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坛风格切换切换到宽版
  • 32726阅读
  • 75回复

浙江宗亲,请一起来找民国胡氏名人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只看该作者 10 发表于: 2014-04-10
《浙江民国人物大辞典》470页胡仁源的资料
胡仁源(1883—1942)

        字次珊。吴兴县人。1899年至1901年在南洋公学师范班学习。1902年中举,进京师大学堂学习,后留学日、英等国,获英国工学硕士学位。回国后任北京大学预科及工科学长。1913年11月就任北京大学校长。1915年11月主持成立北京大学首届评议会并兼任议长一职。1916年12月署理北京大学校长。在其领导下,北大文理工商法各科都得到了平稳发展。但因人事原因,1917年1月被教育部免职,改任工科学长。后被北大委派赴美调查教育事宜,因放未成行,于12月被免去工科学长职务。1919年五四运动之后蔡元培曾向北洋政府教育部提出辞呈,北洋政府于6月7日任命胡为北京大学校长。因北大内部反对并发起“拒胡迎蔡”运动而未到任,不久即以“调部办事”名义收回任命。1921年至1925年任交通大学机械科教授、铁路管理科科长。著有《造船》,编有《投影几何》、《新中学教科书平面三角法》,译著有康德《纯粹理性的批判》、歌德《哀格蒙特》、席勒《瓦轮斯丹》、萧伯纳《圣女贞德》等。

来源:林吕建主编;卢敦基,张学继,项义华等副主编《浙江民国人物大辞典》434页.浙江大学出版社,2013.01.      
-----------------------------------------------------------------------------------------------------------------------------------

网上查到胡仁源的部分资料转发于此。
来源: 360百科http://baike.so.com/doc/1124373.html



        胡仁源(1883-?)字次珊,,号仲毅,浙江吴兴人。光绪二十八年(1902)举人。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考入南洋公学特班,后留学日本,毕业于仙台第二高等学校。此后留学英国学习造船,毕业于推尔蒙大学,回国后历任江南造船厂总工程师、京师大学堂教员、北京大学预科学长、工科学长,北京大学代理校长、校长,教育部总长,唐山交通大学校长,浙江大学工学院教授等职。

1 职业生涯
  1913年11月,胡仁源代理北京大学校长。1914年1月4日 北大校长何燏时辞职,由胡仁源继任。他是蔡元培校长的前任,也是除蔡先生以外,任北京大学校长时间最长的一位,一般认为胡先生教育思想较为守旧,如他在北京大学任上所聘请的一些教授,大多系前清遗老和士大夫。其中有辜鸿铭、刘师培、姚仲实、陈石遗、黄季刚等。但实际上,胡先生担任北大校长之后,也对北大进行了系列的整顿和规划,拟定整顿大学计划书,对本科和预科分别进行调整充实。同时,在教师队伍建设上陆续招聘和引进了一批国外留学归来有真才实学的中青年学者来校任教,提高了北大教师队伍的素质和学术水平,尤其在1913年~1915年,陆续聘任了一批从日本留学回来、倾向革新的章太炎弟子到北大文科任教,如马裕藻、朱希祖、黄侃、沈兼士、钱玄同、马叙伦、沈尹默等人,他们注重考据训诂,以治学严谨见称。这种学风以后逐渐成为北大文史科教学与科研中的主流。

2 政治生涯
  民国初年政治和社会十分动荡,充满着各种复杂的矛盾和斗争的年代,这种动荡反映到教育界,仅1912-1913两年间,教育总长(部长或代部长)就换了六任,而北京大学则是四易校长,三起学潮,两次遭停办、裁并之危。而胡仁源先生在危难之中自1913年11月13日教育部令其暂行管理北京大学校长务至1916年12月6日辞去北大校长职务,任校长达四年之久,学生人数大幅度的增加,学校的规模不断扩大,学校的规章制度不断的完善,教育、教学的方式方法不断改进,总之,他在任北大校长时所做的一切整改工作,对于他的后任蔡元培先生,对北京大学继续进行的一系列的改革,起到一定的奠基作用是不容忽视的。
  胡仁源先生离开北京大学之后, 曾任贾德耀内阁教育部总长,后于1926年3月接替茅以升担任唐山交通大学校长,卸任后任浙江大学工学院任教授。此外,他还编写了《中等应用力学》《机械工学教科书》,翻译了康德的《纯粹理性批判》、萧伯纳的《圣女贞德》。
  此外,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农业科学院原院长卢良恕是胡仁源先生的外孙。
[ 此贴被观海卫木兰在2014-04-18 00:36重新编辑 ]

只看该作者 11 发表于: 2014-04-10
《浙江民国人物大辞典》470页胡今虚的资料
胡今虚(1915—2003)

        原名胡申定,曾用名胡经舒,笔名洛人、应虚、向辛等。瑞安县人。作家。20世纪30年代初在温州参加成立动荡文艺社,自办小报刊,为《温区民革日报》、《瓯江民报》、《温州晨报》编辑文艺副刊。曾将苏联文学名著《毁灭》等改编为通俗小说,在《温州时代报》连载。1934年初到上海就读,并在报刊发表诗、评论、电影剧本等,毕业于上海法学院政治经济系。抗战爆发后返回温州,组织温州战时青年服务团,被推为总于事。后加入莫洛组织的海燕诗社,发表诗歌作品。新中国成立后在杭州女中任教,因“胡风事件”牵连回温州,仍从事教学工作。创作有长诗《小城的黎明》、《妇女解放礼赞》等,著述有《鲁迅作品及其他》、《鲁迅诗读札》等。

来源:林吕建主编;卢敦基,张学继,项义华等副主编《浙江民国人物大辞典》434页.浙江大学出版社,2013.01.      
-----------------------------------------------------------------------------------------------------------------------------------

网上查到胡今虚的部分资料转发于此。
来源:温州读书报http://www.wzlib.cn/wzdsb/of/201008/t20100820_94406.htm

缅怀胡今虚先生
 作者:黄鸿森     2006-08-05


        年登耄耋,每遇师友西行,总是不期而然诵起宋人范成大的诗句“故人寥落似晨星”,伤怀不已。三年前得知温州文学家胡今虚先生魂归道山,犹如一个重锤撞击心头。

        我和今虚先生谊兼师友,相识至今已愈一个甲子。他宅心仁厚,待人诚笃,治学勤勉,而且勇于任事,乐于助人,这是总的印象。虽然相识时间不短,然而除了开初共事两三个月以外,后来就很少见面了。他一直在造福桑梓,而我则旅食四方,彼此烟波间阻。解放后半个世纪,总共才见过一次。不过,改革开放时代到来后,我们都走出坎坷,他在故乡致力于文史开发,我在北京编辑百科全书,常通音问,互赠著译。

       相识:在漫天烽火之中
        我们相识于抗战初期。抗日战争爆发时,我在温州一家文具印刷店学学徒。永嘉战时青年服务团(他是领导人之一)掀起的抗日怒潮,激励我逃出牢笼,参加抗战。1938年进入永嘉县战时政治工作队(通称永嘉政工队),这是中其地下党领导的而有合法身分的救亡队伍。我在区队长陈易先生带领下在穷乡僻壤做抗日宣传和推行二五减租工作。1939年浙江省第八区(温州)专员公署创办八区各县政工队战地服务团,我被调参与。温州本来就是海防前沿,战地服务团就到“前沿的前沿”,先后到过永嘉的状元桥、永嘉场,乐清的黄华、白象,玉环(那时为温属)的城关、坎门等地做抗日宣传动员工作和慰问前沿军民。

        战地服务团结束后,我和张明东兄同被借调到专员公署政工室当服务员,编制仍在永嘉政工队,领每月十元的生活费。今虚在政工室任干事,我们成了同事。说同事,是高抬了自己,论学识,论能力,都是相差很远。今虚的少年创作早已为鲁迅先生所青睐,而我只能说是粗通文墨。

        专员公署在墨池坊布业公所办公,大概有三十人。政工室六人。主任程一戎,上海中国公学大学部毕业,编过报刊;干事长李一冰,日本留学生,长于翻译。干事四人:尹庚,日本留学生,左联作家;胡今虚,上海法学院毕业,文学家;杜耿孙,曾在大学攻化学;崔厚和,民众教育实验学校毕业。在当时的州县衙门,一个小部门里受过高等教育的人比重这样高,是不多见的。至今,通过网上Google(谷歌)检索引擎,还可以查到胡今虚、尹庚、程一戎等人的事迹。

        专署政工室创办了前哨剧团、前哨歌队和《海防前哨》杂志。前哨剧团是当时温州仅有的专业剧团。程一戎兼团长,戏剧家董辛名任副团长兼导演,公演过《群魔乱舞》(陈白尘)、《凤凰城》(吴祖光)、《一年间》(夏衍)、《名优之死》(田汉)等大型抗战戏剧。团员林斤澜后来成为全国知名的大作家。前哨歌队雄壮的歌声响彻瓯越。

       《海防前哨》是综合性刊物,程一戎、尹庚、李一冰主编,今虚参加编辑,有时评、论文、译文、散文、诗、特写、通讯等。第一期封面是金逢孙的木刻,封底为排印简谱的歌曲《海岸哨兵》,我还记得头几句:“飓风卷起了海浪,黑暗笼罩着海洋。没有一丝丝星星的光,只有水和石的交响。我握紧了枪杆,注视着……”我在政工室做些文书处理、抄抄写写的工作,也为刊物当过校对。某次,今虚不辞辛劳,和我一起提着大包小捆,到朔门邮局发寄《海防前哨》。我在那时知道,翻译家孙用,名卜成中,在龙游当邮局局长。

        程一戎先生抗战胜利后在杭州《东南日报》当编辑,我是该报特约记者,去杭州之便,拜访过他。1980年光景,我从《人民日报》上读到作家张毕来的文章,谈到抗战初期粟裕将军率浙南游击队开赴皖南集中时,途经遂昌,程一戎作为国民党遂昌县党部特派员在欢送大会上致词,祝贺他们开赴前线杀敌致果。今虚给我的信中也提到,程一戎因为帮助新四军集中有功,在遂昌当律师。程在《遂昌文史资料》发表过《两次国共合作在遂昌亲历记》等文。

        尹庚先生解放后曾被打成胡风分子和右派分子,发配内蒙古草原二十余年。晚年得到周扬关照,定居北京。有段时间他和我都住在北京团结湖。作为后学,多次去拜访。他说起,抗战初期他在龙泉,那里进步文化人不少,文学评论家邵荃麟当县教育科长(解放后任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他任县政工室指导员。他应程一戎之邀到温州办刊物,由于邵荃麟的介绍结识诗人马骅,《海防前哨》的时论都是暗地通过马骅请胡景   执笔的。尹庚很伤心的是80万字文稿被抄走没有下落,手臂又受伤不能执笔。1983年内蒙古人民出版社出版了他的《鲁迅故事新编》(李何林作序),他签名赐赠,成为绝响。他是1997年以90高龄去世,我接到他家属的电话得知噩耗,到八宝山以今虚和我两人联名呈献花圈,送他一路走好。那天北京春寒料峭,到灵堂送别的人不多,折射出这位左联作家晚境凄凉。不过,上海出版界没有忘记他,《上海出版志》上列有的传略。

        今虚在专署政工室是个大忙人。他能诗善文,又会编辑,而且是浙江剧人协会永嘉分会理事,浙江音乐工作者协会永嘉分会理事,为组织和推进前哨剧团、前哨歌队的工作付出艰辛。他于音乐造诣颇深,和邹伯宗(温州音协主席)合编的《抗战歌声》由会文堂出版后赠我一册,是我生平得到的第一本编著者签名赠书,可惜在流亡中遗失了。
[ 此贴被观海卫木兰在2014-04-17 23:51重新编辑 ]

只看该作者 12 发表于: 2014-04-10
《浙江民国人物大辞典》470页胡公冕的资料
胡公冕(1888--1979)

        原名世周。永嘉县人。1904年到驻杭州的浙江新军随营学堂当学兵。1910年到驻湖州的新军管带陶昌权处当教练。1911年11月到上海参加辛亥革命上海光复之役,任沪军第二师排长,后任模范团队长。1913年离团回杭,经沈钧儒介绍到杭州体育专门学校当教员;半年后转入杭州省立第一师范担任体育教员。1921年10月由陈望道、沈定一介绍,加入中国共产党。不久赴苏联莫斯科东方大学学习。1922年1月作为中国代表团成员,参加共产国际在莫斯科召开的远东各国共产党及各民族革命团体第一次代表大会。会议期间与中国代表团成员一起受到列宁的接见。回国后仍回杭州第一师范以教书为掩护,进行革命活动。1923年9月由邵力子、戴季陶介绍,到上海谒见孙中山,并根据中共党组织的决定,以个人身份加入国民党。1924年1月作为浙江省代表之一,参加在广州召开的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会后参加黄埔军校筹建工作,受命招收黄埔军校第一期学生。同年6月黄埔军校正式开学,任卫兵长。1925年春任军校教导第二团第一营党代表。第一次东征讨伐陈炯明,调任第二营营长,后任前卫司令,在攻打龙烟洞的战斗中负伤,指定胡宗南为代理营长。伤愈后到黄埔军校政治科担任大队长。1926年6月北伐开始,任国民革命军总司令部政治宣传大队长。北伐军攻占南昌后任总司令部副官处长,后调任第六十七团团长,并兼东路军前敌总指挥部政治部主任。1927年“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发生后辗转到达武汉,被派往武汉国民政府第四集团军第二方面军总司令张发奎的教导团当团长。武汉汪精卫集团发动“七一五”反革命政变后奉中共党组织之命率部向南昌进发,行至江西九江,把部队交给参谋长后到上海待命。不久与中共党组织失去关系。1929年返回家乡,组织农民武装与当地红军游击队会合,于1930年3月成立浙南红军游击总指挥部;5月3日宣布成立中国工农红军第十三军,任军长,在瑞安、平阳农民武装配合下,率领红十三军攻入平阳县城;6月下旬后相继攻打永嘉、青田、缙云等地,牵制了国民党“围剿”中央苏区与闽浙赣根据地的部分兵力。1932年8月潜入温州,在驻温的浙保四团内成立兵运小组,准备与红十三军里应外合一举打下温州。后被叛徒出卖,在群众的掩护下离开浙南前往上海。同年9月29日由于叛徒出卖在上海被捕,押到南京关了两年后被移送南昌,关进国民革命军总司令行营监狱。1936年2月由时任陕西省主席的邵力子保释出狱,到西安疗养。同年12月12日西安事变发生,奉周恩来委派去甘肃省固原劝阻胡宗南不要东进。此后又到西北军和东北军中做工作。1937年夏、1943年4月先后两次访问延安,受到毛泽东和其他中央领导人的接见。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后迁居上海。1947年冬在周恩来的亲自关照下同中共中央社会部负责人吴克坚、祁式潜取得联系,参与策反国民党军队。1948年初到1949年多次从上海前往西安、汉中等地,劝说老朋友、老部下胡宗南起义,但没有成功。新中国成立后历任政务院参事、国务院参事。1979年6月30日在北京去世。1984年1月8日被追认为中国共产党党员。出版有《胡公冕纪念集》。

来源:林吕建主编;卢敦基,张学继,项义华等副主编《浙江民国人物大辞典》434页.浙江大学出版社,2013.01.      
-----------------------------------------------------------------------------------------------------------------------------------

网上查到胡公冕的部分资料转发于此。
来源:360百科http://baike.so.com/doc/6002658.html


        胡公冕(1888-1979),原名世周,永嘉人。1921年10月在杭州第一师范加入中国共产党。1923年9月,根据党的决定,以个人身份加入国民党。七一五反革命政变后失去了党的组织关系,但仍为革命做贡献,并于1984年1月8日,中国共产党国家机关委员会批准,追认他为中国共产党党员。

  少时进蒙馆读书,也为富户放牛。16岁那年,母亲在贫病中去世后,独自离家出走。到杭州新军随营学校当学兵,勤学文化,苦练功夫。1910年,在湖州管带陶昌权那里当教练。与梅溪小学体育教员胡宗南常在一起打篮球,成为好友。

        1911年10月,参加革命军,在一个师教导团里当排长,师长黄郛,教导团团长蒋介石。三个月后,教导团开拔到上海,改编为“模范团”,胡公冕升任队长。不久,离团回杭。经沈钧儒介绍,在杭州体育专门学校当教员,半年后,转到杭州省立第一师范担任体育教员。

        1921年10月,胡公冕由陈望道、沈定一介绍,在杭州第一师范加入中国共产党。第二年,作为中国代表团成员,参加第三国际在莫斯科召开的远东各国共产党及民族革命团体第一次代表大会。会议期间,列宁接见了中国代表。回国后,他仍在杭州第一师范,以教书为掩护,进行革命活动。

        1923年9月间,胡公冕到上海,由邵力子、戴季陶介绍,谒见孙中山先生,并根据党的决定,以个人身份加入国民党。之后他被派到福建许崇智处改造军队。一到福建,他又遇到在许部任参谋长的蒋介石。二人商定离开许部,相约同去广州。胡公冕受孙中山先生委托,回浙江办理选举出席国民党一大的代表事宜。1924年1月,他作为浙江省代表之一,参加了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会后参加黄埔军校等建工作,受命招收黄埔第一期学生。1924年6月,黄埔军校正式开学,任卫兵司令。1925年春天,任教导二团一营党代表。讨伐陈炯明,调为第二营营长。他把当排长的胡宗南调到本营,不久将他提升为营附。后胡公冕任前卫司令,在攻打龙烟洞的战斗中负伤,指定胡宗南为代理营长。伤愈后,到黄埔军校政治科担任大队长,政治部主任周恩来。北伐开始,任北伐军总司令部政治宣传大队长。北伐军攻占南昌后,任总司令部副官处长,后调任团长,率团向浙江挺进,任东路军前敌总指挥部政治部主任,北伐军光复杭州,一段时间负责浙江行政事务。

        1927年蒋介石发动“四一二”政变。胡公冕辗转到达武汉,被派往张发奎的教导团当团长。“七一五”反革命政变后,他奉命率部向南昌进发。途中,南昌起义已经发动。船至九江,党派来接应联络的聂荣臻已在江边等候。胡与聂荣臻商量决定,把部队交给参谋长,胡到上海待命。不久,失去了党的组织关系。

        1929年胡公冕返回家乡,组织农民武装与当地红军游击队会合,于1930年3月成立浙南红军游击总指挥部。一度攻进丽水城。5月3日,根据中央103号通知,宣布浙南红军编为中国工农红军第十三军,军长胡公冕,政委金贯真,政治部主任陈文杰。全盛时达到6000余人。5月24日,胡公冕率领红军队伍,在瑞安、平阳农民武装配合下,攻入平阳县城,缴了警察局的枪支,占领县政府,夺取了县政府大印,并且打开监狱,释放被抓群众。6月下旬,在永嘉碧莲击败了李茅十三地的反动武装。打青田、克缙云、夺瓯渠、攻乌岩,红十三军的革命风暴对国民党震动很大,使浙江省保安队和各县反动团练疲于奔命。牵制了敌“围剿”中央苏区与闽浙赣根据地的部分兵力。1932年8月,他秘密潜入温州,在驻温的浙保四团内成立一个兵运小组,红十三军战士进城配合。不料在暴动就要发动的当天,叛徒出卖了机密,胡公冕在群众的掩护下离开浙南前往上海。9月29日凌晨由于叛徒出卖而被捕,押到南京在羊皮巷监狱里关了两年后,被移送南昌,关进总司令行营监狱。在关押期部,夏丐尊、华挺生、胡识因等多方奔走,设法营救。

        1936年2月,时任陕西省主席的邵力子,保胡出狱治病。出狱后,随到西安疗养。1936年12月震惊中外的西安事变,以周恩来为首的中共代表团赴西安参加谈判。周恩来派胡公冕去甘肃省固原劝阻胡宗南不要东进。此后,又到西北军和东北军去做工作,为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作出贡献。

        1937年初夏、1943年4月,胡公冕先后两次,访问延安,受到了毛泽东主席和其他中央领导人的接见。毛主席鼓励他为促进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多做工作。1947年冬,胡公冕在周恩来的关照下,同社会部的吴克坚、祁式潜取得联系。上海地下党组织派他策反敌军。1948年初到1949年全国解放前,他多次从上海到西安,劝说胡宗南起义,没有成功。1948年冬,叶芳从南京回温州,途经上海到了胡公冕家。胡公冕劝他弃暗投明。随着形势的发展,叶芳终下定决心,于1949年5月7日起义。

        1950年11月,政务院公布胡公冕为政务院参事。1954年起,任国务院参事。曾参加慰问团赴朝鲜慰问中国人民志愿军;多次到外地视察工作。60年代以后,因病不能坚持工作。

        1979年6月30日辞世,享年93岁。根据遗愿,将部分骨灰护送回家乡,安葬在温州江心屿红十三军纪念碑碑基的土地上。1984年1月8日,中国共产党国家机关委员会批准,追认他为中国共产党党员。   
[ 此贴被观海卫木兰在2014-04-18 00:04重新编辑 ]

只看该作者 13 发表于: 2014-04-10
《浙江民国人物大辞典》471页胡玉堂的资料
胡玉堂(1918--1988)

       慈溪县人。1941年毕业于浙江大学文学院史地系。1944年毕业于浙江大学研究院史地学部,获硕士学位并留校,受聘为史地研究室编辑、讲师,从事西洋上古史、中古史教学与研究。1949年任浙江上虞春晖中学校长。1954年奉调浙江师范学院历史系,1962年任杭州大学历史系副主任,1983年晋升教授。历任杭州大学历史系副主任、主任,浙江省历史学会秘书长、副会长、会长,中国史学会理事,中国宗教学会理事,浙江省第五、第六届人大代表。从教40余年,对世界古代史、中世纪史、近代史、基督教史、西欧史学史等均有研究,治学严谨,不囿旧说。著有《西洋史简编》、《中国史简编》、论文《历史上的耶稣》,合著有《世界古代中世纪史》,编写有《世界史手册》、《世界史大事汇编》等。

来源:林吕建主编;卢敦基,张学继,项义华等副主编《浙江民国人物大辞典》435页.浙江大学出版社,2013.01.      
-----------------------------------------------------------------------------------------------------------------------------------

网上查到胡玉堂的部分资料转发于此。
来源:360百科http://baike.so.com/doc/6028545.html


        胡玉堂(1918—1988),浙江慈溪人,毕业于浙江大学文学院。新中国建立后,应春晖校董会之聘任春晖中学校长,三年中,胡玉堂潜心于春晖教育的改造和提高,作出较大的贡献。1953年9月赴杭大任教(1954年7月正式调离),历任讲师、副教授、教授、历史系主任及中国历史学会理事、浙江省历史学会会长、浙江省五、六届人大代表、浙江省政协委员,对世界古代中世纪史和宗教史的研究造诣极深。


  胡玉堂(1918~1988),今坎墩街道人。1941年毕业于浙江大学文学院史地系,同年考取浙江大学研究院史地学部研究生,1944年7月毕业并获得硕士学位,受聘为浙江大学史地系史地研究室编辑、讲师,从事西洋上古史、中古史的教学和研究。1949年8月任浙江上虞春晖中学校长,1954年2月奉调浙江师范学院历史系任教。1962年任杭州大学历史系副主任,1983年晋升教授。历任历史系副主任、主任,浙江省历史学会秘书长、副会长、会长,中国史学会理事,中国宗教学会理事,浙江省第五、六届人大代表。

  胡玉堂从事教育工作40多年,先后为大学生和研究生开设世界古代中世纪史、世界古代史、世界近代史、西欧史学史、社会发展史、马克思恩格斯著作评论、西欧中世纪史、基督教史、法国古代中世纪史、世界中世纪史专题研究、西方史学名著选读等课程。1979年开始招收世界古代中世纪史硕士研究生,先后培养10名硕士研究生。

  胡玉堂对希腊史、罗马史、世界古代中世纪史、法国古代中世纪史均有研究,早年曾出版过《西洋史简编》、《中国史简编》。晚年专攻基督教史,他对基督教的研究有独到见解,是国内首先承认耶稣是历史人物的非基督教界史学家,其论文《历史上的耶稣》(《世界宗教研究》1981年第1期)曾产生过较大影响,被香港杂志《鼎》全文转载,并称之为“马克思主义史学家的挑战”。胡玉堂治学态度严谨,有深湛的理论修养,能够不囿于旧说而提出新的见解,有理有据,自成一家之言,受到国内外学术界的重视和关注。他与人合著有《世界古代中世纪史》(上海教育出版社,1979),还参与编写《世界史大事汇编》(浙江人民出版社,1984)、《世界史手册》(浙江人民出版社,1988)等有影响的工具书。
[ 此贴被观海卫木兰在2014-04-18 00:14重新编辑 ]

只看该作者 14 发表于: 2014-04-10
《浙江民国人物大辞典》471页胡世杰的资料
胡世杰(1908--1972)

        慈溪县人。1927年毕业于莫斯科中国劳动大学。次年毕业于莫斯科步兵学校。曾任上海政法学院教授,上海财经学院教授兼《财经研究》主编。1958年起任上海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教授。编著有《日本在东北的掠夺》等。

来源:林吕建主编;卢敦基,张学继,项义华等副主编《浙江民国人物大辞典》435页.浙江大学出版社,2013.01.      
[ 此贴被观海卫木兰在2014-04-18 00:23重新编辑 ]

只看该作者 15 发表于: 2014-04-10
《浙江民国人物大辞典》471页胡世泽的资料
胡世泽(1894--1972)

        又名子泽,字寿增。吴兴县人。幼年随父胡惟德赴俄国,在莫斯科俄国皇家小学就读。后赴法国,入巴黎政治学校,毕业后升入巴黎大学学习,获法学博士学位。1919年任巴黎和会中国代表团秘书。1920年任国际联盟中国代表团团员及国际财政会议中国代表团专门委员。同年任华盛顿会议中国代表团秘书。1923年任驻德国公使馆一等秘书。1924年任驻德国公使馆代办。1926年任关税特别会议编纂处副处长。同年任督办中俄会议事宜公署专门委员。1927年任北洋政府外交部条约司科长。1928年任上海市政府参事,兼南京国民政府建设委员会秘书。同年入外交部,任秘书兼总务司交际科科长。1930年4月至1932年1月任外交部亚洲司司长。1931年兼中苏会议专门委员。同年12月任驻瑞士公使馆公使衔代办。1932年4月任驻瑞士公使馆代办。1933年5月至1941年10月任驻瑞士公使馆全权公使。1942年12月至1945年8月任外交部常务次长。1945年随外交部长宋子文前往苏联莫斯科,参与《中苏友好条约》的谈判。1946年任联合国助理秘书长,主管联合国托管及非殖民化事务。后任负责会议事务的副秘书长。1971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台湾当局被驱逐出联合国后离职。1972年在纽约去世。

来源:林吕建主编;卢敦基,张学继,项义华等副主编《浙江民国人物大辞典》435页.浙江大学出版社,2013.01.      
-----------------------------------------------------------------------------------------------------------------------------------

网上查到胡世泽的部分资料转发于此。
来源: 360百科http://baike.so.com/doc/201102.html


        胡世泽(1894-1972),又名子泽,字寿增,浙江吴兴人。幼年随父胡惟德赴俄国,在莫斯科俄国皇家小学就读。后赴法国,入巴黎政治学校,毕业后又入巴黎大学学习,获法学博士学位。1919年任巴黎和会中国代表秘书。1920年任国际联盟中国代表团团员,及国际财政会议中国代表团专门委员。1921年任华盛顿会议中国代表团秘书。1923年任驻德国公使馆一等秘书。1924年任驻德国公使馆代办使事。1925年任北京政府外交部参事。1926年任关税特别会议编纂处副处长;同年任督办中俄会议事宜公署专门委员。1927年任北京政府外交部条约司科长。1928年任上海市政府参事,兼国民政府建设委员会秘书;同年入外交部,任秘书兼总务司交际科科长。1929年4月,派为行政院中心庚款委员会委员。1930年4月,任外交部亚洲司司长。1931年任中苏会议专门委员;同年12月,任驻国际联合会全权代表办事处处长。1932年任国联全权代表办事处处长;同年5月,任驻瑞典代办,加公使衔。1933年5月,任驻瑞士公使。1942年12月,任外交部常务次长,1945年8月去职。1946年任联合国助理秘书长,主管联合国托管及非殖民化事务。后任负责会议事务的副秘书长。1971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胡世泽离职。1972年在纽约逝世,终年78岁,联合国为此召开了隆重的追悼会。
 
[ 此贴被观海卫木兰在2014-04-18 00:38重新编辑 ]

只看该作者 16 发表于: 2014-04-10
《浙江民国人物大辞典》472页胡世勋的资料
胡世勋(1914--   )

        字子勋。吴兴县人。1914年生于法国巴黎。早年毕业于北京私立辅仁大学,后留学美国,获哥伦比亚大学硕士学位。回国后任南京政府经济部工矿调整处视察。1949年去台湾,入“国防研究院”第十期结业。到台湾后历任“外交部欧洲司”科员、专员、司长,驻美国纽约暨芝加哥“领事”,驻休斯敦暨火奴鲁鲁“总领事”,驻巴拉圭“大使”,“外交部欧洲司司长”,“北美事务协调委员会”主任委员兼驻美“代表”。著有《中国内河航行权》等。

来源:林吕建主编;卢敦基,张学继,项义华等副主编《浙江民国人物大辞典》436页.浙江大学出版社,2013.01.      
-----------------------------------------------------------------------------------------------------------------------------------

网上查到胡世勋的部分资料转发于此。
来源:维基百科http://zh.wikipedia.org/wiki/胡世勳


        胡世勋(1914年2月5日-2000年2月17日),字子勋,浙江吴兴人,出生于法国巴黎,中华民国外交官,清末民初政要胡惟德五子。

        胡世熙早年毕业于北平辅仁大学并获英国文学系学士学位,后赴美国留学,获哥伦比亚大学国际关系硕士学位。后曾任中国驻美工业合作社分社秘书、经济部工矿调整处视察。1942年起任职于外交部,担任过中华民国驻纽约、芝加哥、休斯敦等地副领事、领事,驻休斯敦总领事、驻檀香山总领事等。1966年出任外交部欧洲司司长。
1970年至1974年间任中华民国驻巴拉圭大使。其后又再度出任欧洲司司长,1986年任外交部北美事务协调委员会主任委员。2000年在台北荣民总医院逝世。

        

观海卫木兰的说明:

1.或许维基百科有误,应该为:

        胡世勋早年毕业于北平辅仁大学并获英国文学系学士学位,后赴美国留学,获哥伦比亚大学国际关系硕士学位。后曾任中国驻美工业合作社分社秘书、经济部工矿调整处视察。1942年起任职于外交部,担任过中华民国驻纽约、芝加哥、休斯敦等地副领事、领事,驻休斯敦总领事、驻檀香山总领事等。1966年出任外交部欧洲司司长。1970年至1974年间任中华民国驻巴拉圭大使。其后又再度出任欧洲司司长,1986年任外交部北美事务协调委员会主任委员。2000年在台北荣民总医院逝世。

2.胡世熙为胡世勋的二哥,在维基百科里另有如下的介绍。

        胡世熙(1904年-1992年3月28日),字子熙,浙江吴兴人,中华民国外交官,清末民初政要胡惟德次子。
        胡世熙曾担任过外交部科员,中华民国驻加拿大总领事馆副领事,中华民国驻西班牙、古巴、多米尼加等公使馆三等秘书等职,后升任驻多米尼加公使馆二等秘书代理馆务。1947年又任中华民国驻哥伦比亚大使馆一等秘书。1950年出任中华民国驻秘鲁大使馆参事、总领事。后又任中华民国驻西班牙大使馆参事,驻阿根廷大使馆参事、代办。1966年至1970年间出任中华民国驻乌拉圭大使。回台后继续在外交部任职。1992年去世。
[ 此贴被观海卫木兰在2014-04-18 00:44重新编辑 ]

只看该作者 17 发表于: 2014-04-10
《浙江民国人物大辞典》472页胡务熙的资料
胡务熙(1920一  )

        江山县人。中央军校第十六期暨中央警官学校特警班第二期毕业。1949年去台湾后历任台湾“铁路警察局”督察长,台南市、台湾省保安警察第一总队总队长。1977年任台北市警察局局长。1982年任“内政部警政署”副署长兼台湾“省政府警务处”处长。

来源:林吕建主编;卢敦基,张学继,项义华等副主编《浙江民国人物大辞典》436页.浙江大学出版社,2013.01.      
-----------------------------------------------------------------------------------------------------------------------------------

网上查到胡务熙的部分资料转发于此。
来源:百度百科http://baike.baidu.com/view/3640329.htm

        胡务熙(1920-)江西玉山县官溪村人(原属浙江江山管辖),1938年10月成都中央军校第十六期,后任国民政府内政部警政署副署长,台湾省政府警务处处长。


来源:http://www.junshishu.com/Book18381/Content853956.html

    …前“军统中将副局长、中美特种技术合作所主任”戴笠的外甥胡务熙,出任“台湾省政府警务处处长”。
[ 此贴被观海卫木兰在2014-04-18 00:51重新编辑 ]

只看该作者 18 发表于: 2014-04-10
《浙江民国人物大辞典》472页胡兰成的资料
胡兰成(1906--1981)

        嵊县人。1906年2月28日生。早年先后就读于嵊县芝山小学、绍兴第五师范附属高小、绍兴第五中学、杭州蕙兰中学。1923年在蕙兰中学读四年级时,因编辑校刊得罪校务主任方同源,被学校开除,回到老家胡村任小学教师。1926年春到杭州邮政局当邮务生,三个月后被开除;9月进燕京大学任抄写文书一年并旁听燕大课程。1930年进杭州中山英文专修学校教书。1931年初转到萧山湘湖师范任教。1932年秋由旧识崔真吾介绍,到广西省立第一中学教书一年。1933年至百色省立第五中学教书两年。1935年转至柳州省立第四中学。1936年应第七军军长廖磊之邀请,创办《柳州日报》。两广事变爆发后被第四集团军总司令部监禁33天。1937年初经白崇禧批准释放回原籍;4月被上海《中华日报》聘为主笔。1938年初调到香港任《南华日报》总主笔,用笔名流沙撰写社论;12月19日汪精卫脱离重庆到河内,响应日本军阀近卫声明,于12月30日发表艳电。1939年5月初离开香港,追随汪精卫到上海;8月底汪伪国民党全国代表大会召开,随后成立汪伪国民党中央党部,任《中华日报》总主笔。1940年3月30日汪伪国民政府在南京成立,任宣传部政务次长,仍兼《中华日报》总主笔。同年夏辞去《中华日报》总主笔兼职。1941年2月28日脱离《中华日报》,任《国民新闻》总主笔。1942年春任汪伪行政院法制局长。1943年春法制局撤销,改任伪经济委员会特派委员。1945年8月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后,于9月初从武汉逃往南京,稍后离开南京到上海。后在浙江杭州、诸暨、金华、丽水、温州等地隐匿。1950年潜逃香港,逃脱了惩处。1951年春迁居日本。1974年5月赴台湾,在“中国文化学院”任教。1975年9月胡秋原在《中华杂志》发表《汉奸胡兰成速回日本去!》。在舆论压力下,同年10月起停止在“中国文化学院”上课。1976年1月底回到日本。1981年7月25日在日本去世。1991年台湾出版《胡兰成全集》(9册)。

来源:林吕建主编;卢敦基,张学继,项义华等副主编《浙江民国人物大辞典》436页.浙江大学出版社,2013.01.      
-----------------------------------------------------------------------------------------------------------------------------------

网上查到胡兰成的部分资料转发于此。
来源:360百科http://baike.so.com/doc/3590826.html


        胡兰成(1906年2月28日-1981年7月25日),男,原名胡积蕊,小名蕊生,中国近代作家与争议性人物,为张爱玲第一任丈夫。胡兰成出生于浙江嵊县,青年时于燕京大学退学,对日抗战时期替汪精卫的亲日伪政权服务,晚年出版的最后一本书《今生今世》详细的描写了他在爱情与政治上摇摆的个性。胡兰成在抗战胜利后逃到日本,晚年曾到过台湾文化大学开课教书,1981年他死于日本东京。

1 人物简介

  胡兰成,出生于浙江绍兴嵊县三界镇胡村,在杭州惠兰中学读书,青年时于燕京大学旁听课程,善写作,追随汪精卫,对日抗战时期任汪精卫政权宣传部次长、行政院法制局长,被列为著名汉奸。

  1944与张爱玲结婚,1947与张爱玲离婚。这一段感情最为人津津乐道,他晚年出版的《今生今世》中详细的描写了他在爱情与政治上摇摆的个性。时至今日,《今生今世》中描写张爱玲的那章《民国女子》仍成为研究“张学”的重要资料。

  胡 兰成在抗战胜利经香港逃亡日本。在日本期间开始学习日语,结识大数学家冈洁和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汤川秀树,遂成就其学问体系。1974年来到台湾,受聘为台湾中国文化学院(当时叫做阳明山文化学院)终身教授。开课教书,朱西宁、朱天文、朱天心父女,受其影响颇深。1979年他的书“禅是一枝花”在台湾由三三出版社出版。在台湾文学界对他的评价也是两极化,有人相当欣赏他的散文风格,有人则对他有相当严厉的评论。

  胡兰成于1981年7月25日在东京病逝。主要作品:《西江上》《今生今世》、《山河岁月》、《战难,和亦不易》、《禅是一枝花》、《中国的礼乐与风景》、《中国文学史话》、《今日何日兮》、《革命要诗与学问》、《闲愁万种》、《建国新书》、《经书新语》、《寄日本人》\《心经随喜》等。

2 情感生活
2.1 家庭子女
  胡兰成有三子三女,长子胡启为唐玉凤所生,幼女胡晋明是在日本时所收养,其余两子两女为全慧文所生。长子胡启(右图中最高的一位)已经于文革中自杀。

2.2 爱情经历
  《今生今世》一书,写了与胡兰成有关系的8个女人,除了后来染病的全慧文及被张爱玲取而代之的应英娣(歌女小白杨),其他的6位,书中所占篇幅竟大致相同,平均用力到如此,胡兰成还是应了他不做选择的话。《今生今世》中,确切与胡兰成有过关系的一共8位,其中民间女子5位,分别是发妻玉凤、女教师全慧文、护士小周、斯家小娘范秀美、日本女子一枝。剩下的3位,一是红歌女,一是临水照花的才女张爱玲,还有一位,最后则与胡兰成在日本生死相守,终老于岁月。这个女子比起张爱玲的不寻常来,竟丝毫也不逊色,她便是原来上海滩黑帮老大吴四宝的压寨夫人,上海滩的大姐大佘爱珍。

  因此有人说,《今生今世》乃是一部胡兰成的“群芳谱”,以如此婉媚之文笔写成的群芳谱,令后来多少女子心折不已,胡兰成上世纪60年代末在日本讲学,他的女弟子据说居然分成两派,为争宠而斗;在台北朱家隔壁讲课时,台湾一代才女朱天文、朱天心在其身边,不断背诵张爱玲小说中的名句,女作家林慧娥等在一旁看不过去,说:“分明是想被收编进《今生今世》的群芳谱里嘛!”胡兰成之于女人的魔力,由此又可见一斑。

2.3 与唐玉凤
  胡兰成早年娶妻唐玉凤,生子胡启。解放后,胡启在湖南株州某军工厂任俄文译员。后于文化大革命初期,因惧家庭出身不好,即将遭到全厂大会批斗,而自杀。

2.4 与全慧文
  唐玉凤病故后,胡兰成在广西南宁娶妻全慧文。自1934年至1941年间,全慧文生长子宁生、长女小芸、次子纪元、次女先知。胡兰成后在日本期间,曾收一日本幼女晋明为养女,直到长大成人。

  自1941年后,胡兰成生活、工作在南京,偶尔回上海大西路(今延安西路)家中,我等子女尚年幼,对当年的生活均印象不深,上海家中事全由侄女胡春雨料理。全慧文因语言不通,少与人交往,常日读古书,弹风琴度日。

  1943年前后,张爱玲曾来大西路我家作客。胡兰成也曾带着子女去张爱玲的寓所访问。张爱玲当时应该知道胡兰成与全慧文并未感情破裂,也没有离婚。全慧文当时虽然不怎么需要用钱,但胡兰成仍然经常给她颇多的私房钱。 

2.5 与张爱玲
  岁月静好
  1944年8月,胡兰成的第二任妻子提出与他离婚。这给了张爱玲与胡兰成的爱情一个升华的机会——结婚。他们就这样结婚了,没有法律程序,只是一纸婚书为凭。因为胡兰成怕日后时局变动,自己的身份会拖累张爱玲。没有任何仪式,只有张爱玲的好友炎樱为证。“胡兰成与张爱玲签订终身,结为夫妇。愿使岁月静好,现世安稳。”前两句出自张爱玲之手,后两句是胡兰成所撰。就这样,他们成了夫妻。

  这段时间,也是张爱玲的创作高峰期,她陆续写出了《茉莉香片》、《到底是上海人》、《倾城之恋》、《金锁记》、心经》、《琉璃瓦》《散戏》《封锁》、《公寓生活记趣》、《红玫瑰与白玫瑰》、《殷宝滟送花楼会》、《论写作》、《有女同车》、《走! 走到楼上去!》、《说胡萝卜》、《诗与胡说》、《写什麽》、《忘不了的画》、《等》、《年轻的时候》、《花凋》、《爱》第一本短篇小说集。其中《倾城之恋》和《金锁记》、《爱》都成为了她的代表作。

  时间已经接近了44年年底,时局明显地在变动。日军在中国的势力已经江河日下。而胡兰成作为汪伪政府的官员,也有了危机感。有一个傍晚,两人在张爱玲家的阳台上看上海的暮色。胡兰成对她说了当下的时局,恐自己将来有难。张爱玲虽对政治不敏感,但此刻,她知道,这个国,这一次是真真连到她的家了。汉乐府中有“来日大难,口燥唇干,今日相乐,皆当喜欢”的句子。而张爱玲此刻是真切地体会到了这两句诗的含义。胡兰成说“将来日本战败,我大概还是能逃脱这一劫的,就是开始一两年恐怕要隐姓埋名躲藏起来,我们不好再在一起的。”张爱玲笑道:“那时你变姓名,可叫张牵,或叫张招,天涯地角有我在牵你招你。”

  长期分离

  1944 年11月,胡兰成到湖北接编《大楚报》,开始了与张爱玲的长期分离。

  时局大乱,1945年8月15日,日本投降,胡兰成末日也来了,重庆方面定会惩办他这样的汉奸。于是他逃到了浙江,化名张嘉仪,称自己是张爱玲祖父张佩纶的后人——果是姓张,只是不叫张牵或是张招,住在诸暨斯家。

  斯家的儿子斯颂德是胡兰成的高中同窗,胡兰成年轻的时候就曾在斯家客居一年。斯家的男主人已逝,是斯家主母维持生计。斯家还有个庶母,范秀美,大胡兰成两岁,曾经与斯家老爷生有一女。在这样的乱世中,斯家人安排胡兰成去温州范秀美的娘家避难,由范秀美相送。未到温州,他们两人便已做成夫妻,对范家人以及邻居也以夫妻相称。

  然而,已有半年未曾见面的张爱玲,竟一路寻到了温州。因为怕范秀美的邻居对三人的关系有所猜忌,他们三人都是在旅馆见面的。一个清晨,胡兰成与张爱玲在旅馆说着话,隐隐腹痛,他却忍着。等到范秀美来了,他一见她就说不舒服,范秀美坐在房门边一把椅子上,但问痛得如何,说等一会儿泡杯午时茶就会好的。张爱玲当下就很惆怅,因为她分明觉得范秀美是胡兰成的亲人,而她自己,倒象个“第三者”或是客人了。还有一次,张爱玲夸范秀美长得漂亮,要给她作画像。这本是张爱玲的拿手戏,范秀美也端坐着让她画,胡兰成在一边看。可刚勾出脸庞,画出眉眼鼻子,张爱玲忽然就停笔不画了,说什么也不画了,只是一脸凄然。范秀美走后,胡兰成一再追问,张爱玲才说:“我画着画着,只觉得她的眉、神情,她的嘴,越来越像你,心里好不震动,一阵难受就再也画不下去了。”这就是世人所说的“夫妻像”吧。张爱玲真的是委屈的,她的心里只有这一个男人,而这个男人的心里却装着几个女人,叫她怎么能不感伤?

  离开温州的时候,胡兰成送她,天下着雨,真是天公应离情。这场雨,也冲刷了他们曾经的“倾城之恋”。张爱玲已经知道,她这一生最美的爱情,已经走到了辛酸的尽头,再没有挽回的余地了。

  此后的八、九个月时间,两人偶有通讯。张爱玲也会用自己的稿费接济胡兰成,只因怕他在流亡中受苦。

  最后诀别
  1947年6月,胡兰成收到了张爱玲的诀别信:

  “我已经不喜欢你了,你是早已经不喜欢我的了。这次的决心,是我经过一年半长时间考虑的。彼惟时以小吉故,不欲增加你的困难。你不要来寻我,即或写信来,我亦是不看的了。”小吉就是小劫的意思。此时的胡兰成已经脱离了险境,在一所中学教书,有了较安稳的工作。张爱玲选择他一切都安定的时候,写来了诀别信,随信还附上了自己的30万元稿费。自此以后,这二人一场传奇之恋,就这样辛酸地谢幕了。胡兰成曾写信给张爱玲的好友炎樱,试图挽回这段感情,但张爱玲没有理他,炎樱也没有理他。这段感情,真的是谢幕了。张爱玲曾对胡兰成说:“我将只是萎谢了。”萎谢的不仅仅是爱情,还有她的文采,此后张爱玲的创作也进入了低谷。

  张爱玲从未就这一场恋情说过只言片语,我们只有从胡兰成所著的《今生今世》中《民国女子》去考证。

  后人回忆

  说起胡兰成,总撇不开张爱玲。她是胡兰成生命中绕不开的人。他和张爱玲那一段“缠夹得奇怪”的倾城之恋,曾经让无数张迷费尽心思考证,力图把薄情荡子从张爱玲的生命里剔除。然而,事实是无法争辩的。旷世才女张爱玲为何爱上了颇有争议的胡兰成?而对于父亲胡兰成的这位红颜知己,孩子们又是怎样看待的呢?

  上世纪40年代,一代才女张爱玲邂逅多情荡子胡兰成,演绎出一段奇缘。随着抗战结束,胡兰成的安逸生活到头,一段感情无疾而终。

  据胡纪元回忆,在父亲与张爱玲结识后的交往期间,张爱玲曾多次来家中做客,父亲胡兰成也曾带着子女去张爱玲的寓所访问。“幼年时父亲带我去张爱玲家,五岁的孩子看到周围的一切都很大,张爱玲住在六楼,比美丽园三楼的家高得多,看到窗外的景色使我好奇而兴奋。父亲和张爱玲聊得很高兴,张爱玲的手拍拍父亲的头,说了些什么,两人笑得很开心。上世纪七十年代中期,年已七旬的父亲在台湾时,正值花季的侄孙女晓文照顾他的生活。有一次,淘气好动的晓文看着父亲的大脑袋突发奇想,觉得里面充满神秘,用手拍拍,笑着说,‘张爱玲也拍过你的头’,两人也笑得很开心。那时晓文已读过《今生今世》,知道张爱玲对父亲说过:‘你这人是真的吗?怎么会这样聪明,像上海人说的,拍拍头顶脚底板也会响。’”

  张爱玲与胡兰成相识时,知道胡兰成不会与全慧文离婚,但张爱玲还是投身这场恋爱了。“我那时太小,还没有什么审美观,但是我也知道张爱玲是个穿戴很特别的人。青芸姐和她年纪差不多,对她的事情记得的颇多。青芸姐说,张爱玲个子很高,比父亲还高,她人长得并不漂亮,但是那种气质很特别。青芸姐印象深刻的是,张爱玲半只鞋子黄、半只鞋子黑、穿短旗袍,总是奇装异服。”

  去年,张爱玲的《小团圆》问世,胡纪元仔细读了,“书里讲的一些细节,和我的记忆是吻合的。比如,她讲到,有一次很晚了,她到我家里来,住在三楼。父亲离开了一会儿,母亲推开门和她见了一面。当时我家室内的布置与张爱玲笔下描写的颇似。小时候,父亲的书房有大量线装古书和精装的英文日文书,也有张爱玲的书、画和杂志,和大量白稿子,但不知有何用处,更不知有何价值。书房里的这些东西在一九五五年春夏之交的一天,来了几辆货车搬运走了。”

3 人物经历
  1906 年--二月廿八日(清光绪三十二年二月初六),出生于浙江省嵊县下北乡胡村,小名蕊生。祖父胡载元,父胡秀铭,母吴菊花。兄弟七人,行六。大哥积润二哥积忠,为前娘宓氏所生,三哥积义四哥梦生五哥怀生七弟固有为吴氏所生。

  1909年--七弟固有出生。

  1917年--拜俞家为义父。侄女青芸(三哥之女)约此年出生。

  1918年--参加芝山小学会试。考进绍兴第五师范附属高小二年级,期间认识在绍兴营里当兵的熊俊(剑东)。第一次跟父亲去杭州。

  1919年--高小毕业,进入绍兴第五中学,只读一学期,因学生风潮回到胡村。

  1920年--跟表哥吴雪帆进杭州蕙兰中学,同学有钟志谦、于瑞人,另与表哥的同学及好友马孝安、汪静之、崔真吾、刘朝阳等交往,受到五四运动影响。从海宁周承德先生学书法。

  1923年--夏天,始议婚事,女方是唐溪人唐玉凤。在蕙兰中学读四年级,因编辑校刊得罪校务主任方同源,被学校开除。

  1925年--九月,父亲去世,享年五十八岁。十月,娶玉凤。婚后在胡村小学教书。

  1926年--三月,到杭州邮政局当邮务生(在蕙兰中学二年级时考取),三个月后被开除。九月,进燕京大学副校长室抄写文书一年,并旁听燕大课程,见到周作人、陈垣、郭云观、梅兰芳、卿汝楫等。同月,儿子启儿出世。10月,北伐军攻克武汉。

  1927年--2月,北伐军占领杭州及浙江全省,3月24日,攻克南京。约九月,从北京回家。在天津走海路到达上海,转乘沪杭路火车到杭州,渡钱塘江,过绍兴蒿坝归胡村,在家乡过年。

  1928年--夏天,由岳父陪同游览奉化雪窦寺,随后去南京八天,寻职未果,游鸡鸣寺、台城、秦淮河、钟山。从南京回来后无事住在蕙兰中学同学斯颂德家,约一年。

  1929年--因胡与斯家女儿雅珊关系暧昧,离开斯家回胡村约半年,又重新回斯家。

  1930年--进中山英文专修学校教书,搬出斯家。在中山英专一年半。

  1931年--年初,转到萧山湘湖师范。春,玉凤到萧山探访,时次女棣云出生仅三个月。暑假,离开湘湖师范回到胡村,拟翌年春去广西,因“一.二八”战争及随后玉凤疾病,家居一年。

  1932年--六月廿八日(旧历五月二十五日),玉凤病殁,享年二十八岁。约八、九月间,由在第四集团军总司令部政训处任职的旧识崔真吾介绍,和马孝安、陈海帆一道前往广西谋职,取道上海、厦门、香港、梧州,辗转到达南宁。进广西省一中教书一年。

  1933年--写出散文集《西江上》。鲁迅日记一九三三年四月一日有收到胡兰成自南宁寄赠《西江上》之记载。

  因李文源事件,被省一中解聘。转至百色第五中学教书两年。娶全慧文。

  1934年--子胡宁生出生。

  1935年--转至柳州四中,教两年。胡母约于此前后去世,享年七十一岁。

  1936年+应第七军军长廖磊之聘,兼办《柳州日报》,鼓吹对日抗战必须与民间起兵的气运相结合。五月,发生两广兵变,迅即失败,胡被第四集团军总司令部监禁三十三天。女小芸出生。

  1937年--约年初,写信给白崇禧,被释放。二月,取道湖南、汉口、南京、上海,回到胡村。经过上海时,拜见广西一中的同事、现在《中华日报》任职的古泳今。回家乡后,写了两篇文章,一篇论中国手工业、一篇分析该年关税数字,刊《中华日报》并被日本《大陆新报》译载。四月,被《中华日报》聘为主笔,去上海。7月7日,卢沟桥事变。8月13日,“八.一三”事变。胡与妻儿避居法租界。冬,一子诞生仅二十日便因肺炎夭折。

  1938年--年初,被调到香港《南华日报》任总主笔,用笔名流沙撰写社论,同时还在皇后道华人行蔚蓝书店兼事,研究战时国际情势,与林柏生、梅思平、樊仲云等分担按月写一篇报告;住薄扶林道学士台,邻居有杜衡、穆时英、戴望舒、张光宇、路易士等。十月,《最近英国外交的分析》由商务印书馆出版。12月19日,汪精卫脱离重庆到河内,响应近卫声明,12月30日发表艳电。 

  1939年--二月,陈春圃转交汪精卫亲笔信,数日后陈璧君到香港,将胡兰成的薪水增为三百六十元港币,另还有二千元机密费。4月底,汪精卫离河内,5月初抵上海。胡随即离开香港回上海。八月底,汪记“国民党全国代表大会”召开,随后成立新的中央党部,胡任《中华日报》总主笔。

  子纪元出生。

  1940年--一月,社论集《战难和亦不易》由中华日报社出版。3月30日,汪精卫伪政府在南京成立。胡任宣传部政务次长,仍兼《中华日报》总主笔。初住在鼓楼三条巷21号,后搬到丹凤街石婆婆巷。夏,辞去《中华日报》总主笔兼职,不再作汪精卫的代言人。11月29日,汪政府改组,汪精卫任主席。

  1941年--二月廿八日,发表《国民新闻发刊辞》,完全脱离《中华日报》,转而经营《国民新闻》,任总主笔。

  年中(10月?),被免去宣传部次长职。12月8日,太平洋战争爆发,稍后随南京代表团去日本访问。女先知出生。

  1942年--二月,被任命为行政院法制局长。九月,社论集《争取解放》由国民新闻社出版。12月19-26日,汪精卫访日。汪回国后召见胡兰成时,胡因不赞成对英美宣战,与汪精卫再生罅隙,二人最后一次单独见面。

  1943年--二月,法制局撤消,转任经济委员会特派委员。十月,在苏青主编的《天地》月刊创刊号上读到张爱玲的短篇小说《封锁》。十一月,在《天地》第二期上发表《“言语不通”之故》。同月,认识池田笃纪。十二月七日,被汪精卫下令逮捕。

  1944年--一月二十四日(旧历除夕),被释放,二月一日回到上海,四日,初次见到张爱玲。二月,在《新东方》杂志上发表《〈中国之命运〉的批判》。三月,在《新东方》杂志上发表《皂隶.清客与来者》、《中共的存在及其性格》。五月,在《天地》月刊第七八期合刊上发表《瓜子壳》。五、六月,在《杂志》月刊第十三卷第二、三期发表《评张爱玲》。六月,在《天地》第九期上发表《读了红楼梦》。七月,在《天地》第十期上发表《随笔六则》。八月,在《天地》第十一期上发表《乱世文谈》。约此月,与张爱玲结婚。十一月,在南京创办月刊《苦竹》,共出版三期。同月,与沈启无、关永吉等人到汉口接收《大楚报》。11月10日,汪精卫病逝日本。

  1945年--一月,在汉阳天主堂发表演讲。春,与汉阳医院护士周训德恋爱。三月,回上海,途经南京时见陈公博等;在上海与张爱玲在一起月余,随后送侄女青芸回杭州结婚。五月回武汉。三至五月,政论集《中日问题与世界问题》(3月10日)、《文明的传统》(约3至5月间)、《中国人的声音》(5月25日)由大楚报社陆续出版。五月,在大楚报社编辑发行的《新评论》杂志上发表论文《中国革命与世界文艺复兴》。六月,在《天地》杂志第21期发表《张爱玲与左派》。8月15日,日本投降,怂恿二十九军军长邹平凡宣布武汉独立,十三天后失败。九月初,逃往南京,稍后离开南京到上海。下旬,至张爱玲处住一宿。三十日,到浙江诸暨,住斯颂德家。至1950年去香港前,一直在隐匿于杭州、金华、诸暨、温州等地。十二月六日,出发去温州,八日在浙江丽水与范秀美同居,到温州后化名张嘉仪。

  1946年--二月中旬,张爱玲到温州探望胡兰成,在温州约二十天。四月,离开温州回诸暨,躲在斯家楼上整整八个月,开始写《武汉记》。约年底,取道上海再往温州,经上海时在张爱玲处住一宿,将与范秀美的事据实告诉张爱玲,发生争执,是晚二人别寝。

  1947年--约年初,写信给北大教授冯文炳,并结识刘景晨。与时在四川北碚勉仁书院的梁漱溟通信。开始写《山河岁月》,初名为《中国文明之前身与现身》。五月,写信给张爱玲,告诉她结识刘景晨、梁漱溟的事,但刘、梁名字都避去,叙事也用隐语。六月十日,收到张爱玲来信,与胡诀绝。七月十日,经刘景晨介绍,吴天五、夏承焘首次到窦妇桥访胡兰成,以后直至胡出奔香港,三人多有交往。十三日,认识温州中学校长金嵘轩。八月廿五、廿六日,整理夏承焘《长恨歌》讲座笔记。九月,进温州中学教书,星期日还到杨雨农家当家庭教师,同事有徐步奎、徐玄长、马骅等。十月,范秀美来温州。

  1948年--二月中旬,转到雁荡山淮南中学当教务主任。继续写《山河岁月》。暑假过后,辞教务主任。十二月,致夏承焘函,嘱寻教席。

  1949年--二月上旬,回温州中学教书,张爱玲编的电影“太太万岁”到温州时,与全校员生包下一场去看。5月7日,温州解放。暑假后,转到瓯海中学。

  1950年--年初,考试完毕之后被罢免,但寒假里仍住在学校写《山河岁月》。三月,接梁漱溟信,动身去北京。十四日看望时在浙江大学的夏承焘,在杭州的五天里还拜访马一浮等人。到上海后住熊剑东家,曾去张爱玲住过的公寓,张已搬走。改变北上的主意,三月底与邹平凡等人离开上海取道广州往香港,火车经过杭州时,与范秀美匆匆见最后一面。四月,到香港后恢复本名。写信给周训德,小周已嫁人,且迁居四川,再写信去便没有回音。在香港时见郑介民、樊仲云、佘爱珍等。九月七日,结识唐君毅。十九日,乘汉阳轮离香港前往东京。廿六日(中秋节),找到清水董三,五天后由池田笃纪接到清水市。廿九日写信给夏承焘、唐君毅等,又给梁漱溟、刘景晨、徐步奎、范秀美等写信。在清水市的半年里,每月为《每日新闻》、《改造杂志》等刊物写稿,并到各地演讲。

  1951年--二月中旬,见何应钦。下旬,接获刘景晨书信。三月十五日,迁居东京,住址是“东京都涩谷区代代木上原町1238藤井样方”。此时已识橘善守、西尾末广、宫崎辉、中山优、安冈正笃、北昤吉等。四月十四日,徐复观到日本,后二人失和。七月底,搬到一枝家,住两年。八月中旬,去北海道演说。冬,再去北海道演讲。

  1953年--四十八岁。八月廿二日,到清水市联系《山河岁月》出版事宜。

  1954年--二月下旬,《山河岁月》出版。三月,与佘爱珍结婚。

  1955年--五月,池田笃纪赴香港,托池田看张爱玲,未见到。十一月,在日本晤钱穆。

  1956年--六月底,游云山赴日开画展,时胡患盲肠炎住院。

  1957年--一月三十(阴历除夕),初识尾崎士郎。2月10日至23日,唐君毅到日本讲学,访尾崎士郎、西尾末广、三潴信吾等,胡作陪,并陪游日光,出席座谈会、送别会。年底(或次年初),池田笃纪转来张爱玲的明信片,向胡借《战难和亦不易》、《文明的传统》等书,稍后复信给张爱玲。

  1958年约十一月,寄《今生今世》上册给张爱玲。十二月廿七日,张爱玲写给胡兰成最后一封信。

  1959年--三月,《今生今世》全书完成。8月,唐君毅于六月赴夏威夷参加学术研讨会,回程经过东京,与胡见面。

  九月,《今生今世》下册由新闻出版社出版。

  1961年--与唐君毅通信中迭次论及民主、东西方文明及现代产业社会等问题。同时也和唐君毅的学生黎华标、唐端正通信。

  1962年--八月,《世界之转机在中国》完成,嘱唐君毅阅后交卜少夫。十月,《世界之转机在中国》开始在卜少夫主编的《新闻天地》连载。

  1964年--八月,唐君毅于暑期赴夏威夷参加东西哲学家会议,回程在东京停留,与胡兰成谈并同访安岗正笃。九月底,托黎华标转唐君毅信,论及数学中○的观念与哲学中空的观念。

  1965年--十月,已认识保田与重郎。廿二日,飞熊本参加孙文、滔天铜像落成祝典礼。本年,经森田殷史介绍,认识大沼秀伍。

  1966年--7月上旬,唐君毅因眼疾赴美国开刀(3月),回程在日本落脚,与胡兰成晤见。此时已认识梅田美保女士,后受聘为筑波山梅田学堂的讲师。

  1967年--八月中旬,与唐君毅在东京晤谈一日(唐因眼疾接受胡兰成的建议于1966年12月8日再次赴日就医,至本年8月16日才回香港),论“士”、“禅让”、“礼乐”之义。廿九日,《建国新书》写成。此年,《心经随喜》由梅田开拓筵出版。

  1968年--二月,举办“胡兰成之书”书法展,保田与重郎撰写序文介绍。五月,《建国新书》日文版由东京新闻出版社出版。

  1969年--7月28日至8月6日,唐君毅参加夏威夷东西哲学家会议后过东京,与胡兰成晤见。十二月,《建国新书》中文版开始在《新闻天地》连载,次年六月载完。此年,为《蒋总统秘录》一书在日本《产经新闻》连载牵线搭桥。《书写真辑》由梅田开拓筵出版。

  1970年--约三月,认识汤川秀树。

  1971年--三月十日,养女晋明结婚。

  1972年--六月,唐君毅赴美夏威夷参加王阳明五百周年学术讨论会后,经过日本时晤见胡兰成。廿一日,胡约晚饭。廿三日,陪同游明治神宫。十月,随华侨团访台,系战后第一次去台湾。此年,《自然学》由梅田开拓筵出版。

  197 3年--九月,唐君毅至日本参加中日文化交流会,二日晚见胡兰成。

  1974年--五月,赴台湾,住华岗,在文化学院任教授。八月,朱西宁到文化学院拜访胡兰成。九月,唐君毅赴台北参加中日文化交流会,廿四日赴华冈文化学院访张晓峰、胡兰成、晓云法师等。十二月,《华学科学与哲学》由华岗出版社出版。

  1975年--五月,《山河岁月》由远景出版社出版。同月下旬,余光中在《书评书目》杂志发表《山河岁月话渔樵》。九月,朱家父女二次上华岗拜访。同月,周同(胡秋原)在中华杂志发表《汉奸胡兰成速回日本去!》。十月,停止在华岗文化学院上课。

  1976年--一月底,回日本。四月下旬,复返台。因继续受到台湾文化界围剿,三十日,从文化学院离开,搬到朱西宁家隔壁。七月,《今生今世》删节本由远行出版社出版。下旬,完成《禅是一枝花》,十一月,离台返日。

  1977年--四月,《三三集刊》创刊。与三三同人继续书信往来。

  1979年五月,《禅是一枝花》由三三书坊出版。十月,《中国礼乐》出版。

  1980年--《中国文学史话》出版。

  1981年--七月二十五日,逝于福生市。八月三十日,在福生市的清岩院举行葬礼,福田纠夫、宫崎辉、宫田武义、保田与重郎、松尾三郎、幡挂正浩、桑原翠邦、赤城宗德等八人作为友人代表出席。大沼秀伍主持。此年,《今日何日兮》由三三书坊出版。

  1991年--《胡兰成全集》九册由远流出版公司出版。    

4 主要作品
4.1 前期散文/论文

  《中国乡党制度沿革考》1929《万象》0408期

  《最近英国外交的分析》1938原载《中华日报》后由商务印书馆出版

  《国民新闻发刊辞》1941《国民新闻》创刊号《周作人与路易士》1941《中华周报》副刊

  《人间味云云》《人间》1943.4第一卷第一期

  《关于花》《人间》1943.9第一卷第三期

  《谈谈周作人》《人间》1943.10第一卷第四期

  《论书法三则》《人间》1943.10第一卷第四期

  《“言语不通”之故》《天地》第2期1943年11月,页13

  《瓜子壳》《天地》第7.8期1944年5月,页3

  《读了红楼梦》《天地》第9期1944年6月,页11

  《随笔六则》《天地》第10期1944年7月,页13

  《乱世文谈》《天地》第11期1944年8月,页19

  《张爱玲与左派》《天地》第21期(1945年6月)

  《谈谈苏青》《小天地》创刊号1944年8月

  《皂隶,清客与来者》1944年3月15日《新东方》第九卷第三期

  《〈中国之命运〉的批判》《新东方》1942年二月号

  《中共的存在及其性格》《新东方》1942年二月号

  《论张爱玲》《杂志》月刊第十三卷第二、三期1945年5月6日

  《鲁迅与周作人》《杂志》1944年四月号上

  《中国革命与世界文艺复兴》1945年只出版了一期的《新评论》

  《组织就是力量》<大楚报社论>1945年8月

  《与武汉市民同在》<大楚报社论>1945年8月

  《东亚解放战半年记》<大楚报社论>1945年8日

  《试谈国事》《苦竹》第一期 敦仁

  《要求召开国民会议》《苦竹》第一期 贝敦煌

  《违世之言》《苦竹》第一期 王昭午

  《新秋试笔》《苦竹》第一期 胡兰成

  《周沈交恶》《苦竹》第一期 江梅

  《闲读启蒙》《苦竹》第一期 夏陇秀

  《里巷之谈》《苦竹》第一期 林望

  《说吵架》 《苦竹》第一期 江崎进

  《编后》 《苦竹》第一期 编者

  《文明的传统》《苦竹》第二期 敦仁

  《给青年》 《苦竹》第二期 胡兰成

  《男欢女爱》(民歌)《苦竹》第二期 王昭午

  《土地的绿》 《苦竹》第二期 夏陇秀

  《谈论金瓶梅》《苦竹》第二期 江崎进

  《献岁辞》 《苦竹》第三期 敦仁

  《告日本人与中国人》《苦竹》第三期 胡兰成

  《中日问题与中日本身问题》《苦竹》第三期夏陇秀

  《“中国之命运”与蒋介石》《苦竹》第三期 敦仁

  《延安政府又怎样》《苦竹》第三期 江梅

  《左派趣味》《苦竹》第三期 林望

  《中国文明与世界文艺复兴》《苦竹》第三期胡兰成

  《中国与美国》《苦竹》第三期 王昭午

4.2 前期散文集/政论集/社论集
  《西江上》散文集(1933年)

  《战难和亦不易》《中华日报》政论集(1940年)

  《争取解放》《国民新闻》社论集(1942年)

  《武汉记》散文集<未出版> (1945年)

  《中国人的声音》《大楚报》社论集(1945年)

  《文明的传统》《大楚报》社论集(1945年)

  《中日问题与世界问题》《大楚报》社论集(1945年)

4.3 后期在日本发表的主要作品
  《山河岁月》:一九五四.清水市西贝印刷所(中文)

  《今生今世》:一九五九.??-??社 (中文)

  《心经随喜》:一九六七.梅田开拓筵(日文) 

  《建国新书》:一九六八.东京新闻出版社(日文)

  《胡兰成之书》:一九六九.梅田开拓筵(书法集)

  《自然学》:一九七二.梅田开拓筵(日文)

  《华学科学与哲学》:一九七四.华冈出版社(中文)

  《寄日本人》:一九七九.日月书店(日文)

  《禅是一枝花》:一九七九.三三书坊(中文)

  《中国礼乐》:一九七九.三三书坊(中文)

  《中国文学史话》:一九八○.三三书坊(中文)

  《天人之际》:一九八○.清渚会(日文)

  《道机禅机》:一九八一.花曜社(日文,小山奈奈译)

  《今日何日兮》:一九八一.三三书坊(中文)

  《意有未尽.胡兰成书信集》:二〇一一.新经典出版社(朱天文主编)

  《天下事,犹未晚》:二〇一一.尔雅出版社(薛仁明主编)

  《心经随喜》:二〇一二.如果出版社(中文,小北译)

5 书法赏析
  作为乱世文人的胡兰成并不以书法著名。虽然他所提到的与其有来往的几个名士如马一浮,周承德,刘景晨,夏承焘等在书法上都深有造诣。其中马一浮是当代公认的大书家自不待言,其馀周承德乃是弘一大师出家前托付笔砚碑帖的名家,也是胡兰成的书法老师;夏承焘的书法现在还经常可以在一些词集的题签上看见,以欧为骨,秀丽挺拔。刘之书法虽不见载,但是其为孙诒让的弟子,在金石上造诣甚深,其书法亦当不弱。胡兰成与他们相交,在书法上必然有所熏习。但是胡在国内时其书法并没有受到重视,笔者采访徐步奎时曾经问过起对胡兰成书法的评价,徐说即使是在温州中学,胡亦不以书法名。而胡的书法受到褒奖,大约是在流亡日本之后的事情了。日本的梅田开拓筵为其出过一本《胡兰成之书》,是现在可以看到的唯一的结集出版的胡兰成书法,由其在日本的好友保田与重郎作序,保田在序中对胡的书法夸赞有加:

  “胡先生的书,乃为其人格的发露,堪称当今绝品。优雅之中藏有峻烈,内刚外柔,羞涩之美时而华丽,令人思念人生永恒的寂寞。” 而在同一篇序言里,保田亦有提到川端康成对胡兰成书法的评价:“于书法今人远不如古人;日本人究竟不如中国人。当今如胡兰成的书法,日本人谁也比不上。”

  川端在日本以小说家出名,然亦善书。其书法有颜鲁公意趣,别具一格。其对胡兰成书法独具青眼,显然不能说只是颂谀之辞。现在所能见到的胡兰成的书法基本都是其赴日后的作品,书体走碑学一路,受康有为的影响很大。胡兰成自己在1969年的时候写过一篇书论,内容涉及书品,执笔,运笔,临书,作书等方面,文章篇幅不长,但是可以看成是胡兰成自己的书法审美与创作理论的一个纲要。在此之外,胡兰成也曾经有过一些零散的书法理论,但大多是只字片语,不成体系。例如: “我在杭州读书时跟海宁周承德先生学过写字,周先生是浙江的名书家,与马一浮李叔同是侪辈,天姿不及而工力过之,我跟他学写魏碑及篆隶行草也有数年,但现在看了刘先生的字,才晓得好字是这样的。”

  “弘一与马一浮的交契,可比吴天五与夏瞿禅,但单以字论,马一浮的是道气太胜,像谢灵运的诗,弘一的倒像陶渊明,有他世俗的人。”“譬如书法,书有许多笔法,如悬针、垂露、屋漏痕、折钗等,你若要学得那样,是不可能的。你惟有依正师之教,临碑帖写字,后来自然生出了许多笔姿,这才豁然悟得这叫折枝,那叫屋漏痕,又那叫乌丝栏。所以学书不临真迹,而临拓本,真迹有折钗、乌丝栏等,你被它拘住了。而拓本则惟是刻的阴文,可说是“无”的点画,你写得了点画的无,自然会生出笔姿了。书是姿,不是法。晋卫恒作书论,而不曰书论,亦不曰书法或书道,而题曰书势。我说的姿,即是形势之姿。”

  “一、万物殊形。书象形而不拘于何形,书与陶惟以方圆与位置的形体。数与理是抽象的,不是物象的,而书与陶则是物象的,造形的。音乐亦与书与陶一样是造形的,而不拘于何形。不是何形,而只是息之动而为形,这单是形就是个无尽,可以通于万物之形。这单是形乃是象与形为一之形。

  二、书的笔姿决定书的结体,依于作书时的气氛,自然会是怎样的笔姿,随之而成怎样的字体。王羲之的笔姿就有兰亭集序与十七帖的字体,石门铭的笔姿就有石门铭的字体。譬如怎样的树就有怎样的品气,生出怎样的枝条,随之而有怎样的树形。书的笔姿,在作陶为线,在音乐为音阶,是怎样的音阶就生出怎样的曲调,如商调宫调等。因为字体是笔姿所生成,树形是枝姿所生成,曲调是音阶所生成。生命的演绎是大自然的息的遂行。”

  值得注意的是第三第四两条材料,是对《书论》一文的细化和补充。胡兰成的书法美学来自其哲学观,以“成象之先”作为书法审美的标准。正如在《书论》一文中胡兰成所说的:“书通于卦爻,有形而未成象。凡美术皆成象,而书在成象之先。”这里的成象之先,就是所谓“书象形而不拘于何形”,认为作书是依照大自然的息而进行的活动,是自然发展的行为,书法的技巧并非来自于有意识的学习与模仿,而是在无意识之间生成。因此胡兰成提出了“书的笔姿决定书的结体,依于作书时的气氛,自然会是怎样的笔姿,随之而成怎样的字体”的观点,从而达到“极精密而常若虚,虽有巧算,非可能作也”的书法美学境界。然而胡兰成并不否认模仿的重要性。他依然认为“惟有依正师之教,临碑帖写字,后来自然生出了许多笔姿”。只有在书写的技法正确以及大量练习的前提之下,才能够达到自然之美的境界。胡兰成肯定了中国传统书学中非常重视的笔法的传承问题。他认为当世得笔法的唯马一浮,李叔同和周承德三人。很明显的一点是三人的书法均植根于汉魏碑刻,胡兰成极为推崇的近代书家康有为更是碑学的大力鼓吹者,胡兰成的书法理论与康有为的一样,把碑学推崇到了极点。在胡兰成的《书论》之中,有这样一段话:“夫笔有方圆。圆笔始于篆,而汉隶多方笔,魏碑于方笔圆笔最分明,故便于临书,先学方笔,后学圆笔,至今言方圆笔之理者,莫如康有为之广艺舟双楫,学书者不可不读也。”这里胡兰成很清楚地说明了自己的书法理论胎息于康有为的《广艺舟双楫》。胡兰成对康有为的书法有非常高的评价:“康有为戊戌政变后流荡在海外,不及吴昌硕马一浮的长年安居临写碑帖与创作不辍,但我是更喜爱他的字。康有为的字是清末民初书家中第一”。对于书法理论源于康氏的胡兰成来说,能够对自己的书法理论身体力行的康有为,无疑是完全符合胡的书法审美标准的。

  胡兰成认为,正确的笔法与俗法是完全相反的,因此要得正法,必须先破俗意。在《书论》这篇文章中,胡兰成将正法概括成执笔,运笔,以及笔姿三方面的内容。其中执笔依旧是传统的五指拨镫法,而运笔则全同康有为的《广艺舟双楫》,这里略过不讲,主要谈一下胡兰成关于如何生成笔姿的论述,以及其理论在其个人书法中的体现。

6 相关作品
  台湾三毛名作《滚滚红尘》电影剧本,剧情参考张爱玲与胡兰成经历改编,男主角即是影射胡兰成。

  《胡兰成传》张桂华著

  有指出,张爱玲 著作《色戒》中的易先生影射胡兰成
[ 此贴被观海卫木兰在2014-04-18 01:04重新编辑 ]

只看该作者 19 发表于: 2014-04-10
《浙江民国人物大辞典》472页胡吉光的资料
胡吉光(1900--1970)

        龙游县人。婺剧演员。少时家贫,帮工度日。19岁入兰溪汇头吴新云科班学戏,师承吴大兴。 先后在金华舞台、徐恒福等戏班演大花脸。日军入侵,歇艺回家,砍柴度日。1942年重入徐恒福班。1953年进金华市民生婺剧团。1954年参加浙江省首届戏曲观摩演出大会,演出《郑恩闹殿》获演员三等奖。1956年为金华市婺剧团首任团长。代表剧目有《郑恩闹殿》、《罗成降唐》、《龙风阁》等。是婺剧颇有影响的大花脸之一。任职期间坚持勤俭节约、艰苦创业的作风,自费建造了本省第一座剧团排练场。在培养学员、继承婺剧优秀传统艺术等方面,成绩卓著。

来源:林吕建主编;卢敦基,张学继,项义华等副主编《浙江民国人物大辞典》436页.浙江大学出版社,2013.01.    
[ 此贴被观海卫木兰在2014-04-18 01:12重新编辑 ]
快速回复
限1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