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坛风格切换切换到宽版
  • 21450阅读
  • 20回复

先祖像集全本(彩色原版)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只看该作者 10 发表于: 2007-06-06
胡公满是三皇五帝之一的虞舜的后代。舜幼年丧母,继母不慈,常对他进行毒打和虐待,但他逆来顺受,反而更加孝敬继母。由于他好学孝友,闻名四海,至帝尧末年,不仅把两个女儿—娥皇和女英都嫁给了他,还以自己的皇位相传。所以舜当政时,天下大治,人民丰乐,加上他常“调于玉烛,息于永风,食于膏火,饮于醴泉”,与老百姓同甘共苦,因此更加获得百姓的拥戴。至他去世后,约 35传至胡公满,被周武王分封于陈(今河南淮阳),建诸侯国,屏卫王室。此后,胡公满因封于陈而称陈胡公,所建方国亦称陈国,子孙后来也以国名为姓氏,姓陈。

胡姓出自妫姓,与陈姓同源,都是胡公满的后代。胡公满,原名妫满,是帝舜的后代,于西周初被封于陈,建立陈国。妫满死后谥号为胡公,他的后代一部分以国为姓,姓陈,另一部分以他的谥号为姓,姓胡。

只看该作者 11 发表于: 2007-06-06
三国及西晋初期,胡质、胡威父子俩皆以清廉著称于世。

胡质,字文德,淮南寿春人,魏文帝时,官至东莞太守、荆州刺史,后加封振威将军,赐爵关内侯;其子胡威,字伯虎,晋武帝时官至青州刺史。

胡质在曹操当政时还只是个不起眼的小吏,他之所以日后官职显要,既不靠逢迎拍马,也不靠贿赂开路,而是靠自己的清正廉洁和勤勉政绩。魏文帝曹丕在位时,胡质任东莞太守,他在东莞九年,政通人和,上下称颂;到荆州任刺史后,他的政绩依然卓著。他任职之处,形成了“广农积谷,有兼年之储”的富庶局面。公元250年,胡质病逝时,“家无余财,惟有赐衣书箧而已。”四年后,朝廷追思清廉之士时,考虑到胡质一生为官清廉,体恤民情,特下诏褒奖其清廉品德,并“赐其家钱谷”。

胡威受父亲胡质的影响,年少时就有志继承和发扬其父的清廉美德。有一年,胡威从洛阳去探望在荆州当刺史的父亲。胡质虽然当官,可家中并不富裕,以至于胡威去看望父亲时没有一车一马,也没有仆人随从,只好骑着毛驴独自上路。途中住宿客栈时,胡威自己劈柴、做饭、放驴。同住客栈的得知他是荆州刺史胡质之子后,无不惊讶,又无不钦佩。在荆州小住几天后,胡威向父亲辞行,胡质很想拿点什么东西表示一下做父亲的心意。翻来翻去,胡质总算从家里翻出了一匹绢。胡质望着临行的儿子,深有感触地说:“儿啊,父亲虽官居刺史,但我一生只食俸禄,这匹绢你拿着,就算为父给你路上的盘缠吧。”可没想到胡威不但不领情,反而责问父亲:“人们都说您清正廉洁,为官不贪不占,不知道此绢从何而来?”胡质先是一愣,然后解释道:“这是我节余下来的,用来给你作盘缠。”胡威这才放下心来。

后来胡威历任徐州刺史、青州刺史等职,他也同父亲一样廉洁自律,克己奉公,为官一任,造福一方。

晋武帝司马炎闻知胡氏父子为官清廉的美名后即召见胡威,对他父子二人的廉洁奉公大为赞赏,并随口问道:“你和你父亲相比,谁清廉?”胡威答道:“我不如我父亲。”晋武帝又问:“为什么?”胡威回答说:“我父亲清廉不愿意让人知道,我是恐怕别人不知道,所以我比我父亲差远了!”

太康元年(公元280年),胡威卒于青州刺史任上,朝廷因其政绩突出,且为官清廉,特追赐他为镇东将军,加封谥号为“烈”。

只看该作者 12 发表于: 2007-06-06
胡安国(1074——1138年),字康侯,世称武夷先生。南宋著名学者、理学家。崇安籍溪里(今上梅乡)人。少年从师程颐之友朱长文及颖川蕲裁之钻研程氏理学,又与杨时、游酢友善。绍圣四年(1097年)进士及第,试度定第一,但因在策问中没有诋毁元佑党人的语句,遂改以何昌列居榜首。哲宗复试,亲擢第三,为太学博士,任常州府判官。胡安国辞不赴任,后任荆南教授,不久提举湖南学宫。在任内推荐寒士王绘、邓璋。权奸蔡京以王、邓为范纯仁党人,诬陷胡安国是“推举贤能不善”,遂将胡罢官。

    大观四年(1110年),胡安国复官。宣和年间(1119——1125年),提举江东路学事,不久辞职。宣和末年(1125年),出任尚书员外郎及起居郎。徽宗皇帝召对,任中书舍人,但为耿南仲所忌,出知通州。南宋高宗即位后召为给事中,命校点《左传》,并兼侍读,专讲左氏《春秋》。他极力反对前宰相朱胜非出任江、淮、荆都督,弹劾朱与黄潜善、汪伯彦重用张邦昌,结好金国,天下愤抑,不宜重用。不久又落职退居衡山,著《春秋传》,授宝文阁直学士。

    绍兴元年(1131年),上诏为中书舍人兼侍讲。当时有右司谏陈公辅奏请朝廷查禁二程学说。胡安国上疏说:“孔孟之道不传久矣,自程颐兄弟始发明之,然后知可学而至;今学者师孔孟而禁程,是入室而不由户也。”还献上《时政论》,擘划军国大计,建议高宗“当立于恢复中原”、“必至于扫平仇敌”,积极主张抗金,收复失地。

    绍兴五年,朝廷召胡安国为经筵旧臣,令其纂修《春秋传》。绍兴八年书成,高宗称之为“深得圣人之旨”,擢升宝文阁直学士。同年四月十三日病逝,享年65岁。谥文定。

    胡安国一生,虽历官40年,而在职不及6载。谢良佐常说:“康侯(安国)正如大冬严雪,百花萎死,而松柏挺然独秀也。”他为人处事素重操守,讲忠信,性格耿直,不趋炎附势。钦宗曾问中丞许翰“识胡安国否?”许答:“自蔡京得政,士大夫无不受其笼络。超然远迹不为所污如安国者鲜。”胡安国不但不与权贵为伍,而且每逢排斥和打击;他事无巨细,从不苟且。有人劝他“事之小者,盍姑置之”?他说:“事之大者无不起于细微,今小事为不必言,至于大事又不敢言,是无事而可言也。”胡安国少年时已有出尘脱俗之想,登科第后,安贫乐道,不求闻达,辗转流徙,宦囊羞涩,曾告诫学子:“对人言贫者。其意将何求?”

  《春秋传》为其传世之作,他从潜心攻读《春秋》到著作《春秋传》30卷,历时30载,宋高宗诏令经筵读本。元仁宗皇庆二年(1313年)行科举新制,《春秋传》被钦定为经文,与《春秋》齐名,《春秋传》遂风行天下。遗著还有《资治通鉴举要补遗》等。

宋代最重要的文化特征,是理学的形成。理学以“理”为宇宙的最高本体,以“理”为哲学思辩的最高范畴,它是中国封建社会后期最精致、最高备的理论体系。作为理学一个重要流派的湖湘学派,也就在这一时期于长沙地区形成,并对湖南文化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

  湖湘学派最早源于宋代湖南道州人周敦颐。周敦颐,字茂叔,又称源溪先生,他在自己的早期作《太极图说》中把“无极”作为宇宙的本源,提出了从无到有,阴阳对立,五行相生,变化无穷的宇宙生成论;又在晚期著作《通书》中提出了以“诚”核心的心性论理论体系,从而奠定了理学思潮的哲学基础,后人称他为理学宗主。程颖、程颐都曾受学于敦颐。周敦颐的理论是以后湖湘学派的思想渊源,不过在他生前影响不大,所以还没有形成独立的学术派别。

  湖湘学派正式形成于南宋。有意思的是,这个以“湖湘”命名的学派,创始者却不是湖南籍人,而是原籍福建崇安的胡安国、胡宏父子。胡安国从小就聪慧好学,刚学会说话时就能背诵部分《训童蒙韵语》,使家中父母非常惊讶,预言:“这个小孩一定可以广大我们家的门户。”15岁那年,胡安国到州学就读。一天,一个戏班子在州学前演出,州学学生都弃学外出看热闹,仅剩胡安国一人还留在书斋中诵读,州学教授发现后非常感动,赏赠他纸笔佳砚。两年后,胡安国进入太学学习,这段时间他接受了程颐、程颖学说,成为理学的坚定信奉者,极力推崇二程是孔孟之道的直接继承人。1097年(宋哲宗绍圣四年),胡安国进士及第,踏入仕途,先徙居潭州城南,提举湖南学士,在官6年。以后还任过中书舍人等职。由于仕途坎坷,他在晚年干脆辞职退隐,致力于学术研究。北宋末年,黄河流域战争频频,中原士人纷纷南下,给长江流域的文化兴盛创造了机遇。胡安国也于南宋建炎(1127-1130)年间,率家人、弟子从荆门来到湖南,在潭州湘潭建碧泉书院,“前后居潭三十余载”。然后又在衡山山麓办文定书院,以讲学撰述为业,除自己的子侄胡寅、胡宏、胡宪等外,还吸引了众多湖湘士子前来就学。其中仅长沙人就有治《春秋》和《资治通鉴》的谭知礼,以孝友信义著称的黎明等,从而开始奠定了一个在中国古代学术史上具有特殊地位的理学派别——湖湘学派。1138年(绍兴八年)春,胡安国在湖南逝世,葬于湘潭阴山。他的传世著作有《春秋传》、《资治通鉴举要补遗》等。其中《春秋传》是他以毕生精力纂修而成,成为元明两朝科举取士的经义定本,也是湖湘学派的代表著作。

  胡宏是胡安国的次子,字仁仲,因长期寓居湖南衡山五峰下,人们称他为五峰先生。胡宏从小就在父亲胡安国的督导下研习经学,尤其服膺二程理学。他年仅15岁时就撰写了《论语学》和《程子雅言·序》,认为二程继承了孔孟之学的真传。1125年(宣和七年),20岁的胡宏进入太学,师从程门四大弟子之一的杨龟山,成为二程的再传弟子。金兵南侵时,他和父兄一起迁居潭州,创办碧泉等书院,并曾到宁乡灵峰书院(位于今宁乡县朱良桥乡灵峰山)讲学。胡安国逝世后,胡宏独立治学,他以振兴道学,醇化风俗为己任,表示“道学衰微,风教大颓,吾徒当以死目担”,写成了《知言》、《皇王大纪》等著作。其中,《知言》是胡宏的代表作,内容包括哲学、政治、伦理、教育等各个方面,被湖湘学派奉为经典,是传授师说的重要范本。当时,一批批志学求道的青年纷纷来到衡山追随胡宏研经读史。至此,在思想体系和人才群体上完全奠定了湖湘学派作为南宋一个重要理学派别的基础。因此,后人评价胡宏“卒开湖湘之学统”。在他教授的学生中,张、彪居正、吴翌、赵师孟等后来都是著名学者和湖湘学派的砥柱人物,尤其是张,更成为湖湘学派的一代宗师。

  张,宇敬夫,号南轩,四川绵竹人。父亲张浚是南宋名相,曾任枢密使,封魏国公。张自幼亲受庭训,打下了深厚防学术根基。少年时,张随父亲迁居湖湘,从此湖南成为他一生中居住时间最长的地方。年轻时,勤奋好学的张即已在学林中崭露头角。之后,他又奉父亲之命到衡山拜胡宏为师,学习二程理学,经潜心苦读和四方讲学交友,学业日进。胡宏曾称他“圣门有人,吾道幸矣。”张对宋代理学的发展作出了推动。宋代理学家强调义和利的对立,张更进一步指出率种对立实质上是天理与人欲的对立,利就是人们违背天理的心理活动,所以人们必须进行内心反省,以便使思想、言论、行动均符合天理的要求,而天理演化为社会政治道德就是纲常伦理,因此人们必须接受纲常伦理的规范。张描还注重“力行”,反对空言,强调道德践履,行至言随。此外,在宇宙论、人性论等方面张的议论也有其特点。因而,他成为南宋著名的理学大师,和朱熹、吕祖谦合称“东南三贤”。其时朱熹两度来到长沙;吕祖谦也寓居潭州所属醒陵城北,居民感其教化,建有东莱书院。“东南三贤”都来潭州讲学,可见湖湘学派盛况空前。 l165年(南宋乾道元年),张在长沙城南寓所授徒传业,后又主讲岳麓书院,从学者广及江西、浙江、江苏、四川等地,名声远播,湖湘学派规模得到很大扩展。如果说胡安国、胡宏父子是湖湘学派的开创奠基者,那么是张使湖湘学派达到了极盛。当时学者就评价:“方今学术源流之盛,未有出湖湘之右者。”这一现象,深深影响到以后千余年的湖南文化历史。

  太凡一个著名的学派都有一定的学术风尚,宋代湖湘学派也不例外。其学风主要有:

  首先是尊奉理学。湖湘学派主要人物的学术思想,都直接渊源于宋代程朱理学的开创者程颐、程颖。胡安国认为自己的学问主要来自二程,胡宏以二程的私淑弟子‘自居。张也称二程为“圣学渊源”,学术“亦出程氏”,并请朱熹前来长沙会讲,此后湖南士人一直与朱熹保持着密切的学术联系。张去世后,他的学生许多改从了朱熹。朱熹在就任湖南安抚使期间,又致力于振兴岳麓书院,经常和生徒讲论问答。于是,程朱理学在湖湘占据了学术的主导地位。虽然以后也有心学、农学渗入湖南,但这一主导地位始终没有动摇过。

  其次是重经世务实。宋代的许多理学家都有空谈心性,不究实用的倾向。湖湘学派虽然也是理拿中的一派,却自创立之初就反对“腐儒”学风;主张“通晓时务”,“留心经济”。胡宏提倡实际生产劳作,提倡学者不妨锄锄地种种菜;张认为君子之学,最重要的就是一“实”’宇,除经史之外,还必须致力于兵、农等经世实学,在他自己的著作中对这类知识就多有涉及。由此,在知行关系上,湖湘学派阐述“知行互发”,特别注重“行”的作用,强调“践履”,即实践,认为“知之非艰,行之惟艰。”因为湖湘学派重视务实,所以后人评价他们都是有用之才,而非“迂谈道学者”。

  湖湘学派还有一个显著特点,就是不存门户之见,抱兼容并蓄态度,对与程朱理学不同的陆九渊心学派、陈亮事功学派并不一概否定,而是互为取舍。如胡宏、张等人提出的“性,天下之大本也”的性本体论体系,就兼容了二程的理本论与陆九渊的心本论。

  中国是由许多区域构成的,而一定区域内某些极具特色的传统学风,往往会积淀为若干文化基因,它们绵延流传,对该区域的历史文化产生潜移默化的深刻影响。宋代以长沙为中心的湖湘学派,是湖南文化史上规模最大的一个学者群体,它那尊程朱理学、重经世务实和包容众家之在等特定学风,衍化成湖湘文化基因,氤氲于三湘四水之间,历千百年而不竭。从魏源、曾国藩、谭嗣同、黄兴到杨昌济、毛泽东;自嘉道湖南经世致用派、咸同湘军集团、戊戌维新群体、辛亥革命志士到“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参与者身上,都或明或隐,或多或少地闪现出这些传统文化基因的影—响,因而湖湘学派对近代湖湘文化演变所起的作用是极为深远的。

只看该作者 13 发表于: 2007-06-06
胡铨(1102~1180),南宋政治家、文学家。字邦衡,号澹□。庐陵(今江西吉安)人。建炎二年(1128)进士,此科由高宗策士,胡铨答策万余言,授抚州军事判官,转承直郎。绍兴五年(1135),兵部尚书吕祉荐,赐对,升枢密院编修官;八年,上疏反对秦桧主和,乞斩王伦、秦桧、孙近,而且指责高宗。秦桧认为"狂妄凶悖",于是下诏除名,贬昭州。由于朝臣营救,改监广州盐仓。十二年被劾,又贬新州,十八年又被谪移吉阳军。直至秦桧死,才得徙移衡州。孝宗即位,复奉议郎。历官至权兵部侍郎。由于始终反对和议,与朝廷政见分歧,于是力求去职。归庐陵,从事著述。卒谥忠简。

胡铨虽颠沛流离,半生岭海,但志苦心劳,好学不厌。对经史百家之学均有所得,而且通晓绘画艺术。他推崇韩愈、欧阳修,主张以文"传道"。他的文章,内容丰富,驰骋古今,多长篇大论。代表作如《上高宗封事》,决然表示"不与桧等共戴天","愿斩三人头竿之藁街",并主张"羁留虏使,责以无礼,徐兴问罪之师","不然,臣有赴东海而死耳,宁能处小朝廷求活耶?"文章一出,群臣振奋,□佞失色。其他文章,如《应诏言事状》、 《应诏集议状》、 《上孝宗封事》、《与王中丞相书》,也都痛快淋漓。题跋如《跋陈了翁帖》,也写得激昂慷慨。杨万里曾为他的集子作序,说道:"先生之文,肖其为人。其议论闳以挺,其叙记古以则,其代言典而严,其书事约而悉。"是中肯之评。

胡铨的诗,颇具风采,一如其文。如《次雷州和朱□秀才韵时欲渡海》,虽再遭贬斥,意气不衰。其词亦多激愤之语,如《好事近》直斥"豺狼当辙"。秦桧的私党张棣迎合意旨,以此词为据,向朝廷检举他"谤讪怨望",以致被远谪海南岛(《四朝名臣言行录》)。

胡铨作品散失不少,今传本有《胡澹□先生文集》32卷,《补遗》1卷,有道光十三年刊本。其词集《澹□词》1卷另行,有《四印斋所刻词》本。

菩萨蛮

银河牛女年年渡。

相逢未款还忧去。

珠斗欲阑干。

盈盈一水间。

玉人偷拜月。

苦恨匆匆别。

此意愿天怜。

今宵长似年。

好事近

富贵本无心,何事故乡轻别。

空使猿惊鹤怨,误薜萝风月。

囊锥刚要出头来,不道甚时节。

欲驾巾车归去,有豺狼当辙。

醉落魄

千岩竞秀。

西湖好是春时候。

谁知梅雪飘零久。

藏白收香,空袖和羹手。

天涯万里情难逗。

眉峰岂为伤春皱。

片愁未信花能绣。

若说相思,只恐天应瘦。

玉楼春

十年目断鲸波阔。

万里相逢歌怨咽。

髻鬟春雾翠微重,眉黛秋山烟雨抹。

小槽旋滴真珠滑。

断送一生花十八。

醉中扶上木肠儿,酒醒梦回空对月。

如梦令

谁念新州人老。

几度斜阳芳草。

眼雨欲晴时,梅雨故来相恼。

休恼。

休恼。

今岁荔枝能好。

釆桑子

山浮海上青螺远,决眦归鸿。

闲倚东风。

叠叠层云欲荡胸。

弄玲细写清江引,一洗愁容。

木杪黄封。

贤圣都堪日日中。

青玉案

宜霜开尽秋光老。

感节物、愁多少。

尘世难逢开口笑。

满林风雨,一江烟水,飒爽惊吹帽。

玉堂金马何须道。

且斗取、尊前玉山倒。

燕寝香清官事了。

紫萸黄菊,皁罗红袂,花与人俱好。

清平乐

深深花院。

雨虐风饕遍。

只久画屏并羽扇。

谁领略春风面。

愁须诗酒相禁。

少陵底事慵吟。

不是为梅牵兴,怕渠恼乱春心。

朝中措

崖州何有水连空。人在浪花中。

月屿一声横竹,云帆万里雄风。

多情太守,三千珠履,二肆歌钟。

日下即归黄霸,海南长想文翁。

减字木兰花

渭阳佳梦。

瓦变成璋真妙弄。

不是勾回。

汤饼冤家唤得来。

不分利市。

要我开尊真倒置。

试问坡翁。

此事如何著得侬。

醉落魄

百年强半。

高秋犹在天南畔。

幽怀已被黄花乱。

更恨银蟾,故向愁人满。

招呼诗酒颠狂伴。

羽觞到手判无算。

浩歌箕踞巾聊岸。

酒欲醒时,兴在卢仝碗。

临江仙

我与梅花真莫逆,别来长恐因循。

几年不见岭头春。

翩然蝴蝶,魂梦竟非真。

浪蕊浮花空满眼,愁眉不展长颦。

此君还似不羁人。

月边风畔,千里淡相亲。

转调定风波

从古将军自有真。

引杯看剑坐生春。

扰扰介鳞何足扫。

谈笑。

纶巾羽扇典刑新。

试问天山何日定。

伫听。

雅歌长啸静烟尘。

解道汾阳是人杰。

见说。

如今也有谪仙人。

鹧鸪天

梦绕松江属玉飞。

秋风莼美更鲈肥。

不因入海求诗句,万里投荒亦岂宜。

青箬笠,绿荷衣。

斜风细雨也须归。

崖州险似风波海,海里风波有定时。

鹧鸪天

一忆西湖太瘦生。

十年不到梦曾行。

空蒙山色烟霏晚,淡荡湖光雾縠轻。

芳草远,暮云平。

雨余空翠入帘明。

梦回一饷难存济,这错都因自打成。

浣溪沙

匆匆春归没计遮,百年都似散馀霞。

持杯聊听浣溪沙。

但觉暗添双鬓雪,不知落尽一番花。

东风寒似夜来些。

只看该作者 14 发表于: 2007-06-06
        胡大海(?-1362年),字通甫,泗州虹(今安徽泗县)人,明朝开国功臣。
    胡大海祖籍波斯,其祖先随蒙古军来华。胡大海原是一个炸卖油条的小商人,身材魁梧,勇力过人。1354年,朱元璋屯兵安徽滁县时胡大海前来拜见,朱元璋一见胡大海身材魁梧,相貌威严、憨厚,说话十分投机,非常爱慕,于是留于军中,命为前锋。渡江后攻取皖南、浙江等地,任江南行省参正政事。镇守金华(今属浙江)。虽目不识书,而能折节下士,曾荐刘基、宋濂、叶琛、章溢于朱元璋。军纪严明,曾说:“吾武人不知书,惟知三事,不杀人,不掠妇女,不焚毁庐舍。”胡大海待人诚恳,对降将也是如此,不料被降将蒋英暗算。胡大海遇害后,朱元璋作文以祭,特赠光禄大夫,追填封越国公,谥武庄,肖像功臣庙,配享太庙。
    关于胡大海民族身份的争议    胡大海的民族身份是个有争议的话题,回族民间传说他是波斯穆斯林移民之后,回族学者把他也编入了回族人物志,但没有什么证据,不足以立论,民间传说不足信,不具有史料价值。考证胡大海的民族属性的难点在于,明史明确记载胡大海是绝后的,自然也没有家谱传世,只能根据历史记载的他的行为来推测他的民族属性。   “初,太祖克婺州,禁酿酒。大海子首犯之。太祖怒,欲行法。时大海方征越,都事王恺请勿诛,以安大海心。太祖曰:“宁可使大海叛我,不可使我法不行。”竟手刃之。及关住复被杀,大海遂无后。”伊斯兰教规严格禁酒,穆斯林是绝对不喝酒的,如果胡大海的儿子生长在穆斯林家庭,怎么可能酿酒?以此推知胡大海绝对不可能是穆斯林.  “大海善用兵,每自诵曰:“吾武人,不知书,惟知三事而已:不杀人,不掠妇女,不焚毁庐舍。”以是军行远近争附。及死,闻者无不流涕。又好士,所至辄访求豪隽。刘基、宋濂、叶琛、章溢之见聘也,大海实荐之。”胡大海不但善战,儿子喝酒,他本人又极好结交汉族文人,特别是刘基有很强的道教背景,明史说他:” 基博通经史,于书无不窥,尤精象纬之学。”道教是典型的多神教,穆斯林最讨厌多神教,严禁抽签卜卦,如果胡大海真是波斯穆斯林移民,为什么不给朱元璋多推荐几个穆斯林战士?反而和汉族的文人士大夫过从甚密,这不是很奇怪吗?
        明史中对胡大海的介绍:    胡大海,字通甫,虹人。长身、铁面,智力过人。太祖初起,大海走谒滁阳,命为前锋。从渡江,与诸将略地,以功授右翼统军元帅,宿卫帐下。从破宁国,副院判邓愈戍之。遂拔徽州,略定其境内。元将杨完者,以十万众来攻,大海战城下,大破走之。遂与邓愈、李文忠自昱岭关攻建德。败元师于淳安,遂克建德。再败杨完者,降溪洞兵三万人。进枢密院判官。克兰溪,从取婺州,迁佥枢密院事。下诸暨,守将宵遁。万户沈胜既降复叛,大海击败之,生擒四千余人。改诸暨为诸全州。移兵攻绍兴,再破张士诚兵。太祖以宁、越重地,召大海使守之。士诚将吕珍围诸全,大海救之。珍堰水灌城,大海夺堰,反灌珍营。珍势蹙,于马上折矢誓。请各解兵,许之。郎中王恺曰:“珍猾贼,不可信,不如因击之。”大海曰:“言出而背之,不信;既纵而击之,不武。”师还,人皆服其威信。寻攻处州,走元将石抹宜孙,遂定处州七邑。    陈友谅寇龙江,命分军捣信州,以牵制敌。大海用王恺言,亲引兵往,遂克信州,以为广信府。信方绝粮,或劝还师。大海曰:“此闽、楚襟喉地也,可弃之乎?”筑城浚隍以守之。先是,军粮少,所得郡县,将士皆征粮于民,名曰寨粮。民甚病之。大海以为言,始命罢去。进江南行省参知政事,镇金华。    初,严州既下,苗将蒋英、刘震、李福皆自桐庐来归。大海喜其骁勇,留置麾下。至是,三人者谋作乱,晨入分省署,请大海观弩于八咏楼。大海出,英遣其党跪马前,诈诉英过。大海未及答,反顾英。英出袖中槌击大海,中脑仆地。并其子关住、郎中王恺皆遇害。英等大掠城中,奔于吴。其后,李文忠攻杭州,杭人执英以降。太祖命诛英,刺其血以祭大海。 大海善用兵,每自诵曰:“吾武人,不知书,惟知三事而已:不杀人,不掠妇女,不焚毁庐舍。”以是军行远近争附。及死,闻者无不流涕。又好士,所至辄访求豪隽。刘基、宋濂、叶琛、章溢之见聘也,大海实荐之。追封越国公,谥武庄,肖像功臣庙,配享太庙。 初,太祖克婺州,禁酿酒。大海子首犯之。太祖怒,欲行法。时大海方征越,都事王恺请勿诛,以安大海心。太祖曰:“宁可使大海叛我,不可使我法不行。”竟手刃之。及关住复被杀,大海遂无后。 养子德济,字世美,不知何许人。大海帅以归太祖。从攻婺州,为诱兵,大破元兵于梅花门外,擒其将季弥章,由是知名。既下信州,太祖以德济为行枢密院同佥,使守之。陈友谅将李明道来寇,德济与力战。大海来援,夹击之,擒明道及其宣慰王汉二。及大海为蒋英所害,处州降将李祐之亦杀院判耿再成以叛。张士诚闻浙东乱,遣其弟士信寇诸全。德济自信州往救,乘懈得入城,与知州栾凤、院判谢再兴分门守。夜半,出敌不意,砍士信营,破走之。擢浙江行省参知政事,移守新城。士诚将李伯升帅步骑大入寇。德济固守,乞师于李文忠。文忠驰救,德济出兵夹击,大破之,详文忠传。 时德济所部有潜移家入新城者,文忠疑德济使然。诛其都事罗彦敬,欲微戒德济。将士皆怒,走告德济。德济怡然曰:“右丞杀彦敬,自为广信作战衣有弊耳,再言者斩!”于是太祖召德济褒谕之,而责文忠失将士心。且曰:“胡德济之量,汝不及也。”擢浙江行省右丞,赐骏马。未几,改左丞,移镇杭州。从大将军徐达出定西。德济军失利,达斩其部将数人,械至京师。帝念旧功,释之。复以为都指挥使,镇陕西,卒。

只看该作者 15 发表于: 2007-06-06
胡宗宪(1512—1565),字汝贞,号梅林,南直隶徽州府绩溪人。正德七年九月二十六日,胡宗宪出生于绩溪县华阳镇龙川村。龙川胡氏是当地的强宗大户,胡宗宪的曾叔祖胡富在成化十四年(1478)考中进士,曾官至南京户部尚书。

  胡宗宪作为龙川胡氏的第三十四代孙,自出生起就被家人寄予厚望。其父胡尚仁,善于治家,家境殷实。其母方氏,出身书香门第,知书达理。胡宗宪自小就受到了良好的家庭教育。稍长,他的父母不惜出重金聘名师教授。胡宗宪聪明好学,对于兵法谋略之类的书尤其用心,唯独在科举功名上没有兴趣。这让他的父母大为伤心。后在其父苦苦规劝下,胡宗宪才有所收敛,专心科举。嘉靖七年(1528),胡宗宪成为绩溪县学庠(xiánɡ)生。嘉靖十三年(1534),胡宗宪乡试中举。嘉靖十七年(1538),胡宗宪考中进士。此时距他的曾叔祖胡富考中进士正好是一个甲子,整六十年。后胡宗宪累官至兵部尚书。至今,在安徽绩溪的龙川村(现为大坑口村)村头还矗立着颂扬他们事迹的“奕世尚书坊”,“奕世”就是代代相传的意思。

  胡宗宪考中进士后,被安排在刑部观政,学习政务。从此,胡宗宪开始了仕途生涯。嘉靖十九年(1540),胡宗宪被授官为山东青州府益都县的县令。上任后,他就显示出了卓越的政治才干。他先组织广大人民扑灭多年不遇的旱蝗之灾,后又对益都当地的强盗进行招降。盗贼在益都为害多年,胡宗宪用安抚劝降之策,不仅使群盗解散,还将其中可用的千人左右,编为义军。胡宗宪日后抗击倭寇的文韬武略,在治理益都时就已初步展现。

  嘉靖二十一年(1542)四月,胡宗宪母亲去世,他奔丧回绩溪故里。两年后,其父胡尚仁也因病去世。胡宗宪前后在家乡为父母守孝长达五年。在这五年中,他刻苦攻读《大学衍义》、《武经七书》等书,学识大为长进,为日后大展鸿图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胡宗宪进士出身,先任益都知县、余姚知县,后以御史巡按宣府、大同等边防重镇,整军纪,固边防,为明王朝的边疆稳定作出了贡献。嘉靖三十年(1551),胡宗宪又巡按湖广,参与平定苗民起义。在胡宗宪踏入仕途这十多年里,他一步一个脚印地走来,政绩显著。他的从政经验和能力都毋庸置疑。嘉靖三十三年(1554)四月,世宗钦点胡宗宪出任浙江巡按监察御史。按理说,一个巡按监察御史,并不是多大的官,不值得大书特书。但是,这个任命对胡宗宪来讲却意义非凡,这一任命决定了他的前程和他的后半生。历史给胡宗宪提供了一个舞台,他可以由此建功立业,眨眼间功成名就;他也可能面临彻底的失败,背负祸国殃民的千古骂名,功名利禄烟消云散。这还要从明朝的倭患谈起。

  元末明初,岛国日本由于多年的战乱(日本的南北朝时代),使得很多战败的将领、武士和破产的农民等无以谋生,纷纷逃亡海上。同时,中国原本割据江浙一带的张士诚、方国珍部在被朱元璋打败后,其残余力量流窜到海上,还有两国的不法商人也夹杂其中。这样,几股势力互相勾结,形成庞大的海盗集团。他们经常对中国沿海地区进行疯狂的侵扰和抢劫,这就是所谓的“倭患”。东南沿海地区的百姓备受其苦。到了嘉靖时期,倭患已经愈演愈烈。嘉靖二年(1523),日本二批使臣前后来华朝贡贸易,因市舶司的太监对待不公,互争贡使资格,引发大规模的仇杀,史称“争贡之役”。此后不久,明朝罢市舶司,并严申海禁。正常的贸易渠道被堵死,在暴利的诱惑下,更多的亡命之徒铤而走险,攻城略地,烧杀抢掠,无恶不作。嘉靖年间,东南沿海地区的倭患骤然加剧,而浙江和南直隶为甚,沿海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

  在此背景下,胡宗宪出任浙江巡按监察御史,可见朝廷对他寄予厚望。胡宗宪也感到责任重大,临行前立下誓言:“我这次任职,不擒获王直、徐海,安定东南,誓不回京。”上任伊始,胡宗宪针对辖区内明朝官兵纪律松驰、软弱涣散的积弊,以严明赏罚为手段,大力进行整顿。通过胡宗宪的努力,明朝官兵的军容、军纪有了改观,士气也逐渐有所恢复。

  不久,工部右侍郎赵文华受内阁首辅严嵩的推荐,以祭海神的名义,被派往江南督察沿海军务。赵文华是严嵩的义子,为人奸诈骄横。他排挤、陷害忠良,浙江总督张经、浙江巡抚李天宠都先后因其陷害而被杀。如何和这种人搞好关系而不致于误了正事,胡宗宪对此非常清楚。因此在与赵文华共事的过程中,胡宗宪谨慎小心,有时甚至行事圆滑,最后不仅没有受到赵文华的阻挠,还得到了后者的赞赏。在赵文华的大力推荐下,世宗很快就擢升胡宗宪为兵部左侍郎兼都察院左佥都御史,总督浙江、南直隶和福建等处的兵务。此时,胡宗宪可以调遣江南、江北、浙江等省重兵,所掌握的权力要比一般总督大得多。

  胡宗宪知道自己大展宏图的机会来了。他一方面招揽、重用各种杰出的人才,如重用俞大猷、戚继光等名将,把颇负盛名的文人徐渭招到自己的幕府中来;另一方面,有骁勇善战的将领,还得有训练有素的士兵,胡宗宪支持部下练兵,其中成就最大者当属戚继光训练的戚家军,后来发展为抗倭主力军。在胡宗宪的抗倭斗争中,最能表现其才干、最有影响的两件事情就是他与两大倭寇首领王直、徐海的斗智斗勇,在此,不能不提。

    王直,亦称汪直,号五峰,南直隶徽州府歙县人。徽州人有经商的风气,由此形成了著名的徽州商帮。明清时期,徽商是中国最大的商帮之一,在商界叱咤风云。他们以血缘为纽带,以家族为依托,吃苦耐劳,足迹遍布全国各地,所以有“无徽不成镇”的说法。当时能与徽商相抗衡的商帮只有晋商而已。

  王直就出生在这样的环境中。他这个人最大的特点就是仗义,也就是有江湖义气。人们都称呼他为“五峰船主”。此外,他还很聪明,脑子快,主意多,因此得到周围人的信赖和拥护,在他的身边自然就聚集了一批朋友,如叶宗满、徐惟学等人。后来,王直带领众人乘海禁松弛之际,开始用巨舰运送大量违禁物品到日本或西洋等国贸易,获得巨额利润。开始时,王直只是违反明朝的海禁政策,从事海上贸易。后来随着东南沿海局势的日趋紧张,王直为增强自身实力,大规模招集各种亡命之徒,甚至还和日本倭寇相勾结。由此,王直组建了一个庞大的海盗集团,并逐渐成为东南沿海地区倭寇的首领和中坚人物。

  胡宗宪对海上倭患的形势进行了认真细致的分析。他曾说过:“海上的贼匪只有王直机警难治,其余的都是鼠辈,不足为虑。”胡宗宪认为,实力强大的王直是东南倭患的根源所在。多年来,朝廷投入了巨大的人力物力来抗倭,但见效甚微,倭寇之祸反而愈演愈烈。胡宗宪的前任们只以武力剿杀倭寇,最后不但没有完成朝廷交给的使命,还都招来了杀身之祸。因此,为了避免重蹈覆辙,胡宗宪制定了剿抚并举的抗倭策略。使用计谋招抚、擒拿王直,这是胡宗宪抗倭斗争的关键一着。

  胡宗宪先以王直的家人为诱饵。胡宗宪为了表示招抚王直的诚意,与王直自认同乡,特地将王直的母亲、妻子从金华府的监狱中释放出来,并妥善安置她们,给她们干净的房子居住,保证她们丰衣足食。嘉靖三十四年(1555)十月,胡宗宪就秘密派遣两个知海情、有谋略的生员蒋洲和陈可愿前往日本。胡宗宪派他们此去的任务,表面上是宣谕日本诸岛停止侵犯中国,实际上是侦探王直等人的详情,并试探性地进行招抚。蒋洲、陈可愿的这次行动很成功。他们意外地见到了王直的义子王滶(áo),并得以见到王直本人。蒋、陈二人对王直恩威并施,一方面以明朝抗倭的决心和沿海布置的数万军队进行威慑,另一方面,以王直的家人为筹码,说服王直立功赎罪,保全家人。王直听后,默不作声。原先他误听传言,以为妻母早已被明朝诛戮,今天听到家人安然无恙,心有所动。为了表明立功赎罪的诚意,王直向蒋、陈二人报告了另一倭寇首领徐海要率领倭寇进犯明朝的情报。陈可愿遂同王直部属叶宗满等人回国报告消息。诡计多端的王直却将蒋洲扣留下来。过了将近两年,王直以亲自送蒋洲回国的名义,乘巨舰,带领精兵数千,满载火炮等器械,有备而来,停靠在舟山岑港。胡宗宪知道来者不善,他紧急部署沿海各卫所高度警戒。同时为了稳住王直,还派通事夏正与王直进行谈判,去摸清王直的底细。

  在招抚王直的过程中,胡宗宪的谋略和才干得到充分的体现。自王直的船停靠在岑港之后,胡宗宪就派了王姓千户装扮成卖菜人,接近王直。王千户是个有勇有谋的人,很快得到王直的赏识和信任。一天晚上,王直到王千户的船上饮酒,乐而忘归。王千户将船的缆绳悄悄解开,使船顺水漂至岸边。胡宗宪终于有机会见到王直,并将王直奉为贵客,对他礼待有加。会面结束后,胡宗宪也任由王直大摇大摆地离去。至此,王直对胡宗宪的防范稍有松懈。

  但是,王直一日不降,胡宗宪一日不安。为了能让王直释疑,尽快归降,胡宗宪又使一计,他特意邀王直义子王滶同居一室,并将早已写好的请求朝廷赦免王直的奏疏和十多篇诸将的请战书都放在书桌上。后来,胡宗宪假意出门赴宴,让王滶有机会看到这些文稿。深夜,胡宗宪大醉而归。大家入睡后,胡宗宪就装作醉酒,吐得被子和床上到处都是,却依然酣睡。王滶躲在被中,观察胡宗宪,确定他是真的醉酒睡着了,就偷偷下床,将书桌上的奏疏抄录下来。然后,潜回被子继续装睡。次日,王滶立即告辞,去给王直送信。胡宗宪知其中计,让他离去。王直听了义子的汇报,疑惧减去了许多,便带着两名部下拜见胡宗宪。胡宗宪对之安慰备至,让他们去杭州见巡按御史王本固。谁知王本固将王直等人逮捕入狱。

  胡宗宪使用连环计,成功诱降王直。按其下一步的计划,是利用王直将在舟山岑港的王直余孽一举清除。本来,胡宗宪是要上疏请求朝廷宽宥王直,让他在海上立功,以贼制贼,利用他的声望招抚其他海寇,但是,王本固坚决要求处死王直,而群臣也传言胡宗宪受了王直的重贿。胡宗宪没有办法,只得改词上奏,同意了王本固的意见。接着,胡宗宪便调结兵力,围剿王直在舟山岑港的余部。俞大猷、戚继光等人都参加了这次战斗。直至嘉靖三十七年(1558)年十一月,岑港残寇终于被肃清。一年后,王直于杭州被斩。

  嘉靖年间横行海上的倭寇海盗集团首领除了王直以外,位居其次的就是徐海。徐海也是个有几分传奇色彩的人物。徐海,徽州歙县人,少时曾经是杭州虎跑寺的和尚,法名“普净”,又称“名山和尚”或“明山和尚”。后来随其叔徐惟学以及王直等人从事海上贸易。有一次,徐惟学将徐海抵作人质,向倭寇贷了大批银两,后无力偿还被杀,徐海走投无路,被迫与倭寇勾结,开始了烧杀抢掠的海盗生涯,并逐渐组建了一支数万人的海盗集团。

  早在此前,徐海已与王直分裂。徐海的身边是陈东、麻叶等力量稍弱的海盗头目。在胡宗宪刚任浙直总督不久,曾率领明军与徐海等倭寇进行过激战。这次激战让胡宗宪认识到以武力剿灭徐海等倭寇难度不小,于是另图他谋。胡宗宪的幕僚徐渭很了解他的心思,及时向他推荐了太学生罗龙文去招抚徐海。

  罗龙文和徐海是歙县同乡,在接近徐海之后,按照胡宗宪的事先安排,离间徐海与陈东、麻叶之间的关系,迫使三人力量分散。随后,胡宗宪再予以各个击破。

  胡宗宪曾派人给徐海送去招降的书信,徐海的回信言辞得体,胡宗宪感到很意外,说:“想不到海寇中还有这样才华出众的人。”就把送信的人叫过来询问。原来,徐海的身边有一个很有才情的人——王翠翘,她是徐海的爱姬,原是金陵名妓。这回信就是王翠翘代写的。她本是官宦人家的女子,因父亲获罪,卖身救父,后来流落青楼。王翠翘的容貌和才情都称冠一时。当时到过金陵的士大夫都争相一睹芳容。徐海慕名而去,两人一见如故。徐海便派人将王翠翘迎娶回来。王翠翘才思敏捷,徐海军中的大小文书,她写起来真是又好又快。徐海对王翠翘非常宠爱,不仅生活上锦衣玉食,而且还非常敬重她,军中的事务多听从她的意见。胡宗宪正无计可施,了解了这些情况,如获至宝。他认为招抚徐海,王翠翘是关键人物。

  胡宗宪为表示招抚的诚意,送给徐海大量的礼物。此外,还准备了许多精致的珠宝玉器、发钗耳环等礼物,特意送给王翠翘。同时,又派一个老妇人私下对王翠翘说:“徐将军如果早上投诚归顺,晚上就是大官了,你受到朝廷赏赐的诰命,衣锦还乡,难道还不如在海上为寇吗?”王翠翘心动了,力劝徐海归顺,并让徐海设计将陈东和麻叶等倭寇头目捆绑起来献给胡宗宪。徐海听从了她的话。其实,他这么做等于自翦羽翼,已无路可退。

  嘉靖三十五年(1556)八月,徐海入平湖城向胡宗宪请降。城中的官员和百姓听说徐海进城都吓得惊慌失措,惟胡宗宪镇定自若。徐海向胡宗宪谢罪,胡宗宪走下大堂,用手摸着徐海的头顶说:“你为害东南很久了,现在既然归顺,朝廷暂且赦免你,不要再做坏事了。”其后,徐海率众屯于平湖城外的沈庄。徐海虽然名义上归顺了,但数千倭寇屯于城外,胡宗宪知道这还是很大的隐患。胡宗宪一边稳住徐海,一边加紧部署兵力。这时,已经投降的陈东秉承胡宗宪的命令,率领其党攻击徐海部。徐海仓惶出逃,途中负伤。第二天,官军又将徐海团团围住,徐海暗呼:“翠翘误我!”经过一场激战,徐海投水而亡,王翠翘被俘。

  传说,王翠翘被俘后曾向胡宗宪请求埋葬徐海,胡宗宪不许;请求去做尼姑,还是不许,而是要将她许配给一个小兵。王翠翘对胡宗宪说道:“你诛杀归顺的人,你把天道放在什么地方了?”她面对大海痛哭,喊道:“明山,我辜负了你呀!”遂写诗一首,投水而死。她的诗写道:

  建旗海上独称尊,为妾投诚拜戟门;十里英魂如不昧,与君烟月伴黄昏。

  关于王翠翘临死前的这段传说不知是真是假,但后世曾有人认为,胡宗宪最终也没得好结局,大概就是对他言而无信的报应。值得注意的是,王翠翘与徐海的悲剧故事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同情,被写进了许多戏曲、小说中。到康熙年间,有人据此铺写成一部长达二十四回的长篇通俗白话小说《金云翘传》,流传广泛。这个故事甚至流传到了日本和越南。越南有一部著名的古典长诗《金云翘传》就是讲述王翠翘的传奇故事,风靡一时。这部长诗对越南近代文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胡宗宪擒王直、杀徐海,两浙倭患暂告平息。

  至嘉靖四十一年(1562),胡宗宪主持的抗倭斗争取得了前所未有的胜利,渐次平息浙江的倭患,并开始剿灭福建的倭寇。在经历多年的血雨腥风之后,大明王朝的海疆终于有望恢复往日的平静了。

  可这也应了那句话,鸟尽弓藏、兔死狗烹。胡宗宪作为可以节制数省军务的封疆大吏,如果倭患平息了,他手中的重权反倒使他自己处于不利的境地。与胡宗宪多年抗倭斗争相伴的是他多次遭到弹劾,但因其抗倭有功,世宗又想保全他,所以,每次他都是有惊无险。可是,如果他卷进了政治斗争的漩涡,前景就不是那么美好了。

  嘉靖四十一年五月,内阁首辅严嵩被罢官,其子严世蕃被逮。胡宗宪是由严嵩义子赵文华的举荐而屡屡升迁的,在朝中很多大臣的眼里,他属于严党。赵文华已死,严嵩失宠,胡宗宪的处境也就岌岌可危。这年年底,南京给事中陆凤仪就以贪污军饷、滥征赋税、党庇严嵩等十大罪名上疏弹劾胡宗宪。时人王世贞曾说:“我知道绩溪(胡宗宪)的功劳,可他被华亭(徐阶)所压制,不能表白他的冤屈。”看来,这一切都是新任内阁首辅徐阶直接操纵的,胡宗宪自然无力与其抗衡。

  很快,世宗就下令将胡宗宪的一切职务悉数罢免,并将其逮捕押解进京。此时,胡宗宪已经站在了悬崖的边缘。陆凤仪弹劾他时所列举的罪名,任何一条都能定他个死罪。胡宗宪到京之后,世宗念其抗倭的功劳,改变了主意,降旨道:“宗宪不是严嵩一党,自任职御史后都是朕升用他,已经八九年了。而且当初因捕获王直而封赏他,现在如果加罪,今后谁为我做事呢?让他回籍闲住就好了。”掌握生杀大权的皇帝为胡宗宪网开一面,再次给了他一条生路。但是,胡宗宪的仕途终于到此为止了。嘉靖四十二年(1563)春天,胡宗宪带着无尽的委屈和不甘心回到了绩溪县的龙川故里。

  胡宗宪本打算从此不问政事,在故里安享晚年。但是“树欲静而风不止”,胡宗宪想全身而退,他的政敌们却不想就此罢手,他们在等待机会。嘉靖四十四年(1565)三月,就在胡宗宪回乡快两年的时候,灭顶之灾从天而降。事情的起因还是离不开严氏父子。曾经协助胡宗宪抗倭的罗龙文犯罪被抄家,在对罗龙文抄家时,御史意外发现了胡宗宪被弹劾时写给罗龙文贿求严世蕃作为内援的信件,信中附有自拟圣旨一道。假拟圣旨,这次就是老天爷也救不了胡宗宪了。果然,世宗闻听此事后大怒,对胡宗宪降旨问罪。这年十月,胡宗宪再次被押赴至京。在狱中,胡宗宪写下洋洋万言的《辩诬疏》,为自己进行辩解。可是《辩诬疏》递交上去后,却如同石沉大海,迟迟没有结果。胡宗宪彻底绝望了,十一月初三日,胡宗宪写下“宝剑埋冤狱,忠魂绕白云”的诗句后,自杀身亡,时年五十四岁。

  胡宗宪的死,虽然是政治斗争的结果,但是这也是他自己亲手埋下的祸根。在《明史纪事本末》中,谷应泰评论其“才望颇隆,气节小贬”。困扰明王朝多年的倭患终于在胡宗宪的手中得到控制,这对胡宗宪的才干来说是最大的肯定,但他的为人的确不够光明磊落,而且还有几点致命伤。

  首先,胡宗宪与赵文华及严氏父子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虽然,世宗亲口说胡宗宪不是严党,但是言官们弹劾胡宗宪是严嵩、赵文华的死党也绝不是空穴来风。赵文华赴浙江祭海时,对总督张经的战略部署胡乱指挥,遭到张经的坚决抵制。赵文华因此怀恨在心,不顾当时抗倭战争的大局,也不顾张经在王江泾大捷中刚刚立下的赫赫战功,上疏对张经构罪陷害。再加上严嵩推波助澜,忠臣张经很快被治罪问斩。胡宗宪在这件事情中扮演了很不光彩的角色。胡宗宪身为浙江等处的巡按御史,不能秉公办事,竟然追随赵文华也上疏弹劾张经。在这道奏疏中,胡宗宪对张经极力诋毁,而且对浙江巡抚李天宠也进行陷害。胡宗宪这种助纣为虐的做法,反映了他在道德上的缺陷。胡宗宪踏着这些忠臣的尸骨,从此青云直上,步步高升。

  在赵文华死后,胡宗宪又结好严嵩,馈重金进行贿赂。在严嵩被籍没家产时,其中就有胡宗宪所献的大量珍宝。投桃报李,胡宗宪的一掷千金自然讨得严嵩的欢心。在胡宗宪被弹劾时,严嵩屡次帮他化险为夷。胡宗宪最后的下狱,就是因贿求严世蕃作为内援的信件而引起。要说胡宗宪不是严党,谁会相信呢?

  其次,胡宗宪侵吞军饷、生活奢侈,这是不争的事实。胡宗宪通过在浙江加派“提编”等额外税赋和请求留存浙江盐银等手段,聚敛了数额巨大的钱财,有“总督银山”之称。其中,有一些花费是用在招抚倭寇上。很早就有人对胡宗宪的贪污行为提出弹劾,胡宗宪上疏自辩称:“臣为国除贼,用间用饵,非小惠不能成大谋。”这固然说出了一部分实情,但在帝制时代,这种非正常的行为最终会给他带来极大的负面影响。实际上,这些钱财中的大部分还是供他自己挥霍的。据传,有一次,胡宗宪宴请织造太监和李子元等人,居然用两百名侍女陪饮,到了晚上,这名太监拿出五两金子表示感谢,胡宗宪冷笑一下,不予理睬。李子元仅赏了一两金子,被胡宗宪当场扔到了水里,还笑着说:“您这是在羞辱我吧!”还有一次,胡宗宪迎春宴客,张灯结彩,绵延数里,鼓乐之声震天,侍女跪地迎送客人,极尽奢华之能事。再有一次,严嵩的义孙锦衣卫严鹄路过杭州,胡宗宪自然大肆铺张,盛情款待,而且还推荐丽妓让其留宿,严鹄推辞不就,胡宗宪就说:“你这是为难我吗?那我就先行了。”胡宗宪竟然拥着别的丽妓先睡了,直到第二天天亮才走。这些虽然都是笔记杂谈中记载的传闻,不能全信,但也不能不信。以胡宗宪微薄的俸银根本无法维持如此奢糜的生活,他的所作所为自然会引起朝中大臣们的非议。胡宗宪成为众矢之的,也就不足为怪了。

  胡宗宪主持的抗倭斗争,是他人生中的亮点。他所表现出的胆略和智谋的确可圈可点,称得上是一位能臣,是一个不可多得的人才。但是他交结权贵、趋炎附势、挥霍无度,也使他的人品备受争议。一个有才无德的人能不能得到重用呢?世宗的为人行事一向不能以常理来推断,他给了这个问题一个简单干脆的答案,就是:能重用,但对曾经做错的事也要付出代价,尤其是触犯皇权的行为,更要严惩。世宗对胡宗宪屡次保全,让他尽展其才。胡宗宪大功告成之日,也就是他的厄运降临之时。

  最后还要说说胡宗宪的著述。胡宗宪进士出身,擅长诗文,留与后人的著述有十余种。其中,不能不提到《筹海图编》这本书。《筹海图编》是一部研究明代海防和抗倭斗争的著作,极为重要。多年来,很多研究者都认为其作者是胡宗宪。实际上,这本书是胡宗宪的幕僚郑若曾所撰,由胡宗宪资助予以刊刻。万历年间,胡宗宪的曾孙胡维极为颂扬胡宗宪的功绩,在此书重刻时,将其篡改为胡宗宪所著,混淆视听。其实这真是一段不该有的公案。胡宗宪带着无尽的怨恨和冤屈死于狱中,他又怎么会在乎一本书到底是谁写的呢?功过自有后人来评说吧!


 

只看该作者 16 发表于: 2007-06-06
图文并茂,的确是一篇幅成系列、有欣赏价值的文章!精彩!难得!只是未注明出处,望欢贵宗亲能补上为最好。
胡宏言:“行贵精进,言贵简约”
涌田博客:http://blog.sina.com.cn/jtgs305

只看该作者 17 发表于: 2007-06-06
下次应该把图片大小处理一下,最好改成640*480左右的,否则网页打开会很慢

只看该作者 18 发表于: 2007-06-06
[size=4]此篇图文是在下组编而成的,来处及参考点甚多,是以不一一加注了,只要诸位看了觉得有价值便好!

谢谢17楼的提示,不过看宗亲网上图片打开速度还是蛮快的!

只看该作者 19 发表于: 2007-06-06
        通过欣赏楼主所提供的图文,小弟对家族的先人事迹又增加了许多了解,希望以后楼主能提供更多象如此有价值的家族先人资料,让各位宗亲共赏!楼主辛苦了!谢谢!
★讓世界了解胡氏,讓胡氏走向世界!★
QQ:2117727433
胡氏淘宝群:128966841
快速回复
限1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