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坛风格切换切换到宽版
  • 5126阅读
  • 1回复

四川宜宾发现胡宗南警卫连长结义《兰谱》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使用道具 0 发表于: 2011-01-09
四川宜宾发现胡宗南警卫连长结义《兰谱》
2011-01-07 21:05:00 来源: 中国新闻网(北京) 跟贴 0 条 手机看新闻
http://news.163.com/11/0107/21/6PQU6H1300014JB6.html

中新网宜宾1月7日电 (罗志彦 何川)记者7日从四川省宜宾市翠屏区政协文史编篡委员会获悉,该委员会近日在收集编纂《文史资料汇编》(第八辑)的过程中,收集到由该区明威乡中心校退休教师陈谦达收藏的一本《兰谱》(注:结拜盟兄弟时互相交换的帖子,上面写着自己家族的系谱)。据陈谦达介绍,该《兰谱》为其舅父、曾任民国时期名震一时的“西北王”胡宗南的警卫连长杜恕之所有。

陈谦达说,其舅父杜恕之生于丁未年(清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是宜宾县清平场(今翠屏区明威乡)人。早年外出从军,曾读黄埔军校(因寄回过黄埔军校毕业留影的大像片),后在刘湘军中任职,再后来在胡宗南军中任职。据舅母叶顺珍说,舅父杜恕之是胡军长(即胡宗南)的贴身警卫连长,他与胡军长形影不离。民国十八年(1929年)三月,由杜恕之发起,与19个战友订下《兰谱》,意在一心救国救民。

记者看见,这本《兰谱》是用32开大红纸石印的。封面上是国民党党旗,首页是《兰谱》正文,正文记载:国势飘摇,民生凋敝。海内志士,莫不呼号奔走,意图补救于万一。同人等,目击时艰,沧怀国事,或投笔以从戎,或辍耕而入伍,同仇敌忾,痛祖国之沉沦;共济和衷,为民众而革命。爰志同道合之心,完异姓金兰之契。吉凶相共,患难相扶。贵贱不能移其心,生死不能夺其志。一人有难,众人救之;众人有难,共赴之。同生同死,白首不逾。白马乌牛,效桃园之结义;青天皎日,指白水盟心。若有贪念势位利禄而背义者,神人共殛。民国十八年春三月,叙府崇新石印何煜沐丰敬书。

正文背面贴着一张四寸大的黑白相片,可惜因为年月较久,相片斑驳不堪,已经无法分辨相片的人了。后附20页,每人一页,是各人的生辰、籍贯、家庭成员及住址、通讯处,遗憾的是,这后附的20页,也遗失了3页。

陈谦达说,1929年,正处于国内革命战争的艰难时期,而国民党军内却有《兰谱》上这些海内志士,能识当时“国势飘摇,民生凋敝”。他们忧国忧民,呼号奔走,决心为拯救中国的命运而赴汤蹈火、舍生忘死。订立盟约,同生同死,永不背叛。这是多么难能可贵!他每次读《兰谱》,总会被这20个志士的崇高精神所感动。要是这20个人及其他们的子孙后代能看到这个《兰谱》,要是还有更多的人看到这个《兰谱》,又有何感想呢?是否也和他一样,把思绪带到战火纷飞、硝烟弥漫的年代,看到千千万万志士的奔走、听到千千万万志士的呼号呢?

陈谦达说,该《兰谱》是宜宾解放前夕,杜恕之寄回一个大木箱里面所装的,箱子里还有很多文件和像片,像片上都是军官合影。他还从一份文件的名册中看到过“刘湘,军长”、“林彪,排长”,还有杨勇、杨得志等二百余人的名字和职务。因解放后家人不敢保存那些像片和文件,都毁了、烂掉了,仅留下这份《兰谱》。舅母叶顺珍曾告诉陈谦达,舅父在解放前夕随胡军长飞往台湾,后曾派人回家找过她,说他在台湾又安了个家,有三个小孩。但舅母仍坚持守候,到死也没再嫁。舅母临终前把《兰谱》交给陈谦达,嘱咐他将来要认舅父杜恕之和他在台湾的家人,但至今杳无音信。

陈谦达表示,希望通过各种方式联系到《兰谱》上记载的军人或其后人以及舅父杜恕之和他在台湾的家人,完成舅母遗愿。(完)

114412749@qq.com

只看该作者 1 发表于: 2011-01-10
可谓趣事,在我胡氏家族中好像还没有发现胡氏《兰谱》这类东西。
QQ:694102789
快速回复
限1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