牵 挂
——记台胞胡慰承先生的悠悠思乡情
牵挂,是心与心相互之间的惦记;牵挂,那是一杯浓郁的充满情感的琼浆;牵挂,他让“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的胡慰承先生对家乡总是魂牵梦绕。
创业篇
胡慰承先生, 1923年出生在宁波市北仑区大榭岛的北渡村,在他纪事起的脑海里,就对这个位于东海之滨的海岛渔村留下了美丽的印象。6岁时随其父亲胡芷斋先生来到上海。旧日的上海滩,在当时被称“十里洋场”,胡芷斋先生凭着“宁波商帮”特有的经营理念,联合同乡商贾,在天然植物油行业中已有建树;四十年代初,曾被推荐为宁波旅沪同乡会会长。胡慰承先生自幼天资聪颖,当他的父亲把他送入小学读书那天起,就对他寄予厚望。1942年,胡慰承先生以优异的成绩考入上海光华大学,然而,父亲因长期操劳过度,卧床不起;1945年,父亲英年早逝,22岁的胡慰承先生不得不辍学就业,进入上海中国植物油公司。
由于长期受父亲和社会环境的熏陶,还有其在光华大学读书期间,肚里充入的“墨水”,使得他在商界经营中游刃有余,1948年,即被公司总部派往台湾分公司任要职。然而,胡慰承先生怎么也不会想到,这一去到再回来,会隔着海峡遥望家乡四十年。
从此,胡慰承先生把对家乡的牵挂埋入心底,把全部精力投入到创业之中。1952年,他在台湾联合好友钱孝舫、杨翊中等创立威利行公司,专营香茅油出口业务。1956年由胡慰承先生牵头,在台湾联合了108家香茅油企业组建了专营出口的台湾香茅油联营公司,胡慰承先生任董事长。以公司对外统一报价,对内秉公分配出口,联合维护行业利益之经营之道,成为当时台湾最成功的联营公司之掌门人。1965年创立和祥企业公司,生产优质薄荷脑畅销海外。紧接着,他与应昌期先生合作建立龙顺海洋关系企业,把目光瞄准了开发远洋渔业,很快就发展成为拥有20多艘远洋渔船的企业,并自行设计制造新型远洋鲔钓渔船,1970年,首次进入非洲黄金海岸洋面作业,是台湾渔船远洋作业的开拓者。曾有过香茅油行业联营成功经验的胡慰承先生,凭着他在远洋渔业界的信誉和威望,1979年,全台湾一个有着300多家会员、600多艘远洋渔船的渔业公会,一致推选胡慰承先生担任理事长,是当时岛内商界显赫一时的行业商会领军人物。
进入上个世纪八十年代,随着祖国的改革开放不断深化,海峡两岸的经济贸易往来频繁,胡慰承先生把更多的精力投入到贸易业,在与世界各地的贸易往来中,当年埋入心底的那颗对家乡牵挂的心已经萌芽,他开始更多地关心和了解祖国大陆的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各项事业发展情况,当然其更关心的是家乡的近况。这期间,他先后担任过德国BEZN汽车公司在台湾的总代理,巴西外贸协会驻台湾地区办事处总代表,同时他还担任海峡两岸商业协调会顾问、东亚经济会议中方委员会委员和“中非经济协会”常务理事等要职,在促进世界经济贸易,加快改善两岸关系中发挥了重要的桥梁和纽带作用。1990年,胡慰承先生作为“美国国际合作委员会台湾工商界高层经济考察团”顾问,随陈香梅女士组团来大陆访问,受到了时任党中央总书记江泽民、国务院总理李鹏和时任上海市市长的朱镕基的亲切接见,成为胡慰承先生一生最大的荣耀。
桑梓情
1988年春天,胡慰承先生携妻带子回到了家乡——北渡村。这是他离开大陆四十年以后第一次返乡。家乡的青山绿水不断地勾起胡慰承先生对孩提时代那充满童趣的往事的美好回忆。多年来对家乡的牵挂,分明是一份亲情、一缕相思,一股回味,更是一种幸福。
去宝幢祭扫了先父胡芷斋先生的墓地,胡慰承先生来到了村头的北渡小学,他看的真切,这就是他的父亲当年希望村里的孩子都能上学读书,于1930年,用乡间100多亩土地和在柴桥的9间街面房的租金建起来的海岛第一所小学“胡氏私立尊经小学校”。五十多年过去了,校舍饱经风雨侵蚀,显得那么破旧,想着先父的谆谆教诲,看着孩子们可爱的脸庞,胡慰承先生仿佛感觉到,多年的牵挂找到了着陆点,他当即决定,捐助十四万元,建造小学教学楼。个人出资十四万元,这在当年是一笔不小的数字,再说胡慰承先生也不是那种腰缠万贯之富豪,然而,胡慰承先生做到了,他想到的是家乡,他想到的是家乡的孩子,他想的更远的是孩子是家乡的未来……
次年在教学楼落成典礼上,为感谢胡慰承先生对家乡教育事业的关心,根据先生的意愿,当地政府把北渡小学更名为芷斋小学。
从那以后,胡慰承先生对家乡的回报是一发而不可收。他逢人就讲:“我要把家搬到大榭来”,他似乎感觉到自己就是北渡村的村民,他已经把为乡亲们办点好事当作自己的责任和义务,每逢回乡,他都要在村子里到处走走,看到北渡碶年久失修,他出资请村里负责修建;听说学校教学设备短缺,他出资请学校添置;当他得知大榭中学异地重建后,高兴不已,立即出资购买了一万来册图书送给学校;1999年,胡慰承先生还把其长期收藏的一具远古时期的(6500万年前)鱼化石赠送给家乡博物馆。
2004年春天,年事已高的胡慰承先生和以往一样,在大榭开发区管委会潘朝阳副主任等陪同下,又一次行走在大榭岛的土地上,十几年来,家乡自开发以来而带来日新月异的变化,让胡慰承先生感叹万千,为激励家乡的新一代,能更加努力学好建设设现代化强国的本领,他郑重地向潘朝阳副主任提出:要出资设立奖学(育才)基金,用来每年奖励学业优秀的学生和工作成效显著的教师。
胡慰承先生的心愿得到了大榭开发区管委会的重视和支持,他出资百万设立的“大榭开发区芷斋奖学(育才)基金”,当年就奖励了十几位长期在教学工作中兢兢业业,成绩显赫的教师和100多名优秀学生,此举在当地引起了社会各界强烈的反响。为此,2006年初,大榭开发区管委会在大榭中学校园西南侧专门建造了一座凉亭,定名为“芷斋亭”,亭中碑记:“芷斋者台湾胡慰承之先严也,胡公秉先人之德,斥资百万设奖学基金,恩泽桑梓,特建亭立碑,以勉后人”。
2006年9月17日,“大榭开发区芷斋奖学(育才)基金第三届颁奖大会暨芷斋亭揭碑仪式”在大榭举行。胡慰承先生携夫人胡游英英专程从台湾赶来参加本次仪式。在胡慰承先生等向16位获奖教师和205位获奖学生颁发了第三届芷斋奖学(育才)金和荣誉证书后,大榭开发区管委会潘朝阳副主任作了热情洋溢的讲话,他高度赞扬了胡慰承先生身处异乡,心系故里,多次为家乡捐资助业的义举,斥资百万设立的奖学(育才)金更是恩泽桑梓,家乡人民永远不会忘记他。
此时此刻,坐在贵宾席上的胡慰承先生眼睛湿润了,一个海外游子,多年来对家乡的牵挂,变成了一份夙愿,当这份夙愿又变成了现实,心中荡漾的是激动,是开心,是甜美。
故乡缘
在胡慰承先生的家乡北渡村金夹岙里有一座灵石庙,据宁波市天一阁等有关文献记载:灵石庙的前身是灵佛寺,相传建于唐乾宁元年(公元894年)。当时灵佛寺香火是非常兴旺,因在那个历史年代,经济和医疗条件落后,渔民出海捕捞,生活困难或有病遇灾时就只能靠上山烧香拜佛,以求菩萨保佑平安。后来因年久失修,灵佛寺成为废墟,乱石成堆。到了明朝时(1836年),朱元璋平定天下后,在海上仍然经常有海盗出没,也时有倭寇入侵来犯,有位石元大将军,为了抗击海盗和倭寇,率领部属将士,守卫祖国领海,在一次战斗中牺牲在尖峰山脚下。朱元璋登基后,为纪念石元大将军,动用皇银在尖峰山下原灵佛寺旧址附近建造了一座庙院,并亲笔题字:“灵石庙”。这时香火再度兴旺起来。然而由于历史年代变更,古庙长期无人经管,再次荒芜。但尽管这样,每逢进香期间,仍然有不少香客到这里烧香拜佛,祈求平安。
1996年春,胡慰承先生返乡祭祖后,看到村里一部分有宗教信仰的乡亲们,没有一处像样的寺院可供他们烧香拜佛。也许这就是缘分,又一个善意在其内心萌动,他向当地政府部门提出建议:把灵石庙改为灵石禅寺,由他资助来修复寺院。胡慰承先生这一善举当年就得到北仑区宗教事务局批准,次年寺院修复,灵石禅寺大放光彩,成为大榭岛上信教群众烧香拜佛的圣地,也是大榭岛上第一个合法的宗教场所。纵观寺院历史的几度变迁,就是缺乏专人来进行持久的管理。在胡慰承先生的提议下,根据国家有关法规,寺院成立了管理小组,并由管理小组出面引进一位住持法师,主持管理灵石禅寺的日常事务。
在胡慰承先生的直接关心和不断资助下,在灵石禅寺住持化慧师傅的精心打理下,近10年来寺院面貌发生了显著变化:建在青山绿水环抱中的寺院占地面积40多亩,现已建起了金刚殿、大雄宝殿、三宝殿和万佛圣殿以及东西厢房等附属设施,特别是刚刚建成不久,占地1200多平方米、高28米,花资300多万元的万佛圣殿,气势磅礴,非常雄伟。登上寺院的钟楼眺望,身临其境才会真正感觉到大榭岛真的好似是镶嵌在东海岸边的一颗明珠,风景这边独好。大榭公铁两用跨海大桥,北仑港发电厂,榭北工业园区以及招商国际集装箱码头以及金塘洋面上穿梭来往的远洋轮船等尽收眼底。近年来,寺院内还建起了放生池、放生亭、七星塔等,周围树林茂盛,环境优雅,现已经成为大榭岛风情游一个不可不去的景点。
乡情牵来了前世缘分,香客祈祷着国泰民安。现在的灵石禅寺,常年香火缭绕,香客满盈,到过灵石禅寺的人,都会记住一个人的名字,他就是胡慰承先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