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坛风格切换切换到宽版
  • 34045阅读
  • 52回复

连载:《追寻之路》----胡平华(江苏南京)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只看该作者 20 发表于: 2015-01-03
十五、意外收获

这半年来,为搜寻一些资料而经常上网。在一个偶尔机会,搜寻到合肥市包河苑有经营保建治疗骨伤药膏的信息,神医叫胡治骨,原名胡以江(1933年出生,为明代御医胡云后代,胡氏中医第十三代传人),祖籍和县,并注明为清介堂。这引起我极大兴趣,一个电话打去,对方告知确有此神药,具体情况可咨询胡以江的孙子胡来仙。

后来,我打手机给胡来仙。开始几次未打通,就以为没有此人,于是,一段时间就没有去联系。从巢湖回来的一个晚上,偶然间再次拨胡来仙手机,这一次终于通了话。他也告知,祖上是治骨神医专门治骨伤,方子是祖上传下来的,疗效极好。说到原籍与老家,胡来仙侃侃而谈,他告知,听老人讲,祖上有兄弟四人一同从怀宁胡高楼迁至和县,分别在山吴、高滕、关口刘等处定居,迁来具体时间不详,现在他家住花园石头壳。和县一中化学老师胡善富是他的堂叔。对于怀宁,他己去过几次并与怀宁胡俊等同宗交谈过,要求新建祠堂清介堂在开祠前一定要通知和县胡姓人家派人来参加。没有想到,和县胡姓人家己有声音传至怀宁,也没有想到,和县胡姓人家的后代认祖归宗的观念如此深厚。同时,也没有想到,和县已有胡姓人家走在了我的前面,与怀宁取得联系。

不久,与和县一中胡善富通话,证实石头壳确有胡来仙家,而且来仙其父也叫胡善富,与他同名。来仙爷爷兄弟也是四人(以舟、以江、以龙、以山,其中以江是来仙爷爷),一中善富父亲兄弟也是四人(以国、以海、以满、以和,其中以和承祧祖祥)。来仙年龄不大,曾在香泉中学读书,善富当年是学校老师,所以他俩很熟悉。如此判断,胡来仙祖上兄弟来和县有两种可能:一种是他爷爷兄弟四人一同来和县,从他们出生时间上看,估计是上世纪三、四十年代;还有一种可能是他爷爷(以江)的祖辈迁居和县,具体时间不好推断。善富讲,胡来仙爷爷、父亲均在花园石头壳,可以去寻访。

应该说,与胡来仙电话沟通是一个意外收获。同时,还有一个意外收获,是巢湖胡善高提供的胡以家在南京的信息,为我们寻亲增加了新的内容。

从巢湖回南京后不久,即与胡以家通话,得知他现正在南京,住他小女儿家。以家兄夫妇俩来南京己四年,主要是带外孙,目前,他小女儿在解放军八一医院,女婿从解放军理工大学气象学院转业到鼓楼区药监局,女儿和女婿工作都在城里,孩子需要有人照应。他说巢湖善高己来电话,欢迎来畅谈寻祖事情。

6月19日下午,我专程去看望胡以家,与他谈起家史。他告知,他们祖辈老家在怀宁秀山乡新民村汪坂,是宏绪公后代。多少年前,老太公带着三个儿子(即胡以家的三个爷爷,其中亲爷爷叫胡光进)先到合肥,再到巢湖发风庵(法华庵)定居。老太公去世后,送回怀宁汪坂安葬,在善增、来喜家的附近。后来,三个爷爷分别去和县、马山(即巢湖黄山)发展定居。如今,这三个爷爷后代有百十多口人,从怀宁迁出具体时间,他不清楚。但可以推算,大约在一百多年前,即1900年以前。

到了胡以家这一代,他有兄弟五人、一个姐姐,其中,大哥、三哥去了和县,二哥、四哥留在巢湖。1962年困难时期,在和县的哥哥、几个侄子都回到巢湖,只留下一个侄女胡敬芝,现在和县如方山林场。目前,只有二哥胡以才健在,住巢湖柘皋镇汪桥村大桥,有三个儿子、二个女儿,家庭和睦幸福。现住巢湖市区的亲属也很多,五房的后代都有,如果到巢湖市区寻访,他们各家都可以派代表来叙谈。

说到这里,胡以家十分自豪。因为在他的同辈中,胡以家读过书,有一定文化知识,所以1958年当兵后,直接就任部队文化教员,主要给从抗美援朝回国人员上课,后来转业,就在巢湖柘皋镇政府工作。在这一带胡姓人家中,他很有点名气,来找他办事的胡姓人家很多,自然也就互相熟悉了。

谈到他的家庭,胡以家更为开心。因为他有两儿两女,除小女儿外,长女在巢湖身边,长子胡伟在安徽省武警芜湖支队工作,同胞次子胡善平在南京军区联勤部十六分部工作。子女们现都成家立业,他们夫妇正是尽享天伦之乐之时。

他还告知,合肥干休所的胡义富是巢湖善高的亲叔叔,由于在当年家庭成份比较高,多年来远在黑龙江部队,不敢写信回来,回巢湖探亲也少。

关于修谱事,他也有同感,即有不少胡姓人家没有上谱,十分遗憾。在他的兄弟中,只有胡以家和二哥胡以才两家上了宗谱,大哥、三哥、四哥三家都没有上谱。主要原因有二个方面,一是有的人家不相信,不愿续谱,二是怀宁来人时间紧张,可能有差错。当年,胡俊、胡来清来巢湖,第一次没有带老谱,结果没有人相信,第二次带来了老谱,与一些人家姓名对上号了才有人相信。毕竟七修宗谱与六修宗谱相隔时间七十多年,确实困难很多,应该得到理解。胡以家讲,下次修谱会顺利一些,交通方便,通讯方便,经济条件也大为改善,更多的是胡姓人家都愿意续谱,多了一份认祖归宗的心。同时,他还建议下次修谱时,不仅要注明现住处,还要注明原住处、原籍,以方便互相交流,查找线索。

由于胡俊、胡来清来巢湖,是胡以家负责接待与协调的,互相熟悉的关系,胡以家还去过二次怀宁,一次是领宗谱,在胡俊家住一个晚上,第二次是邀请参加清明庆典活动,住了二个晚上,总之他对于老家的认同与思念还是很特别的。

至于胡俊传真上需要寻找的人员中,他告知,在苏湾镇大坝(大汤)确有胡姓人家来上谱,可能是祖福、祖倍及他们的后代,还有八字口一带也有胡姓人家。他希望,有时间去巢湖,尽可能把这些人家的代表请来,在一起叙述家史。

我在离开他家时讲,下次去巢湖一定去看望老哥哥,如有可能,召集巢湖各地胡姓人家代表相聚,把寻亲问祖的情况进一步梳理出来,为胡姓人家后人留下珍贵的考证资料,不负先祖们的期望。这可能就是一种潜意识的安排。
114412749@qq.com

只看该作者 21 发表于: 2015-01-03
十六、参观泰州中学遗存

给怀宁胡俊复信告诉有关人员联系方式后,有一种感觉是,这在寻根问祖的万里长征中走出了第一步。紧接着,我把目光放在了继续追寻的第二步上,即开始筹划到胡瑗(即一千多年前的先祖安定先生)的遗存地去寻访,具体地点是如皋、湖州、泰州等地。要去看看先祖安定先生的讲学书院、纪念馆,去祭拜先祖,并联系上当地的胡姓同宗。

据史料记载,早在南宋宝庆二年(1226年)泰州就在泰山左侧建安定书院,是江苏省内最古老的书院之一。最初,泰州奉祀胡瑗的祠堂就在安定书院内,清初才在书院中自成院落。明嘉靖初,安定书院移位现址后屡经扩建,至清光绪间颇具规模:有大门三间及左右八字墙、东西过街辕门、客厅、东西执事厅各一进、斋舍三进、藏书楼一座。中国古老书院,大多建筑精致,环境优美。安定书院的东执事厅与客厅,回廊相连,四角飞翘,形似蝴蝶,又称蝴蝶厅。客厅后,建环碧亭、辟荷池、架板桥,具园林之胜。书院既以传授知识为目的,也以陶冶情操、培养品德为归依。美,不仅可以启迪文思,更有人格塑造潜移默化的功用。如今的安定书院、胡公祠,仍峙立在泰州城西泰山南麓省泰中校园内。因此,泰州之行必定去参观。

对于泰州,不是很熟悉,但知道她是中国历史文化名城,地处江苏省地理中心、位于长江下游北岸,长江三角洲地区。至今有2100多年的建城史,秦称海阳,汉称海陵,州建南唐,文昌北宋,区位优越,有“水陆要津,咽喉据郡”、“儒风之盛,夙冠淮南”之誉。700多年前,马可·波罗游历泰州,称赞“这城不很大,但各种尘世的幸福极多”。泰州所辖县市全部建成国家级生态示范区,全国百强县,同时也是国家卫生城市、国家环保模范城市、国家园林城市、中国优秀旅游城市、中国宜居城市。如果有时间也必须游览。

6月22日又是周六,我与陈志开车再次外出。经过与泰州地税局办公室王主任联系,他答应让丁巍巍来陪同,去泰州中学(迎春西路老校区)参观安定先生的遗存。果然,我们还未到泰州市区,小丁即来电话。他十分热情,约在市地税局门口等待。我们经过市地税局门口,与小丁会面后,即一同去不远处的泰州中学老校区。

到达泰中后,就看到里面许多建筑物正在装修。在讲解员的陪同下,我们来到大门右侧不远处的安定书院,即安定先生曾来泰州讲学的地方旧址。书院正南面牌匾下有一副对联:千载弦歌广栽桃李树,百年鼎革共仰栋梁材。说出了安定先生一生最主要的贡献和成效——教书育人。书院东门两边有石碑两块,其中一块为泰州中学1987年4月为纪念此书院所立,一块为嘉靖乙丑春三月“楚白野朱炳如书”,也是为纪念安定书院而题。从东门进入后,书院模型就在院子中间展出。通过模型可以看出,当年的书院面积、规模很大,苏州和湖州的安定书院也大致相同。目前的书院旧址只是当年书院的一个单元(即当时书院的蝴蝶厅)。我们看到,这里南北各有一个屋子。北边屋子前,有一尊安定先生塑像,上方有“明体达用”的牌匾,可供游客访者合影留念。南边屋子里有安定先生的生平事迹展览,以及许多地方史志、纪念书籍、文章等,特别是安定先生教育理念、方法的重要论述和成就展示,对所有来访者都是一堂不可缺的教育与启迪。即使在现代化的今天,他的教育思想仍然发挥着重要作用,所以,我们边看边感叹安定先生确实是一位伟大的教育家,是继孔孟之后的又一位圣贤。泰州诸多遗存中,安定书院最为厚重、最有智性、又最具怀古追圣的震撼。说它高远而博大,是因为,这里诞生的“至天下之治者在人才,成天下之才者在教化”教育理念,演绎千年,闪现着不灭的光辉;说它精深而亲切,是因为,这里是北宋理学先驱、著名教育家胡瑗的讲学故址,“明体达用”的“湖学”精髓,根系海陵,风行天下;说它古老而鲜活,是因为,这里承传源远流长的“教育基因”,贡献了一大批科学家、艺术家、教育家、企业家等栋梁之才……


岳西淑英公是如皋先祖胡瑗(安定先生)的六世孙。

北宋初,安定先生曾在泰州办书院,书院遗址现存泰州中学校园内



和先贤一样,这里建筑亦呈现出一种精细厚实的风格。如今的安定书院前后两进,它是简单的,又是丰富的。这里的每一幅图、每一块匾、每一副联……都值得细细品味、慢慢咀嚼。“精忠上仰将军岳,正学前瞻教授胡”,书院前厅这副板联意味深长:向北仰视,泰山顶上岳武穆祠巍然;向前探寻,蝴蝶厅内胡安定像凝重。后厅的对联“随铸匡时器,分方振铎音”,道出了胡瑗办学的特色:“因材施教”、“分科教学”,当时不同凡响,至今余响未绝。“报来尺素见平安,投涧传称人所难”。乾隆在泰山一首题诗中的句子见出了胡瑗专心致志的治学精神:20多岁时前往泰山栖真观,与好友孙复、石介同窗共砚10年不归,每有家书见“平安”二字便不展读而投于山涧,泰山才有了“投书涧”的景观———“胡安定公投书处”。“竹声度调”亦非虚话,有一年新华社的报道显示胡瑗还是一位“长于音律,通晓古乐”的音乐家:与阮逸共同设计钟磬,成功制造出第一套实现管口校正的律管定音器,并著有《景祐乐府奏议》、《皇祐乐府奏议》、《皇祐听乐图纪》等。

庭院依旧,花木更盛。据说胡瑗当年手植的一株银杏树,承负千年风雨的荡涤,见证千年沧桑的变迁,它在执着的坚守中硕果累累。浸染书院浓郁的儒风学气,古老学堂的悠长韵味同与时俱进的现代教育一脉相承,当会更加根深叶茂、诗意盎然吧!

讲解员还介绍到,江苏省泰州中学始于1902年在宋代著名教育家胡瑗讲学旧址上创立的泰州学堂,是一所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具有优良办学传统的百年名校,是中国百所知名中学之一。学校先后被评为省属重点中学、国家级示范高中、省四星级高中。1999年建成的新校区占地226亩,建筑面积5.8万平方米,校园环境优雅,办学条件一流,拥有多媒体教室、电子阅览室、闭路电视、校园网、体育馆、游泳馆、影剧院、塑胶跑道标准田径场和学生公寓等设施。学校先后获得了全国文明单位、全国精神文明建设工作先进单位、全国教育系统先进集体、全国体育卫生先进单位、江苏省文明单位标兵、江苏省模范学校、江苏省园林式单位、江苏省和谐校园、江苏省平安校园等四十多个省级以上荣誉称号。在长期的办学实践中,学校逐步形成了“和谐、求实、进取”的校风,“忠诚、谨业、创新”的教风,“好学、善思、致用”的学风和“平和从容,博雅大气”的办学风格,办学实绩硕果累累,为国家培养了大批优秀人才。其中杰出校友有: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胡锦涛,中国科学院或中国工程院院士李德仁、童凯、侯德元、支秉彝、夏道行等多名院士,著名企业家陶建幸、陆海明等,著名表演艺术家林达信、著名作家李进,世界举重冠军袁爱军,以及外交界郁兴志、陈来元大使,军事界颜敏,教育界程崇庆、袁振国,等等。近几年来,学校确立了“明理达用”的校训、“倡导负责任的教育”的办学理念、“领袖风范、领军人物”的育人目标,彰显“精品化、多元化、现代化”的办学特色,作为“全国首批百所高中特色建设项目学校”,学校大力加强教育教学管理与创新,深化素质教育,教育教学质量和学校美誉度不断提升。学校高考成绩多年来一直居于省市前列,每年有一大批优秀学子录取清华大学、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复旦大学、南京大学、香港大学等知名高校。2007年张子旸同学成为泰州教育史上获得国际奥林匹克学科竞赛金奖“第一人”。在新的发展征程里,江苏省泰州中学将坚持“全面育人、全员育人、全程育人”的育人理念,追求科学、和谐、理性、可持续、高品位的教育,靠爱心、靠责任、靠智慧教书育人治校,倾力打造“文明校园、书香校园、和谐校园、魅力校园”。

走出书院,讲解员告诉我们,这里以前是泰州中学,后来扩建,这里成了初中部,现在又作了调整,多数学生在新部就读,只有高三学生来这里。说着,讲解员指着己装修一新的一排二层楼的教室说,这里曾是胡锦涛主席读书的地方,去年底他曾回来看过。目前除了学生上课教室外,还保存一个图书馆、安定书院与胡公祠,其他建筑物都作为文物保护单位,正在装修,以后可供游人来观光,也作为一个教育基地,让人们参观。据说,胡锦涛当年读书的泰中,有二层楼的教室,已经是条件相当好的读书环境。我们在说笑,有胡姓先祖在保佑、作示范,胡锦涛后来当上党和国家的领导人也是情理之中的事情。

在一大块巨石前面,我们止步观赏。上面刻着“明理达用”四个大字,是2012年金秋泰中校友会南京分会为庆祝母校110周年华诞而敬赠。讲解员说“明理达用”是安定先生教育思想的集中体现,明确指出教育的目的是让学生明白事理和真理,即事物的真正本质,同时要实在、实用,倡导教学与社会发展相结合,多培养有利于社会各方面需要的有用人才。目前,这己成为泰中的校训。我们都赞同讲解员的解释,认同当今社会确实要重视职业教育,抓好实用人才的培养。


泰州中学发扬安定先生教育思想,

明确“明理达用”为校训(泰中校园)



当我问到,泰州望梅楼文会堂(五贤聚会处)、华佗庙经武祠时,讲解员回答这些都己毁坏,不知去向。当问到胡公祠在岳墩南麓一事时,她告知,胡公祠就在泰中院内,马上就去参观。后来我得知所谓岳墩即泰州城西的小泰山(公园),这里原来都是安定书院的一部分。目前,胡公祠己修缮出新,在门口的简介中有这样说明:



明嘉靖九年(1530年),世宗正式将胡瑗从祀孔庙,尊称为“先儒胡子”。泰州亦在“安定讲堂”之地,建立胡公祠,纪念先贤胡瑗。清乾隆五年(1740年),改称安定书院为胡公书院。嘉庆二年(1797年),胡公祠移至岳墩南麓。现重修胡公祠,列为泰州市文物保护单位。



由此可见,泰州市政府非常重视文物保护工作,连同安定书院等处建筑都进行修缮,不愧为文化大市。

在胡公祠二进屋子里,也都是他生平简介、言行录,其中有不少图画与说明,将其一生成就作出了精僻的概括和展示。院子里有口铜铸大鼎,两边有八块古代名人所赞颂先生的碑刻,如:“醇厚和易”、“百世之法”、“先生之德在乎人”等。南屋门口还有对联“随铸匡时器,分方振铎音”。屋子里面主要是他的言行录和年谱。看到先祖的丰功伟绩与流芳百世,我们真的为之骄傲自豪。北屋主要展出他的家谱和书籍,在室内画像二边有对联云:“教泽流无疆,道统昭天冲”,在门口还有对联:“精忠上仰将军岳,正学前瞻教授胡”。看到此联使人们一下子联想起宋朝杰出的两位杰出人物。因为岳飞也曾到泰州进行抗金活动。在岳墩山下,一文一武如此著名。通过对联一副,给后人留下了传颂千古的佳话,至今仍教育和影响着后人。同时,我还注意到一个特别之处,在所有文字介绍中,都统一用“安定先生”来称呼胡瑗,如年谱、塑像、言行录等,说明人们对于他的怀念,以及通过他所寄托的对和平安定生活的期盼。


在泰州中学校园内还有一处胡公祠,专为纪念安定先生的功绩而建



通过泰中这两处文史资料的参访,我更加感受到先祖的圣贤,以及至今仍然发挥的重要作用、影响力。讲解员还告知大家,学校门口的一株银杏树,据记载是安定先生亲手种植的,至今己有一千多年的株龄。我们走近看到,那株朝气蓬勃、生机昂然的银杏,至今还是那样枝繁叶茂,又一次象征着安定先生教育思想和教育成果的展现,其生命力如此茂盛坚强,是不可代替的。据说,每年银杏果收获很多,学校都要派专人送往北京。


胡安定先生当年亲手栽种的银杏已有一千多年,

如今郁郁葱葱,每年都果实累累(泰中校园)



在话别泰中的时候,讲解员还说出了安定先生的缘故,主要是汉朝安定郡胡姓人家出了许多名人,有的去世后便安葬于安定郡(宁夏固原、甘肃泾川),为了不忘先祖,胡姓后代便以“安定”为郡号(堂号),同时也是为了纪念那个时代胡姓人家的辉煌。这样一讲,之所以称“安定”先生是很道理的,当然,这也是先祖自身所希望的和所骄傲的。同样,我们也为讲解员有如此钻研的精神而投去赞许的目光。
114412749@qq.com

只看该作者 22 发表于: 2015-01-03
十七、在如皋参访

离开泰州,经姜堰、海安的高速公路,直奔如皋老城区,寻找胡瑗的遗存。由于提前做了准备,看地图,打电话询问,得知老城内有好几个地方可以参观,如:水绘园内的纪念馆、如皋师范学院附小内的文庙大成殿、安定幼儿园(原安定书院)、安定广场等。

当然,对于如皋,我们知道她在江苏省内是一座知名的历史文化名城。如皋(411年建县)已有1600年建县史,有文字记载历史约2500年。历史文化积淀相当丰厚。三国军事家吕岱、北宋教育家胡瑗,宋代词人王观、明末文学家冒辟疆、清初戏剧理论家李渔、当代著名语言学家魏建功、法学家韩德培等等,是历代如皋星空中一颗颗耀眼的星座。如皋现存大量独特卓异的人文景观,如皋古城内外城河外圆内方,形如古钱,自古以来就是货物集散、商贾云集的生财之地。隋代建筑定慧寺,山门北向,曲水环寺,群楼抱殿,为中华寺庙一绝;明代建筑文庙大成殿国内罕见的全楠木结构;始建于明代的古典园林水绘园被誉为海内徽派园林孤本,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如皋师范学堂是中国第一所公立师范,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内有中国教师教育博物馆;中国工农红军第十四军纪念馆(公园)位于如皋城东,占地近300亩,在如皋建军的红十四军,是江苏境内唯一的正规编制中央红军。此外,还有灵威观、法宝寺、济忠井、集贤里、石合泰等许多具有文史价值的遗迹和民居,富集着丰厚的旅游文化资源。乾隆年间,如皋曾是苏北最富的县,享有“金如皋”之美誉。

如派盆景系中国盆景七大流派之一,与岭南派、沪派、扬派等各领风骚,以其“云头雨足美人腰”的独特造型享誉海内外。中南海、钓鱼台、毛主席纪念堂等重要场所以及一些中央国家机关,均可见如皋盆景的身影。如皋花木盆景栽培始于宋代,兴于明清。自上个世纪80年代以来,如皋先后有600多盆盆景在国际国内比赛中荣获大奖。2012年,在荷兰举办的2002年世界花卉园艺博览会评比出的9枚金奖中,如皋独得3枚。如今的如皋已是华东地区最大的花木盆景出口基地,花木盆景种植面积有20多万亩。

如皋还是长寿养生福地,被国际自然医学会评为世界六大长寿乡之一。据最新统计,如皋145万人中百岁老人高达270多人,其总数位居全国县(市)之首,此外,如皋市90岁以上的老人有4000多人,80岁以上的老人有40000多人。世界上闻名的长寿之乡不是在高寒地带,就是在偏僻的山区。而地处江海平原的如皋,不仅是我国沿海地带唯一的长寿之乡,也是处于工业相对发达地区的长寿之乡,这在国际上绝无仅有,其研究价值不言而喻,已引起国内外新闻传媒以及相关研究机构的广泛关注。特别是如皋人种植白萝卜至少已有千年历史。相传在唐太和年间(公元827-836年)如皋定慧寺僧侣早有种植,将萝卜作为供品,并馈赠施主,时称莱菔,其种子叫莱菔子,供药用。后逐渐流传民间,广为种植。清乾隆庚午年(公元1750年),编修的《如皋县志》载:“萝卜、一名莱菔、有红白二种、四时皆可栽、唯末伏初为善、破甲即可供食、生沙壤者甘而脆、生瘠土者坚而辣。”如今红萝卜种植已很少,只在端阳节前后有少量上市,都以白萝卜为主。如皋地区气候条件优越,水肥条件较好,且多为沙性土壤,很适宜白萝卜的生长。经过数百年精心栽培和选育,所产萝卜品位明显优于外地所产“如皋萝卜”名扬天下。而如皋又以如城周围所产的“赛雪梨”牌萝卜为最佳。现已培育出具有明显地方特色的白萝卜良种。如形似鸭蛋的“鸭蛋头”茎盘细长似颈的“捏颈儿”百日可收的“百日子”等。它们的共同特点是皮薄、肉嫩、多汁、味甘不辣、木质素少、嚼而无渣,以嫩、脆、甜享誉四方。2002年,在首届如皋,中国长寿文化节期间,国内保健专家们认为如皋的萝卜等食品有助消化等健身功效。有“萝卜响,咯嘣脆,吃了能活百来岁”、“烟台的苹果莱阳的梨,不如如皋的萝卜皮”等谚语相传。用“如皋萝卜”腌制的“如皋萝卜条”相传已有900多年的历史。如皋酱酷厂继承和发扬了传统工艺生产的“东皋牌”萝卜条,选料认真、工艺考究。形似桔片、色泽黄橙、芳香独特、咸中带甜。具有香、甜、嫩、脆的特色。1983年获外经部“荣誉证书”暨江苏省优质食品奖。1985年获全国出口产品优良荣誉奖。说到如皋萝卜条,是我们在南京期间所说的有关如皋最有名气的特产之一,这次离开如皋必定带一点回南京。

我们到如皋第一个目标是去己列入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水绘园。水绘园景区位于如皋古城东北隅,占地面积约30万平方米,由水绘园、水明楼古建筑群、中国如派盆景园(古澹园)、匿峰庐、易园、中国如皋长寿物馆、灵威观、动物园、游乐园等景点组成。说起来,这水绘园始建于明朝万历年间,距今已有四百多年的历史,为金陵八艳之一董小宛与明末四大才子之一冒辟疆栖隐之处。此处构有寒碧堂、壹默斋、因树楼、湘中阁、悬霤山房、镜阁、涩浪坡、小三吾亭、枕烟亭、妙隐香林、月鱼基、古城墙、烟波玉亭、碧落庐、悬霤峰、洗钵池、小三吾溪、鹤屿等十余处佳景,积水迷漫,倒影如画。冒董浪漫的爱情故事、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和独具特色的园林景观,使水绘园成为一座集自然景观、文人景观和历史文博之大成的游览胜地。被中国现代园林之父陈从周教授誉为:“天下名园”。

在园里,不仅有许多徽派建筑,还有许多盆景,我们到达后,无心顾及这些美景,直接去看安定先生纪念馆。这也是重新修缮的徽式建筑,门口还有一口老水井。在门口所挂牌子为“安定先生纪念馆”是郭沫若所书。进入后,我们看到的是关于他的事迹展览。在“真先生像”下面,有王安石所写“寄赠胡先生”一文。几处展览都是图文并茂形式,告诉大家,当年的如皋文化教育状况,其中有“安定文脉”、“安定墓园”等篇章,讲述了安定先生的功绩与影响。在另一间屋子里,陈列着胡瑗的著作、文章、论述等成就,还有同时期许多名人的介绍,尤其是有这样评价的展板所言:堪称宋代理学先驱,无愧著名教育学家。极高地说明了他对教育的杰出贡献。在其他屋子里,还陈列着不少实物,如皋县志、泰兴县志、周易口义、颜无集、胡氏宗谱、泰州学派研究等。

还有一间陈列室内,有先生全身塑像,并有宋庆龄所题“万世师表”四个大字牌匾悬挂正上方。两边有许多名人专为他所书,来颂扬先生,如米芾的“宽厚纯诚,躬行力践”、范仲淹的“孔门衣钵,苏湖领袖”、王安石的“天下豪杰魅”、文天祥的“一代瞻仰,万世钦崇”、司马光的“苏湖之教,造士有术”等。在一幅“投书涧”的画作中,有先生当年在五岳独尊的泰山读书时情景:一封家书如见平安字样,即不再翻阅,随手扔去。正如乾隆所题诗曰:



板来尺素见平安,投涧传称人所难。诚使此心无系恋,平安两字不须看。



在一个展柜里,还标明经考证后的先生的祖上情况,如:



远祖:胡询,籍陕西安定堡(今陕西子长县治)唐兵部尚书;

曾祖:胡韬,移居西川后蜀陵州刺史,入宋任汴京卫尉卿;

祖父:胡修己,泰州司冠参军;

父:胡讷,泰州海宁军节度推官。

(以上见《天一阁藏明代方志选刊•惟扬志》)



展馆内还有几幅唐、宋朝皇帝诏书(褒奖),对安定先祖功绩的肯定。在院子里,还有一块宋神宗御题石刻,又一次赞扬了安定先生对教育、对社会以及为人师表的言行。看到这里,我们再次为胡姓先祖而自豪。


在如皋水绘园内,专门建有安定先生纪念馆


纪念馆里有许多关于安定先生的介绍和展示



在水绘园里,除了安定先生纪念馆,还有鲁班纪念馆和许多园林、盆景,对此,我们匆匆而过,转向又一处文庙大成殿。几经打听,我们很快找到如皋师范学院附属小学的南门(学宫路),在校门口就能看到这座古建筑。

据记载,如皋文庙始建于南唐保大十年(952年),原址在今人民公园西侧,南宋初年移建至县城西南隅,元末毁于兵燹,明洪武三年(1370年)重建,明嘉靖十九年(1540年)移建于现址,后经数次修缮扩建。现属江苏省文物保护单位的大成殿,在学校处于操场南端。大成殿面宽5间,23米,进深18米。上盖为九脊单檐,前有回廊、月台,绕以青石雕栏,刻工精细。殿有圆柱(直径80厘米)30根,系楠木做成,柱下置覆盆式莲花柱础,接近宋式。建筑的梁枋绘有彩画,为清代匠人所绘制,画面内容丰富,用笔简练,色彩斑斓。现殿内尚存有清乾隆皇帝御笔亲书“至圣集贤”金匾及沙元炳、姜任修的“太史”匾等6块。

学校门卫不错,当我们讲明原由,他们即同意参观大成殿。在大成殿里,有一尊汉白玉孔夫子塑像,上方有二块牌匾:“万世师表”、“德齊帱载”,二边还有“重游泮水”、“太史”等牌匾。大厅内,除了二副古代编钟乐器外,只有东皋贤达图一幅,其中一位贤者为胡安定先生。据记载,在山东曲阜孔庙供奉的“先儒胡子瑗之神位”也与韩愈、诸葛亮、范仲淹、朱熹的牌位并列。正可谓“入孔庙”之说,可以让人们在祭祀孔子之余瞻仰安定先生等儒学先贤。大成殿外面,有一处碑亭长廊,在众多碑刻中,可以见证一千多年来数次修缮的痕迹,也足以证明如皋官民对于教育的重视。在学校新建的教室前面,有块巨石上刻着“真实”二个大字,也留有安定先生教学思想的印记。

参观文庙大成殿后,我们又去安定书院旧址,现为如城镇安定幼儿园。经询问得知,这里原来是安定小学,后因扩建,小学己搬离,如今改为幼儿园。我们在幼儿园前后找了几次,均未发现原来安定书院的一丝遗存,唯独能够看到的有一尊安定先生半身塑像,以及在幼儿园门口所张贴的铜牌匾。上面书写着宋教育家胡安定先生三句著名论述:



致天下之治者在人才;成天下之才者在教化;教化之所本者在学校。



这几句名言,充分说明学校教育对于培养治理天下人才的极端重要性,至今仍然放射出光芒。

由于是周六,幼儿园很安静、整洁。有条横幅“秉承胡瑗思想,办人民满意教育“,反映出现代教育与一千多年的教育家有着很紧密的联系。在幼儿园的北面,有安定社区。在幼儿园的西面有条街道叫安定街。可以想象,当年安定书院规模不小,在老城区中占有很大的面积。现在,为了纪念这位教育家(也是如皋最早的先贤),如皋有多处安定先生的痕迹,如安定桥、安定巷等,这也说明胡瑗在如皋烙印很深、很广。


安定先生当年在家乡如皋所办书院的故址(现为安定幼儿园)




安定先生塑像永远保存在原书院讲学的位置,以供后人瞻仰



为了纪念安定先生的一处故居严家湾,现在故居旧址处改建为安定广场(秀水路旁),可供人们瞻仰与休闲。在广场中间,有胡瑗手持书卷的坐姿雕像,注明为“安定先生”。四周有先生论法等周易口义节选。雕塑南面,有四位如皋名人半身塑像:冒起宗(明接察司副使)、韩德培(当代法学家)、王觌(宋龙图阁学士)、姜任修(清“白面包公”)。他们与安定先生相伴,同样受到如皋人民的崇敬。在雕塑北面,即安定先生像的背后,有一处“安定广场”,字样的下面有一组浮雕墙,描绘了如皋人民爱自然、爱乐观、爱健身、爱读书的好习惯,也揭示了这里“长寿之乡“的秘决。如果是早晨,或者是傍晚,这里广场必定是人山人海,歌舞如潮。我们祝愿:在安定先生的护佑下,如皋人民永远必享其福。


为纪念安定先生,如皋市政府特在先生故居处建起了广场
114412749@qq.com

只看该作者 23 发表于: 2015-01-10
十八、拜会胡国礼先生

我们去如皋是此行的主要目的地,一是参观安定先生的遗址,二是祭拜安定先祖,其中一个重要环节,是要找到并会见安定先生第31代世孙胡国礼。书上和网上都讲述了他捐赠胡氏宗谱给市档案局的事迹,所以,很想与胡国礼先生见面叙谈。为此,一是打电话与如皋市地税局邵卫东书记,请她帮助联系查找,二是通过市档案局石科长,查到胡国礼先生2009年留下的二个电话。几次拨打,一个是停机,一个无人接。当我们来到如皋后,就发短信给邵书记,约下午三点在安定广场见面,再去找胡国礼先生。就在我们等待邵书记时,我又一次试着再拨电话,结果接通了,是胡国礼儿子胡忠义家的电话通了。这下子好办了,我将电话号码告诉邵书记,让她与胡忠义通话,确定寻访路线,因为他们之间用方言通话比较方便。

邵书记带我们去南郊如城街道安定村(过去是大明乡王家村,后改为皋南镇安定村,在现市政府东南方位几公里的地方),到了胡忠义家。不一会,胡国礼也来了。见到同宗(一千多年前是一个老祖宗),自然十分亲切。我迫不急待地告诉他这次来的目的,以及寻访过程。一席话之后,感动了邵书记和胡国礼全家。胡国礼先生告诉我们,他今年69岁,有二个儿子,这个家是长子胡忠义家,孙子在上大学。胡忠义接着说,胡忠义他们一直在常州做花木经营,昨日晚上才回来,正巧你们来寻亲来了,不然还见不了面。邵书记也说,通过许多关系才找到街道上一位干部,但对胡国礼先生也不熟悉,如果没打通胡忠义电话,今天寻找也很麻烦。大家都说,这不是巧合,而是天意,才使得我们寻亲如此顺畅。

通过与胡国礼先生交谈,得知他也是一位热爱宗族史研究、甘于奉献的宗亲。虽然患有糖尿病己二十年,但这二十年来,他一直致力于研究、收集、整理、宣传胡姓文化,特别是安定先生的事迹。

1993年5月,在如皋市为纪念胡安定先生诞辰1000周年,成立胡安定研究会后,胡国礼等同宗就着手收集史料。他们发动本族宗亲,多方调查,辗转山东、安徽、浙江、江苏无锡、常州、泰州、江阴等地,了解核对宗谱,编修完成了2006年如皋版《胡氏宗谱》,连同先后收集到的无锡村前版《胡氏宗谱》一册,无锡胡家渡版《胡氏宗谱》一箱19册,常州山东桥版《胡氏宗谱》一包八册,安徽安庆潜阳版《胡氏宗谱》19册,如皋(如东)《胡氏世谱》一套,江阴《安定胡氏宗谱》一册,《全国胡氏族谱大通考》一册,计八个版本50册等珍贵的家史资料,于2009年12月22日,一并捐赠给如皋市档案馆珍藏。这是近年来该馆收集到的一次性捐赠版本最多、数量最多的家谱,也是该馆所收集的最具影响力的名人世亲家谱之一,充分反映了胡国礼等同宗族亲热爱先祖、弘扬先祖的精神,以及对政府专业部门的信任。不论是家谱,还有安定先生中堂画,都折射出胡国礼先生甘于吃苦、乐于奉献、勇于探索的崇高品质,是非常值得我们同宗,特别是安定先生后人们所崇敬的。

我们知道,家谱的修撰是一个浩大的工程。在没有如皋胡氏家谱的文字资料的情况下,胡国礼先生只能从相邻地区收集到的各方宗谱中寻找相关信息,并进行甑别、分析与判断。经过8年多时间,终于完成了如皋版《胡氏宗谱》的编撰,实属不易。特别是他克服年老多病、资金短缺、人手不足等困难,多方面调动同宗力量,最终完成心愿,我内心里充满感动。在这册宗谱里,详细记载了如皋胡姓的起源、形成、发展的过程,也对家谱发生的重大历史事件做了详尽的图文介绍,完全可以说这是一种历史文化的贡献。看来,这次拜访胡国礼先生非常必要,更增添了对家谱文化研究的信心和勇气。

胡国礼不仅编撰和捐赠宗谱,还参与推动了如皋安定先生纪念和宣传重大事件活动的开展。

1998年11月研究《胡瑗》专著的编辑工作开始启动。

1999年3月,胡安定先生墓园开工;4月16日(农历三月初一),胡安定墓园落成庆典隆重举行。

2000年12月市政协副主席徐建平主编《胡瑗》专著首发式隆重举行,这是如皋有史以来第一本系统研究与介绍安定先生光辉事迹的专著。

2001年春节,如皋电视台历时一年精心拍摄制作的电视专题片《胡瑗》与观众见面。该片荣获南通市社会科学成果专题片一等奖,江苏省社会科学研究成果专题片二等奖。说到这里,胡国礼先生脸上露出了自豪的笑容。是啊,在这些成果里,处处可见他的汗水与艰辛。

2002年农历三月初一,“胡安定纪念馆”在墓园旁对外开放,同年12月,安定先生铜像揭幕仪式在泰州中学里的“安定书院”举行。

2005年4月安定广场命名,暨安定先生铸铜像揭幕仪式举行。

听着胡国礼先生上述的介绍,我们为如皋市纪念和宣传安定先生教育思想所作的事情而深感赞叹。说着,胡国礼先生还赠送一本2000年出版的专著《胡瑗》给我,还告诉我如再进行寻访,可以提供联系名单,如陕西子长县政协魏主席,无锡堰桥......在我的众多寻访活动中,胡国礼先生给我留下极深的印象:他是一个可亲可敬的人,我这次拜见他,既是天赐,也是缘份。我将永远记住他。


2013年5月,胡平华拜会胡瑗31世后裔、宗亲胡国礼先生
114412749@qq.com

只看该作者 24 发表于: 2015-01-10
十九、祭拜先祖

在与胡国礼先生交谈中,我还提到去安徽怀宁、岳西寻访情况。他告知,2006年岳西曾来人到如皋联系,经查证,到安徽的胡淑英确系胡安定先生的世孙(胡安定次子胡志宁的重孙)。由于时代与地名的变化,各类宗谱记载不尽相同,如有的记“迁舒”,有的是“迁潜”,其实都对。因为,宋朝那时这一带地方是舒州(即胡淑英居住地),后来先后改为潜山县、怀宁县。解放后,纪念胡淑英的“胡氏宗祠”所在地响肠镇又改为岳西县。总之,不论如何变动,胡淑英、胡鼎一等确系安定先生世孙是可信的。

当我们提出要祭拜先祖墓园时,胡国礼父子都答应陪同一起去。车子离开胡忠义家后,朝南开出不远的地方,在一片树木丛中,我们看到了安定先生墓园。据记载,安定先生真正的墓园在湖州,这里是衣冠冢,当年是胡瑗的季子志正公来归葬的,葬于安定先生祖父修己、父亲讷的墓旁。

我们看到,这处墓园方圆有900平方米,最南端有先生汉白玉雕像,雕像后有一处墓碑“宋大儒胡安定先生之墓”,落款人是洪兰成,落笔于民国二十六年九月(1937年9月)。这时,胡国礼先生指着这块老碑介绍道:洪兰友是扬州人,时任国民政府制宪国民大会秘书长,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兼南通大生纺织公司官股代表,他受邀题字,并种植女贞,后来由于战争和“文革”坟墓被毁,但这块墓碑却被同宗胡姓人家收藏保护起来,直到新墓园重建,这块老碑才又见天日。据说以前墓园旁有二三人合抱的银杏树一株,如今早己不见踪影,好在墓园又得到重建,正在恢复与光大。


在墓园里的安定先生汉白玉雕像




在墓园里的衣冠穴保存至今。墓碑“宋大儒胡安定先生之墓”文

为1937年9月时任国民政府制宪国民大会秘书长洪兰成先生所书



我与陈志在他们参观纪念馆之际,点上三柱香,又在墓碑前跪拜先祖,告知先祖,后人定会永远怀念他的!之后,我们在墓园绕衣冠冢一周瞻仰。最北端墓墙上书写着先生三句名言,深刻反映出他将天下、人才、学校这三者关系紧密结合的教育理念,毫不疑问是一位大教育家。

墓园祭拜后,我们又进入纪念馆参观。这处纪念馆十分简陋,展出的内容与之前所看的泰中安定书院,水绘园纪念馆等处展出的内容大致相同。但听说这是胡姓人家民间所为,我们觉得有点惋惜,政府应该出面或出资来建造一个集中展示胡安定先生事迹的纪念馆或胡公祠等形式的馆舍,连同墓园一并规划,使如皋这一名人作为教育后代的典范,也可以使之成为教育基地,起到宣传和弘扬之目的。

在我们感到有点遗撼之余,胡国礼先生将馆藏的2006年如皋版《胡氏宗谱》取出来,决定赠送我们,使我们感到意外。胡国礼先生主编的这本宗谱,是他二十年来的心血所致,也是他对后人之所托。我捧着这厚重的礼物,只觉得责任重大,再三道谢。

在离开纪念馆时,胡国礼先生指着墓园说,1998年初的一天,也就是确定墓园前夕,几位村民看到这里祥云映照,其中一位老者神采奕奕,端坐椅座,这种吉祥之兆与先前来选址的位置不谋而合,所以,第二年就开始动工,很快就顺利重建落成。他说这也是一种天意,并希望我们所有的后代常回老家看看,不忘先祖之恩,永怀先祖之德,同时,也沐浴先祖之荣光,传承先祖之精神。
114412749@qq.com

只看该作者 25 发表于: 2015-01-10
二十、再拟寻访计划

    从如皋回到南京,觉得既累又轻松,感觉累是因为路上辛苦,特别是回来遇上大雨,路况不是很好,感觉轻松是因为实现了如期目标,需要寻访的人和地方都巳经找到。这时候我又与陈志商定,要继续寻访先祖遗址不动摇,确定二个大方向:一是江南,主要是去苏州、无锡、湖州等地,寻访安定先生的遗址;二是北方,主要是去泰山(安定先生读书处),河南开封(安定先生讲学处),淮阳(胡姓始祖),陕西子长县安定堡(安定先生祖籍),甘肃泾川或镇原(安定郡)等地。为了实现上述二个方向的寻访目标,必须做好各方面准备,特别是选址、路线、以及资料收集,确保每去一处都不枉此行。

正巧6月下旬至7月上旬两个周末,不是有事就是下雨,无法出行,陈志说不如趁此机会,编排外出寻访计划,于是,着力从两个方向来搜集资料,编制路线图。

关于江南方向,首先想到的是湖州,那里有胡安定先生的墓园,必须去祭拜。通过上网查询:当年的安定书院巳改为小区,在劳动中路上。湖州师范学院内还建有胡瑗广场,以纪念其丰功伟绩。看来湖州是非去不可。另外,发现无锡惠山古镇上有一处祠堂群,其中就有胡公祠,专门为胡姓祭祀先祖而建。这样看来,无锡也需要去寻访。在地图上,还找到了无锡堰桥有胡家渡、村前,这二个地方可能仍然居住着胡瑗先生后裔,如果与如皋胡国礼所说一致,也想去拜访那里的同宗。在苏州有个文庙,据说其中也有胡公祠,还有纪念胡瑗办学成就的碑刻,这里也不妨一看。经过多次编排,上述三处可以用二天时间完成:周六上午去无锡,下午去苏州,第二天上午去湖州,下午即可回来,如时间允许还可去宜兴一游。这个方案得到了陈志赞许。于是,通过与湖州地税局办公室孙主任电话联系,他答应派人来带路,这样可以提高效率,特别是胡安定墓园在湖州南郊道场乡的何山,如无人引导,估计难以找到,后来的实践证明确实如此。

关于北方寻访,在编制计划前,我与陈志商议,此行路远开车需要一段时间,可以利用休假来安排。在寻访过程中,同时可以看看以前曾工作过的部队,这样结合起来考虑寻访计划。为此,我去书店又买来了几份新地图,经过几轮测算,至少需要15天时间,才能完成往返任务,每天的开车行程至少300公里,最多600公里,路上比较辛苦,而且是酷暑季节,还要注意安全。大致设想是:

第一阶段,经过河南淮阳、开封至西安,大约行程1500公里;

第二阶段,经甘肃泾川转陕西宝鸡、天水,至兰州,大约有1000公里;

第三阶段,去西宁、青海湖,再去银川,大约1500公里;

第四阶段,经延安、子长,再返回南京,大约有2000公里。

这样计算下去,总行程约有6000公里左右。为了保证安全,出发前需要车辆保养一次,回来路上看情况再确定是否再次保养。总之,安全在先,不得有误,为此,我专门咨询了驾驶员有关问题。

对于先祖们曾经生活过的地方,究竟有无遗存,需要出发前搞清楚。比如子长县,通过多种方法,已找到县政协魏主席的家庭电话,但多次拨打一直无人接听。又如泾川县,也需要了解一些情况。总之,在出发前尽可能查清楚需寻访的地方,防止无功而返。

在编制计划的同时,我还关注其他方向的联系与研究:

一是与怀宁胡来富联系。他来电话,想了解和县有关胡姓人家的联络方式。我立即给他复信告知,并建议他要研究如何通知和县、巢湖等地胡姓人家能够统一来怀宁参加祭祀活动,把联系和接待工作做好。

二是与泰州中学联系。写信给泰中负责人,询问在泰中内有块巨石上所刻“明理达用”字样与胡安定先生所说“明体达用”为何有差异?

三是给怀宁胡俊写信。附上父亲与一位姑娘的合影,询问这位姑娘是否就是胡俊所说的胡以南女儿胡彩云?再次证实四月底胡俊所说的事是否属实。

四是给广州胡海先生写信。这主要是看了网上许多文章、信函,加之如皋版《胡氏宗谱》中所言,决定与胡海先生取得联系,学习其锲而不舍的精神,同时也想通过他,得知南山先生的联系方式,进一步学习和掌握胡姓文化研究成果,为寻访计划的实施提供有力的依据。特别是陕西子长和甘肃泾川等地,为如何去寻访和寻访什么内容找到支撑。

正在此时,为两条路线寻访认真准备的时候,南京地税局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开始了,我还担任第三督导组长,负责七个基层单位活动督导工作,时间跨度几个月时间,而且每次重大活动都得去基层,同时还要参加市局活动。这样盘算下来,今年内去北方寻访计划难以实现。特别是一去半个月离开单位,这显然不可能。经与陈志商议,今年夏天去北方计划取消,留在以后再考虑,但对江南二日行计划可以继续,而且要抓紧落实,以防变化。于是,决定在7月13日周六开始江南寻访之路。
114412749@qq.com

只看该作者 26 发表于: 2015-01-10
二十一、寻找无锡胡公祠

对于无锡需寻访的地方,主要有二处:一处是惠山胡文昭公祠,一处是堰桥胡家渡和村前村。据网上信息称:惠山胡公祠在尤文简公祠东面,正对映山湖。该祠祭祀的是北宋天章阁侍讲胡瑗。胡瑗后代一支在南宋时迁居无锡胡家渡,这座胡文昭公祠是清初无锡胡氏族人胡宪奉皇帝诏命而修建的。该祠占地较大,无锡人称之为胡园。园中有天钧楼、仰止堂、对山精舍、云外天香阁等,亭桥、假山、池沼、花果莫不完备,装点精致。有诗赞曰:“天香历乱与云浮,小阁中央花四周。锡惠雨山排翠嶂,广寒八月见琼楼”。同时,网上信息介绍还有胡文昭公祠祭祀法,详细记载了祭祀的程序、规则等,可供后人参考。看到这里,觉得此处必去。对于另一处胡家渡、村前村可以留在下次再去寻访。于是,周六上午,我们开车离开南京后,第一站直奔无锡惠山。

惠山古镇,是无锡的露天博物馆,为世界文化遗产的一角。坐落在惠山名胜东部的惠山古镇,含占地25公顷的核心保护区和113公顷的风貌协调区,融历史人文、名山胜泉、寺庙园林、统街坊、工艺特产等诸多传统文化于一体,其中118座祠堂,形制各异、举世无匹。我们知道的锡山是惠山的余脉,海拔74米,周围约1.5公里。经考古挖掘证明:早在4000多年前,锡山南麓一带,曾是新石器时代中晚期无锡先民的大型聚集村落,相当于“良渚文化”。据传说,周秦时,山上有锡矿,至汉初采掘殆尽,于是就成为“无锡”地名由来的说法之一。民间俚语云:“无锡锡山山无锡”。又传在东汉时,有樵夫于锡山下获得古碑,上面刻着“有锡兵,天下争;无锡宁,天下清”等语。在明初,“锡山晴云”被列为“梁溪八景”之首。明洪武、永乐年间,山巅建八角七层楼阁式龙光塔,成为无锡风光的点睛之笔,更是无锡的城市标志。登塔放眼,城市气象万千,运河穿城而过,太湖风光旖旎。

寄畅园座落在无锡市西郊东侧的惠山东麓,位于锡惠公园旁,别名秦园,是著名的明朝园林建筑。此园元朝时曾为僧舍,名“风谷行窝”,明朝时扩建。我与陈志在20多年前曾来此一游。全园分东西两部分,东部以水池、水廊为主,池中有方亭;西部以假山树木为主,是中国江南著名的古典园林。北京颐和园内的谐趣园,乃是仿寄畅园的建筑艺术。寄畅园大门正对着惠山寺的香花桥,其门匾为乾隆皇帝亲笔所题。穿过门厅后,是一个大天井,尽头一间敞厅,四壁挂满了名家字画。从敞厅左转,又是一组造型别致的庭院。西侧一个小天井,一株老藤,一段曲廊,颇负江南园林的风味。再过含贞斋左行,不远处,可见一巨大的由黄石堆砌的谷道,这就是叠山大师-张南恒与张轼的杰出代表作品,名闻遐迩的八音涧。八音涧,西高东低,总长度约有36米,茂林在上,清泉下流,怪石嶙峋,变化丰富,堪称绝作。出八音涧,眼前突然一亮,南北伸展的锦汇漪便在眼前。锦汇漪宽仅三亩,是一个南北长,东西窄的水面,其池水的北面,建有七星桥和廊桥,曲折幽深,令人难以猜测水流的去向。除此之外,沿池还建有郁盘亭、知鱼槛、清响月洞、涵碧亭等等建筑,丰富的园景令水面显得分外得宽阔,极尽曲岸回沙的艺术效果。寄畅园的西南段还有一方池水,旁侧耸立着一座太湖石峰,丈余高,这就是有名的美人石,其造型犹为栩栩如生,令游人不由得感叹园艺的构思奇巧。

20多年前,我们还游玩过这里的天下第二泉。这是锡惠园林文物名胜区内最为著名的景点之一,是江苏省文物保护单位。开凿于唐大历年间(公元766年),原名惠泉。该泉经万千松根蓄存和砂岩涤滤,水质清纯甘冽,被唐代“茶圣”陆羽评为“天下第二”。唐代诗人李绅称其为“人间灵液”。宋徽宗钦令建亭护泉,御题“源头活水”,且誉为贡品,“月进百坛“。宋代大文豪苏东坡慕名多次来品泉,有“独携天上小团月,来试人间第二泉”的诗句。清帝康熙、乾隆南巡时每次必来品泉,关爱倍至。二泉汩汩流淌千余年,盛名一时。现代更有一曲吟咏该泉景色的《二泉映月》名播天下,抒发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无限憧憬。惠山有九龙十三泉,二泉最负盛名。据唐常州刺史独孤及《惠山寺新泉记》印证,唐以前已有惠山泉.惠山系乌桐砂岩,泉水经过滤,含矿物质多,水色透明,甘冽可口,为煮茶珍品。唐代著名的茶叶专家“茶圣”陆羽,是中国第一部茶学专著《茶经》的作者,他品天下泉水20种,认为庐山康王谷洞帘水为第一,无锡惠山新泉为第二,蕲州兰溪石下水为第三……。故惠山泉又称陆子泉。在泉亭上有“陆子祠”,是无锡人纪念陆羽的地方。另据张又新《煎茶水记》载,刑部侍郎刘伯刍曾言:水之宜茶者七:扬子江中泠泉第一,惠泉第二,虎丘第三……。根据陆、刘二位古代品茗专家品定,惠山新泉均列第二,故称“天下第二泉”。唐诗人李绅(无锡人)曾在泉旁读书达30年之久,著名的《悯农诗》就在此处写出,故旧有李绅读书台古迹。后李去长安任尚书左仆射时,写了《别泉台》诗,在诗的小序中说:“惠山书堂前,松竹之下,有泉甘爽,乃人间灵液,清鉴肌骨,激开神虑,茶得此水,尽皆芳味也。”由于李绅将二泉水带至长安,得到当时宰相元稹和李德裕的喜爱。会昌年间,宰相李德裕,命地方官通过驿站,将二泉水送长安饮用。唐末诗人皮日休曾作诗讥讽:“丞相常思煮茗时,郡侯催发只嫌迟,吴关去国三千里,莫笑杨妃爱荔枝。”后宋徽宗赵佶将二泉列为贡品,月进百坛。二泉分上、中、下三池。上池八角形,为泉源所在,水质最好。中池为方形,紧靠上池。据《惠山记》载:“活水细流,澄澈可爱。”两池都是石底,青石围栏,上池四周石栏磨得十分光滑,特别是提脚踩的位置,石栏深陷成几个缺口,是近千年以来,人们取泉煮茶的纪录。宋高宗赵构南渡,曾于此饮过二泉水,后筑二泉亭,故顶饰双龙嬉珠,题额“源头活水”亭中有元朝大书法家赵孟頫题书“天下第二泉”的石碑,高0.47米,长1.70。另有一横碑,高0.32米,宽2.90米,上镌明万历四年进士、布政史右参政永嘉《修泉亭记》、清宋之晋《天下第二泉说》、王澍《重修惠山亭泉记》。下池最大,为长方形,凿于北宋明道年间,池纵约7米,横10米,深约0.33米,位于漪澜堂下。每年秋季阴历七月半的晚上,一轮皓月就会倒映在池中,是天然的“二泉映月”。池壁有明弘治年间所凿石螭首,俗称石龙头,是惠山九龙十三泉中的第一个龙头,形制苍劲古朴,泉水经螭口流入方池,颇有“水不在深,有龙则灵”的情趣。池前有太湖石,叠成观音立鳌鱼状,世称观音石,右有“轻舒翠袖”的龙女石,左有“双手合十”的善财童子石,石下镌有四言铭文,落款“蕙岩”,系明代礼部尚书顾可学别墅中遗物,乾隆年间移此。明邵宝记有:“正德五年春三月,锡人浚惠山之泉,秋八月功成,凡为池三,为渠二,为亭、为堂各一,而三贤(湛挺、李绅、陆羽)祠故在泉上。”由此看,二泉基本上为明代原貌,但曾疏浚过多次。方池北边墙上,嵌有雍正五年(1727年)吏部员外郎王澍书“天下第二泉”大字题刻。有人把陆羽评泉、苏轼题诗、王澍书法相提并论,称为“二泉三绝”。

在地图上看,无锡惠山有一组景点:寄畅园、天下第二泉、惠山古寺、锡惠公园、古祠堂群和惠山古镇等。关于胡文昭公祠在惠山何处,通过查阅电子地图可知在锡惠公园内。由于提前做了功课,我们一到无锡就直接寻找锡惠公园。

停好车,从楼梯上来一看,我们已经到达惠山古镇。我们看到,在蓝色的天空和草绿色树木映衬下,“惠山古镇”四个大字嵌刻在古镇东头照壁上,显示出既古朴又十分精神,引来了众多游客在此拍照留念。尽管这古镇正在重新复建之中,但能看得出来,她曾经的繁华与辉煌。坐落在惠山名胜东部的古镇,融历史人文、名山胜泉、寺庙园林、传统街坊、工艺特产等诸多传统文化于一体,其中118座祠堂形制各异,举世无双,真的可以称为露天博物馆、世界文化遗产一角和中国历史文化名街。

由于急于要去锡惠公园,我们所经过的地方如惠山文化展示馆,以及许多街上景点都没有留步细品,而是拍照留影而已。如今这二、三百米长的古镇上依旧铺的是石坂路,加上四周的仿古建筑,给游客留下了一种穿越数百年前、置身于明清朝代的感觉,以及众多的回忆与思绪。

进入锡惠公园,我们询问门卫工作人员:胡文昭公祠所在位置?但无人知晓。走到一处导览图前,也找不到“胡文昭公祠”名称。这下子可让我们犯愁了,这么远来此地,怎么找不到具体位置,难道电子地图有误。我看到这张导览图上有映山湖,但没有尤文简公祠,于是判断胡文昭公祠应该就在这湖边不远的地方。

在公园里,我们无心去欣赏泰伯殿(至德祠)、雪松林、杜鹃园、九龙壁、福寿天地等景点,专心在寻找胡文昭公祠,可是沿湖绕了一圈下来,怎么也不见踪影。其间也问了几位工作人员,都说不知道。我回想起来,这里的场景与电子地图相比已经发生了变化,联想起古镇上众多在建祠堂,心想:是不是这景区里面的祠堂都集中搬迁到古镇上?陈志觉得有道理,我们便在进入公园不久就出来,盼望着在古镇上寻找到。

我们从东部进入古镇,经过惠山直街,没有发现有胡文昭公祠,那么,就有可能在惠山横街上。公园出口有一座惠山古寺,在古寺山门入口处,我向门卫打听,古寺内可有胡文昭公祠?他们也不知道。我们只能沿着惠山横街边欣赏古镇美景,边打听我们所需。然而,我们走到尽头,又经过一座月拱桥(宝善桥)、溪山第一楼以及许多小巷,都没有打听到,当然也没有看到胡文昭公祠。在眼前的小桥、流水、人家,一点没有吸引我们。转了一圈下来,又回到惠山直街,在一处新修缮的墙壁上,刻着“宋儒”二个大字,对面是范文正公祠(范仲淹),并有“敦叙堂”字样,我与陈志寻思着,这里的“宋儒”会不会就是胡文昭?如果是,为什么没有门前的介绍?如果不是,为什么称“宋儒”?从胡文昭与范仲淹关系甚密的角度看应该是。总之,我们在想,胡文昭公祠要么就在这里,要么仍在修建很可能暂时没有介绍罢了。看来,这次寻找真的十分艰难。

时至中午,在直街上,我们找到一家饭店,点了面条和凉粉,算是一次中餐。尽管简单,但很清爽,在这里边吃边休息,边商议着下一步安排。今天如果确实找不到,只能等到古镇祠堂群全部恢复再来找。吃过中饭,我们见到“先锋书店”,就进去买了一份景区游览图(手绘图),从中仔细查找,还是寻找不到胡文昭公祠的方位,难道真的搬迁了?我们仍然在疑惑。

就在我们准备回程的时候,惠山古镇文化展示馆进入了我们视线。进去看看,除了介绍图展外,偶然间看了一张“惠山古镇祠堂群分布图”,上面写着:



惠山古镇所存的祠堂建筑,其核心部分的范围从玉皇殿(即昭公祠)、惠山寺向南、锡山脚下(锡山北麓)到直街口,再顺通惠路以南为界,祠堂总用地约12.5万平方米,房屋共计1500余间。惠山古镇至今存比较完整和可以修整的祠堂及其重要的建筑遗址118处,年代自唐到民国。



既然介绍有118处,我们就抓紧时间在图上寻找。终于,我们发现第23处就是胡文昭公祠。在示意图上寻找,也就在映山湖的西侧,但从区域划分上看,这里应是惠山寺的一处地方。对了,我们应该马上转回去,从惠山寺进去,再向左拐弯,即可找到。

又一次返回经过惠山直街,到达惠山寺。再次询问门卫,他们仍不知道。明明标明清楚,这里工作人员实在是业务不熟,或者说没有服务意识。我们这次也不理会他们,直接买了门票进入景点。我们向左拐过去,在寄畅园对面,即惠山寺南部,我们不停地寻找,终于在一处挂着“滨湖山馆茶文化中心”牌子的房屋前面停住了脚步。我与陈志合计着,这里应该就是胡文昭公祠所标明位置。理由有三:一是与分布图所标明的位置一致,二是在映山湖不远处,符合网上介绍(与映山湖只有一墙之隔),三是这里也有一棵百年以上银杏树,与泰州中学和如皋多处遗址相同。

我看到有两块石柱相对立着,中间还有个洞,对陈志说:这可能是古代门栓或是栓马的地方,估计这里以前是一处书院。正说着,回头一看,真的发现了一处石刻,上面刻着字:“唐宋遗真”,并标明为“国子直讲胡瑗书”。我高兴起来,这次真的找到了胡文昭公祠遗址,这里的石刻足以证明。陈志也十分高兴,又一次说:功夫不负有心人。

我向四面察看发现,围墙边有三块石碑,走近认真辨认,虽然有些模糊,但字里行间有几处文字可以说明是赞颂胡文昭的。后来,我们观察这滨湖山馆四周,这里有假山,有水塘,与示意分布图完全一致。说着说着,我与陈志进入“滨湖山馆茶文化中心”,询问这里的主人。他们很好客,一边为我们砌茶,一边介绍情况。原来,他们是租用这里的房屋用来开茶社,至于原来是什么,他们也不知道,但只知道这里风景极好,一年四季都有好风光,特别是以前透过这几扇窗子,可以将锡山风景尽收眼帘。我们推开一扇窗子,看到锡山上的龙光塔,在蓝天绿树的陪伴下是如此的笑傲!想必在建造公祠之前,建造设计者早有此意:四季风光,一览无遗。


无锡惠山寺内的胡文昭公祠,为安定先生后人而建

(胡瑗去世后,皇帝赐谥号为文昭公)




胡文昭公祠内巨石上刻有胡瑗真迹书法



在品尝“滨湖山庄茶文化中心”新茶的同时,我们还感谢这里的主人用心去维护这里的一切,相信在不远的将来,惠山古镇定能恢复胡文昭公祠,好让胡姓后裔前来祭祀。三杯清茶喝下来,虽然很烫,出了汗,但觉得十分清凉舒畅,尤其是在寻找到胡文昭公祠遗址之后,这心情比什么都要爽朗。

我们与“茶文化中心”主人告别后,就返程回去。途径“碧山吟社”、“天下么二泉”等景点,看到游人稀少,这与20多年前来此游览的盛况相比,真是天壤之别。在一片树荫底下,我看到一处小门上写着“胡园”二字。这就是无锡人喜称的胡文昭公祠之处。

在返回的途中,我在书店里买到一本有关介绍古镇的书。里面有不少名人介绍,其中就有关于胡文昭公祠的介绍:



祀宋天章阁侍讲胡瑗。祠在贞节祠左,二泉亭右。俗称胡园,神宗称真先生,有像。胡氏先有族人自宋时徙居锡城胡家渡,后清初裔孙胡宪昭奉檄建。武陵胡献徵免江南布政使贬居无锡,增拓原祠。乾隆二年(1737)重修。有天钧楼、仰止堂、对山精舍、云外天香阁。仰止堂前假山中有“石公堕履处”、三疑岭、搔首阁等胜迹。亭、桥、假山、池沼、花果,莫不完备,装点精到。有“天香历乱与云浮,小阁中央花四周。锡慧雨山排翠嶂,广寒八月见琼楼”诗记其胜。该园与至德祠、尊贤祠等,皆是明邹迪光“愚公谷”故址。

胡瑷(993—1059).北宋初学者、教育家。字翼之,泰州海陵(江苏泰县)人。学者称其为“安定先生”,宋神宗称为“真先生”。官至秘书省校书郎、国子直讲、太常博士。工书。精音律,曾与阮逸共同校定雅音。与孙复、石介主“仁义札乐”、“明达体用”之学,创“致天下之治者在人才,成天下之才者在教化,教化之所本者在学校”之说。弟子学者成群,时礼部取士多出其门。死谥文昭。有《论语说》《易书中庸义》《景孝占乐议》等著。



这与网上所看到的一篇文章相呼应。文章作者为胡祖福,题为《无锡惠山胡文昭公祠》,专门记录了胡祠的来历与过去。



无锡惠山胡文昭公祠(以下简称胡祠)是官方祭祀宋代大儒、教育家胡瑗的祠堂。官祭祠堂和家祭祠堂有明显的不同。官祭祠堂是由政府(官方)助建,助修,助祭,除本氏族后裔可以祭祀外,还是官方按年,按规定的顺序来祭祀某一人或几人的地方。家祭祠堂主要是本氏族的后裔祭祀先祖,是供奉氏族公认有贡献的祖先的地方。官方也可以去祭祀,但不一定按年按规定顺序来祭祀的。

胡祠也称胡瑗专祠,在华东共有五处,其中湖州,苏州,泰州三处建于宋朝,无锡,常州二处建于顺治末、康熙初。由于胡瑗倡导儒学经义,主张儒学实用。在教育上创立出一套“苏湖学规”,被朝廷定为太学及郡县学宫的“法式”而闻名。他曾主持太学培养了大批有用人才。对宋代的儒学发展起过推动作用,被公认为宋代儒学宗师,宋神宗称他为“真先生”。因此在他施教的地方和故乡建立专祠。

据《清史稿·选举篇》记载,清朝前期为怀柔汉族的知识分子,培养大批有用人才,采用胡瑗“经义为体,治事为用”的教育方针,专设“经义”,“治事”两斋。胡瑗的历史作用再一次被重视。这是清代在无锡,常州建造胡瑗祠堂的时代背景。而且胡祠的规格高、规模大,其原因正是在此。可惜胡瑗在一般人的概念中是不存在的,就连他的后裔也很少有人知道。学者、专家研究他的人也很少。考察了解胡祠的建造过程,有助于了解时代背景和胡瑗其人。

胡瑗最小的孙子叫守权,号达庵,于宋绍圣三年(1096)迁居无锡,不久肇居胡家渡,形成安定胡氏的无锡派系,属于安定胡氏的八大派之一。大约过了350年后,其中有一支迁到堰桥村前,在那里形成一个大族群。于是,胡家渡族群称南宅,村前族群称北宅。在两大族群的带动下,胡祠经历了初建,重建,湮废,再重建的艰难历程,并逐步完善了一整套管理制度,直到祠堂归公有为止。

清顺治后期(约1660),胡氏后裔提出在无锡建造胡文昭公祠。查阅宗谱,当时无锡派还没有胡氏祠堂。筹建工作北宅比较积极,刚好湖南武陵人胡献征(文昭公二十二裔孙)在京城户部办事,经多方联系、协调,并征得朝廷同意,自费筹建胡祠。北宅的胡王宾,曾做过清河县令,召集北宅支派父老兄弟积极筹备,其中胡世昌慨然捐出惠泉山麓下一处荒芜的花园,约六亩地,作为建祠的地基。该地曾是明代名园邹迪光“愚公谷”的一部分。祠内有园,旧地曾是花园,因此胡祠也称“胡园”。胡祠实际占地四亩。1671年,裔孙王宾、琛、永禔等出资建祠堂“数椽”,并请无锡县令吴兴祚、虞督学一起参加第一次祀典活动。

康熙初年,朝廷清理祀典,淘汰一批祠宇,规范祭祀。为此,吴县令在胡祠建后申报上司确认。上司为难了,认为现在刚好要栽减,不便顶风。经县令吴兴祚多方设法,最后以编定“时祭牲品,无关额饷”等,即定好祭祀规模,不用官府钱银,才得到上司的同意,“和其他锡邑先贤一体祭祀”。按规定祠中除“崇祀”(主祭)外,还要有“配祀”(副祭)。胡祠“配祀”选胡统虞,号此庵,系献征的父亲。

胡此庵是明末最后一科进士。清初归顺,任清内秘书院学士,是儒学家。丁亥年(1647)会试任考试官。再任顺天府的主考官。壬辰年(1652)会试任大主考官。清初在读书人中有较高声望。胡献征曾做过江南、湖北布政使。他的儿子胡期恒,是年羹尧手下将领,有战功。年败后,期恒无罪。《清史稿》有传。

康熙四十四年(1705),皇帝南巡到惠山,游历胡祠,有感于胡瑗的“经义为体,治事为用”的方针,为朝廷培育人才济济,对朝廷很有利,于是奋然下笔,写下“经术造士”的匾额。并召见在无锡休养的胡献征,“赐之龙章凤藻”。祠内因此有御书厅,悬挂“经术造士”御匾。祠内允用龙凤装饰。由此可看出胡瑗在康熙皇帝心中的地位,也是以后多次拨款整修的原因。

雍正七年(1728),“奉上谕准用库款修葺祠宇,并着地方官保护。”这是第一次朝廷拨款修理祠堂,名列官方保护。乾隆二年(1737),朝廷又“给帑重修,并于春秋二仲赐致祭,颁定编祭银两”。这次是把原来仅“数椽”的祠堂进行重建。因为两次拨款相差不到十年,用不到“重修”,应是“扩建”,即扩大规模。这时正式确定按时官祭,并每年拨一定的祭祀用银两。宗族祭祀活动的经费主要由宗族内部负担,官方仅是“助祭”而已。

乾隆二十七年(1762),为“恭迎圣驾时巡”,县令吴霭堂“先期履勘”祠堂,“喟然曰:是宋代真先生祠也,奈何荒凉至此?”认为“御书厅及正厅必须立即更新。由于所需费用较大,北宅因本支力艰难独任。”于是吴县令遍访胡氏“南北两宅,及其他嫡派共商修理事宜。”族中“莫敢应者,”“幸有(南宅)邦宁公(名保和)奋然而起”,“谨立议单”。也就是说各派根据人口、财力分摊,再自愿赞助。南宅保和公和北宅若士公“出力尤多”。可惜这次重修没有碑刻记录。

根据记载,由于惠山胡祠离得太远,处理支派内部事务很不方便。南宅这时已在筹建家祠,1773年思贻堂建成。(北宅后来也重建家祠,那是1889年建成的,名叫肇庆堂,比较晚。)上次重修后,过了约三十年,北宅若士的长孙逢源等见“后大楼,七星斋,梅花廊等处俱倾圯”,于是在近族中商议修理,“费需七百余金”,其中胡虎臣拿出一半,逢源拿出三分之一,不足部分由其他人出资。七真斋供奉的是北宅建祠有功人员和本支族德望高的人。南宅见北宅建宇屋,于是也动工建造南大楼和胡祠大门。可能这样发展下去不好,双方协商确定,对已建房屋各归本支维修,其他胡祠内的“维修”费用,两宅平均分摊。有南宅嘉庆八年,北宅嘉庆二十三年的碑文作证。

为保证胡祠的正常维修和祭祀费用,两宅各置祠田。据南宅嘉庆八年碑文记载,从乾隆四十五年(1780)开始“南宅五房照田各捐米麦,积贮生息,次年将公项置田六石三斗七升”。再过十三、四年到嘉庆元年(1796)积田至“三十四石”(这里指租米,似乎一亩田的租米为一石)“归祠允为祠产”,并规定了祠产的管理办法。据宗谱记载,有财力的人捐出的田产还是比较多的。嘉庆二十三年,北宅也立碑,置田四十余亩,租四十余石,同样的管理办法,除各自负责修理的,其他“祠内修葺之费南北宅各自均修”。

祠堂经过多年的平稳后,又到咸丰年间,南宅的怡轩公主祭,但见“亭台楼阁将倾”,于是再谋修葺。南宅出钱三百缗,其中南桥支派承担五十缗。南桥支就是青祁高车渡支,在无锡中桥附近,这时已经发迹,财力比较雄厚。当然北宅同样也是出资三百缗,可惜村前残谱中没有文字记载,是损毁了,还是其他原因,不得而知。于是“祠宇顿然改观”,这是胡祠最“瑰丽”的时候。

可惜好景不长,1860年,太平军攻占无锡,胡祠的大部分毁于战火,仅存“御书厅”,飨堂三楹及仰山堂六间。1864年战火平息,南宅在棸公和保远公召集全族各派在思贻堂商议认捐,南派筹得钱五百缗。按嘉庆碑文的规定,北宅应该也是五百缗,但无文字记载。时北宅的祠田已经很多,财力很雄厚。其他的支派还有很多,估计总资金在一千五百缗以上。经过四年整修,于是“庙宇更新,顾欲如畴昔之瑰丽不可得已”。虽然经过这次整修,还远没有达到咸丰年间的恢弘程度。

解放后,祠堂收归公有,祭祀活动终止,至今已将六十年了,七十岁以上的老年人还依稀记得当年祭祀的过程,和一些逸事典故。



我与陈志都觉得,这次来无锡虽然有些曲折,但最终能实现愿望,没有一点遗憾,既寻找了目标,又游览了风光,还品尝了佳肴,足矣足矣!
114412749@qq.com

只看该作者 27 发表于: 2015-01-24
二十二、在苏州

周六下午,我们完成了寻访无锡胡文昭公祠的既定任务之后,没有时间去无锡胡家渡和村前村寻亲,就直奔苏州,主要是寻访文庙和碑刻博物馆。从地图上看,这两处地点都在人民路上,而且在出发前还通过一个旅行社打听过,文庙天天免费开放,碑刻博物馆就在文庙内。

据记载,苏州文庙府学是北宋名臣范中淹于景祐二年(1035年)创建的,迄今已有960多年历史。范促淹出任苏州知府的次年,在南园遗址上设学立庙,庙学合一(即文庙府学合一),范仲淹聘请当时著名教育家胡瑗为教授(即校长)。因为办学有方,一时名闻天下,成为各地州、县学效仿的楷模。此后历经拓建到明清两代,府学文庙的规模很大,占地面积近二百亩,有江南学府之冠的赞誉。现有面积仅为当时的六分之一,目前保留下来的重要建筑有棂星门、戟门、大成殿、崇圣祠、七星池、明伦堂,现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由于离开无锡时路线走错了,在无锡东绕了一大圈,才驶上去苏州的高速路,因此到达苏州人民路也就耽误了不少时间。车子开进文庙后门,工作人员告知,文庙已经停止参观,而且周六、周日博物馆也不上班,查不到资料。我们告诉他们,特意从南京专程而来,简单看看碑刻也行。经过商议,这里工作人员终于让我们进去参观碑刻。

然而我们来到这一排排碑刻的面前,在无人指引下,如要找到有关胡瑗的碑刻实属不易,况且,这里展示的仅仅是碑刻博物馆的一小部分。尽管如此,既然来了,就抓紧时间看看。这里第一排碑刻多为当地告示,以明清两代为主,看上去十分壮观。

据说苏州文庙内碑刻颇多,其中尤以《平江图》、《天文图》、《查看地理图》和《帝王绍运图》等“天地人城”四大宋碑最为著名。它们原先放在大成殿,现则被转移到殿侧的厢房内,实行专项保护。其中:

《平江图》碑高2.76米,宽1.48米,单线阴刻,刻于南宋绍定二年(1229年)。该碑精致地描绘了当时平江府城(即今苏州城)的布局状况,包括城墙、官府、寺观、商行、书院、仓库、兵营、园林、河流、桥梁、道路等各种建筑和名胜古迹,标出了613处名称。图中绘有总长约82公里的数十条河道和359座桥梁,充分反映了江南水乡城市的风貌。它还记载了50多座寺庙道观、12座古塔、65座跨街牌坊,其中不少保留至今。因碑刻年代久远,1917年曾对模糊不清之处加以深刻。这幅平江图是中国现存最古老、最完整的城市平面图,具有极高的史料价值。

另外三块宋碑都是在南宋绍熙元年(1190年)由黄裳绘制,并在淳祐七年(1247年)由王致远刻就的,格式均为上图下文。《天文图》碑高1.9米,宽1.08米,是世界上现存最古老的东方星象图。它的上部刻有北宋元丰年间观测到的星辰1440颗和星座280个,下部刻有2091字的注释,简要介绍一些星体和天文现象,充分反映了当时的天文学水平。《地理图》碑高2米,宽1.07米,详细刻绘了宋朝的山川城池,图下有645字的注释,大致记述了中国自禹至宋的版图变迁。它与西安碑林中的《华夷图》、《禹迹图》并列为中国三幅最古老的全国性地图。《帝王绍运图》碑高1.83米,宽1米,上部以图表方式列出历代帝王世系,排列十分详尽清晰,下部是550字的简要评述。

除了这四大宋碑,文庙还收藏了3000多块石刻和近万张拓片,包括陆机、黄庭坚、苏洵、苏轼、文天祥、文征明等名家的手迹或诗碑,以孔子、儒学、苏州经济、历代书法等主题分别陈列,1985年起辟为苏州碑刻博物馆。

经过这条碑廊,就来到大成殿前面的棂星门。我们看到文庙对面开放的大门已经关闭,只能看到文庙里面的情况。这座文庙内,孔子圣像居中,东西两侧是碑廊,北面是大成殿,南面是棂星门。文庙内还有不少银杏树,看得出来,这座文庙的历史地位十分重要,先说说棂星门吧。

棂星门建于元代至治二年(1322年),重建于明成化十年(1474年),是一座六柱三门四扉的大型青石牌坊。高8米,宽25米,8柱,7间,柱枋上镌刻龙凤,云鹤,花卉如意图案。棂星门一般为封建帝皇陵寝建筑,传说是按神话中的天门设计建造的。因为孔子被尊为孔圣,与皇帝并列,故享受此殊荣。现存的棂星门在十年浩劫中,从原文庙故址南端(新市路口)原封不动的拆建到目前位置。“欲祭天者,先祭棂星”。棂星又称文曲星、文镇星,过去人们喜欢称读书人为“文曲星”。孔庙庙门以棂星命名,意味着孔子因天上的星宿而降,祭孔也就是祭天,这也说明孔子在当时人们的心中的地位和声望。苏州文庙为宋代首座孔庙,府学合为一体的建筑,苏州文庙庙门以棂星命名还有一层意思,即有国家栋梁之才辈出之意。

戟门是明代成化年间重建,清代大修。硬山顶,面宽5间,戟门东西各三间称为掖门,其中东首第一间于五十年代拓宽人民路时拆除。

2001年6月25日,苏州文庙作为明代古建筑,被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单,与苏州文庙内宋代石刻合并(名称:苏州文庙及四大碑刻)。

再说说大成殿的故事:大成殿面宽七间,进深六间,约六百平方米,共有五十根楠木柱支撑,在全国亦实属罕见,可称为天下奇观。目前的大成殿是建于南宋绍兴十一年(1141年),明朝中期苏州知府况钟重修,因此大成殿的梁架结构,斗拱,鸱(chi)尾,都有宋代建筑的风格,大成殿重檐多宇,崇台列阶,古朴庄重,气势轩昂,殿外有青石月台,供奉巨型孔子铜像,殿内悬挂巨幅孔子画像,均为今人所造。大成殿是文庙最主要的建筑,宏伟壮观,其规模在苏州仅次于玄妙观三清殿。也是现在保存最完整的古建筑,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苏州文庙的规模名列东南之冠,清末科举废除,文庙府学日渐荒废。十年浩劫更是破坏殆尽。1981年市政府拨款重修文庙,同时在原址上建碑刻博物馆,这是当时全国首家碑刻博物馆,文庙从此获得新生。大成殿于1982年维修,1985年7月对外开放,为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充分发挥大成殿在传播孔子文化遗产的功能,利用原有的儒学碑刻优势,1990年经过精心筹划准备完成陈列孔子文化石刻,陈列共148块。悬于大成殿正门重檐下的“大成殿”门匾。高3米,宽2.2米,雕刻精美,九龙戏珠用白云烘托,龙的造型姿态生动,云的雕刻线条精细流畅,“大成殿”三个金字为清世宗御笔。蓝底金字,光彩夺目,为我们的孔子文化石刻陈列平添了几分的气氛。

唯一遗憾的是大成殿屋顶上长出了不少杂草,显得有些杂乱和无序。大成殿内部也正在维修,除孔子像和《成世师表》牌匾外,没有任何布置。我们有理由相信,经过修缮之后,这里一定会恢复旧时的辉煌,迎来更多的观光客。后来我们才知道,文庙能得以保存也实属不易。

位于市中心的苏州文庙,与沧浪亭隔街相望。苏州庙学后来被多次增修扩建,占地极广,据《吴县志》记载,南宋淳祐年间便有屋宇213间。而到全盛时,除殿堂和祠庙外,还有讲堂、学舍、考房、斋室并间以假山、水池、小桥、亭台等园林建筑,规模居东南诸学宫之首。清末废除科举制度后,文庙便逐渐荒废。但仍然保持着东庙西学、两轴并列的格局。东庙现仅存戟门、大成殿和崇圣祠,西学也只有有泮池、七星池和明伦堂一带尚属完整。除大成殿和棂星门外,现有的建筑大都是清同治三年(1864年)重建的。

我们在东庙观光后,又来到西学。这里已经成为苏州地区最大的古玩市场。此时这里的人们正在打包收拾,将古玩重新装箱,也可以从中推测,往日的市场肯定是人气旺盛,但是真假与否,不可妄定。在广场上,有一块刻着“廉石”二字的巨石,给我们留下深刻的印象。另有几块已经分辨不出文字的石碑,在明伦堂前竖立着,与正在收拾打扫的地面混在一起,似乎给人一种日落西山的感觉。是时候了,我们这一圈转下来,确实到了文庙完全下班的时候。告别文庙工作人员后,我们驱车去苏州会议中心大酒店入住休息。至此,我们也完成了一天的寻访游览任务,虽有曲折,但总体目标已经实现。

由于天色已晚,我们没有约见苏州局岳处长。但岳处长十分客气,决定明早来陪同早餐。次日早上,岳处长果然来到酒店,我们一起进早餐,同时介绍这次寻亲的情况。他也告知,他的家族是岳飞四子岳霖后代,其父正在参与续家谱活动。所以,对于我们拜托他到文庙寻找胡瑗事迹一事欣然答应。我约定回南京后正式发来传真,请求帮助寻找。

早餐后即告别岳处长。当我们行驶到文庙门前广场时,我觉得有必要下车再看看昨天没有看到的文庙外面的情况。

在文庙正对面的照壁上嵌刻着“万世师表”四个大字。在照壁与文庙之间处竖立着戟门,上面书写着“德侔天地”。在文庙与戟门之间便是一处小广场,供人们晨练、休闲。广场西侧照壁上记载着“范仲淹与苏州学府”介绍,主要是说范仲淹来苏州知府后,将家宅南园建立学宫,作为培养优秀人才的地方,从此苏州文运昌盛,人才辈出,其事迹和作用永载史册。

在文庙门前,竖立着“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苏州文庙及石刻”字样的碑记,还有四块高高的石碑排列在文庙门口两边。其一侧小门,便可通往西学的古玩市场。可谓:文庙石碑融一体,历史光辉记其中。

苏州文庙也是安定先生当年讲学的地方(庙院合一)


苏州文庙大门外的墙壁上,记载着范仲淹与苏州府学的情况

后来,我们还知道:苏州文庙府学旧制伟岸,至清代乾隆时东临卧龙街(今市人民路),西倚东大街,南枕新市路,北至书院巷,占地面积约十万平方米,其中府学占地面积约6万平方米,文庙占地面积约4万平方米,就占地面积而言,在当时是仅次于曲阜孔庙的全国第二大孔庙。从宋代到清代,苏州文庙府学布局日臻完善,形成了以两条中轴线为标志的两大建筑群体。左路是以大成殿为中心的孔庙建筑群。南北向,五进院:黉门至洗马桥院庭;洗马桥至棂星门院庭;棂星门至戟门院庭;戟门至大成殿院庭;大成殿至崇圣祠院庭。左右建筑配例对称,前后建筑井然森布。右路是以明伦堂为中心的府学建筑群,南北向,五进院:泮宫至礼门院庭;礼门至仪门院庭,仪门至明伦堂院庭;明伦堂至敬一亭院庭;敬一亭至藏经阁院庭。左右前后亭台楼阁错落有序,校舍、池塘、假山、小溪、花木拱卫其间,形成了布局严谨、殿宇宏丽、气势磅礴的建筑特色。

在观看文庙门前这一切后,我们参照地图来到南园桥。只见河水波光涟漪,岸上绿树成荫。早在一千多年前,以及后来的岁月里,这一片土地上有无数的学子,怀揣着梦想,朗颂着名章,通过勤奋与思考,进而走上了弘扬文化的各种道路,为苏州以及江南的繁华,特别是民族的发展作出了杰出贡献。其中,先祖胡瑗也为此奉献了全部力量和心血。今天,我们不仅要纪念先祖,发扬前辈,同时要感谢苏州这座城市,为我们留下了许多珍贵的文化遗存。这一切足以证明,中华文脉绵延千年得以保存和发扬,有着许许多多的内在规律,有着众多能人志士的艰辛。
114412749@qq.com

只看该作者 28 发表于: 2015-01-24
二十三、湖州之行

7月14日清晨,是一个阳光明媚的早上,我们离开苏州前往湖州寻根。这两座城市都是先祖胡瑗曾经执教多年的地方,由于受到各方肯定,他的教学方法称“苏湖教法”,同时,湖州也是胡瑗安葬之地。据称,墓园在南郊道场乡的青山坞,具体位置需要查找。为了方便去祭拜,我已经通过杭州地税局一位战友陈云贵介绍,给湖州地税局办公室孙迎主任打了电话,请求他帮助查找的几个地方。孙主任回复,已经安排小杨去办,如来湖州将联系小杨,由小杨陪同。事后证明,提前电话请他们查找非常必要。为了找到胡瑗墓园,小杨在我们去之前已经去找了不少趟才找到,如果不提前寻找,我们到湖州后将不会顺利。因为墓园在南郊农村,虽有一条公路可以通达,但稍不注意就发现不了这座墓园。

尽管湖州小杨很负责任地提前寻找,并与我们联系上,说他们在“湖州南”高速出口等待,但我们这一次路线走对了,而下高速的地点错了(应该绕到宁杭高速公路上从“湖州南”下来),结果又耽误了时间。我们从苏州过来,沿着指示牌,到达“湖州”就下了高速,一问收费站,这里只有“湖州”,没有“湖州南”。当我们离开收费站不远,就与小杨通话,只能让他们来接。经过一番周折,小杨终于来到湖州收费站,引导我们前往湖州南郊。

这时候时间已经临近中午,窗外赤日炎炎,热浪滚滚。由于他们提前找到了地方,所以去胡瑗墓园一路顺利。我们经过湖州烈士陵园和陈士英墓园,又经过桂花山公墓,穿过宁杭高速公路的桥下,在青山坞村不远处,在路边停好车,拐了一个弯,终于看到了墓园。那石门牌坊上写着“胡安定先生神道”。两侧对联:“千秋仰斗山崇封载表,一代尊梁楝教法常新”。神道两边的青松郁郁葱葱,比起网上和一些资料上的照片,这里已是枝繁叶茂,生气勃勃。

正因为胡瑗的教学思想影响深远,也由于他在湖州办学时间长达13年,可以说其教育思想起于苏州、成于湖州,湖州历代官员对其十分崇敬。在元、明、清历代,墓园皆有修缮,1989年确立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96年9月又一次修复,目前占地约8000平方米,由墓圹、平台、神道、牌坊、拱桥、享堂等组成。

穿过牌坊,西侧有一小屋,号称“享屋”,即过去看守墓园的人居住处,虽然大门紧锁,但依稀可见胡瑗后代对先祖的崇敬。沿着神道远远地看到那座墓园,是那么的神圣、庄严。走近再瞧这座墓园十分壮观,座北朝南,背山依水,身后灌木丛已是茂密,象征着先祖的后代众多,标志着他的思想、精神,巳传遍了大江南北,深深地扎根在人们的心里。圆形墓前有块碑记:宋胡文昭公之墓。陈志看后说,这里的气势不亚于南京廖仲凯何香凝的墓场。

我赶紧取出准备好的进香三根,点燃后在墓前拜了三拜,心里祈祷:老先祖,您的后代来看望您,一定会为胡姓争光的。幸好,墓碑前有不少蜡烛油,进香正好插在上面。透过徐徐飘过来的烟雾,我再次感悟到了仙境和神道是何境界,那只能是意会而不好言传的事。

在湖州南郊道场乡,一直保存着安定先生的墓园(卒于杭州,葬于湖州)

墓园多次修缮,如今郁郁葱葱

在依依不舍地离开墓园的路上,小杨告知,如果从“湖州南”下高速,离这里很近。我再三向他道歉,让他们等的时间太长了。当听说我们还要去湖州师范学院时,小杨立即说,刚才来南郊就路过湖州师范学院。我们马上回头,到了湖州师范学院,问了不少人,答复都不知道有胡瑗广场。于是我们就开车进入学校去找,结果找了一圈也不见胡瑗塑像,然而在学校门口倒有不少痕迹。在大门口校园内道路一侧,有巨石上写着“明体达用”四个大字,在学校门柱上也有同样的字样。这就说明,胡瑗的教育思想已经在这里显现和落地。后来经过查询,才知道这广场在中校区,并有塑像,可惜我们走错了地方。

看到时候不早了,我们停止了查找,在附近饭店用午餐。其间,我们再次感谢小杨帮助。餐后,我们便与小杨话别,不再麻烦他。

按照事先准备好的地图指引,我们先到达劳动路中段。这里果真有一处胡瑗广场。广场上有安定先生胡瑗坐像一尊,只见他手握书卷,若有所思地目视前方,仿佛在讲学论道。在纪念广场上,还有宋神宗、欧阳修、王安石、范仲淹、司马光、文天祥的赞语石记,有“宋史•胡瑗传”部分章节碑刻。在道路一侧,有图文并茂的解说介绍专栏。足以说明,湖州这座城市对于胡瑗先生的厚爱。不远处可以看到,以“安定”命名的宾馆、饮食店、小区、社区应有尽有。这一切,完全出乎我们的预想。


在当年湖州书院的原址(现湖州劳动路)建有广场,以纪念先生功绩


再驱车经过解放军98医院,到达安定街。在即将拆迁的街面上,仍然有“安定大药房”、“安定干洗店”、“安定街杂货店”、“安定百货食品超市”等。我不知道这里拆迁后如何复建,但可以肯定的是,大家对安定先生的崇敬,以及对安定生活的向往绝对不会改变的。

我又开车到达“安定桥”。看到这里的河水碧波荡漾,似乎映衬出当年安定先生湖州南园办学的景象。虽在湖州时间不长,但处处给我们留下极其深刻的印象。这一趟没有白来,下一次我们还会来的。
[ 此贴被南山在2015-01-24 21:24重新编辑 ]
114412749@qq.com

只看该作者 29 发表于: 2015-01-24
二十四、苏湖续记

离开湖州,计划下午去宜兴游览一下善卷洞,结果到达善卷洞正好下午四点,是最后放行的时间。进入景区,才发现前几年曾经来过,我凭着所有的记忆,给陈志当起导游,介绍这里的景观。这一段时间,陈志陪同寻亲,十分辛苦,这一处游览,算是对她一次补偿。

回到南京后,没有放松追寻。一方面给苏州岳处长发去传真,请求帮助查找有关碑记,一方面通过湖州师范学院网站,再次寻找胡瑗广场事宜。很快,这两处都有了回复与线索。

苏州岳涛处长安排该局人员陆海宁去文庙寻找,不日就给了回复,并拍了几张照片(如下)。他给岳处长复函:

南京地税胡局长传真中涉及两项内容已经调查核实。

    经实地专门调查,《吴郡登科题名录》和胡瑗相碑刻照片已取得,确认《名录》有所刻进士名录中有“丞相范仲淹之子范纯仁”,但是胡公祠早在民国时期就遭到破坏,遗址内已无碑文,只有清朝时期文庙地图碑刻记载该处(图片附),目前文庙整体面积也只有碑刻地图所示面积的1/6不到。另,刘民悦作《重建胡安定先生祠堂记》无处找到。

    文庙副馆长张劲雷先生(13862010917)对此颇有研究,取得这些信息也主要通过他这里,我们已经告知张馆长此事,也可与其取得进一步研究。

胡瑗相碑刻

收到这些邮件后,我非常高兴。终于在苏州找到了踪迹,以后有机会再去苏州,定当面谢陆海宁和张馆长等。

湖师方面,不仅找到了一位胡姓教授,而且在学院网站上查阅到有关纪念胡瑗的许多文化活动。比如,胡瑗文化广场、胡瑗大讲堂及徽标、胡瑗文化节等诸多载体。通过一一阅读其内容,又一次把我带进了湖州师范学院:那一次次、一场场有声有色的论坛、晚会、评选活动,依稀听得到当今学校对安定先生的赞许声。

在网站,我还看到了广场四周学生们围坐在塑像前,才确认该广场的真实存在。胡瑗广场上有一尊胡瑗全身塑像,高6米,用花岗岩雕琢而成,基座上刻有胡瑗生平及其教育思想精髓“明体达用”四字。

在湖州师范学院内的广场建有安定先生塑像

胡瑗在湖州任州学主讲教授期间,致“四方之士云集受业”,提出“致天下之治者在人才,成天下之才者在教化,教化之所本者在学校”的至理名言,并创立了卓有成效的“苏湖教法”。此教法不仅示范于当时,而且垂法于后世,至今仍有重要的借鉴意义,在中国教育史上树立了一座丰碑。

湖州师院人不断汲取胡瑗先生的思想精髓,将其“明体达用”的办学思想确立为学校校训。“体”原义为儒家传统道德,“用”原义为治事。“明体达用”即把经义和治事有机结合。师于古而用于今,“明体达用”的精神内涵已具有了现代意义:“明体”即明德立志,学会做人;“达用”即学以致用,学会做事做学问。

胡瑗大讲堂徽标整体既似一圆弧状的讲堂,又似一把打开的扇子,透露出讲堂浓厚的文化气息和开放精神,表达了讲堂的主旨——启迪思想,传播智慧,润泽心灵;扇面上散落的不同形状花朵,蕴含了“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科学精神,扇面内嵌一“胡”字,则隐现了讲堂的命名;“胡瑗大讲堂”文字采用湖州历史上著名的书画家赵孟頫的书写字体,体现了讲堂的地域特质和深厚的校本文化渊源。

湖洲师范学院“胡瑗大讲堂” 徽标

“胡瑗大讲堂”以“启迪思想,传播智慧,润泽心灵”为主旨,以提高大学生的文化素质,提高教师的文化素养,提高校园文化的品位为目标,做到“有主题、成系列、广参与、创品牌、见实效”,更好地实现文化育人,引领社会风尚。“胡瑗大讲堂”分名师讲坛、学术研究、人文艺术、干部培训和校友风采五大系列讲座,广邀国内外名家学者和优秀校友,就哲学与人生、道德与法制、历史与社会、经济与管理、科技与创新、文化与艺术等主题进行报告和演讲,注重学术性、开放性、前沿性,为师生提供更多、更好、更积极的思想文化盛宴。

虽然没有亲眼目睹这些活动,但足以证明,湖州师范学院对安定先生教育思想的传承是非常重视的,也是非常卓有成效的,我们为此而感到自豪。

与此同时,我还从网络上查寻到了杭州曾也有过安定学堂,以及杭州保存至今的安定街、安定巷等以“安定”命名的地方,再次表明安定先生的影响力之广,超出了我的预判。如果有机会去杭州,定当实地寻访一番,特别是现杭州七中,非常有必要去了解、感受一下。

据记载,杭州第七中学前身为浙江安定学堂。安定学堂创建于1902年(清光绪二十八年),是浙江省最早的私立中学,至今已有百年。百年之间,国运多舛,学校始终崇学敦教,名扬杭城。

杭州市第七中学的前身、安定学堂的老校徽(注:杭城“安定学堂”百年校庆之际,展示旧藏“安定”学堂老校徽一枚!该枚安定学堂校徽为铜质镀铬,白色珐琅与蓝色珐琅,三角形,边长32MM。蓝底白边、白字,自右至左书变体“安定”二字。背面编号2216号)。

甲午战争后,民族危机加剧,变法呼声日高。朝野有识之士,忧虑华夏前途,深感树人育才,实为救国图存之要义。当时寄寓上海的杭州大工商业家胡趾祥(乃麟)接受好友陈敬第(叔通)、杨文莹(雪渔)、邵章(伯炯)的建议,决定出资兴学。

胡趾祥是胡瑗后裔,为显示家学渊源,将学校定名为“浙江安定学堂”,自称校主,拨银洋68000元作办学基金。校址则由官厅奏请朝廷,拨用钱塘县城东葵巷敷文讲学庐屋舍基地。筹备之初,由陈敬第主持,后聘请浙江求是书院第一届毕业生项兰生(藻磬)任监督。凡规划校园、购置设备、制定章则、延聘教师,均由项兰生主持。1902年7月,校舍改建峻工,同年8月27日正式开学。

1911年辛亥革命前后,时局动荡,胡趾祥因企业亏损,决定抽回基金,停办学堂。校长王垚(晋民)等12人倡议组织维持会,联合校外热心人士坚持办学,使莘莘学子不致辍学。胡趾祥原有校产,立约让学校永久使用。至此,安定中学由胡氏独办转为维持会合办。教学秩序稳定后之后,王垚提出辞职,陈纯(柏园)接任校长。

陈纯为之江文理学院理学士,颇有文才。他视教育为终身事业,在任二十年,忠于职守,兢兢业业,学校事务进展顺利。1915年陈校长制定"诚、勤、爱"三字校训,勉励学生"诚以律己"(真实无妄),"勤以治事"(自强不息)、"爱以达人"(爱国爱群)。他又亲自撰写安定校歌,定每年5月5日为校庆日。

1920年,美国实用主义教育思想家约翰•杜威博士来华考察,特地到安定中学参观,称赞安定中学是“最经济最富有朴实精神的学校”。1923年,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博士先生来华讲学,也专程到安定考察。

1923年学校维持会改为校董会,陈敬第、钱家治(钱学森之父)等29人为校董,推阮性存为董事长,后由祝绍箕继任。

辛亥之后至三十年代,学校非常重视师资质量,常选派教员到国内外大学进修深造,并建立教师年功加俸的奖励制度。一时名师云集,如著有《诗词曲语辞汇释》的张相(献之)、著名诗人刘大白等,就曾在校教授国文多年。又如数学教师楼子隽、图画教师张鹿山,亦深受学生拥戴。由于校纪严,师资好,学生勤奋读书,学生优良。全省中学毕业会考,安定学生成绩列入甲等,位居第一。社会各界评价杭城各校学风学业,总以安定为上。故学校办学规模得以迅速扩大,由原来的5个班扩大到13个班,学生数也由250人增至600余人。毕业生由每年约60人增至130人。这一时期,学校为国家培养了大批杰出人才。中国文坛巨匠茅盾,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著名史学家范文澜,中科院资深院士、著名数论专家柯召,中国美术家协会副主席、著名漫画家华君武,中国作家协会理事、著名翻译家冯亦代等均就读于此时。

1937年抗战爆发,国难当头。学校三迁校址,艰难办学。1937年9月首迁诸暨县次坞镇。在次坞,安定中学首招女生,提倡男女同学。同年12月,杭州沦陷,学校再迁象山墙头。次年秋季,又迁至缙云县壶镇,租用吕氏宗祠及萃英小学部分校舍招生开学。1939年春季正式招收高中学生。1940年秋季增设简师班,为当地培养了不少小学教师。

1956年2月,安定中学由杭州市人民政府接办,改为公立。 改为公立后,校名定为"杭州市第七中学",萧学均仍任校长。2000年4月,杭州市人民政府作出了调整办学结构管理的重大决定,初级中学划归区教育局管辖,至此,作为市属中学,学校只招收高中学生。2002年7月,学校结束历经百年的初中教育,成为一所高级中学。

面对办学史上这一重大变化,学校领导审时度势,强化教育质量管理,致力于教育观念和教育手段的现代化,积极推进以创新教育为核心的素质教育,学校形成了良好的发展态势。2000年、2001年高考升学率分别达97%和98%,取得了历史性的突破。2003年8月,楼平接任校长。上任伊始,楼平校长即提出“以传统的安定风范树德” “以民主的管理理念治校”“以良好的学校精神育人”“以瞩目的美术特色扬名”“以优质的教学质量兴校”的办学指导思想并积极付诸实施。

这一时期,教学质量稳步增长。美术特色教学继续以傲人成绩享誉江浙;普通文化班的教学质量也以显著的增量,被誉为“七中现象”而备受瞩目。2004年高考文化班上线率100%,本科率80.21%;美术班高校上线率达99%,重点率82%,其中60.6%为知名大学。2004年9月,经反复酝酿,由该校创办的杭州安定专修学校,开该校办学在新形势下又有了新的模式。

学校地址在杭州市葵巷(今解放路50号杭州第七中学分校校区内),其为原敷文讲庐旧址。坐落于杭城国家级风景度假区、拥有占地250亩、建筑面积60000平方米,按省一级重点中学标准设计的转塘新校区,已于2008年下半年全面启用。

该校知名校友很多,如辛亥革命黄花岗七十二烈士之一林尹民;画家潘洁兹;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一野战军团政委吕志伟;物理学家钱学森;前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尉健行等。

另据考证,安定先生于嘉祜四年(1059年)到杭州养病,当时,其长子胡志康为杭州节度推官。1059年六月初六,安定先生在杭州不幸与世长辞,享年67岁。虽然安定先生在杭州时间不长,但终归于杭州,也说明其与杭的缘份。后来,嘉定十一年(1218年)宋宁宗赵扩赐溢曰“文昭”,即湖州“宋胡文昭公之墓”的出处与来源。杭州与湖州二个地方,既是风景如画的胜地,也是安定先生的最后落脚处。衷心地祝愿这二处城市能够传承好安定先生的精神,为中华民族培育更多更好的人才。
[ 此贴被南山在2015-01-24 21:28重新编辑 ]
114412749@qq.com
快速回复
限1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