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坛风格切换切换到宽版
  • 7242阅读
  • 0回复

江苏赣榆全县胡姓都源自赣榆县龙河乡胡村   只有胡村一世祖来自山东临沭山里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使用道具 0 发表于: 2014-05-29
        通过研究赣榆全县胡氏家谱发现,赣榆县青口镇以北的各地胡姓他们的家谱都明确记载老祖来自赣榆县龙河乡盐仓城胡村,而赣榆县青口镇以南的三支胡姓:墩上镇胡桥、墩上镇大道口和门河乡官庄他们在历史上都不知道到自己的老祖来自何地。62年到山东临沭山里村续家谱时把赣榆墩上镇大道口、赣榆门河乡官庄都接在临沭县胡格庄。这样做是不是正确呢?
          我们先分析墩上镇大道口胡姓的历史。墩上镇大道口胡姓是赣榆县西南片胡姓中人口规模最大的一支胡姓。我们在大道口调查时,80多岁胡长圣、胡文圣给我们提供这样一个信息:大道口很早以前并不知道自己的老祖来自哪里,只知道大道口胡氏和临沭山里胡氏同源,1886年以前大道口胡姓接在临沭县山里村南始祖之后的临沭后石门头村(临沭山里村有南北二始祖),后来不知什么原因就和后石门头断了关系(本人确实在光绪34年建的家庙石碑上发现大道口被列为南始祖之后。据本人分析,后石门头的老祖是山里胡姓排辈13世,大道口老祖也是山里排辈13世,所以大道口接后石门头明显不对)。后由于大道口胡姓经常受到同村势力较大的王姓欺负,为了寻求靠山,大道口在1886年又接在临沭蛟龙湾胡姓第五支的绝支上,以此来加强大道口胡姓势力。在1962年临沭山里胡姓续家谱时,把赣榆所有胡姓都接在了临沭山里的北始祖长支上,把墩上大道口接在临沭胡格庄。目前大道口胡姓出现了这样一个现象,后石门头家谱上有大道口的分支,胡格庄的家谱上也有大道口的分支,蛟龙湾的家谱中还有大道口的分支。因此说,墩上大道口胡姓接在临沭胡格庄是没有历史依据的。
为什么把赣榆胡姓都接在临沭县山里北始祖长支上呢?
         临沭山里村有兄弟二祖称南北始祖,家谱记载北始祖于洪武初年从东海黄泥嶺(今连云港市中云乡黄嶺村)先到山里定居,过了一段时间后南始祖也从黄泥嶺迁到山里村定居。因为北始祖先到山里村且婚于本村,推测北始祖后人应当占据了当地的大量土地。南始祖后迁山里,因为好地被先到的人占据,估计他的后人当时在山里应该没有什么土地。因此北始祖后人生活富裕、居住稳定,五支中除了第五支迁到沂南孙祖村外,其他四支都在临沭山里周围没有变动。南始祖的后人可能是因为没有土地、生活贫困,所以大部外迁,留在本地的很少。北始祖后人由于家境富裕、教育良好,出了不少举子文人、达官显贵,因此北始祖的家谱也做得严密规整。而南始祖后人大多逃荒在外,留在当地的也人穷力微,所以南始祖后人600来年无人过问家族事宜,一直没整理像样的家谱,因此现在南始祖后人各支家谱混乱无序。自古以来由于北始祖后人常搞家族活动,在各地胡姓中名气很大。南始祖由于无人组织家族活动,所以名气很小,导致在全国各地山里胡姓中只知北始祖不知南始祖,各地胡姓寻祖都往北始祖投靠而忽略了山里村还有个南始祖。
         62年临沭山里北始祖后人修谱时,因为赣榆胡姓不知临沭山里有南北二始祖,只知老祖来自临沭山里,所以纷纷前往续谱。由于北始祖的家谱清晰完整,没有发现有人到赣榆定居的记载,所以无法接续,最后就把赣榆胡姓都统统接在了北始祖家谱上已经定论为绝支的长支上。光绪19年立的山里北始祖墓碑上是这样记载的:“始祖諱失 ,明洪武時自東海黃泥嶺來此第一嶼村居焉, 婚於本村戴氏, 生五子, 名諱失考。 塋在第一村西與始祖墓相去不遠,今呼為五祖林。長支衍至康熙年間乏嗣無傳,後聞葛莊是也。二支居第一村後頭;三支居西盤、蛟龍灣、重溝;四支居第一村前頭、軒家莊、廟前、官莊、籰莊;五支居沂水孫祖村。此皆登諸譜牒徵信無疑者。”从墓碑上可知,光绪19年已确定北始祖长支“乏嗣无传”,临沭胡格庄为长支之后只是后来修谱时听说而已并无实据;另外从墓碑上可以看出,光绪19年北始祖的石碑上就没有记载赣榆一支。因此说62年临沭山里北始祖后人续谱时把赣榆胡姓统统接在北始祖长支上是没有根据的。
        通过研究,发现62年临沭山里续谱时有这样一个现象,把赣榆胡姓统统接在北始祖长支上,但光绪19年北始祖石碑上却记载“長支衍至康熙年間乏嗣無傳,後聞葛莊是也。”也就是说,北始祖长支康熙年间已绝支,能和长支挂上边的只有临沭胡格庄,所以把赣榆胡姓统统都接在胡格庄上。但在接续过程中,发现赣榆龙河乡胡村的家谱上记载一世祖的辈份和立祖年代与胡格庄不相上下,无法和胡格庄接续,就不顾始祖碑上长支只有胡格庄一支的记载,把赣榆龙河乡胡村的一世祖与胡格庄一世祖并列为兄弟二人。因此说把赣榆胡姓接在北始祖长支及临沭胡格庄上是牵强不实的。
赣榆门河官庄和墩上胡桥西庄是从哪里来的呢?
         赣榆门河乡官庄和墩上胡桥西庄两庄胡姓所打的堂号都是“保华堂”,应该是一支胡姓,而赣榆其它胡姓都是“安定堂”,这是什么原因呢? 中国自古各姓氏家族都有堂号,堂号实际就是祠堂号,祠堂号是一个姓氏和家族血脉传承的标志和印记。堂号不仅用在祠堂上,还用在族谱、店铺、书斋、厅堂和礼簿上,有的还用在日常用品如斗、口袋、钱袋、灯笼等物品上。有的以祖先发源地为堂号,有的以伦理规范为堂号,有的以祖先功业勋迹为堂号,也有的以祖先科举功名为堂号等等。通过对江苏、山东各地山里胡姓的调查,发现山东、江苏各地山里胡姓在62年以前都没有堂号,只是62年山里组织续谱时从书本上得知全国胡姓堂号是“安定堂”,所以也就跟着把山里胡氏堂号定为“安定堂”(参加过62年续谱的山里二支19世胡生玺口述),从此各地山里胡氏都以“安定堂”为堂号(此堂号源于西汉时期胡氏先祖受封于甘肃安定郡)。后来我们到临沭山里寻祖时提出我们的堂号,山里胡氏皆不承认有“保华堂’一说。经过到山东、江苏等全国各地调查,发现只有江苏赣榆的门河乡官庄、墩尚镇胡桥西庄两处胡姓是“保华堂”堂号,其它各地都没发现有此堂号,此事颇感蹊跷。我们分析堂号中的“保华”二字含义,认为“保华”肯定与保卫中华有关,猜测是不是后人为了纪念其祖上保家卫国的功绩才把堂号定为“保华”二字呢。那么胡氏哪个老祖在历史上参加过御敌保国的战争呢?查遍历史,发现与外族入侵者作战的胡氏人物只有两人:一个是南宋宰相赣榆人胡松年,率兵抵抗金兵南侵;另一个是明朝兵部尚书抗倭英雄胡宗宪。但查证二人在赣榆境内都无后裔,此事又陷入谜团。后意外打听到赣榆龙河胡村一世祖墓碑上记载曾跟随戚帅抗倭,于是立即前往调查,果真发现胡村一世祖墓碑记载:“先祖胡大公讳圣汉,原配舟山祖氏,考蚍87(83)岁,善终,合葬于盐仓城东壬山丙向。二弟圣江、三弟圣海北往音杳。居兰山县第一峪村(今临沭山里村),家贫,幼为艺人牧马,壮年从军于戚帅麾下,征倭十四年,明景泰二年平倭居盐仓城落籍胡家村,生三子宗青、宗近、宗是。立碑于万历23年。”大喜过望。从碑文中我们得到了三个印证:一是胡村一世祖来源于临沭山里,而赣榆两处“保华堂”胡姓都世代相传祖上来自山里;二是胡村一世祖戎马十四年,从浙江到山东沿海各地抗击倭寇保卫国家,可谓九死一生,正应了“保华堂”“保华”之意;三是胡村一世祖落籍赣榆时是明朝景泰二年(1451年),而三处“保华堂”胡氏老祖经推算最早落户的年代大约在清康熙年间,比胡村一世祖晚200多年,保华堂胡姓源于胡村在时间上是相承的。因此说保华堂胡姓来源于龙河胡村是有充分依据的。
        我们又研究门河官庄家谱发现, 门河官庄一世祖是山里排序的十三世祖,谱中记载一世祖来自临沭胡葛庄,后把胡葛庄家谱和官庄家谱对比发现,官庄一世祖被列在胡葛庄的十一世祖上,与官庄一世祖是山里十三世祖身份整整差了两辈,中间又经过垫辈处理结果还是相差一辈。询问官庄掌管家谱的几位族人,他们个个对此都茫然不知。据官庄九世全德公讲,62年到临沭山里续家谱,官庄被划在胡葛庄之列,此谱是62年胡葛庄来人帮助修订的。一下豁然开朗,门河官庄接在胡葛庄是错误的,因胡葛庄13世没有接口,所以就把官庄接在胡葛庄10世的绝支上。从堂号、地理、辈分、人脉来看,官庄都应该接在龙河胡村,龙河胡村十三世祖有十三个,具备外迁的数量条件,而胡葛庄13世祖才有七个(包括有疑问的几个),从数量上根本就没有跨县外迁的必要。并且龙河胡村家谱在十三世祖这个地方正好有荣开、荣放兄弟二公因失考而产生的两个接口,所以门河官庄、墩尚胡桥西庄接龙河胡村是比较合理的(胡桥西庄从古至今和哪个地方都没有对接)。
那么赣榆墩上大道口、胡桥西庄和门河官庄这三支一世祖都是临沭山里13世的胡姓是怎么来到现住地的呢?
         研究赣榆县志发现,康熙年间朝廷实行税制改革,由“人头税”改成“丁银随地出”,也就是说,各县往朝廷交税不按人口数量来决定税量的多少,而是以各县土地面积的大小来决定税量的多少。如果县里土地面积大但耕地面积小,那么按面积交税的话县里就吃很大的亏。因此康熙年间各县纷纷组建村庄开荒种地以增加土地产出面积,组庄的方法是从人口多的村庄抽调劳力到边远地区建庄,为了便于管理、防止家族势力过大政府规定同姓不同庄,基本上是按三姓一庄的模式建庄的。人们把由官方强行组建的村庄叫做“官庄”,目前赣榆各地还存在“张官庄”、“李官庄”等地名。赣榆墩上大道口、胡桥和门河官庄经推算都是康熙年间同一时代组建的村庄,而且三处胡姓一世祖都是山里排辈十三世,因此说他们的来源只有一种可能,那就是他们都是从县内龙河乡胡村(当时叫盐仓城)抽出的人丁组庄开荒的,根本不可能从临沭外县抽人到赣榆建庄开荒(胡格庄历史上隶属于郯城县,建国后划归临沭县,从古至今胡格庄没与赣榆同属一县)。而龙河胡村家谱中在这一时代、这一辈份恰恰有荣开、荣放二公因失后而存在的两处缺口。本人推断,大道口、胡桥东庄辈份较低可能是长房荣开公之后。门河官庄、胡桥西庄两处胡姓堂号相同(保华堂),且辈份较高,根据“长房出晚辈”的道理,可能是弟弟荣放公之后。
赣榆龙河乡胡村胡姓不是临沭山里北始祖之后应该是南始祖之后
         赣榆龙河乡胡村人自称胡村一世祖是山里北始祖四世(山里共有南北两个始祖),62年临沭山里续谱时列为北始祖长支之后。我们看到胡村万历23年修的家谱中有这样的记载:“元朝喜战,北方人丁剧减,洪武已卯年(1375年)勒令迁民北方,吾祖于安徽当涂县迁居江苏东海县黄泥嶺(今连云港中云台乡黄泥嶺村),建文壬午年(1402年)吾祖又迁山东省兰山县第一峪村(今临沭山里村)。明景泰辛未年(1451年)吾祖讳圣汉出身士武,迁居江苏赣榆县距今五百有数十年。子孙繁衍,毗居南北,赣榆、日照、东海、灌云是也。”后又看到家谱中关于一世祖圣汉公的介绍:“一世祖讳圣汉,原配浙江舟山祖氏,生子三:宗青、宗近、宗是。祖居兰山县第一峪村,家贫幼为艺人牧马,壮年从军于戚帅麾下,征倭十有四年,荡平,明景泰辛未年(1451年)退居戍地盐仓城,落籍立园于城东,暨今之胡家村,寿高八十七岁,善终。合葬东门外壬山丙向,戒时偕二弟圣江三弟圣海北往音杳。”从这些文字记录中我们得到这样一些信息:胡村一世祖来自临沭山里,一世祖的始迁祖是洪武乙卯年(1375)从安徽当涂县被朝廷强行迁移到东海黄泥嶺(史书记载:洪武初年,山东因战乱人口稀少,十村九空,朱元璋强令江南苏州、浙北、徽州人口数次北迁,连云港云台山一带就是江南人口往山东移民的集散地),在黄泥嶺生活了27年后于建文年间(1402)又迁居到临沭山里村。我们把这些信息与临沭山里的资料对比后发现,两地记载的始迁祖从黄泥嶺迁到山里的时间不一致,山里光绪十九年所立的北始祖墓碑记载:“始祖諱失 ,明洪武時自東海黃泥嶺來此第一嶼村居焉”;临沭蛟龙湾等北始祖后人家谱记载“始祖乃一木匠,在明洪武初年遇红蜂赶散,单身从海东黄泥嶺迁到蘭邑第一村。” 无论是始祖碑上还是临沭家谱中都明确记载北始祖是明洪武年间由黄泥嶺来到山里第一峪村,那么赣榆胡村家谱为什么记载是明朝建文年间由黄泥嶺来到山里第一峪村呢?由此我们只能得出这样一个结论,那就是赣榆胡村的始祖和山里的北始祖不是一人。赣榆胡村的始祖又是谁呢?我们来看一下临沭蛟龙湾和胡葛庄家谱中的资料,蛟龙湾和胡葛庄家谱记载:“始祖在明洪武初年遇红蜂赶散,单身从海东黄泥嶺迁到蘭邑第一村,由于村在苍山和观山之间,故名曰山里(今临沭山里村)。始祖婚于本村戴氏,生五子,居窑顶之北。后又有从海东黄泥嶺来到山里的另一胡姓居在窑顶之南,乃我始祖的本族兄弟。后把居窑顶之北的称北始祖,居窑顶之南的称南始祖。”由此可知,北始祖先到山里定居,南始祖后到山里定居,两者有一段时间间隔。我们可以这样推断:山里北始祖在洪武乙卯年(1375)被朝廷强迁到东海黄泥嶺后因已成年直接被送到临沭山里村定居,南始祖可能由于年纪小的原因在黄泥嶺和父母住了27后第二批被送到山东临沭投奔他的哥哥北始祖。因此从迁入时间上分析可以得出这样一个结论:赣榆胡村的一世祖应该是南始祖之后,并不是62年临沭山里修谱所定的北始祖之后。
        经调查研究发现,赣榆县的胡姓基本没有在明清时期从临沭直接搬迁过来的,他们应该都源于赣榆龙河胡村。由于清朝时期户籍制度严格,人丁税、土地税等等规定限制,人口流动相当困难。他们之所以都说老祖来自临沭山里,实际上都是源于胡村的家谱记载而代代相传下来的。以上只是个人研究所得,不敢自以为是,希望广大族人继续探讨研究,以昭清世系,回归正宗。                                              
                                                                                                             赣榆 保华堂十世        胡  灵                                                            
                                                                                                                        2014-5-29
[ 此贴被胡灵在2014-06-03 17:55重新编辑 ]
快速回复
限1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