犯颜直谏,勇于变革现状的可贵精神给朝廷上下留下了深刻印象,高宗皇帝见到胡铨的试文后大加赞赏 ,想点胡铨为状元,只因有的考官以为胡铨的言 词过于直率,把他排在第五名,而中李易榜进士第五名。授任抚州【今江西临川】军事判官。
      因父去世,胡铨回家守孝,没有赴任。当时时局就发生了很大的变化。金兵大举进攻南宋,朝廷节节败退。宋高宗率百官从东线南撤,自建康(今南京)经镇江、常州、湖州至杭州,升杭州为临安府,想就此安居下来。而金兵不让南宋君臣有须臾安宁,兵锋继南指,宁迁不得已又狼狈南奔至绍兴、宁波,自宁波乘船改从海道逃命,直到温州。当此危急之秋,各地将官的腐败状况暴露无疑。多数州县不堪一击,官将们逃的逃,死的死,降的降,更有甚者,则临阵倒戈,挟众为乱。年轻的胡铨,面对如此混乱、艰难的局面,毅然挺身而出,把自己忠君报国的理想付诸实践。建炎三年(1129),隆裕太后【哲宗孟皇后】为躲避金兵追击,逃至吉州(今吉安市)。正在家中守孝的胡铨闻讯后,立即招募成千上万热血子弟,组成义勇军,与抚州太守张循相配合,入城固守,协助官军抵御金兵,保卫家乡。金兵退后,由于胡铨抗敌有功,他被起用为承直郎兼吉州军事判官。
      绍兴五年(1135),抗金名将张俊开都督府,辟胡铨为湖北仓属,他没有答应。兵部尚书吕祉以贤良方正举荐胡铨于朝,授为枢密院编修官,掌管全国军事文件。
      绍兴七年(1137年),被囚在金国的宋徽宗和宁德皇后逝世,讣告至临安,主和派趁机又大肆鼓吹和议,以和可以迎回徽宗梓宫及尚健在的钦宗和太后为口舌。于是朝廷派遣王伦为使者,出使金廷。金国派其宣院事徽哲,左司郎中张通古为“江南诏谕使”,与王伦一起到临安,以宋不是与金国对等的国家,而只是金所属国,并且使用皇帝“诏谕”字眼这种侮辱性的使节名称,已经激起南宋官民极大的愤怒,加之萧哲等傲慢无礼公然要求宋高宗到他们下榻的馆驿接受诏书更激起朝廷中义士的义愤,许多人上书抗论,宰相秦桧却抓住高宗想早日实现徽宗梓宫和太后归还的心理,宣言“屈己议和,此主之孝也”。
    奸相秦桧迎合金人,决策主和,朝野舆论一片哗然。当时,朝中就金国入侵战和问题斗争十分激烈。在这一关键时刻,身为枢密院编修官的胡铨挺身而出,对此坚决抵制。胡铨闻知秦桧于1138年8月派王伦为计议使出使金国乞求和议,屈辱称臣,即以“冒渎天威,甘俟斧”的气魄,奋笔写下著名的《戌午上高宗封事》,直截了当指出秦桧卖国求荣、朋比为奸、欺君误国的险恶用心,劝诫高宗“此膝一屈不可复伸,国势陵夷不可复振”。声明自己“义不与桧等共戴天”!要求高宗皇上砍下秦桧、使臣王伦、参政孙近三贼的头颅,然后“羁留虏使,责以无礼,徐兴问罪之师”。如若不然,他宁愿“赴东海而死”,也“决不处小朝廷求活”。这篇奏疏【史称“斩桧书”】,不仅“当日奸谀皆胆落”,而且使“勇者服,怯者奋”;浩然之气充于肺腑,爱国之情溢于言表。《戊午上高宗封事》一出,京城文士争相抄阅,先睹为快,时人称之为“中兴第一,可与日月争光”。此书一上,在临安引起轰动,数日不定【当时宜兴进士吴师古将此书刻板印行,南宋上至官吏下至百姓争相传诵。金人闻讯急忙以千金购得此文,读后“君臣失色”,连连惊呼“南朝有人”,“中国不可轻”。此后20年金人不敢贸然举兵进犯南宋。25年后[孝宗乾道年间]金国使者再次来到临安时,仍怀忐忑之心打听胡铨的情况】。
    秦桧读到“斩桧书”后,以“狂妄上书,语多凶悖,意在鼓动,劫持朝廷”的罪名加于胡铨,想把胡铨处死。后因人反对,而下诏除名,将他编管昭州【今广西平乐】,永不收叙。后因朝中大臣给事中龙如渊、谏议大夫李谊、户部尚书李弥逊、侍御史郑刚中等人都出面为胡铨鸣冤叫屈,纷纷为他说情,想方设法为胡铨辩解、援救。秦桧迫于公论,只好对胡铨从轻处置,将胡铨谪广州监管盐仓。次年改为签书威武军【今福建】判官。
      绍兴十二年(1142)七月,一个附和秦桧,名叫罗汝辑的官员弹劾胡铨“饰非横议”,胡铨再次遭道秦桧的迫害,被除名发配新州(今广东新兴县)编管。在新州时,广州元帅王铁问知新州张棣“胡铨为什么没有被贬谪到海南去”?胡铨听说后写词说“欲驾巾车归去,有豺狼当辙”。张棣知道后上奏秦桧,秦桧认为胡铨心怀怨愤,于绍兴十八年(1148年)11月又将胡铨移谪吉阳军(今海南省三亚市)。
      胡铨不以个人的生死为虑,非常关心海南文化教育的进步。他克服重重困难,著书立说,执经授徒。为发展海南的文化作出了重要贡献【为纪念唐宋两代被贬谪至海南的五位贤臣名相,在海南海口市区东南和琼山市交界处,建有五公祠[这五位历史名臣是:唐朝时曾两度出任宰相的李德裕,他因朋党之争而被贬海南岛,并死于此。另四位是南宋时期的主战派,他们是曾两度拜相的李纲、赵鼎和参知政事的李光、枢密院编修胡铨。他们四人都是在金兵入侵的年代被秦桧投降派迫害而贬到海南岛的]祠堂始建于明万历年间,清光绪十五年(1889年)重修。楼上悬挂着“海南第一楼”金字横匾,赫然醒目。楼下大厅的环柱上有两副脍炙人口的楹联:“唐嗟末造,宋恨偏安,天地几人才置诸海外;道契前贤,教兴后学,乾坤有正气在此楼中”。另一联为:“只知有国,不知有身,任凭千般折磨,益坚其志;先其所忧,后其所忧,但愿群才奋起,莫负斯楼。” 前一联是清末海南才子文昌人氏潘存撰,后一联为建祠人琼崖道台朱采撰】。
      1156年【绍兴26年】秦桧死后,胡铨由海南移往衡州【今湖南衡阳】,处境稍有改善。绍兴31年,胡铨得到自由。胡铨结束了23年的岭海流谪生活。,隆兴元年(1163),孝宗即位。即位后,彻底平反了胡铨的冤案,胡铨又被起用,孝宗皇帝对他优宠有加。以奉议郎为饶州(治今江西波阳)知州。旋以“直谏”之臣被任为吏部郎官。上书建议修德、结民、练兵、观衅四策,受孝宗所赏识。隆兴元年,授予秘书少监,提为起居郎。后又兼侍讲、国史院编修官、兵部侍郎等要职。
      1163年5月3日【隆兴元年】晚上,孝宗在临安内殿密阁亲自接见胡铨,赏赐金凤笺、玉管笔、龙脑墨、凤味宴,并命潘妃唱《贺新郎》,宫女兰香执玉荷杯,天子亲自注酒给他。酒间,孝宗又唱《喜迁莺》。孝宗问:“久闻你喜直谏,你就谈谈该如何执政吧!”胡铨当即提出“修德、结民、练兵、观衅”等4点意见。孝宗在席间对胡铨说“卿真忠臣,汉之及黯、唐之魏征,也不过如此”。从此胡铨尽心辅政,主张修复中原。随后,胡铨被加封为吏部郎官。针对当时朝中议和之风,胡铨多次上表予以反对。隆兴二年(1164),胡铨升任兵部侍郎,兼中书舍人。当时,金兵向商、秦之地进发,楚荆、昭关、滁等地先后失守,只有高邮守臣陈敏顽强地拒敌于射阳湖(今江苏东部)。形势十分危急,胡铨一面上表弹劾拥兵不救的大将李宝,敦促他迅速出师救援;另一方面又亲自带兵上前线抗金。时值严冬腊月,河水冻结,胡铨身先士卒,手持铁锤下河击冰。将士们深受鼓舞,一鼓作气,奋勇作战,终于击退了金兵的入侵。
      胡铨屡次劝说孝宗要坚决信用张浚主持抗战恢复大计,不要惑于谗言,动摇既定的抗战方针。这一系列忠言谠论,对于孝宗一朝的朝政裨补甚多。然而,孝宗的对金政策也有动摇的一面,对胡铨的意见通常只是口头赞许,实际上并不采纳其意见,反而常常受主和派汤思退等人的左右。在这种情况下,胡铨再次成为反对议和的杰出人物代表,与宰相汤思退为首的主和派展开了坚决的斗争。请孝宗迁都建康【今南京】,作恢复中原光兴之计。胡铨坚决站在主战派一边,反对议和,抗金爱国之心矢志不移。 隆兴元年(1163年)宋金交战,符离(今安徽宿州市)一役宋军大溃,金方趁机要求宋朝割让海、泗、唐、邓四郡(分别为今江苏连云港、盱眙,河南唐河、邓县)。主战派以张浚为首,坚决反对割地。主和派以汤思退之论,于次年罢免张浚相位,命思退作书,许金四郡。隆兴北伐失败后,胡铨又勇敢的站起来,上书孝宗道:“臣窃以为思退又一秦桧也!思退不去,国体弱矣!”奏请皇帝不要因小败而气馁。在胡铨精神的感召下,太学生张观等72人上书,论思退等奸邪误国,招致敌人,请斩之。前此已被贬官谪居泉州的汤思退闻讯,忧悸而死。胡铨领导的反抗投降运动,取得了局部的胜利。胡铨正直之声满誉天下。时逢旱、蝗之灾,胡铨上书数千言,言政令阙失十事及上下之情不合者十事。当庭责斥主和派。一日,孝宗召以和戎使者,在宫廷询问侍从、台谏,主和与可否者各半,只有胡铨一人言不可和。除权兵部侍郎,上疏言朝廷当以赈灾为急务,而议和为阙政。乾道初,为工部侍郎。又任措置浙西、淮东海道,抵御金兵进犯。
      淳熙年间,胡铨见孝宗倒向主和派 ,自觉无力扭转乾坤,遂有退归田里,保持气节的念头。屡次向孝宗提出辞官退休的请求,皆不获批准。直至淳熙六年(1179年),胡铨已届78岁高龄,疾病缠身,不能再上朝了,孝宗才准许他以资政殿学士的身份退休。定居家乡青原山南麓。1180年5月,胡铨病危,弥留之际,仍口授遗表,悖悖期望孝宗“舍己为人,安民和众”,牢记家仇国恨,收复失地。他自己则愿学习唐代安史之乱时忠贞杀敌、以身殉国的张巡,“为厉鬼以杀贼,死亦不忘!”就在忠君爱民、杀敌报国嘱咐声中,胡铨溘然辞世。死后,谥“忠简”。历任历国史院编修官、宗正少卿、宝文阁侍制、龙图阁直学士、端明殿学士等职。
      胡铨虽颠沛流离,半生岭海,但志苦心劳,好学不厌。对经史百家之学均有所得,而且通晓绘画艺术。他推崇韩愈、欧阳修,主张以文"传道"。著有《澹庵词集》、《易解》、《春秋解》、《周礼解》、《礼记解》,有《澹庵文集》100卷行于世。其中《澹庵集》一百卷(本集宋杨万里序作《澹庵文集》七十卷),已佚。今存《澹庵文集》六卷。《宋史》卷三七四有传。他的文章,内容丰富,驰骋古今,多长篇大论。代表作如《上高宗封事》,决然表示"不与桧等共戴天","愿斩三人头竿之藁街",并主张"羁留虏使,责以无礼,徐兴问罪之师","不然,臣有赴东海而死耳,宁能处小朝廷求活耶?"文章一出,群臣振奋,奸佞失色。其他文章,如《应诏言事状》、 《应诏集议状》、 《上孝宗封事》、《与王中丞相书》,也都痛快淋漓。题跋如《跋陈了翁帖》,也写得激昂慷慨。杨万里曾为他的集子作序,说道:"先生之文,肖其为人。其议论闳以挺,其叙记古以则,其代言典而严,其书事约而悉。"是中肯之评。反对和议的愤世之作都笔墨酣畅,意气雄迈。
      胡铨能文工词。词作不多,但风格较为多样。胡铨的诗,颇具风采,一如其文。如《次雷州和朱秀才韵时欲渡海》,虽再遭贬斥,意气不衰。其词亦多激愤之语,抒发爱国忧愤之情怀。代表作有《好事近》、《菩萨蛮》、《醉落魄》、《玉楼春》等。其中在《好事近》里,胡铨对“豺狼当辙”的现实进行了怒斥,直斥"豺狼当辙"。表明自己“处涸辙以犹欢”的志向情操,写得一气呵成,慷慨激昂。秦桧的私党张棣迎合意旨,以此词为据,向朝廷检举他"谤讪怨望",以致被远谪海南岛(《四朝名臣言行录》)。而词《菩萨蛮》则是另一种风格,写情人恨别,竟至于发痴愿,希望老天垂怜,使“今宵长似年”,真是良宵苦短,离恨绵长,令人不禁同情感伤。
      胡铨作品散失不少,今传本有《胡澹庵先生文集》32卷,《补遗》1卷,有道光十三年刊本。其词集《澹庵词》1卷另行,有《四印斋所刻词》本。其诗以清光绪刊《庐陵诗存》所收为最多。今以《庐陵诗存》为底本,校以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澹庵文集》(简称四库本)等,编为第一卷;残本《永乐大典》所收诗,编为卷二;此外散见有关典籍之诗,编为第三卷。

      胡铨的一生是忠诚的、正直的、爱国的一生,正如他在《乾道三年九月宴罢》一诗中所写:“久将忠义私心许,要使奸雄怯胆寒。”胡铨的一生,始终坚持抗金,反对议和。胡铨被流放23年,但始终坚持抗金、反对议和,爱国之情长存。为了保全国家的完整,人民生活的安宁,他不辞辛苦,上下奔波,胡铨的这种爱国爱民的高尚情操在广大人民心中永不磨灭。不愧是我国历史上一位著名的民族英雄、伟大的爱国者。他的事迹和精神当与当时的岳飞、文天祥一样,永垂青史。为了纪念胡铨,人们把他与欧阳修、杨邦义、周必大同誉为“庐陵四忠”,并修有胡忠简公祠。2000年元月,江西省的新闻媒体搞了一次很有价值的“千年回眸”,选评本省千年之中最杰出的十位历史名人。胡铨被评为江西“脖子最硬的人”。


【江西遂龙律师事务所 胡琼芬】
    2007年3月
参考文献:
    1、《现代汉语辞海》卷3“中国历代名臣”,《现代汉语辞海》编委会编,山西教育出版社,2004年4月修订版。
    2、《百家姓书库-胡》,任崇岳著,陕西人民出版社、远东出版(新加坡)公司出版,2002年4月第1版。
3、《胡氏史话》,黄启昌编著,江西人民出版社出版,2000年8月第1版。
4、《中华姓氏通史-胡姓》,黄启昌著,东方出版社出版,2000年12月第1版。
5、《姓氏探源与取名艺术》,王大良编著,气象出版社出版,1996年1月第1版。
    6、《中国大姓寻根与取名》,王大良、程有为编著,气象出版社出版,1999年9月第1版。
    7、《取名查典》,阎海清编著,辽宁人民出版社出版,1988年12月第1版。
    8、湖南《桂东东门胡氏族谱》,2001年第8次续修版。
    9、《新林胡氏十修族谱》,1998年第10次续修版。
    10、《中国人名大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出版。
    11、《泊庵集》卷5《庐陵胡氏族谱序》,明代梁潜著。
    12、《文毅集》卷8《胡氏族谱序》,明代解晋著。


[ 此贴被胡铁华在2007-10-07 18:08重新编辑 ]

只看该作者 1 发表于: 2007-10-06
Re:胡琼芬宗亲
请问“江西脖子最硬的人——胡铨”一文可是你本人所作,如你个人所作则可在标题后注明[原创},是否公开发表在那个刊物,望你注明一下。
胡铁华
2007/10/06
胡宏言:“行贵精进,言贵简约”
涌田博客:http://blog.sina.com.cn/jtgs305

只看该作者 2 发表于: 2007-10-06
是的,是我自己整理的。

只看该作者 3 发表于: 2007-10-07
很好!我们准备视情编入网站首页。欢迎你多多关心自家宗亲网,共同为全体胡氏宗亲做些有益的工作。谢啦!
胡宏言:“行贵精进,言贵简约”
涌田博客:http://blog.sina.com.cn/jtgs305

只看该作者 4 发表于: 2007-10-07
谢谢胡铁华宗亲对文章的斧正。

只看该作者 5 发表于: 2007-10-07
我将我编辑的几编发给你,请你斧正。
《戊午上高宗封事》(1)
胡 铨(2)
臣谨按:王伦本一狎邪小人(3),市井无赖,顷缘宰臣无识(4),举以使虏(5)。专务诈诞,斯罔天听(6),骤得美官,天下之人切齿唾骂。今者无故诱致虏使(7),以诏谕江南为名(8),是欲臣妾我也(9),是欲刘豫我也(10)!刘豫臣事丑虏,南面称王,自以为子孙帝王万世不拔之业,一旦豺狼改虑,捽而缚之(11),父子为虏。商鉴不远(12),而伦又欲陛下效之。夫天下者,祖宗之天下也,陛下所居之位,祖宗之位也。奈何以祖宗之天下为金虏之天下?以祖宗之位为金虏藩臣之位?陛下一屈膝,则祖宗庙社之灵尽污夷狄,祖宗数百年之赤子尽为左衽(13),朝廷宰执尽为陪臣,天下之士大夫皆当裂冠毁冕,变为异服。异时,豺狼无厌之求,安知不加我以无礼如刘豫也哉!夫三尺童子,至无识也,指犬豕而使之拜,则怫然怒;今丑虏则犬豕也,堂堂大国,相率而拜犬豕,曾童孺之所羞,而陛下忍为之邪?
  伦之议乃曰:“我一屈膝,则梓宫可还,太后可复,渊圣可归,中原可得(14)。”呜呼!自变故以来,主和议者,谁不以此说啖陛下哉(15)?然而卒无一验。则虏之情伪已可知矣。而陛下尚不觉悟,竭民膏血而不恤,忘国大仇而不报,含垢忍耻,举天下而臣之甘心焉?就令虏决可和,尽如伦议,天下后世谓陛下何如主?况丑虏变诈百出,而伦又以奸邪济之,梓宫决不可还,太后决不可复,渊圣决不可归,中原决不可得。而此膝一屈不可复伸;国势凌夷不可复振(16);可为痛哭流涕长太息矣!
  向者陛下间关海道(17),危如累卵(18),当时尚不忍北面臣敌,况今国势稍张,诸将尽锐,士卒思奋。只如顷者敌势陆梁(19),伪豫入寇(20),固尝败之于襄阳(21),败之于淮上(22),败之于涡口(23),败之于淮阴(24),较之往时蹈海之危(25),固已万万(26)!倘不得已而至于用兵,则我岂遽出虏人下哉(27)?今无故而反臣之,欲屈万乘之尊(28),下穹庐之拜(29),三军之士不战而气已索(30),此鲁仲连所以义不帝秦(31),非惜夫帝秦之虚名,惜夫天下大势有所不可也!今内而百官,外而军民,万口一谈,皆欲食伦之肉。谤议汹汹(32),陛下不闻,正恐一旦变作,祸且不测。臣窃谓不斩王伦,国之存亡未可知也。
虽然,伦不足道也,秦桧以心腹大臣而亦为之(33)。陛下有尧舜之资,桧不能致陛下于唐虞(34),而欲导陛下如石晋(35)。近者礼部侍郎曾开等引古谊以折之,桧乃厉声责曰:“侍郎知故事,我独不知!”则桧之遂非愎谏(36),已自可见。而乃建白(37),令台谏侍臣佥议可否(38),是盖畏天下议己,而令台谏侍臣共分谤耳。有识之士,皆以为朝廷无人,吁,可惜哉!
孔子曰:“微管仲,吾其被发左衽矣。”(39)夫管仲,霸者之佐耳(40),尚能变左衽之区,而为衣裳之会(41)。秦桧,大国之相也,反驱衣冠之俗,而为左衽之乡。则桧也不唯陛下之罪人,实管仲之罪人矣。孙近附会桧议(42),遂得参知政事(43)。天下望治有如饥渴,而近伴食中书(44),漫不敢可否事(45)。桧曰虏可和,近亦曰可和;桧曰天子当拜,近亦曰当拜(46)。臣尝至政事堂,三发问而近不答,但曰“已令台谏侍从议矣。”呜呼!参赞大政(47),徒取容充位如此(48),有如虏骑长驱,尚能折冲御侮耶(49)?臣窃谓秦桧、孙近亦可斩也!
  臣备员枢属(50),义不与桧等共戴天(51)。区区之心(52),愿断三人头,竿之藁街(53)。然后羁留虏使(54),责以无礼,徐兴问罪之师(55),则三军之士不战而气自倍。不然,臣有赴东海而死尔,岂能处小朝廷求活邪!冒死渎陈,伏维垂鉴。
宋绍兴八年戊午十月(56)

【历史背景】
绍兴八年(1138年),宋高宗任用被金人收买的奸臣秦桧为宰相兼枢密使。从此,这一对昏君奸臣便沆瀣一气,向金人乞和。当时秦桧指派亲信王伦出使金国,表达议和之意,并请求金国派遣使者前来具体商谈议和之事。同年10月,金派人携国书与王伦同来临安。金国使臣来到临安后骄横跋扈,他们把南宋当作金国的一部分,要求宋高宗赵构脱下皇袍,改穿臣服,跪拜在金使脚下接受金人的“诏书”,而且提出非常苛刻的和谈条件,要南宋对金纳贡称臣,每年向金献上银25万两、绢25万匹。
    消息传出后,时任枢密院编修官的胡铨忧心如焚,他要上书高宗,斩除奸臣,以兴国家。遂纵笔直书,写下了历史上著名的、至今读来依然感人肺腑、痛快淋漓的奏疏《戊午上高宗封事》。
      胡铨在奏疏中指出:王伦是一个卑鄙小人,市井无赖,全因秦桧瞎了眼,让这种人出使金国,才招来了金使到我朝骄横跋扈。金使此行,包藏祸心,是要亡我南宋,因此,不斩王伦,国家的前途将一片渺茫。文章还以大量的事实揭露了奸相秦桧卖国求荣的罪行,指责秦桧不仅不能辅助高宗成就大业,反而把高宗推向了向金国俯首称臣的境地,应该将秦桧斩首,将头颅悬挂在金使居住的地方,以平天下人之愤!然后羁留虏使,责以无礼,并以军事力量向金国问罪。他声明:自己“义不与桧等共戴天”!如果高宗软弱,不报国仇,不恤民情,不斩秦桧,甘向金国称臣,自己宁愿赴东海而死,也决不在金国奴役下的小朝廷苟且偷生。
      这份被称为“斩桧书”的奏疏一经传出,立刻引起强烈反响。宜兴进士吴师古迅速将此书刻版印行,南宋上至官吏下至百姓争相传诵。金人闻讯后也急忙以千金购得此书,读后君臣失色,连连惊呼:“南宋有人”,“中国不可轻”。此后20年,金国不敢贸然举兵进攻南宋。25年后,金国使者再次来到临安时,仍然怀着忐忑之心打听胡铨的情况。
这篇《戊午上高宗封事》义正辞严,不仅使“当日奸谀皆胆落”(王庭圭《送胡邦衡之新州贬所》),而且也鼓舞了广大人民抗敌的斗争力量,使“勇者服,怯者奋”(周必大《……胡忠简公神道碑》)。自学士文人“至武夫悍卒,遐方裔士,莫不传诵其书,乐道其姓氏,争愿识面,虽北庭亦因是知中国之不可轻”(同上)!它是南宋初年广大人民痛恨统治集团的屈膝投降,要求报仇雪耻、挽救民族危亡情绪的集中反映。
由于这一篇封事,昏庸的高宗赵构和奸相秦桧看到“斩桧书”后,惊恐和愤怒达到极点,他们以“狂妄上书,语言凶悖,仍多散副本,意在鼓动,劫持朝廷”的罪名,革去胡铨官职,流放到广东去了。最后到海南岛,直至绍兴二十五年冬秦桧死后,始得内移衡州。“朱崖万里海为乡,百炼不屈刚为肠”(王庭圭《胡邦衡移衡州,……》),胡铨和南宋投降派的英勇斗争是百折不挠、坚持到底的。孝宗即位后,他有《上孝宗论兵书》,建议统治者“坚持前日和不可成之诏,力修政事,十年生聚,十年教训,如越之图吴”。

【注释】
[1]本文是南宋绍兴八年(公元1138年,岁次戊午)胡铨上高宗皇帝的奏章。当时宋金和议垂成,作者上书极力反对,并请斩主张议和的王伦、秦桧、孙近三人之头。封事:密奏的奏章。  [2]胡铨(1102-1180),庐陵(今江西吉安市)人,南宋高宗建炎二年(1128)进士。力主恢复失地,始终如一,高宗时一再被贬,孝宗时官至兵部侍郎、端明殿学士。  [3]王伦:字正道,莘县(今属山东)人,秦桧心腹,极力主和,出卖民族利益。南宋高宗时屡次使金请和,促成了绍兴十一年(1141)屈辱的和议,后被金人缢杀。狭邪:邪恶。《宋史•王伦传》说他"家贫无行,为任侠,往来京洛间,数犯法。"  [4]顷:不久前。缘:由于。宰相:指秦桧。  [5]诈诞:欺骗。  [6]欺罔天听:骗取皇帝的信任。天听:天子的听闻。  [7]诱致虏使:绍兴八年王伦出使金国,归朝时金主派萧哲、张通古为"江南诏谕使",与伦同行。  [8]诏谕江南:意谓把南宋政权当作附属国看待。诏谕:以诏书指示臣民。  [9]臣妾我:使我为臣妾。男称臣,女称妾,表示被统治的身份。  [10]刘豫:字彦游,阜城(今河北省交河县)人。宋高宗建炎二年(1128)知济南府,叛变降金。后来金主册封为帝,僭号大齐,在位八年(1130-1137),屡次配合金兵攻宋,终为金所废黜。事见《宋史•叛臣传》。 这里意思要宋高宗也要像刘豫一样听金人之摆布。[11]捽(zuó 昨):捉住。  [12]商鉴不远:意谓应以刘豫之事为鉴戒。商鉴:《诗经•大雅•荡》"殷鉴不远,在夏后之世。"商朝至盘庚迁都殷,故称"商鉴"。 [13] 左衽(ren刃):衣襟开在左边,是金人的服饰。这里是以左衽作为受金人统治的代名词.[14] 梓宫:是指宋徽宗的灵棺。宋徽宗于1135年死于金人区。太后:指高宗生母韦太后,当时在金人区。渊圣:是指宋钦宗,当时还囚禁在金国。[15] 啖(dan淡):利诱。[16] 凌夷:衰败,走下坡路。[17]间关海道:指建炎三至四年(1129-1130)宋高宗在金兵追击下从建康(今南京)逃往杭州、明州(今宁波)并航海到温州一事。间关:谓道路崎岖难行。  [18]累卵:把鸡蛋堆叠起来,比喻很极其危险。  [19]陆梁:跳梁,引申为逞强、跋扈。  [120]伪豫:指刘豫的伪政权。  [21]固:通"故",已经。败之于襄阳:指高宗绍兴四年(1134),岳飞击溃刘豫大将李成军,收复襄阳等地。事见《宋史•岳飞传》。  [22]败之于淮上:指绍兴四年韩世忠击溃金及刘豫大军,追至淮水一事。事见《宋史•韩世忠传》。  [23]败之于涡口:指绍兴六年杨沂中(又名存中)、张宗颜大败刘豫三十万大军事。事见《宋史•杨存中传》涡口:涡水入淮水之口,在今安徽省怀远县东北。  [24]败之于淮阴:不详,可能指绍兴六年十二月韩世忠击败刘豫淮阳军一战。事见李心传《建炎以来系年要录》。  [25]校:比较。蹈海:即上文所说的"间关海道",参见注[17]。  [26]万万:谓远远胜过当初。  [27]遽:竟,就。出敌人下:比敌人弱。  [28]万乘(shèng 盛)之尊:皇帝的尊严。周制:天子地方千里,出兵车万乘(辆),后世以"万乘"指皇帝。[29]下穹庐之拜:向金国低首下拜。穹庐:北方少数民族居住的圆顶氈帐,这里借指金国。  [30]索:尽,完结。  [31]鲁仲连:战国时期齐国高士。据《战国策•赵策三》,秦围困赵之邯郸,魏国使臣辛垣衍劝赵王尊秦为帝,鲁仲连则力陈以秦为帝之害,说服了辛垣衍。  [32]汹汹:通"匈匈",喧哗、争吵。  [33]腹心大臣:皇帝亲信的大臣。  [34]唐、虞:尧、舜的朝代名。[35]石晋:指五代石敬瑭的后晋政权。石晋勾引契丹兵灭后唐,割燕、云十六州予契丹,受其册封,国号晋,称契丹主为父皇帝,自称儿皇帝。  [36]遂非愎谏:坚持错误,拒绝接受意见。  [37]建白:陈述意见或有所倡议。  [38]台谏:指御史台和谏议官。佥:众,皆。  [39]"孔子曰"三句:语出《论语•宪问》,意在肯定管仲的历史功绩,意谓:如果没有管仲,我们可能还受外族的统治。微:非,无。管仲:名夷吾,字仲,春秋时期著名政治家,主张通货积财,富国强兵,九合诸侯,一匡天下,辅佐齐桓公成为"春秋五霸"之首。被(pī 批)发:散发。左衽(rèn 认):指受外族的统治。衽:衣襟,我国古代少数民族的衣服前襟向左,不同于中原一带的右衽。  [40]霸者:指齐桓公。佐:辅助。儒家主张以仁政治理天下,崇尚"王道",反对以富国强兵为本实现"霸业",故云。  [41]衣裳:与下文的"衣冠"都是指崇尚斯文、讲究礼教。会:与下文的"乡"都是指宋朝统治下的广大地区。  [42]孙近,字叔诸,无锡人,进士出身,累官翰林院学士承旨。秦桧的另一爪牙。傅会:同"附会"。附和,迎合  [43]参知政事:副宰相。  [44]伴食中书:唐宋时期,宰相在中书省办公、会食,这里以"伴"字讥刺孙近尸位素餐,不负责任。后引申指居宰辅之位而无所作为。  [45]谩:通"漫",枉自,徒然。[46] 当拜:指宋天子向金人跪拜。 [47]参赞大政:参与决定国家大事。  [48]取容充位:献媚于上司,占据官位而不负责任。原本无"容"字,据《挥麈后录》卷十补。  [49]有如:如果。折冲:击退敌军。折:挫败。冲:战车的一种。御侮:抵御侵侮,与"折冲"意同。  [50]备员枢属:当时胡铨任枢密院编修,故云。备员:相当于上文的"充位",这里是谦称。  [51]不与桧等共戴天:意谓与秦桧等人仇恨极深,不愿共生于天下。《礼记•曲礼》:"父之仇弗与共戴天。"  [52]区区:谦词,用于自称。指小的意思,含有愚拙 的意思。  [53] 竿:用作动词,犹言"悬"。把头挂在竹竿上。藁(gǎo  稿)街:藁街:汉朝的街名,在长安城南内,为汉代长安城中少数民族及外国使者居住之所。  [54]羁留:扣押。  [55]兴问罪之师:出兵讨伐敌人。[56]绍兴八年:公元1138年。

【译文】
  我恭谨地考察过:王伦本来是一个行为轻薄奸邪的小人,街市上的狡诈之徒,前不久因宰相秦桧没有眼力,竟推举他出使金国。他专事奸诈虚妄,欺骗皇上,突然得居高官,天下人无不痛恨唾骂他?现在他无缘无故地引来金国使臣,以“江南诏谕使”的名义同我朝谈判,这是想把我大宋当作臣妾,想把我大宋看作刘豫啊!刘豫象臣妾一样侍奉金人,面朝南做上了儿皇帝,他自认为这是子孙称帝而万代不会改变的事业,金人一旦改变主意,就把他揪住捆绑起来,父子都做了俘虏。先例可鉴,记忆犹新,而王伦又想要皇上效法刘豫。天下是祖宗创立的天下,皇上所居的帝位是祖宗传下的帝位。怎么能把祖宗的天下变为金人的天下,把祖宗的帝位变成金人附属国儿皇帝的地位呢!皇上一投降,那末宗庙社稷的神灵都将被金人所玷污,祖宗养育了几百年的人民都要衣襟向左改变风俗了!朝廷执政大臣都将降为陪臣,全国的士大夫都要废弃汉族的礼服,换上金人的服装。到时金人的贪欲无法满足,怎么知道他们不会象对待刘豫那样用无礼的态度强加到我们头上呢!三尺儿童是最不懂事的,如果指着狗猪要他跪拜,那他也会怫然大怒;现在金人就是狗猪,堂堂宋国,一个接一个地拜倒在狗猪脚下,就是小孩于都感到羞耻,难道皇上忍心这样做吗?
  王伦的意见竟说:“宋朝只要向金人投降,那末徽宗的灵柩便可归还,太后便可回国,钦宗便可归返,中原便可收复。”唉!自从汴京沦陷以来,主张议和的人,谁不是拿这种话来引诱皇上呢?但是终究没有一桩应验的,金人是真心还是假意就已经非常清楚了。而皇上还不醒悟过来,耗尽百姓的膏血却不知顾惜,忘了国家大仇却不思报复,含垢忍辱,拿天下来臣事金人却心甘情愿。即使金人一定可以讲和,完全象王伦所说的那样,那天下的后人又将会把皇上说成是什么样的君主呢?何况金人狡诈多端,而且王伦又用奸诈的手段帮助他们,那么徽宗的灵柩决不可能归还,太后决不可能回国,钦宗决不可能归返,中原决不可能收复。然而膝盖一弯曲便不能再伸直了,国势一衰微便不能再振作了,真叫人为此痛哭流涕长叹不已啊!
  过去皇上辗转避难在海道上,危险得象垒起来的蛋一样,那个时候尚且不愿面向北方对敌称臣,何况现在国家形势逐渐好转,将领们竭尽锐气杀敌,士兵们渴望奋起抗战。就比如前不久金人势力到处侵扰,刘豫配合金人入侵,我军就在襄阳、淮水、涡口、淮阴等地击败过他们。现在比起当时流离在海上那样的危险境遇,当然已经好了万倍。假使不得已而非用兵不可,我们难道就一定会败在金人之下吗?观在无缘无故地反而臣服于金人,要委屈皇帝的尊严,向金人俯首跪拜,三军将士不等作战士气就已经衰竭了。这就是鲁仲连仗义不尊秦为帝的原因,不是舍不得那尊秦为帝的虚名,而是顾惜那天下大势不容许这样做。现在朝廷内大小官员,朝廷外军队和百姓,异口同声,都想吃王伦的肉。内外议论纷纷,皇上却不闻不问,我真担心一旦事变发生,祸害将不可预料。我私下认为不杀掉王伦,国家的存亡就不可想象。
  纵然如此,王伦不值一说,而秦桧凭着朝廷心腹大臣的身份也做出这样的事。皇上有唐尧、虞舜的才资,秦桧不能使皇上成为唐尧、虞舜一样的国君,却想诱导皇上做石敬塘那样的儿皇帝。近来礼部侍郎曾开等人引用古人所说的道理来驳斥他,秦桧竟大声责备他们说:“你知道古人的事,我难道不知道吗!”秦桧坚持错误、不听别人的劝告,从这件事上就自然可以看清楚。至于他提出建议,让御史台、谏院和左右侍从共同讨论可否议和,这大概是害怕天下人议论自己,而让御史台、谏院和左右侍从共同来分担舆论的指责。有见识的人士,都以为朝廷没有人才。唉!真痛惜啊!孔子说:“倘若没有管仲,我们恐怕要披着头发,衣衽向左了。”管仲不过是霸主齐桓公的助手罢了,还能改变衣衽向左的地区,协助主持会盟各国诸侯。秦桧是大国的宰相,反而驱使百姓放弃文明风俗,成为衣衽向左的地区。那末秦桧不仅是皇上的罪人,实在也是管仲的罪人了。孙近附和秦桧的意见,于是做到参知政事。天下人盼望太平如饥似渴,孙近却在中书省吃白饭,议事时完全不表示赞成或反对。秦桧说对敌国可以讲和,孙近也说可以讲和;秦桧说天子应当向金人下拜,孙近也说应当下拜。我曾经到过政事堂,多次提出质问而孙近却不回答,只是说:“已经命令御史台、谏院和左右侍从讨论了。”唉!参预决定国家大事却只求讨人喜欢,空占官位到了这种地步,如果敌骑长驱直入,还能抗拒敌人抵御外侮吗?我私下认为秦桧、孙近也应该斩首。
我充当枢密院一名属员,誓不与秦桧等同活在一个天底下。我的小小心愿,就是希望将秦桧、王伦、孙近三人斩首,把他们的头颅悬挂在竹竿上到藁街上去示众。然后拘留金国使者,责备他们违背礼义,再从容地派出讨伐金国的军队,那末三军将土不待作战就已勇气倍增。不这样的话,我只有跳入东海一死罢了,岂能留在小朝廷苟且偷生吗?

【写作特色】
胡铨这篇奏章的写作意图,是希望皇帝放弃屈尊和戎的打算,并斩首王伦、秦桧、孙近等投降派,所以一面痛斥投降者的罪责,一面力争取消和议。就前一方面说,先指出王伦的无赖行经,后说明朝野皆欲杀之,进而斥责秦桧的遂非愎谏、孙近的尸位素餐。就后一方面说,先举出刘豫受降为虏的前车之鉴,后通过今昔对比说明不可妄自菲薄,进而告以衣冠之邦不可为夷狄所屈的大义。两条线索交织并行,不仅论述有力,而且义愤填膺、感情充沛,最后表明与秦桧等人不共戴天、宁赴东海而死的决心,忧愤之情臻于顶点,文章也在此顿然止住。文章义正辞严,充分表现了作者坚强的民族气节与战斗精神。
江西遂龙律师事务所  胡琼芬  编辑
    2007-08-18
贺新郎  送胡邦衡待制赴新州 [1]
张元幹[2]
梦绕神州路[3]。怅秋风、连营画角[4],故宫离黍[5]。底事昆仑倾砥柱[6],九地黄流乱注[7],聚万落、千村狐兔[8]?天意从来高难问,况人情、老易悲如许[9]。更南浦[10],送君去!
  凉生岸柳催残暑。耿斜河[11]、疏星淡月,断云微度。万里江山知何处[12]?回首对床夜语[13]。雁不到[13]、书成谁与?目尽青天怀今古,肯儿曹、恩怨相尔汝[14]!举大白[15],听《金缕》[16]。

【注释】 
[1]这是一首慢词,作于南宋高宗绍兴十二年(1142)。胡铨上书反对宋金议和,并请斩王伦、秦桧,被贬新州(今广东省新兴县),张元幹为他送行,作了这首词。[2]张元幹(1091-1161),字仲宗,号芦川居士,永福(今福建永泰)人,官至将作少监(掌管营建的副职)。词风悲壮,是苏轼之后、辛弃疾之前豪放词风的代表人物,有《芦川词》、《芦川归来集》。  [3]神州:古称中国为"赤县神州"。  [4]画角:涂有彩色的号角。此句意谓:各个营垒里接连响起了号角声。  [5]故宫离黍:指北宋山河已沦陷金人之手。《诗经•王风》有《黍离》篇,写一位大夫在东周初年来到西周故都镐京,看到那里长满禾黍,徘徊不去,引发了对周室衰微的哀思与感叹。  [6]底事:为什么。昆仑倾砥柱:据《神异经•中荒经》记载,昆仑山中有铜柱,其高入天,名曰天柱。《列子•汤问》云:"共工氏与颛顼争为帝,怒而触不周之山(在昆仑西北),折天柱,绝地维。"  [7]九地:九州之地,即遍地。黄流乱注:由上句"倾砥柱"而来。《淮南子•本经训》云:"共工氏振滔洪水。"据《水经注•河水》载,黄河发源于昆仑,砥柱在黄河中。  [8]以上三句意谓:为什么会天地崩塌,洪水泛滥,遍地狐兔成群呢?狐兔:喻指金兵。北宋王朝无法抵挡金兵南下,致使敌人在中原到处横行。  [9]此二句化用杜甫诗句"天意高难问,人情老易悲"(《暮春江陵送马大卿公恩命追赴阙下》)。天意:上苍之意。古代称帝王为"天子",所以又指朝廷之意。难诉:难以诉说。  [10]南浦,江淹《别赋》云:"送君南浦,伤如之何。"后人用以泛指送别之处。  [11]耿斜河:明朗的天河。  [12]万里江山:指胡铨贬谪将去的新州。  [13]回首:此为不堪回首之意。对床夜雨:指昔日与胡铨相聚对谈时的欢娱情景。语出白居易《雨中招张司业宿》:"泥泞非游日,阴沉好睡天。能来同宿否?听雨对床眠。"  [14]雁不到:谓书信难通。相传大雁至湖南衡阳即不再南飞,衡阳旧城有回雁峰。新州在广东,是雁飞不到的地方。  [15]此二句意谓:我所关怀的是天下古今的大事,怎能像儿女之辈,只谈些恩怨私情呢!这里化用韩愈诗《听颖师弹琴》中句:"昵昵儿女语,恩怨相尔汝。"儿曹:儿女之辈。  [16]大白:酒杯的名称。  [17]《金缕》:即《金缕曲》,《贺新郎》词调的别名。
【提示】    作为一首送别词,落笔却不言送别,而是从怀恋神州故土写起,这是因为中原沦陷最令作者及胡铨等正直文人感到痛心疾首,是他们心头最大的忧患。"底事"以下用三个带极强感情色彩的比喻形容国家破碎、生民涂炭及战乱之后沦陷区的荒凉,设问的语气,更引发人们进一步的思索。接下来化用杜甫的诗句,"天意高难问"把批判的矛头指向皇帝,为前文作结;"人情老易悲"则转言送别,向下文过度。换头四句写景,悲慨不平的感情稍作停顿。之后很快又迸发出来,"万里"以下四句,既为双方的别离而感伤,又为对方的远谪而不平。最后几句表现出作者慷慨激烈的怀抱,相互勉励的意思已在不言之中了。
词中既寄寓着国土沦丧的悲愤,又包含着对投降派的痛恨,同时更表达了对胡铨的慰勉,感情悲壮,音节洪畅,在当时即广为传诵,不少人步韵追和,可见其巨大影响。
【评析】  “梦绕神州路 ”,是说我辈灵魂都离不开未复的中原 。“怅秋风”三句,写值此金秋在萧萧的风声之中,一方面号角之声连绵不断,似乎武备军容,十分雄武,而一方面想起故都汴州,已是禾黍稀疏,一片荒凉。此句将南宋局势,缩摄于尺幅之中。以下便由此发出强烈的质问之声,绝似屈原《天问》之风格。
  首问 :“为何似昆仑天柱般的黄河中流之砥柱,竟然崩溃,以致浊流泛滥,使中原人民遭受痛苦,使九州之土全成沉陆 ?又因何使衣冠礼乐的文明乐土,变成狐兔盘踞横行的惨境!须知狐兔者,既实指人民流离失所,村落空墟,只剥野兽乱窜,又虚指每当国家不幸陷于敌手之时,必然“狐兔”横行,古今无异。
  郑所南所谓“地走人形兽,春开鬼面花 ”,让国破家亡之人而视之,此情此景便会产生共鸣,笔者亲历抗战时期华北沦陷的情景,故而被这情景深深感动。
    下用杜少陵句“天意高难问,人情老易悲 ”,言天高难问,人间又无知己,只得胡公者一人,同在福州,而今胡公又离然分别,悲可知矣!——上片一气写成,全为逼出“更南浦,送君去”两句,其苍劲有力,字字沉实,作掷地金石之响。
  过片便预想别后情景,饯别是在水畔,征帆既去,但不忍离去,伫立到江边以致柳枝随风吹飘起,产生一丝凉气 。天上的星儿一眨一眨地出现。“耿斜河”三句,亦如孟襄阳、苏东坡,写“微云渡河汉 ”,写“疏星渡河汉 ”、“金波淡,玉绳低转”,为什么情调如此相似?而对于芦川,悲愤激昂之余,忽得此一二句,更显示出了深挚的感情。如以“闲笔”视之,即如知大嚼,而不晓细品,浅人难得深味矣。
    下言写此别之后,不知胡公流落之地 ,在何所,想像也感到困难,相距万里 ,想在一块儿共吐心事,如朋友、兄弟之故事,已经是不可能的!语云雁之南飞,不逾衡阳,而今新州距离衡阳几许 ?宾鸿不至,书信将凭谁寄付?不但问天之意直连上片,而且痛别之情古今所罕。用此方法关心国家、社会,纵怀今古,沉思宇宙人生;所关切者绝非个人命运得失穷达,又岂肯谈个人琐事。韩愈《听颖师弹琴》诗“昵昵儿女语,恩怨相尔汝”,是此句的依据。
  情怀既然这样,何以作词?所谓辞意俱尽,遂尔引杯长吸,且听笙歌。——以此豪迈之言借以打发心头之痛,作者用笔如夭矫之龙,不以陈言落套为比。

    江西遂龙律师事务所  胡琼芬  编辑
                      2007-06-16
胡铨诗词

逸贤(1)峝(2)
胡铨【《全宋诗》卷1934】
好竹平生志颇坚,谁知岛上有淇园(3)。溪边六逸(4)李太白,林下七贤(5)杨巨源(6)。空翠(7)有时穿荦确(8),圆机(9)终日转潺湲(10)。从来到处安心地,肯认家山(11)作本源。
题解:首联写诗人岛上意外地遇到竹林,以“淇园”借指竹林,暗示竹林之美和诗人对竹林的酷爱,“谁知”又透出诗人的惊喜。颔联以文学界名人作比,点出在竹林中游赏者(当然也包括作者)的自由随意,悠然自得。颈联首先直写竹子苍翠,并以石头对比反衬,其次写到竹下流水的幽静,使水竹相互映照,同时增辉。尾联以自己要把此岛当作家乡的心愿,极写自己对此岛的热爱。
    全诗以喜爱之情为中心,从各个方面铺排渲染,有景,有物,亦有情,既直抒胸臆,又侧面烘托,中心鲜明,引人入胜。
注释:1、逸贤:隐遁不仕的贤人。 2、峝(dòng):即山洞。3、淇园:周朝卫国的园林,以产竹闻名。这里借指竹林。4、六逸:李白四十岁前后,曾隐居徂徕山(今山东省境内)一段时间,和他一同隐居的还有孔巢父、韩准、裴政、张叔明、陶沔五人,当时人称他们为“竹溪(在徂徕山下)六逸”。李太白,李白,字太白。5、林下七贤:三国时阮籍、嵇康、山涛、向秀、阮咸、王戎、刘伶常宴于竹林之下,时号“竹林七贤”。6、杨巨源:唐代诗人,字景山。有《池上竹》诗“一丛婵娟色,四面清冷波。气润晚烟重,光闲秋露多。 翠筠入疏柳,清影拂圆荷。岁晏琅玕实,心期有凤过。”7、空翠:指竹子。 8、荦确:嶙峋,坚硬。这里指岩石。9、圆机:犹环中(圆环的中心。庄子用以比喻无是非之境地,借喻灵空超脱的境界),比喻超脱是非,不为外物所拘牵。《庄子•盗跖》:若是若非,执而圆机,独而成意,与道徘徊。10、潺湲:水流不绝的样子。11、家山:谓故乡。

好事近(1)
胡  铨
富贵本无心,何事故乡轻别?空使猿惊鹤怨,误薜萝秋月(2)。囊锥刚要出头来,不道甚时节(3)。欲驾巾车归去,有豺狼当辙!(4)
【写作背景】  这是宋高宗绍兴十八年(1148),胡铨被贬居广东新州时写的一首词。此词关系到南渡后一场斗争,因而闻名。绍兴八年秦桧再次入相主和,派主伦往多议和。这事激起了朝野广泛抗议,当时身为枢密院编官的胡铨尤为愤慨,上书高宗说:“臣备员枢属,义不与桧等共戴天。区区之心,愿斩三人头(指秦桧、王伦、孙近),竿之藁街。……不然,臣有赴东海而死,宁能处小朝廷求活耶!”(《戊午上高宗封事》)此书一上,秦桧等人由恐惧而变恼怒,以狂妄凶悖,鼓众劫持“的罪名,将胡铨”除名,编管照州(今广西平)“,四年后又解配新州(今广东新兴)。胡铨逆境中坚守忠节,十年后在新州赋本词,”这首词流传出去,朝廷中的抗金派和广大群众十分赞赏;投降派对他却切齿痛恨,必欲置于死地而后快。这时,秦桧的私党张棣迎合投降派的心理,便向朝廷诬告,说胡铨在词中所写的 " 豺狼当辙 " 是对皇上及有功重臣的 “ 谤讪 ” 、 “ 怨望 ” 。高宗又一次听信谗言,把胡铨从新兴发落到更远更荒辟的海南岛充军。直到秦桧死后,胡铨才重回内地。十年间,秦桧对胡铨的迫害愈演愈烈,直欲置之死地而后快;同时,对反对和议的朝野名士也进行残酷的迫害,著名的诗人、词人王庭珪、张元幹就被流放、削籍,”一时士大夫畏罪箝口“,”忠义之士多避山林间“。(参见《宋史。胡铨传》、《挥尘后录》卷十等)这首词就是在这样气氛下写作的。南宋王明清《挥尘录•后录》卷十记载:“邦衡在新兴尝赋词,郡守张棣缴上之,以谓讪谤。秦(桧)愈怒,移送吉阳军编管。”这里说的,就是《好事近》这首词产生的影响,以及因此给作者带来的不幸。这首词的调子明朗,叙事直率,感情炽热,绝无矫揉造作的痕迹。词中虽然流露了“归隐”的思想,但这不过是作者因为自己无法“脱颖而出”,报国无门的愤慨,他满腔的爱国热情以及对投降派卑劣行径的愠怒,在本词中还是十分明显的。
【题解】 上片是说自己无意富贵,却在走上政途,深感懊悔。“富贵本无心,何事故乡轻别?”“轻”,轻率,鬼使神差似的,这是深深的自责,由现在想到当初的轻率尤为懊悔。“空使猿惊鹤怨,误薜萝秋月。”“猿惊鹤怨”用《北山移文》文意。南齐周本隐北山(即钟山),却应诏出仕,也孔稚珪绿山灵草木禽兽的口吻对他进行责备,中有这样的句子:“惠帐空兮兮鹤怨,山人去兮晓猿惊。”“薜萝”,幽隐之处,“薜萝秋月”借指隐者徜徉自适的生活,唐张乔《宿齐山僧舍》“晓山月出烟萝”类此。这里是借猿鹤以自责其弃隐而仕,放弃了山中的美景。“空”、“识”两字道出做官却未能遂愿,把自己的悔恨展现得更为强烈。
 作者缘何对当官如此懊悔?从上片看,可见他对“薜萝秋月”生活的怀念,对故乡的感怀。身窜南荒,自会产生离乡愁绪。同时他另作了一首《如梦令》,云:“谁念新州人老,几度斜阳芳草。眼前欲晴时,梅雨故来相恼。休恼,休恼,今岁荔枝能好。”正是这种情绪的写照及其自我解脱。但是,这首词超越了这首情绪,他写悔恨写得那么痛切,另有所指。
 “囊锥刚要出头来,不道甚时节!”“囊锥出头”即“脱颖而出”,索用毛遂自荐典故。要理清两句的意思,弄得清“刚”、“不道”这两个语辞。据张相《诗词曲语辞汇释》,“刚”即“硬”,“不道”有“不想”之意。这两句是说:你硬是要头,逞能你也得弄清时节和世道很明显,“出头”是指十年前反对和议、抨击秦桧。这用的是理怨、自责的口吻,还是“悔”。既然悔恨了,“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归去来兮辞》)便学陶渊明“或命巾车,或掉孤舟”,归隐田里了:“欲驾巾车归去,有豺狼当辙!”可是,路上有豺狼挡道。想回也难!词就是这样一气呵成当官的悔恨,想归却不能苦闷,这对处于特定境遇中的作者来说,是道出真情实感的流露。但是若只是如此理解,又未免只在皮毛了。只要联系一下写作背景,这首词强烈的讽刺意义就不难看出。
   “豺狼当辙”即“豺狼当道”相对,语出《东观汉纪•张纲传》:“豺狼当道,安问狐狸!”“豺狼”与“狐狸”相对,是指权奸、首恶,张纲所谓豺狼,是指独擅朝政的梁冀及其党羽,这里用以指把持朝政的秦桧。张棣说是“讥讪”,秦桧那样恼怒,看出“豺狼当辙”用语的含义。其实所谓“讥讪”,不独这一句,全词无不暗含着对秦桧等人的抨击。“囊锥刚要出头来,不道甚时节!”自责、悔恨是表面的,实际上是在骂那些主和误国、陷害忠良的家秋,朝廷里尽是奸臣,忠正之士想出头也出不了头。上片悔恨“故乡轻别”,“富贵本无心”是暗用了孔子一句话:“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论语•述而》)他无意于谋求富贵也不愿担任奸臣。他那般痛心地忏悔,与十年前上书所说:“臣有赴东海而死,宁能处小朝廷求活耶!”其志向恒一的。上面这些意思都是借用去国怀乡的形式表现了出来的,并不直遂,叫人咀含而不语,其讽刺意味更为犀利。
   这首词是作为“罪人”在那险恶的政治气氛下写作的,表现了作者无畏的抗争精神和对国事的深切关注,它与《戊午上高宗封事》同为反和议斗争的名篇,表现了作者忠贞的气节。朱熹赞扬胡铨是“好人才”时说:“如胡邦衡(邦衡,胡铨字)之类,是甚么样有气魄!做出那文字是甚豪壮!”(《朱子语类》卷一百○九),胡铨属于鲁迅所说的中国历史上“拼命硬干的人”、“为民请命的人”。
【注释】  (1)、这是宋高宗绍兴十八年(1148),胡铨被贬居广东新州时写的一首词。(2)、猿惊鹤怨:山中的猿鹤都怪怨主人离开它们出仕。薜萝:是指薜荔和女萝俩种野生藤状植物。后借指隐者。薜萝秋月:指隐居生活。(3)、囊锥句:借《史记-平原君列传》毛遂自荐使楚脱颖而出的典故。不道句:意思是指没看清这是什么世道。(4)、巾车:有帷幕的车子,这里指驾车归隐。豺狼:指秦桧等人当权误国,迫害爱国人士。


醉落魄
  辛未九月望和答庆符  
胡    铨    
    百年强半,高秋犹在天南畔。幽怀已被黄花乱。更恨银蟾,故向愁人满。
   招呼诗酒颠狂伴,羽觞到手判无算。浩歌箕踞巾聊岸。酒欲醒时,兴在卢仝盌。
   【注释】  辛未,指宋高宗绍兴二十一年(1151)。庆符,指当时的爱国志士张伯麟,庆符为其字。时秦桧等投降派把持朝政,向金国屈膝称臣,签订“和议”,排挤、陷害爱国志士,在临安过起了“直把杭州作汴州”的苟安生活。庆符愤而在斋壁上题云:“夫差,而志勾践之杀而父乎?”元夕,庆符过中贵人白谔门,见张灯盛况,取笔题字,如斋壁所云。秦桧闻之,下庆符于狱,捶楚无全肤,后流放吉阳军(今广东崖县)。胡铨为“中兴名臣”,曾不惜冒生命危险与秦桧作过拚死斗争。早在绍兴八年(1138),宋金和议即将签订之前,胡铨就曾冒死上奏,极言向金人称臣之不可行,并请斩王伦、秦桧、孙近三个奸臣之头以谢天下,“不然,臣宁有赴东海而死,宁能处小朝廷求活耶?”辞意激切,声振中外,连金人都“募其书千金,三日得之,君臣夺气”(杨万里《胡忠简公文集序》)。他立即遭到投降派的陷害、打击,绍兴十二年(1142)除名新州编管;十八年(1148)移吉阳军。该词即写于吉阳。
  词作开首二句:“百年强半,高秋犹在天南畔。”词人这一年四十九岁,故曰“百年强半”,被排挤出朝廷,羁留南方达十三年之久,故曰“犹在天南畔。”秋高气爽,临轩赏月,把酒观菊,本当是很惬意、快活时节,但却被抛置在天之涯海之角。更何况,奸贼当道,金瓯残缺,匹夫之责,时常萦绕心怀。一个“犹”字,凝聚了词人多少的感慨与忧愤。“高秋”,谓秋高气爽之时,谢眺《奉和随王殿下》诗有:“高秋夜方静,神居肃且深”句。“幽怀已被黄花乱。更恨银蟾,故向愁人满。“幽怀”,指郁结于心中的愁闷情怀。毫无疑问,这是指自己无法锄奸复国的激愤烦乱心情。这句本意是因“幽怀”而无心赏观菊花,但字面上却说是因观花而致幽怀乱,似句意不顺,这实是一种婉转曲达的表现手法,后二句亦是如此写法。词人愁绪满怀,偏又逢皓月圆满,便把一腔的怨情向“银蟾”倾泻而去。这与上句的“无理”,更深一个层次地表现了词人的愁绪。如“打起黄莺儿,莫教枝上啼。啼时惊妾梦,不得到辽西”(唐•金昌绪),辛弃疾的“罗帐灯昏,哽咽梦中语。是他春带愁来,春归何处,却不解、带将愁去”(《祝英台近》)等。这都是一种看似无理,实则含有更深的理在的埋怨。
  下片词人转而抒写自己借酒茶解愁的情形。“招呼诗酒颠狂伴,羽觞到手判 无算。浩歌箕踞巾聊岸。”这里的“伴”,当指那些不畏权奸,主张抗金,遭到迫害,有志而不得伸的志同道和之友,当然也包括词题中的张伯麟。这几句词人用白描手法极写饮酒之狂态。“何以解忧,唯有杜康”,他仍只好借酒来忘却心中的忧愤与不平。“羽觞”,指酒器,其状如雀鸟,左右形如两翼。他们喝了无数杯的酒,不仅放声高歌,还一扫文雅之态,箕踞而坐,并把头巾推向后脑露出前额。这是他们“颠狂”的具体写照。“箕踞”,形容两足前伸,以手据膝,如箕状,古时为傲慢不敬之容。这种放浪形骸的颠狂之态,实是内心忧愁极深的外在表现。末二句“酒欲醒时,兴在卢仝盌。”酒醒思茶,亦如饮酒一般,以浇胸中之块垒。“卢仝盌”,“盌”,同碗、椀,典出唐代诗人卢仝,卢仝号玉川子,善诗,亦喜饮茶。曾赋诗盛赞茶之妙用:“一碗喉吻润,两碗破孤闷,三碗搜枯肠,唯有文字五千卷。四碗发轻汗,平生不平事,尽向毛孔散。五碗肌骨清,六碗通仙灵,七碗吃不得也,唯觉两腋习习清风生”(《走笔谢孟

只看该作者 6 发表于: 2007-10-08
你这样把忠简公的有关资料作为一个专题帖来发,很好!这样发帖就利于宗亲们能完整、全面、有层次、有条理地了解忠简公的一生及他一生中最为耀眼的事迹,就象把他一生中许许多多的闪光点凝聚成一个光环,光彩夺目,照耀后人!
胡宏言:“行贵精进,言贵简约”
涌田博客:http://blog.sina.com.cn/jtgs305
快速回复
限1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